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患者最不想透露的事,偏偏總會讓人一眼看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01 年,法國小說家、精神科醫師哈騰伯格(Paul Hartenberg)在《社交恐懼者及其病症》書中描述一種精神病症:病人如面臨社交情境,就會心跳加快、發冷、 ...
電子書
分享書
閱讀最前線
犢創
mooPub
Togglenavigation
首頁
閱讀
閱讀好好玩
書單
閱讀意見
好書秒讀
雜誌精選
活動訊息
排行榜
專欄
不定時專欄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譚光磊灰鷹巢城
閱樂書店書沙龍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瞿欣怡的小貓之流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歷史檔案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施寄青的當頭棒喝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
葉佳怡讀字作夢
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
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
維斯塔愛看書
鄭宗弦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
老貓出版偵查課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
GENE思書軒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閱讀夏LaLa
果子離群索書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
冬陽一直推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
法律白話文運動
吳曉樂:有時流離
說書SpeakingofBooks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
評書青鳥
外邊世界
每月專題
世界就是我們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伊格言之虛構的萬物論
陳栢青之壞品味
專訪/記錄
專訪
活動記錄
產業
華文市場
國際風向
讀犢看出版
更新
犢叔扭扭
版本紀錄
聯絡我們
訂閱閱讀最前線
讀者投稿
活動合作
讀者遞麥
Readmoo電子書
Thefollowingtwotabschangecontentbelow.作者最新文章
Readmoo編輯團隊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Readmoo編輯團隊的最新文章(more...)
莊子的自由之路──心能自主、身能鬆柔、情能自在,生得自由-2022-07-20
這句話讓我好受傷!人氣心理師告訴你如何分辨情緒與事實-2022-07-20
大家都愛職場自由行,主管你該怎麼辦?-2022-07-20
文/史考特.史塔索
為什麼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會影響我們的微血管循環?
──達爾文,《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1827)
臨場焦慮有時像是特別為你設計的惡作劇,好羞辱你。
──馬歇爾(JohnMarshall),《社交恐懼症》(1994)
《精神病症診斷與統計手冊》把社交恐懼症分為兩類:特定性的與廣泛性的。
被診斷出有特定性社交恐懼症者,在特殊情況下,焦慮才會發作,幾乎都是和某種公開表演有關。
至今,最常見的社交恐懼症就是演講恐懼症,其他還有:害怕在公開場合吃東西、寫字或是對上公廁有揮之不去的恐懼症等。
其實,有非常多人不想在別人面前吃東西,或是害怕在別人的目光之下開支票,還有人則是得了境遇性排尿障礙(只要有人在旁邊,就會尿不出來)。
至於廣泛性社交焦慮症患者,則在任何社交的情境下都會覺得苦惱。
一些尋常的事情,比如雞尾酒會、談生意、工作面試或與人約會共進晚餐,都會讓他們陷入極大的痛苦,身體也會出現一些症狀。
情況更嚴重一點的,日子可說過得很悲慘,就連再平常不過的社交接觸,如和店員交談或是在茶水間跟人說話,都會引發恐懼。
很多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只好離群索居,也很難去上班。
研究顯示,社交恐懼症與憂鬱症和自殺都有密切關連。
社交恐懼症患者也比較容易酗酒或濫用藥物。
對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最難堪的就是顯露自己的焦慮,然而這種焦慮表現出的種種症狀,偏偏又會讓人一眼看穿。
社交恐懼症患者擔心,自己拙於應對或種種焦慮的表現,如臉紅、發抖、結巴、冒汗,會予人沒用或無能的印象,但他們一緊張就會結巴或臉紅,如此一來又變得更緊張,說話也就更結巴或臉更紅。
這種惡性循環只會加深焦慮,導致表現更糟。
從這方面來看,臉紅猶如一大酷刑。
1846年,一位德國醫師發表第一個臉紅恐懼症的病例研究。
該醫師描述一個21歲的醫學生,為了無可控制的臉紅羞愧不已因而自殺。
幾年後,達爾文在《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一書中,用一整章的篇幅來鋪陳他的臉紅理論。
他發現,人在最想隱藏焦慮的時候,臉紅常會洩漏這個不欲人知的心事。
達爾文寫道:「臉紅不只是外表反映出內心的感覺,也顯露自己對別人怎麼看自己的想法。
只要有人對一個害羞的人提到他的外表如何,儘管只是隨便說說,害羞的人就會立刻雙頰緋紅。
」
達爾文說的沒錯:我有一些同事就很容易因緊張或焦慮而臉紅,如果有人提及此事,他們的臉就會變得更紅。
如有一個女同事就曾試過想在婚禮之前用藥物治好臉紅,甚至想接受手術,希望永遠去除這種讓人難以忍受的恥辱。
(每年有好幾千人接受經胸腔內視鏡交感神經切斷術,以解決神經性臉紅困擾。
)雖然我的緊張、焦慮症狀一籮筐,幸好我不會臉紅。
我看著這個女同事,心想,為什麼她覺得在婚禮上臉紅很丟臉?這種想法實在很愚蠢。
我繼而想起我在結婚那天不也汗流浹背、四肢顫抖,我並沒有比她高明。
癥結或許就在於羞恥的感覺。
在焦慮和臉紅底下作用的就是羞恥感。
1839年,英國醫師柏吉斯(ThomasBurgess)在《臉紅的生理機制》一書論道,人類在上帝的設計之下具有這種生理反應,是要我們「克制自己」。
我們在靈魂主宰之下,雙頰會自然顯現內心的感覺—做了有違道德的事,就會臉紅。
因此,臉紅這樣的訊號表示我們已經逾矩。
不管對柏吉斯或達爾文而言,臉紅就是人類具有自覺與社交性的生理證據。
我們不但有自覺,也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
達爾文晚期著作以及現代演化生物學家都指出,臉紅不只是我們的身體對自己發送的訊號,提醒我們做了社會不允許的事(你摸自己,如果臉紅,就會感覺到皮膚發燙),也是傳遞給別人的訊號,告訴別人自己覺得做錯了什麼而不好意思。
這也是對社群高階成員表示服從的一種方式。
正如柏吉斯指出的,這有抑制反社會衝動、讓自己別偏離社會規範的功用。
因此,社交焦慮症和臉紅可能讓人具有演化上的適應優勢,這樣的行為可以促進合群,讓我們免於被同一社群的人排斥。
在精神醫學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社交焦慮症最近才成為一種正式的診斷,也就是直到1980年,《精神病症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才把這種病症從佛洛依德以前說的神經官能症分離出來,成為一種新的焦慮症,然而,對此病症的描述由來已久,而且每一個時代的描述都差不多。
1901年,法國小說家、精神科醫師哈騰伯格(PaulHartenberg)在《社交恐懼者及其病症》書中描述一種精神病症:病人如面臨社交情境,就會心跳加快、發冷、過度換氣、冒汗、噁心嘔吐、腹瀉、顫抖、言語困難、嗆到、呼吸急促、感覺遲鈍和「精神錯亂」,因此害怕與人接觸、缺乏自信,會逃避社交應對。
這樣的症狀和《精神病症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社交焦慮症如出一轍。
社交恐懼者總覺得羞恥。
哈騰伯格進一步區分兩種社交焦慮症:一種是在任何社交情境之下都會焦慮,另一種則只有要上台說話或表演,才會焦慮。
他稱後者為「怯場」,說很多學者、音樂家、演員都有這樣的困擾。
(哈騰伯格寫道,這種經驗就像暈眩或暈船,在沒有預警之下,突然覺得難受。
)
儘管幾千年來社交焦慮的描述幾乎一成不變,社交焦慮症的診斷則仍有一些爭議。
即使1980年《精神病症診斷與統計手冊》已正式把社交焦慮症列入,有一段時間確診的病例還是很少見。
西方心理師通常把這種焦慮視為「亞洲病」,因為亞洲「知恥文化」盛行(如人類學家所言),如日本、韓國等,特別重視社會行為是否合宜。
日本精神醫學中的「對人恐怖症」就和我們所說的社交焦慮症相當,這種病症在日本是很常見的診斷。
)1994年進行的一項比較文化研究顯示,社交恐懼症在日本的流行,或許是因為日本社會特別強調知恥。
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論道,日本人常為了一點小事覺得羞恥、盡量避免與人四目相接、刻意表現順從,這些其實是他們的文化規範,可謂「偽社交恐懼」,在西方文化之下才會被視為病態。
在美國,最先定義社交焦慮症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精神醫學家李伯維茲(MichaelLiebowitz)。
擔任《精神病症診斷與統計手冊》編輯委員的李伯維茲,把社交焦慮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之中。
1985年,李伯維茲在《一般精神醫學檔案期刊》發表一篇題為〈被忽視的病症:社交焦慮症〉的文章,認為很多患者都沒被診斷出來,也沒接受合宜的治療。
這篇文章問世之後,有關社交恐懼症的研究才慢慢增加。
不過,即使已到1994年,「社交焦慮症」這個名詞在該年度報章媒體上只出現了50次。
5年後,卻暴增為好幾萬次。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為什麼這個名詞會突然爆紅?這大抵是因為食品藥物管理局在1999年核准帕羅西汀做為治療社交焦慮症的藥品。
史克必成藥廠在這種藥物的廣告行銷投入了數百萬美元,不但在精神科醫師身上下功夫,希望他們多開此藥,也努力使一般大眾認識這種病症。
帕羅西汀的廣告文宣這麼寫:「想像你會對人過敏,你臉紅、流汗、顫抖,甚至呼吸困難—因為你得了社交焦慮症。
」在凌厲的廣告攻勢之下,社交恐懼症一詞因此流行起來,正如藥廠廣告所言,「超過1,000萬美國人」苦於社交焦慮症。
帕羅西汀因此爆紅,超越百憂解和樂復得,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抗憂鬱劑。
在 1980年之前,沒有人被診斷出得了社交焦慮症。
20年後,研究估計,約有1,000萬到2,000萬美國人符合焦慮症的診斷。
今天,根據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的官方統計資料,超過10%的美國人曾在一生中的某個時間罹患社交焦慮症,其中約有30%曾有急性發作的情況。
(其他著名醫學期刊刊登的研究報告,也有類似的統計結果。
)
本來一個病人也沒有,不到20年就暴增為數千萬個,難怪會引發爭議。
這真像是一齣諷刺劇:有人創造出一種新的精神疾病病名,起初似乎極少人得這種病,在治療藥物通過核准之後,突然間一大堆人被診斷出得了這種病,藥廠因而得以大賺數十億美元。
此外,批評者還說,社交焦慮症的種種症狀其實有另一種說法,也就是害羞。
這是一種常見的人格特質,不能視為精神疾病。
2007年,西北大學英文系教授蘭恩(ChristopherLane)出版《害羞:為什麼一種正常的行為會變成疾病?》一書論道,精神科醫師和藥廠同謀,把一種平常的人格特質病態化。
從一方面來看,社交焦慮症確診病例的暴增,的確證明藥廠行銷手段厲害,使市場需求大增。
但是與人社交接觸會有點緊張其實很正常。
很多人一想到在派對上要和陌生人說話,就會覺得有點不安。
要是得對公眾演講、被人品頭論足,誰不會有點焦慮?這種焦慮是正常的,甚至是有適應優勢的。
把這樣的不安定義為需要用藥物治療的疾病,豈不是把一種常見的人性特質病態化?這些都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社交焦慮症已成為藥廠為了營利創造出來的疾病。
然而,從眾多的研究和我的第一手經驗來看,儘管蘭恩等人的批評有理,有些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痛苦卻也是真實和深刻的。
是否有些人的害羞是正常的,不是精神疾病,也不需要接受精神科醫師的治療,但還是被診斷為社交焦慮症?當然有。
然而,的確有些有社交焦慮困擾的人,能從藥物控制和精神治療獲得改善,要不是藥物之助,他們可能會酗酒、陷入絕望,甚至自殺。
幾年前,我任職的雜誌刊載了一篇文章,談到內向者在這個社會面臨的挑戰。
不久,我收到了這麼一封信:
我讀了貴刊討論內向的那篇文章。
一年前,我那26歲的兒子為自己的內向苦惱不已。
我跟他說,我們家的人都很內向,這是很正常的。
三個月前,他留了張字條給我們,買了把槍,舉槍自盡。
他在字條上寫說,他覺得自己有毛病⋯⋯他在人前總覺得焦慮、笨拙,無法繼續過這種痛苦的人生⋯⋯這孩子很聰明、性情溫和,也受了很好的教育。
他才剛在一家公司當實習生,必須面對顧客。
我想,這工作可能超過他能忍受的範圍,把他逼到無路可走的地步。
要是他買槍之前肯告訴我們他的心事就好了。
看起來他似乎認為這是他唯一的選擇。
這孩子連抽血都會緊張,你無法想像他怎麼會用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研究顯示,在社交焦慮症確診的病人當中,23%曾試圖自殺。
※本文摘自《我的焦慮歲月》,立即前往試讀►►►
史考特.史塔索憂鬱症我的焦慮歲月焦慮百憂解社交恐懼症臉紅
←一般父母的日常,卻常讓我們心碎,直到女兒找到她的最愛 親子關係,或許總需要用長長的一生去妥協→
您可能還想看...
名門正派都太難相處,最經典是法海
255月,2017
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
191月,2016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受到著色畫的驚人力量。
238月,2015
蔡康永〈給年輕人的短信〉:你不用急著完成你的夢想,可是你要不斷地靠近夢想
108月,2015
Copyright©2020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加入粉絲團,天天帶給你有趣的閱讀新聞
Readmoo電子書店
加入Line好友
訂閱電子報
延伸文章資訊
- 1社交恐懼症患者最不想透露的事,偏偏總會讓人一眼看穿
1901 年,法國小說家、精神科醫師哈騰伯格(Paul Hartenberg)在《社交恐懼者及其病症》書中描述一種精神病症:病人如面臨社交情境,就會心跳加快、發冷、 ...
- 2社交畏懼症之認知行為治療
社交畏懼症又稱為社會焦慮疾患(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持續性、不切實際的極度恐懼,害怕可能受到陌生人檢視的社交情境(甚至或許只是暴露在陌生人群 ...
- 3[身心醫療]認識社交恐懼症| 衛教資訊
社交恐懼症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對象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約40%患者合併 ...
- 4你是害羞還是生病?3個問題測量你是不是社交恐懼症患者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大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男女發病率幾乎相同,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約有4-14%左右的人會得這個疾病,但由於病患很少 ...
- 5害羞與社交恐懼症 - 醫院管理局
雖然社交恐懼症患者會有焦慮及恐慌突襲的經歷,但他們心臟病. 發作的次數並不會比一般人多。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是甚麼?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