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吃飽了肚子還是拚命咕嚕叫當心可能是腸道菌失調- Heho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肚子咕嚕咕嚕叫,又伴隨著脹氣或不斷放屁的情況,則可能與腸道菌叢失調有關,因為各種菌群在腸道中發酵,產生大量氣體,有時候還能感覺有氣在腸道 ... Skiptocontent 在公開場合,特別是一片沈寂的會議中,突然有人發出肚子咕嚕咕嚕叫的響聲,那種尷尬大概僅次於當眾放了個響屁。

一般來說,只有在飢餓的時候肚子才會發出咕嚕聲,但有些人即使是在吃飽後,腹部還是會發出這樣的叫聲,甚至還會伴隨排氣(放屁),那就要當心是不是腹胃出問題了。

腸鳴的咕聲可能每分鐘會出現4-5次 肚子發出咕嚕聲,正式的說法叫「腹鳴」,如前文所說,一般是在飢餓的情況下,或是腹部受涼等不良因素刺激時,才會發出咕嚕聲,腸鳴音有可能每分鐘出現4-5次,例如在該吃正餐時而未進食,胃酸直接進入腸道,刺激腸道造成腸蠕動增加,就會激發出聲響,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腸鳴可能出現的3種情況 而如果不是在肚子餓時也出現腸鳴聲,那可能有3種狀況: 一、生理性腸鳴: 當腸道內空氣較多的時候,腸道蠕動時伴隨的液體、食物殘渣和空氣混雜碰撞下,就容易出現比較大的聲音,通常是因為進食時空氣伴隨食物一起吞入,而在腸胃道管壁收縮擠壓下所產生的。

頻率大約是每分鐘4至5次,但因為聲音不大,自己往往不會感應到,只有當腸道蠕動增強,腸鳴聲才有可能被聽到。

二、體質性腸鳴: 由於腹壁的肌肉張弛程度,剛好與腸道蠕動增強所產生的腸鳴音發生共鳴,進而放大了音量。

例如腸躁症患者會因腸胃較敏感而容易出現腸鳴。

三、病理性腸鳴: 如果吃飽飯後還是出現腸鳴的情況,就很可能是病理性的腸鳴,通常發生頻率密集,每分鐘在20~30次以上,例如急性胃腸炎、腹瀉,或是腸阻塞,這個時候可能伴隨嚴重的腹脹、腹痛或水瀉,就應該儘快找醫師診治。

如果發生腸鳴兼放屁,可能是腸道菌失調 彰化員生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吳文傑表示,腸鳴是反映腸道有沒有正常蠕動最快的方式,所以如果沒有出現腸鳴才應該擔心,因為,如果沒有腸鳴,有可能是腸道麻木,腸道沒辦法透過蠕動去推腸管內的食物,食物可能會產生氣體,嚴重的話,有機會導致腸道破裂,需透過手術開刀處理。

如果肚子咕嚕咕嚕叫,又伴隨著脹氣或不斷放屁的情況,則可能與腸道菌叢失調有關,因為各種菌群在腸道中發酵,產生大量氣體,有時候還能感覺有氣在腸道裡面走動,造成消化不良、脹氣等腸胃的不適,改善應從促進腸胃消化功能著手,例如多補充益生菌。

想要改善腸鳴狀況,要做到4件事 而要改善腸鳴的症狀,建議一定至少要做到下列4件事: 1、少吃易產氣食物:例如豆類、豆製品、花椰菜、洋蔥、地瓜、奶類、碳酸飲料等,以免造成脹氣。

2、少吃精緻高糖食物:例如蛋糕、甜甜圈、糖果等甜食,都屬於精緻糖類食物,吃得太多容易造成腸胃濕滯,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狀。

3、少吃生冷食物:吃過量生冷食物會造成脾胃虛寒,造成消化不良而脹氣或瀉。

4、避免錯誤飲食習慣:例如不經多次咀嚼而快速吃東西、或為了趕時間而狼吞虎嚥,或是邊吃邊說話,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在過程中比一般人吃進更多的空氣,更容易造成腸鳴,都應該避免。

延伸閱讀: 腹部脹氣時,到底可不可以塗薄荷油或萬金油消氣啊? 一直消化不良鬧肚子 教你5招飲食妙方緩解胃腸不適 腸胃過敏、哈欠連天,你很可能是得了廣泛性焦慮症 國人慢性過敏症盛行率超過7成,失眠頭痛、腸胃發炎,當心你也是其中之一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6-142.COVID-19/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6-153.為什麼肚子痛?一張圖讓你秒懂!從腹痛6位置看可能疾病、這些症狀當心大病前兆2021-07-054.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5.酪梨16種吃法完整大公開營養師提醒2關鍵正確食用減脂、護心又潤腸2021-07-30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長新冠怎麼治療?哪些人容易長新冠?許書華醫師解析治療方式2022-07-0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夏日消暑大作戰 打擊失眠大作戰 視力保健診療室 小手術大困擾 心血管專區 急診室直擊 飲食營養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糖尿病專區 查營養 更多醫學專區▸ 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認識癌症 預防癌症 治療癌症 抗癌新知 抗癌故事 康復調理 協助資源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活動特區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孕前到產後 親子生活 教育學習 生長曲線 新冠肺炎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