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對其體適能之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 我國老人福利服務之研究. 3. 體適能研究現況分析. 4. 國內運動與老化研究論文之探討:健康老化模式之建立.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English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訪客IP:165.22.106.14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林美玲研究生(外文):LinMeiLin論文名稱:銀髮族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對其體適能之影響論文名稱(外文):astudyoftheinfluenceofexercisegroupsontheaged指導教授:羅明葵指導教授(外文):LoMingKewi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南開科技大學系所名稱: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學門:社會服務學門學類:老年服務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0畢業學年度:98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02中文關鍵詞:銀髮族、體適能、運動團體外文關鍵詞:Theaged、Physicalfitness、Eexercisegroups相關次數: 被引用:18點閱:4025評分:下載:777書目收藏:12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對銀髮族體適能之影響以台中市344名之銀髮族為對象,進行體適能差異比較,以銀髮族體適能檢測為研究方法,進行銀髮族體適能檢測與資料收集,以性別、年齡、運動頻率及運動時間等個人背景變項為自變項,以銀髮族體適能項目為依變項,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和one-wayANOVA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在性別變項方面,男性非團體組柔軟度優於團體組,女性團體組敏捷反應和心肺適能都優於非團體組,男性團體組的心肺適能優於非團體組;在不同年齡變項方面,團體組心肺適能大多優於非團體組;在不同運動頻率變項方面,每週運動頻率次數多者其心肺適能優於次數少者;在不同運動時間變項方面,各項目之差異均未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之受試者在體適能檢測結果中,顯示參與休閒運動團體之銀髮族其體適能表現,都較沒有參與休閒運動團體之銀髮族有更好的表現。

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去探討男性銀髮族參與較具陽剛性的休閒運動團體其體適能之成效。

Themainpurposeofthisstudywastoinquiretheinfluenceofparticipatingleisureexercisegroupsontheaged’sphysicalfitness.Thestudywascarriedonthecomparisonoffitnessdifferencesofthreehundredandforty-foursilverpeersinTaichung.Thestudyappliedthetestoftheaged’sfitnessasaresearchmethodforexaminingtheirfitnessandcollectedinformation.Theindependentvariableswerethepersonalbackgroundfactorssuchasgender,age,exercisefrequencyandexerciseduration.Thedependentvariablewasthesilverpeers’physicalfitness.Thestatisticalanalysiswascarriedoutbydescriptiveanalysis,T-testandone-wayANOVA.Theresultsareasfollowing:1.Fromtheaspectofthegendervariable,asforthemalegroup,themenwhodidn’tsteadilyjoinexercisegroupsweresuperiortothosewhosteadilyjoinedexercisegroupsintheflexibility.Thewomenwhosteadilyjoinedexercisegroupsweresuperiortothosewhodidn’tsteadilyjoinexercisegroupsinswifts’reactionandcardiovascularendurance.Themalegroupwhosteadilyjoinedexercisegroupwasonlysuperiortothosewhodidn’tjoinexercisegroupsincardiovascularendurance.2.Fromtheaspectoftheagevariable,peoplewhosteadilyjoinedexercisegroupsweremoresuperiortothosewhodidn’tjoinexercisegroupsincardiovascularendurance.3.Fromtheaspectofexercisefrequencyvariable,peoplewhoexercisedmoreweresuperiortothosewhoexercisedlessincardiovascularendurance.4.Fromtheaspectofdifferentexercisedurationvariable,theresultsofthedeviationofeachtestingitemdidn’tachievesignificantlevels.Fromtheresultsofthetestsofsilverpeers’fitness,theagedwhosteadilyjoinedleisureexercisegroupshadbetterperformancesinphysicalfitnessthanthosewhodidn’tjoinexercisegroups.Theresultsofthestudysuggestthatthefollowingresearcherscaninquiremoretheeffectsofmalesilverpeersparticipatingleisureexercisegroupswhoengageinmoreenergeticexercise. 誌謝………………………………………………………………………i中文摘要…………………………………………………………………ii英文摘要…………………………………………………………………iii目錄………………………………………………………………………v表目錄……………………………………………………………………vii圖目錄……………………………………………………………………ix第1章緒論1.1研究背景…………………………………………………………11.2研究動機…………………………………………………………51.3研究目的…………………………………………………………61.4研究問題…………………………………………………………61.5名詞解釋…………………………………………………………7第2章文獻探討2.1體適能促進之相關研究…………………………………………82.1.1體適能的發展…………………………………………………82.1.2體適能的意義…………………………………………………102.1.3體適能的要素…………………………………………………122.1.4體適能的重要性………………………………………………152.2銀髮族體適能促進之相關研究。

…………………………………172.2.1銀髮族與老化…………………………………………………172.2.2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182.2.3銀髮族與身體活動……………………………………………232.2.4銀髮族體適能之相關研究……………………………………262.3銀髮族參與運動團體之相關研究。

………………………………362.3.1銀髮族的休閒運動現況………………………………………362.3.2銀髮族參與休閒運動之效益…………………………………492.3.3銀髮族參與休閒運動之阻礙因素……………………………402.3.4銀髮族參與運動團體之重要性………………………………422.3.5銀髮族參與運動團體之相關研究……………………………43第3章研究方法3.1研究架構…………………………………………………………473.2研究流程…………………………………………………………483.3研究對象…………………………………………………………503.4研究範圍與限制…………………………………………………513.4.1研究範圍………………………………………………………513.4.2研究限制………………………………………………………513.5實施步驟與流程…………………………………………………523.5.1施測時間………………………………………………………523.5.2實施步驟………………………………………………………523.5.3檢測流程………………………………………………………533.5.4檢測方法與器材………………………………………………543.5.5檢測前注意事項………………………………………………583.6研究工具…………………………………………………………583.7資料分析…………………………………………………………62第4章研究結果與討論4.1樣本分析…………………………………………………………634.2不同性別的銀髮族有無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其體適能比較結果654.2.1不同性別的銀髮族有無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其體適能檢測統計結果討論………………………………………………684.3不同年齡的銀髮族有無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其體適能比較結果704.3.1不同年齡的銀髮族有無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其體適能檢測統計結果討論………………………………………………764.4不同運動頻率的銀髮族體適能差異比較結果…………………774.4.1不同運動頻率的銀髮族體適能檢測統計結果討論…………834.5不同運動時間的銀髮族體適能差異比較結果…………………844.5.1不同運動時間的銀髮族體適能檢測統計結果討論…………894.6參與休閒運動團體對銀髮族體適能影響的比較結果綜合討論90第5章結論與建議5.1結論………………………………………………………………915.2建議………………………………………………………………92參考文獻1.中文部分…………………………………………………………942.英文部分…………………………………………………………99附錄一銀髮族參與休閒運動團體體適能調查紀錄表………………103附錄二論文發表證明…………………………………………………107 1.中文部分內政部戶政司(2007,6月6日)民國95年重要人口指標‧2009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7-1-9606.doc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7,12月31日)‧95年簡易生命表‧2009年1月1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3)‧運動處方之開立‧中華體育季刊‧7(3),頁86-94。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頁62-69。

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8-21)‧台北:教育部。

方進隆(1998)‧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頁70-76。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王世豪、林志勇、許峻嘉、黃俊仁、張順惠(2004)‧以駕駛模擬器進行跟車反應時間之研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二十一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989-1994,。

王瑞霞(1994)‧社區老年人健康體能活動參與及相關因素的探討‧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王秀華、李淑芳(2004)‧比較不同運動型態與無規律運動婦女之功能性體適能與自尊心‧2004年國際體適能學術研討會。

王秀華、李淑芳(2008)‧運動與女性乳癌‧大專體育,97,頁183-190。

王秀華(2002)‧探討肌力訓練對老年婦女的影響‧大專體育,63,頁172-178。

王淑玲(2004)‧比較坐式與非坐式工作形態婦女身體活動量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銀髮族協會(2007)‧成立宗旨‧2009年3月1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nyh6504/article?mid=5063&prev=5064&next=-1石恒星、洪聰敏(2006)‧身體活動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老化‧臺灣運動心理學報,8,頁35-6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台灣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4)‧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國民體能介紹‧2009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sac.gov.tw/library/library-1.aspx?No=3&MenuID=31&Parent_ID=25行政院衛生署(2007)http://www.doh.gov.tw/cht2006/index_populace.aspx行政院(2005,4月14日)‧台灣健康社區六星推動方案‧http://www.sowf.moi.gov.tw/19/quarterly/.../118-04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cca.gov.tw/app/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老人人口比率資料.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朱嘉華(2007)‧身體活動與代謝症候群‧中華體育,21(1),頁7-17。

李麗晶和卓俊伶(2008)‧身體活動和老人憂鬱症‧中華體育季刊,22(2),頁60-69。

李易儒、洪維勵(2007)‧銀髮族運動參與程度及利益知覺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頁205-229。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潘佩君(2007)‧健走運動對改善更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北市醫學雜誌,4(3),頁235-244。

李淑芳、劉淑燕(2008).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台北市:華都文化。

李淑芳(2008)‧運動、健康與功能性體適能之基礎理論‧台北市: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劍秋(2005)‧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銀髮族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

吳英黛、簡盟月、陳曉宜、連倚南、陳思遠(2001)‧不同年齡層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物理治療,26(6),頁336-343。

吳秋燕(2003)‧老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余攸寧(2007)‧中老年人元極舞參與滿意度對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頁20-31。

余玉眉(1993)‧衛生署國民健康體能計畫實施概況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2(2),頁4-10。

林勝義(1990)‧建立社教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林韋儒(2007)‧休閒運動對銀髮族之價值性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4),頁24-31。

林敬銘(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頁214-226。

林敬銘、張家昌(2006)‧提升民眾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因素之初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頁24-36。

林光華、張彧、蔡美文、簡盟月、王儷穎、何浩君、楊郁雯、胡柏婷、陳建勳(2005)‧不同年齡與性別之醫院員工健康體適能‧物理治療,30(1),頁27-32。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46-59,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林正常、鄭景峰、吳柏翰(2007)‧基礎全人健康與體適能‧台北縣:藝軒。

林建勳(2007)‧銀髮族體適能檢測活動之規劃‧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mc.fju.edu.tw/gerontology/lesson_view.asp?NewsID=37林建勳(2009)‧銀髮族體適能基本概念‧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mc.fju.edu.tw/邱清味(2007)‧團體運動治療對慢性腦傷病患體適能療效之探討‧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邱鈺淇、黎俊彥(2008)‧規律運動訓練對身體姿勢平衡控制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3),頁23-30。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頁68‧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卓俊伶、馮木蘭(2005)‧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成大體育,38(1),頁1-6。

洪升呈(2005)‧太極拳訓練對中老年人體適能的影響‧龍華科技大學學報,19,頁182-195。

洪百薰、林豐雄、洪美玟、黃明珠、吳聖良(1991)‧社區老人健康狀況與需求評估‧公共衛生,18(3),頁212-236。

洪新來、李世昌、呂宇晴、葉齡懃(2008)‧木球運動對老年人的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121-132。

秦毛漁、施仁興、陳安純、張筱筠、蔡娟秀(2007)‧日托站老人體適能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實證護理,3(3),頁205-214。

黃國彥、邱美華(1994).銀髮族之心理與適應.嘉義市:教育部。

黃國彥、鍾思嘉(1984)‧老人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政大教育心理學報,7,頁119-143。

黃泰諭、張哲榕、林曼蕙、方進隆(2005)‧十週水中有氧訓練對女性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3,121-129。

黃惠璣(2004)‧銀髮族的運動‧長期照護雜誌,8(3),頁311-320。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2003)‧成人發展與適應‧出版社:空大。

莊鵬輝(1994)‧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教育部體育司(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適能‧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陳怡如(2006)‧台北市老人身體活動功能性體適能與跌倒之模式分析‧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140.112.114.63/handle/246245/55789陳昭彥(2007)‧抗阻力運動對銀髮族的重要性‧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sportsmed.kmu.edu.tw陳嫣芬(2001)‧老年人活動與運動¬─銀髮族體適能運動方案‧2009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ntin.edu.tw/project/陳思遠(2001)‧身體活動與身體組成‧臺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陳美齡(2004)‧長期運動介入對社區50-75歲中老年人體適能之成效探討‧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陳昭彥(2005)‧聯誼性老人社團參與者之健康體適能及活動水準與其生活品質的相關係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陳勇欽(2004)‧研究比較老年人餐與規律運動與生活品質的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學報,39(1),頁87-99。

陳文玲(2005)‧身體活動與骨骼健康‧物理治療,30(6),305-314。

陳凱華、周適偉、林瀛洲、蘇先河、黃偉舜、黃美涓(2003)‧台灣地區日常生活功能獨立之中老年人體適能與年齡性別相關探討‧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31(3),頁139-145。

陳怡如(2006)‧台北市老人身體活動、功能性體適能與跌倒之模式分析‧台北市: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陳怡如、吳至行(2004)‧基層醫師如何簡單評估病患之體適能‧基層醫學,19(2),頁47-52。

陳畹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郭樹濤和劉革(2007)‧抗阻力練習對中老年人體質健康影響研究述評‧體育學刊,14(2)。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張耀中(2001)‧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身體活動與老人生活品質.台北市: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三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程紹同(1994)‧從行銷概念談運動休閒服務‧國民體育季刊,23(1),頁63-70。

馮木蘭、卓俊伶、吳姿瑩(2006).身體活動的效益影響因素及其促進策略.中華體育,20(3),頁1-10。

曾建勝(2002)‧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頁131-138。

葉鴻棋(1997)‧我國老人福利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溫蕙甄、蔡昆霖、陳雅慧、方進隆(2005)‧強力體適能瑜珈對停經後婦女功能性體適能與骨質密度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5,13-12。

趙麗雲(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頁Ⅴ-Ⅶ)序言,載於許義雄等撰稿,台北市:行政院體委會。

蔡崇濱(2001)‧擬訂老人運動處方的特殊考量‧中華體育,15(3),頁24-30。

蔡美月(1996)‧台北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蔡天富(1997)‧健康體適能教學之概念分析‧研習資訊,14(4),頁55-64。

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6,頁1-31。

劉惠珍‧(1998)‧週休二日消費者休閒旅遊行為影響之研究‧第十三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87-97。

劉沅錦(2008)‧練習太極拳對老年人體適能與健康之研析‧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盧俊宏(2000)‧運動心理學‧台北縣: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龍田種(1995)‧運動處方與健康‧台北:力大圖書有限公司。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頁20-26。

鍾佩珍、曾芬郁(2009)‧體適能運動對都會區中老年人體能之成效探討‧臺灣醫學,13(2),頁133-140。

羅明葵(2003)‧婦女參與社區休閒運動之社區休閒動機及持續參與因素、更換項目因素之研究‧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論文。

藍青、賴金鑫、黃美涓(1999)‧太極拳對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之促進及維持效果‧復健醫學會雜誌,27,頁63-69。

2.英文部分AmericanCollegeofSportMedicine.(1990).AmericanCollegeofSportMedicinepositionstand.Therecommendedquantityandqualityofexercisefordevelopingandmaintainingcardiorespiratoryandmuscularfitnessinhealthyadults.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sandExercise,22(2),PP.265-274.AmericanCollegeofSportMedicine.(1998).Exerciseandphysicalactivityforoldadults.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sandExeercise,30(6),PP.992-1008AmericanCollegeofSportsMedicine,(2000).ACSM’sResourceManualforExerciseTestingandPrescription(4thed.).Baltimore,MA:Williams&Wilkins.Bravo,G.,Gauthier,P.,Roy,P.,Payette,H.,&Gaulin,P.(1997).Aweight-bearing,water-basedexerciseprogramforosteopenicwomen:itsimpactonbone,functionalfitness,andwell-being.Archives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78(12),1375-1380.Brill,P.A.(2004).Functionalfitnessforolderadults.Champaign,IL:HumanKinetics.Bortz,W.M.,(1996).HowFastdoWeAge?ExercisePerformanceoverTimeasaBiomarker.JournalofGerontology:MedicalScience,51A,PP.223-225.Cotton,R.T.,(1998).ExerciseforOlderAdults:ACE’sGuideforFitnessProfessionals.Champaign,IL:HumanKinetics.CaspersenC.J.,Powell,K.E.,&Christenson,G.M.(1985).Physicalactivity,exercise,andphysicalfitness:Definitionsanddistinctionsforhealth-relatedresearch.PublicHealthReports,100,PP.126-131.Chen,C.H.,(1995).Physicalexerciseandsenseofwell-beingamongChineseelderlyinTaiwan.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USA.Clark,D.O.(1995).Racialandeducationaldifferencesinphysicalactivityamongolderadults.Gerontologist,35,472-480.Clarke,H.H.(1967).Applicationofmeasurementto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4thed.).EnglewoodCliffs,NJ:Frenetic-Hill.Cobb,S.(1976).Socialsupportasamoderatoroflifestress.PsychosomaticMedicine,38(5),300-314.Carron,A.V.,Hausenblas,H.A.,&Estabrooks,P.A.(2003).Thepsychologyofphysicalactivity.NewYork: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Cacioppo,J.T.,Hawkley,L.C.,Crawford,L.E.,Ernst,J.M.,Burleson,M.H.,Kowalewski,R.B.,etal.(2002).Lonelinessandhealth:Potentialmechanisms.PsychosomaticMedicine,64,407-417.Dishman,R.K.(1985).Medicalpsychologyinexerciseandsport.MedicalClinicsofNorthAmerica,69(1),PP.123-143.Fiatarone,M.A.,O’Neill,E.F.,Ryan,N.O.,Clements,K.M.,Solares,G.R.,Nelson,M.E.,(1994).ExerciseTrainingandNutritionalSupplementationforPhysicalFrailtyinveryElderlyPeopl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30,PP.1769-1775.Greenberg,J.S.,&Pargman,D.(1986).Physicalfitness:Awellnessapproach.Pre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Grove&Spier(1999)Grove,N.C.,Spier,B.E.(1999).Motivatingthewellelderlytoexercise.JournalofCommunityHealthNursing.16(3),PP.179-190.Hoeger&Hoeger(2006)Hoeger,W.W.K.,&Hoeger,S.A.(2006).Principlesandlabsforfitnessandwellness(8thed.).Belmont,CA;ThomsonWadsworth.Hockey,R.V.,(1998).PhysicalFitness:thePathwaytoHealthfulLiving(8thed.).St.Louis,MI:Mosby-YearBook,Inc.Horani&Mooradian(2002)Horani,M.H.,&Mooradian,A.D.(2002).Improvingcardiovascularfitnessbystrengthorendurancetraininginwomenaged76-78years.Apopulation-based,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AgeandAgeing,31,PP.247-254Knox(1977)Knox,A.B.(1977).Adultdevelopmentandlearning.SanFrancisco,California:Jossy-Bass.McCann,J.(2002).Forgetresistanceexercises,thinkyourselfstrong.NeurologyReviews,10(1).RetrievedOctober10,2003,fromhttp://www.neurologyreviews.com/jan02/exerc.html.McCann,J.(2002).Forgetresistanceexercises,thinkyourselfstrong.NeurologyReviews,10(1).RetrievedOctober10,2003,fromhttp://www.neurologyreviews.com/jan02/exerc.htmlMalina,R.M.&Bouchard,C.(1991).Growth,maturation,andphysicalactivity,HumanKineticsPublishers.McArdle,W.D.,Katch,F.I.,KatchV.L.(2001).ExercisePhysiology:Energy,NutritionandHumanPerformance(5thed.).Baltimore,MA:Williams&Wilkins.Paffenbarger,R.S.,Hyde,R.T.,Wing,A.L.,&Hsieh,C.C.(1986).Physicalactivity,allcausemortality,andlongevityofcollegealumni.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14.,PP.605-613.Pate,R.R.(1983)Anewdefinitionofyouthfitness.ThePhysicianandSportsmedicine,11,pp.77-83Rikili,R.E.,&Jones,C.J.(1999).Functionalfitnessnormativescoresforcommunityresidingolderadults,ages60-94.JournalofAging&PhysicalActivi,7(2),PP.162-181.Rikili,R.E.,&Jones,C.J.(2001).Seniorfitnesstestmanual.Champaign,IL:HumanKinetics.Rowe,J.W.,&Kahn,R.L.(1997).Successfulaging.Gerontologist,37(4),PP.179-190Rowland,T.W.(1990).ExerciseandChildren’sHealth.HumanKinetics.Champaign,IL.P.2.Rawsky,E.(1998).Reviewoftheliteratureonfallsamongtheelderly.JournalofNursingScholarship,30(1),PP.47-52.Sallis,J.F.,&Owen,N.(1999).Physicalactivityandbehavioralmedicine.ThousandOaks,CA:Sage.ShankarK.(1999).ExercisePrescription.Philadelphia,PA:Hanley&Belfus,Inc.Talbot,Metter,&Fleg,(2000)Talbot,L.A.,Metter,E.J.,&Fleg,J.L.(2000).Leisure-timephysicalactivitiesandtheirrelationshiptocardiorespiratoryfitnessinhealthymenandwomen18-98yearsold.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andExercise,32(3),PP.417-425.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1991).HealthyPeople2000:NationalHealthPromotionandDiseasePreventionObjectives(PublicHealthServicePublicationNo.91-50212).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1991).HealthyPeople2000:NationalHealthPromotionandDiseasePreventionObjectives(SummaryReport).Boston:JonesandBarttletPublishers.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1996).PhysicalActivityandHealth:AReportoftheSurgeonGeneral.Atlanta,GA: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NationalCenterforChronicDiseasePreventionandHealthPromotion.UKDepartmentofHealth(1997).HealthinEngland1996:whatpeopleknow,whatpeoplethink,whatpeopledosummaryofkeyfindings.London:TheStationeryOffice.Wagner&LaCroixWagnerEH,LaCroixAZ,BuchnerDM,LarsonEB:Effectsofphysicalactivityonhealthstatusinolderadults.I:Observationalstudies,AnnuRevPublicHealth1992;13:451-68.Yusuf,H.F.,Croft,J.B.,&Wayne,H.G.,etal.(1996).LeisuretimephysicalactivityamongolderadultsUnitedStates.ArchivesInternationalMedicine,156,1321-1326.  電子全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臺北市南港區銀髮族域內休閒空間偏好與阻礙之研究 2. 我國老人福利服務之研究 3. 體適能研究現況分析 4. 國內運動與老化研究論文之探討:健康老化模式之建立 5. 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羽球自發性運動社團為例 6. 敘說鐵人三項參賽者之參與經驗 7. 結構式健身運動對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及自尊之影響 8. 不同身體質量指數排灣族老年人身體活動、功能性體適能與動脈硬化指數之相關研究 9. 社區銀髮族年齡、身體組成、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能之相關探討 10. 羽球運動社團社會網絡與營運模式之研究 11. 規律游泳對於銀髮族平衡能力之探討 12. 以多尺度熵探討環狀運動對高齡者平衡穩定度的影響 13. 體適能影介入對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14. 高雄市三民區安泰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模式執行成效暨未來發展 15. 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老人參與槌球運動行為模式   1. 方進隆(1993)‧運動處方之開立‧中華體育季刊‧7(3),頁86-94。

2. 方進隆(1993)‧運動處方之開立‧中華體育季刊‧7(3),頁86-94。

3.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頁62-69。

4.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頁62-69。

5. 方進隆(1998)‧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頁70-76。

6. 方進隆(1998)‧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頁70-76。

7. 王秀華、李淑芳(2008)‧運動與女性乳癌‧大專體育,97,頁183-190。

8. 王秀華、李淑芳(2008)‧運動與女性乳癌‧大專體育,97,頁183-190。

9. 王秀華(2002)‧探討肌力訓練對老年婦女的影響‧大專體育,63,頁 10. 王秀華(2002)‧探討肌力訓練對老年婦女的影響‧大專體育,63,頁 11. 朱嘉華(2007)‧身體活動與代謝症候群‧中華體育,21(1),頁7-17。

12. 朱嘉華(2007)‧身體活動與代謝症候群‧中華體育,21(1),頁7-17。

13.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頁20-31。

14.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頁20-31。

15. 林韋儒(2007)‧休閒運動對銀髮族之價值性探討‧中華體育季刊,   1. 方塊踏步運動對銀髮族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2. 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量測與評估之探討 3. 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家庭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4. 銀髮體適能運動方案的介入對社區長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以財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例 5. 銀髮族休閒運動涉入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6. 結構式健身運動對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及自尊之影響 7. 銀髮族休閒參與、健康促進、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 8. 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生活品質與自我認同之研究-以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為例 9. 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 10. 規律游泳對於銀髮族平衡能力之探討 11. 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對於老人體適能之影響 12. 臺東縣銀髮族體適能之現況調查-以社區關懷據點為例 13. 銀髮族參與瑜珈運動之認知與期望對休閒阻礙影響探討 14. 社區銀髮族年齡、身體組成、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能之相關探討 15. 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運動對其跨越障礙物之影響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