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合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脂肪酸合成是指利用乙醯輔酶A以及丙二醯輔酶A經過脂肪酸合酶的催化,反應合成脂肪酸的過程。

這對細胞和生物體內的脂肪生成(英语:Lipogenesis)作用與糖解作用是相當 ... 脂肪酸合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脂肪酸合成是指利用乙醯輔酶A以及丙二醯輔酶A經過脂肪酸合酶的催化,反應合成脂肪酸的過程。

這對細胞和生物體內的脂肪生成(英語:Lipogenesis)作用與糖解作用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流程。

該過程發生在細胞的細胞質中。

轉化為脂肪酸的大部分乙醯輔酶A通過糖酵解途徑來源於糖類。

目次 1直鏈脂肪酸 1.1人類的從頭合成 2非直鏈脂肪酸 3參考文獻 4外部連結 直鏈脂肪酸[編輯] 直鏈脂肪酸具有兩種型態:飽和直鏈脂肪酸以及不飽和直鏈脂肪酸 飽和直鏈脂肪酸 大腸桿菌藉由脂肪酸合成酶II合成飽和直鏈脂肪酸 細胞通過不斷重複進行下表六個類似β氧化的反應可以獲得具有十六個碳的棕櫚酸。

[1][2] 左圖描繪了大腸桿菌中的脂肪酸合成酶II(縮寫為FASII,一個由多種酵素結合成的複合體)如何產生飽和直鏈脂肪酸,這種酵素複合體能夠在原核生物、真菌、植物、寄生蟲以及粒線體內找到。

[3] 大多數真菌、酵母菌以及動物體內的飽和直鏈脂肪酸是利用脂肪酸合成酶I進行合成。

脂肪酸合成酶I是一種巨大而多功能的二聚體蛋白質酵素,具有催化脂肪酸合成過程所有步驟的能力。

脂肪酸合成酶I不僅能夠合成直鏈脂肪酸也能夠合成具有支鏈的脂肪酸。

[3] 在合成出(16:0)棕櫚酸(16個碳,0個雙鍵)之後,可以再經由一連串的修飾延長碳鏈或是增加不飽和度(或兩者皆是)。

延長的產物,如18:0硬脂酸。

進行延長作用的地點是在內質網上,而延長的反應通常由一個蛋白質催化完成,但其複合體的物理結構可能可以協助其反應進行。

[4][5] 步驟 酶 反應 描述 (a) AcetylCoA:ACPtransacylase 將乙醯輔酶A轉化為乙醯ACP (b) MalonylCoA:ACPtransacylase 將丙二醯輔酶A轉化為丙二醯ACP (c) 3-ketoacyl-ACPsynthetase 使乙醯ACP與丙二醯ACP反應,延長其中一個ACP (d) 3-ketoacyl-ACPreductase 還原醯基部分C3上的那個酮基 (e) 3-HydroxyacylACPdehydrase 脫水 (f) Enoyl-ACPreductase 去除C2=C3間的雙鍵(還原作用) 上表中的ACP為醯基攜帶蛋白(Acylcarrierprotein) 調控機制 乙醯輔酶A經過乙醯輔酶A羧化酶的作用可以轉化為丙二醯輔酶A,當反應進行到這一步時,便註定要完成脂肪酸合成這一條代謝路徑了(這稱為承諾反應,committedstep)。

而乙醯輔酶A羧化酶也同時受到異位調控以及磷酸化調控(磷酸化調控常見於哺乳動物)。

其中乙醯輔酶A羧化酶的異位調控會受到棕櫚醯輔酶A(脂肪酸合成的最終產物)抑制,而被檸檬酸(在克氏循環中與乙醯輔酶A一起被合成出來)活化。

生物可以藉由這點調控飽和直鏈脂肪酸的合成。

[6] 人類的從頭合成[編輯] DeNovo在拉丁文中是「新」的意思,因為人類是從無到有合成脂肪酸,所以這樣命名。

人類的脂肪酸主要是由肝臟以及哺乳期婦女的乳腺製造,也有一部分的脂肪酸是由脂肪組織合成。

主要原料乙醯輔酶A大多是在粒線體中由丙酮酸脫氫酶分解丙酮酸而來,接著乙醯輔酶A與草醯乙酸被檸檬酸合成酶合成檸檬酸,再將檸檬酸移往細胞質中由ATP檸檬酸裂解酶再次分解成乙醯輔酶A和草醯乙酸。

最後乙醯輔酶A將作為脂肪酸合成的原料,而草醯乙酸則被還原為蘋果酸返回檸檬酸循環中。

[7] 去飽和 去飽和指的是讓飽和脂肪酸轉為不飽和脂肪酸的過程,這過程需要氧分子、NADH以及細胞色素b5的參與。

脂肪酸的去飽和反應,發生在細胞的內質網上,會造成脂肪酸的氧化並生成一個NADH。

在生物中的去飽和反應有無氧以及有氧兩種。

而脂肪酸上最常發生去飽和的地方是在C9-C10的地方。

不飽和脂肪酸不論在真核生物或是原核生物中都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細胞膜上主要的成分就是不飽和脂肪酸,因為細胞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持細胞膜的流動性[8],或著成為細胞膜上傳遞訊息、供其他細胞辨識的分子。

[8] 無氧去飽和 許多微生物用無氧的去飽和反應合成不飽和脂肪酸,在16:0棕櫚酸被合成後先去飽和形成雙鍵接著再進行延長的動作。

經由無氧去飽和反應合成不飽和脂肪酸 FabA是一種β-hydroxydecanoyl-ACPdehydrase(脫水酶),它會針對10:0的脂肪酸前驅物進行反應 FabA催化的反應會生成一個水分子,並將10:0脂肪酸前驅物C7-C8(由甲基尾端開始算)之間轉為雙鍵 FabB可以將trans-2-decenoyl這項中間產物透過水分子的參與重新轉為飽和 FabB是一種β-ketoacyl-ACPsynthase(合成酶),它可以延長並引導trans-2-decenoyl中間產物與cis-decenoyl中間產物合成不飽和脂肪酸[9] 這兩種酵素的產物是(16:1ω7)不飽和棕櫚酸-ACP以及(18:1ω7)順-不飽和硬脂酸-ACP[10] 這整個反應由FabR以及FadR的轉錄調控控制。

其中FadR蛋白扮演了兩個重要的角色:fabA與fabB序列轉錄的活化因子以及β-氧化的抑制因子。

FabR蛋白則是fabA與fabB序列轉錄的抑制因子。

[11][10] 有氧去飽和 經由有氧去飽和反應合成不飽和脂肪酸 有氧去飽和是將飽和脂肪酸轉為不飽和脂肪酸最常見的方式,在所有的真核生物以及部份的原核生物中都可以觀察到。

藉由這條反應途徑可以將飽和脂肪酸轉化為具有相同碳數的不飽和脂肪酸,也可以在脂肪酸的支鏈上加上雙鍵[12]。

在枯草桿菌(Bacillussubtilis)中具有可以在Δ5位置加上順式雙鍵(cis-doublebond)的酵素Δ5-Des,而在釀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中則有在Δ9位置加上順式雙鍵的酵素Ole1p。

釀酒酵母菌(S.cerevisiae)利用雙調控系統(Two-componentregulatorysystem)控制去飽和反應,藉由DesK和DesR這兩種蛋白之間的互動來調控。

其中DesK是一種位在細胞膜上的激酶而DesR則是des基因的轉錄調控因子。

這套調控系統受到溫度影響,當溫度降低時會增加脂肪酸的產量;當溫度升高時脂肪酸產量則會下降。

[8] 銅綠假單胞菌 在正常情況下,無氧和有氧的不飽和脂肪酸合成不會在同一個系統內發生,但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和弧菌(Vibrio)ABE-1為例外。

[13][14][15]銅綠假單胞菌會同時進行一個無氧的去飽和反應以及兩個有氧的去飽和反應。

其中一個反應是利用DesA蛋白催化生成用來構造細胞膜的不飽和脂肪酸。

另一個反應則是利用DesB以及DesC兩種蛋白來進行脂肪酸輔酶A的不飽和化,這個反應受到DesT的抑制。

而DesT同時也是fabAB序列轉錄的抑制因子。

[8][12] 非直鏈脂肪酸[編輯] 具有支鏈的脂肪酸通常都是飽和脂肪酸並依型態分為兩個族群:iso-series以及anteiso-series。

α-酮酸合成路徑 纈氨酸引子亮氨酸引子異亮氨酸引子利用不同引子合成脂肪酸 本系統以α-酮酸作為引子合成支鏈脂肪酸,見於大部分生物中(包含部分細菌)。

[16]α-酮酸系統的反應由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的轉氨化以及去羧化開始,經過這兩種反應合成3-甲基丁醯輔酶A和2-甲基丁醯輔酶A。

[17]由纈氨酸反應得到的2-甲基丁醯輔酶A可以作為引子進行延長,合成具有偶數碳數的iso-series脂肪酸。

由亮氨酸反應得到的3-甲基丁醯輔酶A則可以作為引子進行延長,合成具有奇數碳數的iso-series脂肪酸。

最後,由異亮氨酸反應得到的2-甲基丁醯輔酶A則可以作為引子進行延長,合成具有奇數碳數的anteiso-series脂肪酸。

[18] 若是藉由酵素BCKA(branched-chainα-ketoaciddecarboxylase)對這些引子前驅物進行去羧化,則可以經由與大腸桿菌合成飽和直鏈脂肪酸類似的路徑去合成支鏈脂肪酸。

[19]這條反應路徑的產物是一群碳數為12到17的脂肪酸。

其脂肪酸種類惠依照細菌種類而定(不同的細菌會依此路徑合成不同脂肪酸),故也可以依此分類細菌。

[18] BCKA脫羧酶與相對應的α-酮酸 BCKA是一個由兩個次單元(A2B2)所組成的四聚體酵素,為合成支鏈脂肪酸所必需的酵素之一。

BCKA的功能主要是將α-酮酸去羧化,這項功能在支鏈脂肪酸的合成上遠比在直鏈脂肪酸的合成重要。

而在芽孢桿菌屬生物中的重要性又特別高(芽孢桿菌屬由α-ketoisocaproate以及α-ketoisovalerate合成脂肪酸)。

[18][19]BCKA對支鏈α-酮酸的高親和力造就了其對於支鏈脂肪酸的合成不可或缺的地位。

[19] Substrate BCKAactivity CO2Produced(nmol/minmg) Km(μM) Vmax(nmol/minmg) L-α-keto-β-methyl-valerate 100% 19.7 <1 17.8 α-Ketoisovalerate 63% 12.4 <1 13.3 α-Ketoisocaproate 38% 7.4 <1 5.6 Pyruvate 25% 4.9 51.1 15.2 影響碳鏈長度的因子 以α-酮酸作為引子合成支鏈脂肪酸時,產物通常都是碳數介於12到17之間的脂肪酸,其確切的碳數與物種有關。

但是丙二醯輔酶A的濃度、溫度以及溫度穩定因子(Heatstablefactor,HSF)的參與都會影響其結果。

雖然上述因素皆可以影響產物的碳數,但溫度穩定因子的影響僅限於仰賴BCKA催化的反應途徑。

丙二醯輔酶A的濃度越高,產物中C17的脂肪酸比例就越高(直到C17脂肪酸的濃度到達大約20μM為止)。

而桿菌生產C17脂肪酸的比率則依溫度下降些微降低。

[16][18] 短鏈分子合成路徑 這套系統以異戊酸、異丁酸和2-甲基丁酸這種短鏈分子作為引子合成支鏈脂肪酸,出現於無法使用α-酮酸作為引子的細菌-瘤胃菌(ruminalbacteria)中。

其所需的材料(即異戊酸、異丁酸和2-甲基丁酸)在環境中皆可輕易取得,其總反應式為: Isobutyryl-CoA+6malonyl-CoA+12NADPH+12H+→Isopalmiticacid+6CO212NADP+5H2O+7CoA[16] 此套系統與α-酮酸合成路徑最大的差別是其主要酵素的功能是將乙醯輔酶A轉換為乙醯-ACP。

[20] ω-脂環族脂肪酸 典型的ω-脂環族脂肪酸在ω端(甲基尾端)具有3碳或4碳環狀結構,在細菌中十分常見。

合成ω-脂環族脂肪酸的酵素通常也能合成細胞膜上的支鏈脂肪酸,在一些細菌中甚至以ω-脂環族脂肪酸作為主要成分,因為環狀小分子引子在細胞中的供給量遠比直鏈狀引子多。

[16] 目前我們對這條反應的機制仍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其途徑是由醣類轉化為莽草酸最後生成環已烷酸類輔酶A作為引子合成脂肪酸。

[20] 結核硬脂酸 結核硬脂酸的合成機制 結核硬脂酸(D-10-Methylstearicacid)是一種由一個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spp.)以及兩個鏈黴菌屬(Streptomyces)的物種所製造的脂肪酸。

以油酸(oleicacid)[21]為前驅物與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進行酯化(esterify)形成一種磷脂,以NADPH輔助因子進行反應,最後產生10-甲基硬脂酸。

[17] 參考文獻[編輯] ^Dijkstra,AlbertJ.,R.J.Hamilton,andWolfHamm."FattyAcidBiosynthesis."TransFattyAcids.Oxford:BlackwellPub.,2008.12.Print. ^MetaCycpathway:superpathwayoffattyacidsbiosynthesis(E.coli).  ^3.03.1"FattyAcids:Straight-chainSaturated,Structure,OccurrenceandBiosynthesis."LipidLibrary–LipidChemistry,Biology,TechnologyandAnalysis.Web.30Apr.2011.. ^MetaCycpathway:stearatebiosynthesisI(animals).  ^MetaCycpathway:verylongchainfattyacidbiosynthesisII.  ^Diwan,JoyceJ."FattyAcidSynthesis."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RPI) ::Architecture,Business,Engineering,IT,Humanities,Science.Web.30Apr.2011.. ^Ferre,P.;F.Foufelle.SREBP-1cTranscriptionFactorandLipidHomeostasis:ClinicalPerspective.HormoneResearch.2007,68(2):72–82[2010-08-30].PMID 17344645.doi:10.1159/0001004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thisprocessisoutlinedgraphicallyinpage73  ^8.08.18.28.3Aguilar,PabloS,andDiegodeMendoza."Controloffattyaciddesaturation:amechanismconservedfrombacteriatohumans."Molecularmicrobiology62.6(2006):1507–14. ^Feng,Youjun,andJohnECronan."ComplexbindingoftheFabRrepressorofbacterialunsaturatedfattyacidbiosynthesistoitscognatepromoters."Molecularmicrobiology80.1(2011):195–218. ^10.010.1Zhu,Lei,etal."FunctionsoftheClostridiumacetobutyliciumFabFandFabZproteinsinunsaturatedfattyacidbiosynthesis."BMCmicrobiology9(2009):119. ^Wang,Haihong,andJohnECronan."FunctionalreplacementoftheFabAandFabBproteinsofEscherichiacolifattyacidsynthesisbyEnterococcusfaecalisFabZandFabFhomologues."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79.33(2004):34489-95. ^12.012.1Mansilla,MaraC,andDiegodeMendoza."TheBacillussubtilisdesaturase:amodeltounderstandphospholipidmodificationandtemperaturesensing."Archivesofmicrobiology183.4(2005):229-35. ^Wada,M,N.Fukunaga,andS.Sasaki."MechanismofbiosynthesisofunsaturatedfattyacidsinPseudomonassp.strainE-3,apsychrotrophicbacterium."Journalofbacteriology171.8(1989):4267-71. ^Subramanian,Chitra,CharlesORock,andYong-MeiZhang."DesTcoordinatestheexpressionofanaerobicandaerobicpathwaysforunsaturatedfattyacidbiosynthesisinPseudomonasaeruginosa."Journalofbacteriology192.1(2010):280-5. ^Morita,N,etal."BoththeanaerobicpathwayandaerobicdesaturationareinvolvedinthesynthesisofunsaturatedfattyacidsinVibriosp.strainABE-1."FEBSletters297.1–2(1992):9–12. ^16.016.116.216.3Kaneda,Toshi."Iso-andAnteiso-FattyAcidsinBacteria:Biosynthesis,Function,andTaxonomicSignificance."MicrobiologicalReviews55.2(1991):288–302 ^17.017.1"Branched-chainFattyAcids,PhytanicAcid,TuberculostearicAcidIso/anteiso-FattyAcids."LipidLibrary–LipidChemistry,Biology,TechnologyandAnalysis.Web.1May2011.存档副本.[2014-03-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2). . ^18.018.118.218.3Naik,DevarayN.,andToshiKaneda."BiosynthesisofBranchedLong-chainFattyAcidsbySpeciesofBacillus:RelativeActivityofThreeα-ketoAcidSubstratesandFactorsAffectingChainLength."Can.J.Microbiol.20(1974):1701–708. ^19.019.119.2Oku,Hirosuke,andToshiKaneda."BiosynthesisofBranched-chainFattyAcidsinBacillisSubtilis."The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63.34(1988):18386-8396. ^20.020.1Christie,WilliamW."FattyAcids:NaturalAlicyclicStructures,Occurrence,andBiochemistry."TheAOCSLipidLibrary.5Apr.2011.Web.24Apr.2011.. ^Ratledge,Colin,andJohnStanford.TheBiologyoftheMycobacteria.London:Academic,1982.Print. 外部連結[編輯] (英文)Overviewat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 (英文)OverviewatIndianaStateUniversity 閱論編代謝(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主要概念 代謝途徑 代謝網路 基本營養類型 產能代謝呼吸作用 糖酵解→丙酮酸脫羧→三羧酸循環→氧化磷酸化(電子傳遞鏈+三磷酸腺苷合酶) 無氧呼吸 非氧電子受體 發酵作用 糖酵解→ 底物水平磷酸化 丙酮-丁醇-乙醇發酵(英語:Acetone–butanol–ethanolfermentation) 酒精發酵 乳酸發酵 特殊途徑蛋白質代謝(英語:Proteinmetabolism) 蛋白質生物合成 蛋白質分解代謝(英語:蛋白質降解) 醣代謝(英語:Carbohydratemetabolism)(醣分解代謝(英語:Carbohydratecatabolism)和糖合成代謝)人類 糖酵解⇄糖異生 糖原分解⇄糖原生成 磷酸戊糖途徑 果糖分解(英語:Fructolysis) 半乳糖分解(英語:Galactolysis) 醣基化 N-連接糖基化(英語:N-linkedglycosylation) O-連接糖基化(英語:O-linkedglycosylation) 非人類 光合作用 不產氧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 碳固定 固氮作用 木糖代謝 輻射營養(英語:Radiotrophicfungus) 脂類代謝(英語:Lipidmetabolism)(脂類分解(英語:Lipolysis)、脂類合成(英語:Lipogenesis))脂肪酸代謝 脂肪酸合成 脂肪酸降解(英語:Fattyaciddegradation) α-氧化 β-氧化 其他 甾體代謝 鞘脂類代謝 類花生酸代謝 酮症 膽固醇逆轉運(英語:Reversecholesteroltransport) 胺基酸 胺基酸合成 尿素循環 核酸代謝(英語:Nucleicacidmetabolism) 嘌呤代謝 補救途徑 嘧啶代謝(英語:Pyrimidinemetabolism) 其他 金屬代謝 鐵代謝 乙醇代謝(英語:Ethanolmetabolism) 閱論編新陳代謝圖 葡糖醛酸代謝 戊糖相互轉換 肌醇代謝 纖維素與蔗糖代謝 澱粉與糖原代謝 其他糖類代謝 磷酸戊糖途徑  糖酵解與糖異生 氨基糖代謝 小胺基酸合成 支鏈胺基酸合成 嘌呤生物合成 組氨酸代謝 芳香族氨基酸合成 丙酮酸脫羧 發酵 脂肪酸代謝 尿素循環 天冬氨酸族胺基酸合成  卟啉類和類咕啉代謝 三羧酸循環  穀氨酸族胺基酸合成 嘧啶生物合成 閱論編代謝:脂類代謝(英語:Lipidmetabolism)/脂肪酸代謝、甘油三酯與脂肪酸酶類合成丙二醯輔酶A合成ATP-檸檬酸裂解酶 ·乙醯輔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合酶β-酮脂醯ACP合酶 ·β-酮脂醯ACP還原酶 ·β-羥脂醯ACP脫水酶 ·烯脂醯ACP還原酶脂肪酸去飽和酶硬脂醯CoA去飽和酶-1三醯甘油甘油-3-磷酸脫氫酶 ·硫激酶降解醯基轉運肉鹼-軟脂醯轉移酶Ⅰ ·肉鹼-脂醯肉鹼轉位酶 ·肉鹼-軟脂醯轉移酶Ⅱβ-氧化常規脂醯輔酶A脫氫酶(ACADL、ACADM、ACADS、ACADVL、ACADSB) ·烯脂醯輔酶A水合酶 MTP:HADH ·HADHA ·HADHB 乙醯輔酶AC-醯基轉移酶不飽和烯脂醯輔酶A異構酶 ·2,4-二烯脂醯輔酶A還原酶奇數丙醯輔酶A羧化酶其他羥脂醯輔酶A脫氫酶至乙醯輔酶A丙二醯輔酶A脫羧酶醛長鏈醛脫氫酶 醫學導航:遺傳代謝缺陷 代謝、k,c/g/r/p/y/i,f/h/s/l/o/e,a/u,n,m k,cgrp/y/i,f/h/s/l/o/e,au,n,m,人名體徵 藥物(A16/C10)、中間產物(k,c/g/r/p/y/i,f/h/s/o/e,a/u,n,m)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脂肪酸合成&oldid=67786838」 分類:代謝生物合成脂肪酸合成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FrançaisGalegoMagyar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Polski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