癲癇性精神障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發作後可出現意識模糊、定向力障礙、幻覺、妄想及興奮激動等癥狀,其中興奮激動及意識模糊是常見的癥狀。
有時視幻覺或聽幻覺及妄想很明顯,視幻覺常具有完整的結構及迫害 ...
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首頁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癲癇性精神障礙导航
介紹
原因
症狀
飲食
護理
治療
檢查
鑑別
並發症
癲癇性精神障礙
介紹
原因
症狀
飲食
護理
治療
檢查
鑑別
並發症
癲癇性精神障礙介紹
癲癇性精神障礙(mentaldisorderinepilepsy)又稱癲癇所致精神障礙。
原發性及癥狀性癲癇均可發生精神障礙。
癲癇患者在癲癇發作前、發作時、發作後或發作間歇期表現出的精神活動異常,有的患者甚至表現為持續性精神障礙。
由於累及的部位及病理生理改變的不同,癥狀表現各異。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臨床上常將癲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其中原發性癲癇又稱真性癲癇或特發性癲癇或隱匿性癲癇,其病因尚未明確。
繼發性癲癇又稱癥狀性癲癇,可以找到病因,常繼發於腦部疾病、顱腦腫瘤、顱腦外傷、顱內感染、腦血管病、腦變性疾病等。
在低氧、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時也可發生。
癲癇的發病機制復雜,至今尚未闡明,目前多歸因於神經元的過度同步放電。
分子遺傳學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如已明確的原發性全身性癲癇及伴有精神發育遲滯的癲癇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而伴有幻覺特征的癲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等。
癲癇發作是大腦皮質神經元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首次癲癇發作的原因可以是:
1.由於急性腦部功能性障礙,例如高熱、代謝失調等,或結構性病變,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血管疾患、頭部外傷或腦腫瘤等所引起的反應性癲癇發作(reactiveepilepticseizure)。
其預後則依引起癲癇發作的原因而異,可能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但也可能在急性期過後,又反復發生癲癇發作而成癲癇,是為癥狀性癲癇(symptomaticepilepsy)。
2.由於過去曾經有各種類型的腦傷,或先天具有腦傷或畸形,雖然當時並未發生癲癇發作,但後來卻發生癲癇發作,且根據臨床檢查結果可以推測此癲癇發作與過去的腦傷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其發作可能也隻有1次,但較常見的則會反復發生而成癲癇,也是癥狀性癲癇(symptomaticepilepsy)。
3.過去未曾有任何腦損傷,且根據臨床資料,推測首次癲癇發作可能是與遺傳因素較具相關性的原發性癲癇(idiopathicepilepsy),其發作可能也是隻有1次,但較常見的則會反復發作而成癲癇。
4.過去雖未曾有任何腦損傷的病史,但根據臨床資料,則懷疑還是可能有其隱藏的腦損傷或腦功能障礙而引起癲癇發作,稱為隱源性癲癇(cryptogenicepilepsy)。
5.癲癇發作隻發生於直接受到外來或由於內在的刺激時,前者例如間歇性光刺激、聲音刺激等,後者如計算、思考等,若能避免相關的誘因或接受去敏感治療,則較少再發,稱為反射性癲癇(reflexepilepsy)。
(二)發病機制
1.神經電生理癲癇發作的根本原因在於大腦神經元的異常放電,癲癇的異常放電可以出現在發作期(ictaldischarge),也可以出現在發作間歇期(interictaldischarge)。
導致這種異常放電的原因可以多種多樣,但到目前為止,對異常放電產生的本質還瞭解不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對癲癇成因有更明確的認識。
根據目前的研究,有各種因素可能造成一群大腦細胞膜的電位異常去極化,並同步化形成周圍神經元的點燃效應(kindling)。
大腦神經元電生理異常有各種不同的學說,一般認為和維系膜電位的離子異常有關,也有認為和大腦神經介質即興奮性氨基酸(谷氨酸等)和抑制性氨基酸(GABA等)的不平衡有關。
總之,癲癇發作是大腦神經細胞異常、過度放電的結果。
2.神經病理學特發性癲癇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至今未能完全闡明。
對於部分性癥狀性癲癇的病理曾有廣泛的研究,在動物實驗中,將氫氧化鈷作用於猴局部腦組織,周圍逐漸形成神經膠質痂,4~12周後出現部分性癲癇發作。
部分性癲癇的癇性放電通常在致癇性損害處的近旁開始,也有起始於與損害部位有關或完全無關的遠隔部位。
如貓右側杏仁核受損,引起左側杏仁核發作性放電。
Johnson等發現,存在致癇瘢痕的動物,其大腦皮質、皮質下結構,乃至整個腦的驚厥閾都有所降低。
遠離致癇損害而在解剖上有聯系的神經元,其興奮性可升高,但本身並無器質性損害。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腦電圖上存在的散在棘波或節律性癇性放電,可作為部分性癲癇的診斷證據,但並不能肯定致癇損害就在同一部位。
一般認為癲癇病人伴發的精神障礙,如偏執狀態、精神分裂癥樣狀態及攻擊型人格障礙與大腦優勢半球的病變有關,而抑鬱狀態與非優勢半球病變有關。
臨床上表現為不可控制的強烈情緒及行為障礙,稱為發作性控制不良綜合征(episodicdyscontrolsyndrome),可能與杏仁核的異常放電有關。
症狀
癲癇性精神障礙早期癥狀有哪些?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的分類及表現
(1)按發作的不同階段(目前多采用的分類方法):
①發作前精神障礙(preictaldisorder):發作前精神障礙是指部分病人在癲癇發作前出現焦慮、緊張、易激惹、沖動、抑鬱、淡漠或一段時間的愚笨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胃納減退、面色蒼白、潮紅及消化不良等前驅癥狀。
可分為先兆(aura)-癲癇發作前數秒或數分鐘,和前驅(Prodromata)-癲癇發作前數小時至數天。
常於發作前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即有相同的癥狀出現,使病人感到發作即將來臨,稱之為前驅癥狀,目前對這一現象發生的機制尚未闡明。
過去在發作前稱之為“先兆”(aura)的癥狀可以表現為各種類型的精神障礙,如情感、情緒、認知方面為表現的感覺性癥狀。
“先兆”對決定癲癇源的起始部位有很大的定位價值。
“先兆”必須與前驅癥狀相鑒別,後者系在發作前數小時或數天內的癥狀,而“先兆”實際上已經是臨床發作的開始,病人的意識存在可能回憶並加以描述。
必須熟悉各種先兆的表現特點,因為部分病人在很長的時間內先兆可能是癲癇惟一癥狀,常易被忽略,至全身性大發作出現後才被引起重視。
同樣,在大發作被抗癲癇藥物控制後,“先兆”仍可保留,成為僅有的癥狀。
②發作時精神障礙(disorderassociatedwithictal):發作時精神障礙主要包括精神運動性發作、發作性情感障礙及短暫的精神分裂癥樣發作等。
又稱精神運動性發作或顳葉癲癇可為先兆,也可單獨發生。
多見於由於皮質的限局性病灶所引起,而發作時的各種不同癥狀是由病灶的部位決定的。
多數病灶在顳葉,也有的在額葉或邊緣葉。
發作時為一過性的精神病性體驗,發作時多伴有意識障礙,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有下列幾種:
A.知覺障礙:多為原始性的幻覺。
a.視覺發作:這一發作主要是由枕葉視覺皮質的異常放電所引起,但也可由其他皮質部位所引起。
這是一種常見的感覺癥狀,如看見火光、閃光、黑蒙,但亦可看到很復雜而完整的情景,或既往經歷的重現,有時出現錯覺或感知綜合障礙,後者常為視物顯大癥、視物顯小癥及視物變形癥等。
此外,病人還可有自身幻視或自窺癥。
b.聽覺發作:這是由於顳葉聽覺皮質或第一顳回附近的異常放電所致。
出現的是內容單調的聽幻覺,如耳鳴,有時可伴有眩暈。
如病灶靠近後部,則幻聽的內容也可為言語聲,如仿佛聽到呼叫聲或音樂或歌曲的片段等。
c.嗅覺發作:主要由於鉤回和杏仁核周圍部位異常放電所致。
病人可嗅到難聞的氣味,有時像燒焦瞭的膠皮味。
單純的嗅覺發作較少見,大多和顳葉發作合並出現。
d.味覺發作:由皮質味覺區的異常放電所致。
病人可嘗到某些不愉快或特殊的味道。
這種發作常和嗅覺發作及顳葉發作合並出現。
B.記憶障礙:病人可體驗到一種記憶障礙,表現“似曾相識癥”或“舊事如新癥”。
如對某些熟悉的名字,突然不能回憶,或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有一種似乎過去早已體驗過的感覺,稱為熟悉感(又稱似曾相識感),或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好像有完全陌生的感覺,稱為陌生感(又稱舊事如新感)。
C.思維障礙:可有思維中斷、強迫性思維(forcedthinking)等。
病人感覺自己的思潮突然停止或病人的思潮不受自己意願的支配,強制性地大量湧現在腦內,並常互相缺乏聯系。
這種癥狀可能是由於額葉病灶所致。
還有強迫性回憶,有人認為是和顳葉外上側面的異常放電有關。
D.情感障礙:多為恐懼感或幸福感。
也有表現以抑鬱、焦慮為主者,但為數較少,偶有自笑。
可有恐怖、抑鬱、喜悅及憤怒發作。
恐怖發作是情緒發作中最常見的一種,程度可輕可重,內容不一。
發作性的情感障礙無明顯精神因素,突然發病,時間短暫,反復出現同樣內容的臨床癥狀,有時發作常與錯覺、幻覺同時存在。
E.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是指單獨出現的自主神經發作,臨床可見頭痛、頭脹、腹痛、惡心、流涎、嘔吐、心悸、脈快、呼吸急促或暫停、出汗、面色蒼白或潮紅、體溫改變等癥狀。
這些以單獨出現的自主神經發作較少,大多和其他發作合並出現,並常在復雜部分性發作之前出現。
其精神運動性發作持續時間多較短,常為數秒、數分鐘,偶見達數小時者。
F.自動癥:自動癥(automatism)是復雜部分性發作的一種常見表現,約75%的顳葉癲癇有自動癥發作。
但顳葉癲癇並非僅有自動癥,常同時伴有大發作及其他形式的發作。
核心癥狀為意識障礙,不過常常在意識模糊的情況下作出一些目的不明確的動作或行為,令人難以理解,且與當時的處境不相適宜。
整個發作過程一般長達半分鐘到數分鐘之久。
復雜部分性發作(CPS)依發作的過程可分兩類,第1類以簡單部分性發作(SPS)的任何一種發作開始,接續並意識障礙,此時又可能合並自動癥,因此整個過程的演進為SPS→CPS。
第2類一開始就出現意識障礙,有的隻有意識障礙,有的則在發作的過程中合並自動癥。
所謂自動癥是指病人在意識障礙時,出現不適當的失禮儀,或無目的、無效率的反復無意義動作。
主要動作有反復咀嚼、咂嘴、吞咽、舔舌甚至咳嗽、吐痰、扮鬼臉、反復轉頭的尋找或疑惑狀,或無目標的走動、跑步、玩弄衣物、搔首弄姿、搬動東西等,此外也會重復語言或自言自語。
在此期間詢問病人,無法獲得迅速正確的答復,如果阻止病人時,甚至會出現反抗的動作,但罕有攻擊性的行為。
發作快結束時,病人的意識狀態逐漸恢復,但常常不知道剛才發生瞭什麼事。
歸納如下:
a.發作先兆:多數病人發作有先兆。
臨床表現為軀體感覺異常或出現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思維紊亂等。
b.發作過程:突然開始。
患者意識模糊,常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自動性動作,有時是較簡單的動作,如伸舌、舔唇、咀嚼、吞咽、咂嘴、摸索、走動、奔跑、點頭、旋轉等。
有的則是較復雜的動作,如脫衣、穿衣、解扣、系扣、梳頭、撕毀衣物、搬動物體、整理床鋪等。
一些病人在自動癥發作後仍繼續發作前的工作,如繼續走路、騎車等。
c.言語自動癥:一些癲癇自動癥表現為言語自動癥,即言語重復、刻板。
發作通常持續數秒、數分鐘,偶有持續數十分鐘者。
意識恢復後對發作完全遺忘。
d.表現形式多樣:根據發作表現,可見點頭癲癇、奔跑性癲癇、發笑性癲癇、神遊癥、夢遊癥等。
G.朦朧狀態:朦朧狀態(twilightstate)是癲癇病人最常見的發作性精神障礙。
臨床表現較為復雜,意識障礙的程度不一,從心不在焉、反應遲鈍、思維紊亂到完全不認識周圍環境,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常有嚴重的精神運動遲滯和異常。
可在多種情況下發生,包括復雜部分性發作、發作前後朦朧狀態,復雜部分性發作持續狀態及失神發作持續狀態等。
朦朧狀態有時可在一次或多次癲癇發作以後出現,或可能以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而告終。
其特征是意識清晰程度降低,意識范圍縮小,對周圍環境的定向力差,有明顯的精神運動性遲滯,反應遲鈍,有時情感異常如恐怖、憤怒,有生動、鮮明的幻覺,大多為幻視,常伴有情緒爆發所致的沖動行為和其他殘暴行為,病人還可有思維障礙,內容凌亂及片段性妄想等。
在朦朧狀態時,病人可有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流涎、多汗、腱反射亢進及步態不穩等。
病人也可能表現淡漠,沉默不語、動作遲緩,對周圍毫無反應或臥床不動,出現違拗、蠟樣屈曲,臨床表現酷似精神分裂癥緊張型,稱為癲癇性木僵狀態。
朦朧狀態的持續時間不定,常可有1~2h,亦有長達1~2周或更長一些。
發作結束時意識突然清醒,對發作情況可有部分回憶或完全遺忘。
腦電圖可以見到持續出現的高波幅異常節律或棘慢波綜合節律。
歸納如下:
a.突然發作,意識不清,對周圍環境定向力不良,感知事物不清晰,不能與之正常接觸,此時病人有很大危險性。
b.有生動幻覺,多為幻視。
可產生片斷妄想,少語或不語,或有重復語言,思維常零亂。
c.情感障礙:表現恐懼、憤怒、行為紊亂、缺乏目的性,沖動傷人、毀物,易激惹,甚至出現行兇等殘暴行為。
d.譫妄狀態:癲癇性譫妄狀態可表現為較深的意識障礙,有豐富、生動、鮮明的幻覺。
病人可出現情緒紊亂,如恐懼、憤怒,或出現諸如殺人、自殺等危險行為。
幻覺或妄想有時帶有迷信或宗教色彩。
e.木僵狀態:癲癇性木僵狀態可出現酷似精神分裂癥緊張性木僵,也可出現違拗、蠟樣屈曲等。
持續時間數小時至數天,然後突然清醒並遺忘。
H.自動癥發作持續狀態:自動癥發作持續狀態(statusepilepticusofautomatism)是指一種特定的癲癇發作狀態,臨床表現為有較深的意識障礙,有明顯的定向力喪失,註意力渙散,對周圍事物理解困難等。
伴有生動、鮮明、恐怖的錯覺及幻覺,如看到兇惡的鬼怪向自己沖來,或聽到槍炮聲,將周圍人當作敵人與之搏鬥或奪窗而逃。
病人思維不連貫,並可有片段性妄想等。
安靜淡漠的病人也可能突然興奮,甚至突然出現攻擊和破壞行為。
自動癥發作持續狀態時,腦電圖顯示一側或兩側的顳部導聯有持續存在的異常節律性活動。
主要病變的腦區在海馬、杏仁核、鉤回、額葉眶面、扣帶回。
蝶骨電極導聯往往能夠顯示顳前葉局灶性的棘波或尖波持續發放。
③發作後精神障礙(postictaldisorder):發作後精神障礙系癲癇發作後出現意識模糊、定向障礙、反應遲鈍,或出現生動幻視、自動癥及躁動狂暴行為。
一般持續幾分鐘~數小時;少有持續至幾天或數周之久者。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病人,但最常見於30~40歲。
癲癇發作後的朦朧狀態常發生於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及部分性癲癇發作後,尤其是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持續狀態後。
在發作後可出現意識模糊、定向力障礙、幻覺、妄想及興奮激動等癥狀,其中興奮激動及意識模糊是常見的癥狀。
有時視幻覺或聽幻覺及妄想很明顯,視幻覺常具有完整的結構及迫害性,以致病人企圖逃避,偶然會出現意外。
此後病人可入睡或意識模糊逐漸減輕,直至完全恢復正常。
每次可持續5~10min到數小時或更長。
再次出現全身性大發作亦可終止發作後精神障礙。
發作後精神障礙時的腦電圖主要表現為高波幅節律,逐漸恢復至正常的基本節律。
④發作間精神障礙(interictaldisorder):這類精神障礙是指一組無意識障礙,但其精神癥狀的病期具有遷延性,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之久。
包括慢性精神病狀態樣精神病、神經癥樣癥狀、人格改變、智能缺陷及性功能障礙等。
發作間期精神病發生於兩次發作之間,並且與發作本身並不直接相關。
與發作時及發作後的精神障礙比較相對少見,在非選擇的病例中約占10%~30%。
然而,就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而言,臨床上要比發作時及發作後的精神障礙更明顯,後者通常是短暫,且往往是自限性的。
A.慢性精神分裂癥樣精神病:這是指慢性癲癇病人,尤其是顳葉癲癇所出現慢性幻覺妄想性精神病,或稱為“慢性癲癇妄想性精神病”。
約占癲癇病人的1%,多在癲癇發作10~20年後出現精神分裂癥樣癥狀。
多呈慢性病程,可持續數月~數年。
可出現精神分裂癥的所有主要癥狀,但以慢性偏執幻覺狀態多見。
如關系妄想、被害妄想、被控制感、思維被奪,也可出現思維中斷、語詞新作、強制性思維等思維形式障礙。
約半數有幻聽、內容為迫害或命令性,常具有宗教迷信色彩,也可出現幻視、幻嗅和幻味。
情感異常多為易激惹、抑鬱、恐懼、焦躁,偶見欣快,也可表現情感淡漠。
Pond曾把慢性癲癇患者所發生的慢性偏執幻覺性精神病描述為一種獨立的臨床疾病單元。
Slater認為如果沒有癲癇發作,病人所表現出的精神障礙可能會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但也指出,精神分裂癥與癲癇性精神分裂癥樣精神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後者存在某些特征,如情感保留、頻發妄想和神秘宗教體驗,以及較少的運動性癥狀。
在癲癇性精神障礙中,負性癥狀少見且缺乏真正的思維紊亂及緊張癥。
Mckenna等指出,視幻覺要比聽幻覺更明顯突出。
Tellenbach認為,妄想的內容缺乏組織性及條理性。
一般認為癲癇性精神病與精神分裂癥之間不存在任何的精神病理差異。
Slater認為癲癇性精神病的長期預後要比精神分裂癥的好。
他經過隨診病人後發現,盡管是慢性的,但精神癥狀有逐漸消失的趨勢且很少出現人格障礙。
其作者也認為癲癇性精神病總的預後是好的。
但目前尚無癲癇性精神病與精神分裂癥間長期隨後的縱向對比研究。
B.躁狂抑鬱癥樣精神病:病人可以單獨罹患抑鬱或焦慮,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上述癥狀是同時並存的。
一旦上述癥狀都表現比較輕微時則很難將二者在臨床上區分開來。
癲癇由於對患者正常生活的破壞而可能引發上述兩種癥狀的出現。
同時,上述癥狀的出現也可能與患者生活環境的改變、癲癇的存在以及抗癲癇藥物的治療無明顯關系。
然而一旦上述精神癥狀出現,人們則可能帶有偏見性地認為它們與癲癇或其他一些外來的引起患者情緒不穩的因素有關。
輕微的抑鬱癥狀可表現為患者主觀上的乏力、情緒低落、不悅,以及悲傷感等。
與此不同的是在生理上抑鬱患者往往能夠洞悉自己的情緒狀態。
焦慮癥的癥狀則更具有心理學上的特征,如具有恐懼色彩的期望、易激惹和不安、交感性的一些生理癥狀及肌張力增高等。
在一些焦慮癥狀嚴重的患者中還可能表現有過度換氣等癥狀,這常常被患者本人或醫生誤認為癲癇發作。
也有周期性心境惡劣(dysphoria)。
病人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突然出現情緒低落、焦躁、激惹、緊張、苦悶、恐懼,對周圍一切都感到不滿意,挑剔找碴、怨天尤人、有時暴虐、兇狠、敵意,可出現攻擊行為。
C.癲癇伴發的神經癥:Pond等報道約有1/2伴有心理因素的癲癇病人患有神經癥。
對患有神經癥的癲癇病人予以重視有利於癲癇的治療,因為情緒穩定對癲癇發作的控制可以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有關癲癇的社會壓力問題可追溯至2000年以前,早在希波克拉地時代就將癲癇認為是一種恐怖性的疾病。
從此已有過大量有關癲癇社會壓力問題的文章。
今天,甚至在我們對癲癇已有較清楚認識的時代裡,這一嚴重的問題依然存在。
對癲癇患者、傢屬及大眾進行有關癲癇知識的教育是消除各類社會偏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關癲癇患者中存在的社會羞辱感、歧視、就業困難、在參加集體活動中所出現的不可預測的突然意識障礙等問題、社會的壓力及對自身生活不能完全控制的感覺與患者抑鬱癥的產生具有極其密切的相關關系。
一項對有關2601例在近3年內才確診為癲癇的患者進行的心理學的調查研究發現,約80%的患者平時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癲癇發作。
其次,約有69%的患者在平時工作中常有因癲癇而所致的自我社會羞辱感。
同時,患者癲癇發作越頻繁其上述心理癥狀也就越明顯,這表明在患者的癲癇早期階段,患者可得到的醫療條件與其所遭受的各種心理壓力存在有一定的關系。
該研究的作者還進一步認為,患者因冠以癲癇病名而產生的心理壓力要比因患癲癇後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壓力輕。
同時還指出需要長時間的追蹤調查研究方法才能進一步明確,癲癇這一慢性的病理過程是如何導致患者的心理發展障礙以及在心理學上各種社會壓力是如何形成的。
有時還可能伴有焦慮性的生理癥狀,如心悸、惡心、腹部不適感、眩暈、不真實感、震顫以及氣短等。
強迫癥(OCD)是一常見的精神癥狀,其主要特征為反復出現的偏執和不能自我擺脫的強迫行為。
偏執是指一種持續性的、從外界侵入性的和不恰當的並能造成患者苦惱和焦慮的意念、思想、沖動或者影響等。
強迫是指重復性的行為(如反復的清洗或反復的檢查等)或心理程序(如不停的計數等)。
強迫行為的出現常常是為瞭中和因偏執而造成的焦慮情緒。
患者往往會感覺到被強迫或被驅使從事某種強迫性動作的感覺,並認為自我很難抗拒而且還可能會加重自身的焦慮情緒。
患者所敘述的一些重復性的、刻板的和不能自我控制的想法或行為表現可能與部分性癲癇發作中的一些癥狀相混淆。
D.性功能障礙:癲癇患者中出現性功能障礙較多見。
許多報道性功能障礙常見於顳葉癲癇病人。
男性癲癇病人的性欲及性交能力減低是性功能障礙最常見的癥狀。
有些學者認為引起性功能障礙的原因是由於抗癲癇藥物引起血清遊離睪丸素濃度減低所致,也有的認為高催乳素血癥可以影響性交能力。
對女性癲癇病人的性功能障礙的研究很少,但Herzog發現右側顳葉癲癇的異常放電特別容易引起性冷淡。
也有人認為許多癲癇病人的性心理不成熟,依賴性強,缺乏性交的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不良是引起性功能障礙的原因。
E.癲癇性人格改變:有關癲癇特別是顳葉癲癇患者出現人格障礙等癥狀相關關系的研究已有不少的文獻報道,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證明僅有少數低能的癲癇病人有嚴重的人格障礙,故人格障礙不是癲癇發作的必然後果。
人格改變常給人際交往和就業帶來困難,易發生司法問題。
其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包括智能及情感兩部分。
一般認為,凡有癲癇性智能衰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而人格改變以情感反應最明顯,可帶有“兩極性”。
如一方面易激惹、殘暴、兇狠、固執、敵視、仇恨、沖動、敏感及多疑等;另一方面又表現過分客氣、溫順、親切及贊美等。
病人可在不同的時間內具有某一特點的傾向,但也有同時具有兩個極端的特點。
病人常因瑣事發生沖突及攻擊性行為。
此外,病人的思維遲緩、黏滯和內容貧乏。
癲癇性人格改變的黏滯性或爆發性比一般腦器質性人格改變者更為明顯。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就是否存在“癲癇性人格”這一問題曾引起激烈的爭論,大多數現代癲癇病學傢持否定,並且有些人極力反對試圖對癲癇患者人格特點加以闡述的做法。
正是因為數百年以來,癲癇病人曾被認為是不可信任甚至是危險的,認為他們是被邪惡纏身的,受到瞭包括醫生在內大多數人的躲避及嘲諷,癲癇病人常常被迫形成瞭各種古怪異常的行為方式,這就容易使人誤解為他們存在精神障礙。
另外,早期的抗癲癇藥物(如溴劑、苯妥英鈉、巴比妥類藥物),可能引起認知及行為方面的副作用。
所以,即使在發作獲得較好控制的情況下,癲癇病人仍被另眼看待,仍存在對於癲癇病人的偏見,隻有通過共同不懈的努力,才能改變這一局面,使癲癇病人享有充分的社會權利。
目前,對於“癲癇性人格”的直接否定就是出於這一方面的努力。
有關暴力行為與癲癇的相關關系問題爭論已久。
一些來自監獄的調查報告認為,在統計學上監獄中犯人的癲癇患病率較普通人群高,但進一步的研究觀察卻發現癲癇病本身與犯罪性暴力行為未能證實有密切關系,但犯罪人群中患癲癇的比例僅略高於正常人群。
然而近來在對這一問題的重新審定中卻發現在部分罪犯中,是由於為瞭達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才驅使他們自認為患有癲癇自動癥。
關於癲癇發作過程中出現的攻擊性行為,曾成立瞭一個國際工作組來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其研究結果認為在癲癇發作時出現的攻擊性行為,一般是突然的、毫無計劃性的,持續時間平均約29s,多在復雜部分性癲癇發作中出現。
攻擊性行為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在發作期中患者出現的恐懼心理所致,或可能是對一些來自外界的制約性行為的反應。
在癲癇發作中直接性的攻擊性行為是十分罕見的,而一些所謂犯罪性的謀殺、胡亂性的屠殺以及不可控制的精神運動性自動癥狀等幾乎都是不可能的。
研究報告中列舉瞭一些診斷標準,用以鑒別這些暴力性行為是否是由於癲癇發作所致。
Devinsky和Bear在對具有攻擊性行為史的5名顳葉癲癇患者的詳細觀察研究結果表明,癲癇發作期的攻擊性行為是十分少見的。
在他們的研究中還觀察到,真正頻繁發作的和具有臨床意義的攻擊性行為很少出現在癲癇發作期。
F.智能障礙及癡呆:過去曾認為癲癇病人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智能低下,但據近代許多學者的臨床觀察表明,僅有少數癲癇病人出現智力低下。
Lennox報道1905例癲癇病人中,智力有輕度低下者占22%,中度低下者占12%,嚴重低下者占2%。
因此,約有2/3的癲癇病人智力正常;1/7的病人智力明顯低下。
國內劉永剛報道126例成人癲癇患者中,智能低下者38例(30.6%),明顯智能低下者8例(6.35%)。
其他學者所報道的明顯智力衰退發生率亦相似。
一般認為癲癇發病年齡越早,發作次數越多,智能障礙和人格改變就越明顯。
大發作、額葉病灶最易引起人格和智能改變。
有些病人智能低下較輕,當發作控制後可逐漸恢復。
嚴重者多系進行性衰退。
可發展成為癡呆,這種癡呆亦稱癲癇性癡呆。
臨床表現主要是慢性腦病綜合征。
首先是近記憶力減退,繼之累及遠記憶、理解、計算、分析及判斷等能力。
同時在思維、情感、行為方面均具有癲癇病人的共同特點-黏滯性和刻板性:做事過分細致、一絲不茍、在生活工作上固執於已經習慣瞭的模式、墨守成規、一成不變、難以適應變化瞭的新環境。
癲癇性癡呆發生的原因較多,除腦部器質性損害外,有人認為同時還有遺傳和心理社會因素。
也有學者認為與癲癇病人長期服用抗癲癇藥導致葉酸缺乏有關,故采用減少抗癲癇藥來控制精神障礙。
但歷史上有些傑出的作傢、學者,雖患癲癇多年,但始終保持優異的工作能力,並未發展為癡呆。
(2)其他:如按意識清晰度可分為意識清晰狀態下發生的精神障礙、意識障礙狀態下發生的精神障礙。
按精神障礙特點可分為體驗性精神運動性發作、發作性精神障礙、慢性精神障礙。
診斷本病首先應符合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同時還要有原發性癲癇的證據,且精神障礙的發生及病程與癲癇相關。
因為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可發生於癲癇病程中的任何一個時段,所以診斷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應首先需具有明確的癲癇診斷。
1.癲癇的診斷癲癇發作是因為大腦皮質神經元的異常放電而在臨床上引起各種類型的發作性表現,它是腦部功能障礙的癥狀,不是一種疾病。
癲癇的診斷依據其完整的病史、臨床表現、軀體及神經系統體征、常規實驗室檢查等。
在診斷時,首先要確定病人的主訴是不是癲癇發作。
當確定是癲癇發作時,要進一步判定癲癇發作的類型,接著還要確定病人是否有一種以上的癲癇發作類型。
大部分通過仔細而詳盡的病史便可由當時的臨床表現與經過,診斷癲癇發作及判定癲癇發作類型。
但是提供病史資料的常常是傢屬及其親眼目睹者,他們在驚慌之餘往往不見得能有完整的觀察,或觀察不夠仔細或隻能追憶到最深刻的現象,而造成描述不足,或甚至隻強調可能與事實不盡相同的自己主觀看法,而引導醫師錯誤的判斷。
故醫生應註意詢問初發年齡、發作情況及發作頻度、發作時間、場合、有無先兆、發作時有無意識喪失、具體表現及治療情況等。
目前,腦電圖仍為診斷癲癇最有價值的診斷依據,但在首次檢查時,癲癇病人腦電圖異常率約為60%~90%,間歇期檢查的陽性率僅在50%以上,即將近有一半的病人並沒有異常發現。
因此,除瞭醫師現場看到病人癲癇發作外,所有的癲癇發作,癲癇診斷都是回溯性的。
必要時可以讓病人住院,接受近年來開發的長時間腦電圖監測和電視錄像(video-EEG)以進一步提高檢查陽性率,幫助診斷。
在探究病因時,最主要的是與病因有關的病史詢問,然後找出最可能的原因,進行的診斷性檢查。
值得提示的是:註意在病史方面需要詳細的詢問產程和產後的狀況;發展與發育的經過;是否曾有發熱驚厥(febrileconvulsion)史?其情況又是如何;是否有頭部外傷?其情況又如何;是否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以及其他各種急性或慢性腦損傷的情況?最後還要詳細瞭解傢族內成員是否有發熱驚厥或癲癇。
腦電圖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一般說來腦電圖檢查幾乎已成例行性檢查,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發作間歇期中能記錄到癲癇特異波[主要癲癇波有棘渡、尖波、棘(尖)慢波等],以供癲癇發作類型分類的重要參考,此外也可反應腦功能是否有廣泛性或局灶性的異常。
常規清醒腦電圖檢查一般還包括各種誘發試驗,包括睜閉眼、閃光刺激及過度換氣。
這些誘發試驗可能誘發出癲癇波,甚至也可以誘導癲癇發作。
睡眠腦電圖通過睡眠誘發可以大大地提高癲癇波檢出陽性率。
因為癲癇在淺睡期較易被誘發放電。
蝶骨電極可幫助確定前額葉的病變。
腦磁圖(MEG)是最新的檢查方法,定位功能尤佳。
有少數病人臨床並無癲癇發作,但腦電圖檢查有癲癇放電的表現,有人稱此為“閾下癲癇”。
但並非所有癲癇病人均有腦電圖異常,即不能因為腦電圖檢查正常否認癲癇診斷,還要以臨床觀察為主。
如果神經系統檢查發現有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征或是有部分性癲癇發作,則需要進一步進行神經影像檢查。
目前最佳的檢查工具是核磁共振(MRI),其他可根據需要做腦功能定位檢查,如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以發現腦部是否有結構性的病變。
2.在診斷時精神障礙,如能確定精神障礙類型者,應標明屬何種精神障礙類型。
能確定癲癇發作類型者,還應按癲癇的國際分類,明確癲癇的類型。
如癲癇是繼發於其他疾病,則應按原發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做診斷。
本病精神障礙的特點有:
(1)病程為發作性。
(2)突然發生,驟然結束,持續短暫。
(3)它可以出現在痙攣發作或小發作之前或之後,成為發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單獨發作,好像是代替瞭一次痙攣發作。
(4)癲癇的發作間歇期精神障礙多持續時間較長,但臨床上也具有明顯的癲癇特征。
飲食保健
癲癇性精神障礙吃什麼好?
1、某些礦物質對部分患者有幫助,鎂(大量存在於全麥面粉、小米、無花果、肉、魚、堅果和豆類中);鋅(存在於肉、傢畜內臟、麥芽、堅果、蟹、牡蠣和小扁豆中)和鈣(鈣食品)(主要存在於牛奶和乳制品中)中幫助某些人預防驚厥。
2、混合色拉和生的水果(水果食品)可減低發病的次數和程度。
3、應吃傢常便飯,而且食品應多樣化,米飯、面食、肥肉、瘦肉、雞蛋、牛奶、水果(水果食品)、蔬菜(蔬菜食品)、魚、蝦等都要吃。
4、癲癇的初起多屬實證,身體壯實者,或屬風痰壅盛者,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多食米面、蔬菜。
5、病癥屬虛或體質虛弱者,應偏於滋補肝腎、健脾助運、益氣血之食品。
可多吃瘦豬肉、豬心、豬肝、動物腦、桂圓肉、蓮子、枸杞等。
6、可多食潤腸道通便的食物(如蜂蜜、香蕉、胡桃、杏仁、菠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
護理
癲癇性精神障礙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癲癇性精神障礙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最突出的特點是易激惹、易沖動及性格改變,而且其攻擊行為往往出現突然,且無目的,攻擊工具常隨手而得、因而造成防范的困難。
因目前癲癇確切的致病因素不甚清楚,故對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尚缺少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但是,親人的冷漠、他人的歧視、人格障礙等常是促發攻擊行為的原因。
因此,科學認識癲癇疾病,正確對待癲癇病人,以減少癲癇病人的社會壓力,對有益於降低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的發生很有必要。
對有攻擊行為傾向的癲癇患者預防措施如下: 1.應對措施首先,要及時發現,盡快阻止,不要等到造成傷害之後再采取措施。
為瞭避免沖突升級,在勸架時應表面上“偏向”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的一方,不要當著兩個病人的面講誰是誰非,待雙方情緒穩定下來之後,應單獨耐心詢問病人,從心理上解決問題。
2.詢問病史、瞭解病情應耐心詢問是否有過攻擊行為,尤其對有嚴重攻擊行為的病人,應作為重點。
不少攻擊行為並沒有明顯的原因,越是沒有原因的攻擊行為越是應該引起重視。
與功能性精神病相比,癲癇伴發精神障礙的病人所出現的幻覺、錯覺、妄想等癥狀,更容易導致攻擊行為發生。
應加強觀察病情變化,認真瞭解病人心理狀態。
對攻擊行為嚴重的患者,可將患者及時送入醫院,或暫時由專人看管,約束起來,避免發生攻擊行為。
3.及時處理患者的爭吵許多嚴重的攻擊行為僅僅起因於小小的爭吵,及時處理是預防攻擊行為的重要環節。
要鼓勵患者講出自己的不滿,以免因不滿而引發為沖動行為。
4.建立良好的關系由於患者在患病期間喪失瞭自知力,常常不理解周圍人的關心,與患者接觸交談要講究語言藝術,設法滿足其合理要求,與其建立良好的關系。
5.加強管理盡力創造舒心的環境,讓患者進行文娛活動,在歡樂的氣氛中,建立起團結、信任、和睦的關系。
定期講解疾病康復知識,使其能主動地配合治療。
在患者活動區內要註意加強對危險物品的保管。
保健品查詢癲癇性精神障礙中醫治療方法中藥材查詢癲癇性精神障礙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配合心理治療。
國內外資料均顯示大多數癲癇的預後是好的。
一組癲癇患者經20年的長期隨訪,有70%~80%的發作可在最初的5年內緩解,其中50%可完全停藥。
歷史上有些傑出的作傢、學者,雖患癲癇多年,但仍然始終保持優異的工作能力。
因此,醫務人員、患者及患者親屬、朋友等,必須強調樹立癲癇是一種可治性的疾病的概念。
建立自信心、正確認識癲癇和面對癲癇病人,對治療癲癇是十分重要的。
(二)預後 癲癇系慢性疾病,可遷延數年或數十年,因而對患者的身體、精神、婚姻以及經濟、社會地位等均造成影響。
這些影響因素較為復雜,仔細瞭解這些因素,對於預測患者的預後,進行恰當的安排甚為重要。
正規的系統治療,能使80%的患者獲得良好療效。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癲癇性精神障礙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藥品查詢
檢查
癲癇性精神障礙應該做哪些檢查?
包括血細胞計數、血糖、血鈣、肝、腎功能以及腦脊液常規、生化測定等。
1.腦電圖檢查腦電圖檢查對癲癇的診斷價值很大,不但能幫助確定癲癇的診斷,而且還可瞭解其發作類型,並對藥物選擇有所幫助。
在發作期幾乎全部有異常腦電圖表現。
(1)發作期腦電圖異常表現:主要是癇性活動,(癲癇波形)包括棘波、尖波、棘-慢綜合波、尖-慢綜合波、多棘-慢綜合波、爆發性高波幅節律等。
不論是單一的,還是混合的;局部的,還是彌散性的;散在的,還是節律性的對本病的診斷均有同樣的價值。
(2)間歇期腦電圖表現特點:間歇期約有一半患者有異常表現,一、兩次檢查陰性不能排除癲癇的診斷。
因為在間歇期,即使采用各種方法誘導,仍有20%左右是陰性,因此要多次描記方可發現異常。
24h腦電圖磁帶記錄,及同時錄像和記錄腦電系統,可提高腦電圖異常檢出率,有助於早期診斷。
2.特殊檢查對病因不明的患者應選擇性地進行CT、MRI、PET、SPECT、腦血管造影檢查,以及電生理學、免疫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方面的檢查。
CT掃描對局部性癲癇的病因和病理有所幫助,可以發現大腦病變者在63%,其中局限性異常占78%,彌漫性異常占22%。
MRI對癲癇的作用有兩方面:①瞭解腦能量的代謝狀態;②測定腦血流變化。
PET在三維空間可定出癲癇患者的腦代謝和腦血流局限異常。
①決定癲癇發作期、間歇期和發作後各區代謝情況,幫助臨床診斷,查明某種癲癇的病灶區域;②提高頑固性癲癇手術治療定位的準確性;③可進行藥理研究及瞭解癲癇病灶的神經化學。
腦造影檢查可發現血管畸形等血管病變或其他腦部病變,如顱內占位性病變。
鑑別
癲癇性精神障礙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發作間期,癲癇性情緒不穩、欣快狀態要註意與情感性精神障礙鑒別,癲癇性譫妄應與急性腦病綜合征(感染與中毒所致精神障礙)鑒別,癲癇性木僵、慢性精神分裂樣精神病,應註意與精神分裂癥鑒別。
癔癥癔癥患者可出現痙攣發作和精神分裂癥癥狀,如幻覺、意識障礙等,全身肌肉不規則抽動,常反復發生。
但癔癥癥狀缺乏足夠特異性,發病有精神因素和明顯的心理應激因素,意識並不喪失,無器質性證據,常伴有哭泣或叫喊,動作和姿勢帶有癔癥時的做作性、戲劇性,具有語言暗示性、癥狀多變性、表情豐富,瞳孔和腱反射無改變,肌肉抽動無節律,肢體亂動,發作歷時數分鐘至數小時,與大發作鑒別不難。
詳細詢問既往發作史及每次發作的誘發因素和暗示性治療有助於鑒別。
值得註意的是有些癲癇病人,在精神因素的作用下,也可出現癔癥發作。
應慎重考慮,不要輕易排除癲癇的診斷,以免貽誤診治。
夢遊癥亦稱“睡行癥”。
它是睡眠障礙的一種形式,常見於兒童。
但兒童睡行癥可以被喚醒,癲癇者則屬意識障礙不可能被喚醒。
神經癥出現的睡行癥亦可被喚醒,發作行為系日常動作易被人們理解;而癲癇性睡行癥則多為粗暴而危險的動作,常導致外傷。
感染性與中毒性精神病癲癇性譫妄不易與感染和中毒時的譫妄狀態相鑒別。
癲癇性譫妄為發作性,持續時間較短,發作前無感染、中毒史及腦電圖的陽性發現等。
既往癲癇發作史和詳細的軀體檢查、腦電圖檢查可以有助於與感染中毒性譫妄鑒別。
精神分裂癥慢性癲癇分裂樣精神病可出現與精神分裂癥極其相似的癥狀,如幻覺、妄想、強制性思維等。
鑒別要點主要根據癲癇診斷依據,如病史、腦電圖等。
癲癇性木僵狀態可表現與緊張型精神分裂癥十分類似;但前者發作時有意識障礙,且發作後有遺忘,因此可以鑒別。
慢性精神分裂樣狀態與偏執型精神分裂癥相似,但前者缺乏內向性表現、無精神活動之間不協調及與外界環境不配合等精神分裂癥特點。
此外癲癇發作史,癲癇性人格改變及腦電圖所見,亦有助於鑒別診斷。
值得註意的是癲癇病人有合並精神分裂癥的可能性,但幾率甚低。
情感性障礙癲癇性病理性情緒惡劣與抑鬱癥不同,雖然其情緒偏低,但表現苦悶、緊張、不滿,而無真正的情緒低落、自責自罪、思維遲緩及活動減少;癲癇性的欣快狀態常伴有緊張、惡作劇色彩,而不是真正的情感高漲,同時亦無思維活動加快,表情生動和動作的靈活性;且它發生突然,持續時間短暫,而可與躁狂癥相鑒別。
並發症
癲癇性精神障礙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參見癲癇。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癲癇性精神障礙
×
Search
🔝
延伸文章資訊
- 1癲癇
癲癇發作之陣發性、無預期性,會讓個案產生人際關係障礙、社交畏懼、退縮,也可造成焦慮與憂鬱。 5. 功能受限之心理影響:. 癲癇可能影響生活或職業功能,續發情緒症狀、或 ...
- 2神經部- 癲癇伴我成長
身旁的人把這一型癲癇錯認為情緒或心理障礙,其 實不是。還有別種類型的局部癲癇發作,它涉及人腦的某些部份,正好那個部份控制著某一群 肌肉,就說是右手臂吧。
- 3為什麼癲癇患者有心理問題 - 字媒體
很多癲癇患者都未能得到規範治療,並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及心理負擔。因此,情緒障礙是臨床最常見的癲癇共病,近三分之一的癲癇患者伴抑鬱或焦慮, ...
- 4癲癇性精神障礙 - A+醫學百科
症状:癲癇發作前,有的患者可出現全身不適、易激惹、煩躁不安、情緒憂鬱、心境惡劣、常挑剔或抱怨他人等,亦可表現為歷時短暫的各種異常體驗,如各種簡單到複雜的幻視、視 ...
- 5壓力、睡眠障礙,生活中誘發癲癇的5習慣!醫師 - 幸福熟齡
睡眠是腦部很重要的自我修復時段,若有睡眠障礙、熬夜通宵,有機會引發腦部異常放電。 2.情緒焦慮緊張:. 壓力會影響身體賀爾蒙的分泌,有些賀爾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