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邊界地質特徵有哪些規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㈠ 用板塊邊界的類型及特徵解釋一下太平洋東西海岸及美洲東部的地質特點。



太平洋東部,美洲板塊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 ... 搜索內容 網站首頁 中學地理 地理信息 年級地理 地理人文 教學試卷 地質大學 地質工程 地質問題 當前位置:首頁»地質問題»板塊邊界地質特徵有哪些規律 板塊邊界地質特徵有哪些規律 發布時間:2021-02-1900:50:24 ㈠用板塊邊界的類型及特徵解釋一下太平洋東西海岸及美洲東部的地質特點。



太平洋東部,美洲板塊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

太平洋西部,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其中太平洋板塊深深地插入亞歐板塊的底部。

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

而在太平洋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

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而亞歐板塊被抬升形成島弧鏈,如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等。

㈡板塊的板塊邊界 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之間的接觸帶。

板塊邊界是構造活動帶,可分為3類。

①離散型邊界,又稱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

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由於地幔對流,地幔物質在此上涌,兩側板塊分離拉開。

上涌的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見地幔對流說)。

②匯聚型邊界,又稱消亡邊界,兩個相互匯聚、消亡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相當於海溝或地縫合線。

可分為兩個亞類:大洋板塊在海溝處俯沖潛沒於另一板塊之下,稱為俯沖邊界,現代俯沖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見俯沖作用);大洋板塊俯沖殆盡,兩側大陸相遇匯合開始碰撞稱為碰撞邊界,歐亞板塊南緣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是典型的板塊碰撞帶的實例(見大陸碰撞)。

③守恆型邊界,兩個相互剪切滑動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相當於轉換斷層。

地震、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活動等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

板塊邊界的研究是板塊構造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岩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地殼俯沖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志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轉換型邊界位於相鄰板塊相互錯動的地方,沿轉換斷層發育,在邊界處既沒有物質的增生,也沒有物質的消減。

轉換型邊界的地震影響如圖所示,它們分隔了大洋洋脊。

斷裂兩邊出現的地質體年齡略有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在斷裂帶附近,地殼減薄。

轉換斷層以不同的形式將匯聚板塊和離散型板塊邊界連接起來。

在被錯斷的各段洋脊處,轉換斷層將兩個離散型板塊邊界連接起來,轉換斷層也可以將山脊與海溝或海溝與海溝連接起來。

但不管轉換斷層以何種方式連接其它板塊邊界,轉換型邊界都與板塊相對運動的方向平行。

㈢簡述板塊邊界的主要類型 板塊邊界分為生長邊界(張裂)和消亡邊界(碰撞)。

生長邊界:海嶺是新的大專洋地殼的誕生處屬。

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湧出,到達頂部冷卻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殼。

以後繼續上升的岩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

生長邊界除了形成海嶺外還會形成新的大洋,比如大西洋;裂谷,比如東非大裂谷。

消亡邊界:當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溝。

消亡邊界除了形成海溝外還會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島弧,比如亞洲東部;山脈,比如科迪勒拉山系。

下圖中的紅色的是生長邊界,藍色的是消亡邊界。

㈣用板塊邊界類型及其特徵解釋太平洋東西海岸及美洲東部的地質特點 1、太平洋東復岸屬於美洲板制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屬消亡邊界,板塊相互碰撞擠壓,易形成高大的海岸山脈如科迪勒拉山系,多地震、火山。

其中南美洲的西北部,位於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三大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尤為劇烈,故秘魯等過多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

2、太平洋西岸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也屬板塊的消亡邊界,易形成島弧鏈,如日本群島,馬來群島(位於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交界處,地震災害頻發)3、在環太平洋周圍形成了規模較大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其中海底地震也在該地震帶上。

㈤板塊的邊界是怎樣劃分的 大洋底的板塊邊界比較容易識別。

遍布在大洋底部的大洋中脊是兩個板塊彼此互相分專離的地方。

海溝是屬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下部的地方。

近三四十年來,人們對於大洋地殼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地方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兩個板塊的邊界。

確定大陸上的板塊邊界遇到不少困難。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的邊界。

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兩大板塊的邊界在喜馬拉雅山一線,那條平均海拔高達6000多米的世界最年輕的山脈,就是兩大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

經過長期對青藏高原的研究,中國科學工作者發現,雖然喜馬拉雅山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可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的邊界線並不在喜馬拉雅山,而是在該山以北中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

當然得出這個結論是有大量科學證據為後盾的。

一些超大型板塊的范圍可能是陸地,也可能是海洋,還有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的板塊,這也增加了板塊邊界確定的困難。

比如,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的分界線在北美大陸西部臨海的一條斷裂線——聖安德烈斯斷層上,也就是說,太平洋板塊除了包括太平洋以外,還包括北美洲西海岸聖安德烈斯斷層以西的一條狹長陸地與加利福尼亞半島。

㈥板塊的邊界類型及板塊的劃分 板塊邊界的存在是劃分板塊的依據。

板塊的邊界常常以具有強烈的構造活動性(包括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及構造變形等)為標志。

隨著海底擴張說的提出和驗證,有關洋脊擴張、海溝俯沖和轉換斷層的概念越來越明確,這實際上已經揭示出了板塊的邊界類型。

從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式來看,可將板塊邊界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1.分離型板塊邊界相當於大洋中脊軸部。

其兩側板塊相背運動,板塊邊界受拉張而分離,軟流圈物質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並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

故分離型邊界也稱為增生板塊邊界或建設性板塊邊界。

這類邊界主要分布於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東南太平洋中隆(圖9-12)。

大陸裂谷系具有與大洋中脊類似的特徵,也屬於分離型板塊邊界。

圖9-12全球14個主要板塊的分布與邊界關系(引自陶世龍等,2010,簡化)2.匯聚型板塊邊界相當於海溝及板塊碰撞帶。

其兩側板塊相向運動,在板塊邊界造成擠壓、對沖或碰撞。

匯聚型邊界是最復雜的板塊邊界,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俯沖邊界和碰撞邊界兩種亞型:(1)俯沖邊界相當於海溝或貝尼奧夫帶,相鄰的大洋與大陸板塊發生相互疊覆。

由於大洋板塊比大陸板塊密度大、位置低,故一般總是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

俯沖邊界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及印度洋東北邊緣,沿這種邊界大洋板塊潛沒消亡於地幔之中,故也稱為消減帶。

俯沖邊界又包括兩類:①島弧-海溝型,主要見於西、北太平洋邊緣,指大洋板塊沿海溝俯沖於與大陸以海盆相隔的島弧之下;②安第斯型(或山弧-海溝型),主要見於太平洋東南的南美大陸邊緣,指大洋板塊沿陸緣海溝俯沖於山弧之下。

(2)碰撞邊界又稱地縫合線,是指兩個大陸板塊之間的碰撞帶或焊接線。

當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不斷俯沖時,大洋板塊可逐漸消耗完畢,最後位於大洋後面的大陸與大陸板塊之間發生碰撞並焊接成為一體,從而形成高聳的山脈並伴隨有強烈的構造變形、岩漿活動以及區域變質作用。

現代板塊碰撞帶的典型例子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構造帶,其中喜馬拉雅山部分的碰撞邊界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分布,稱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它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邊界(圖9-12)。

3.平錯型(剪切)板塊邊界相當於轉換斷層,其兩側板塊相互剪切滑動,通常既沒有板塊的生長,也沒有板塊的消亡。

它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但也可以在大陸上出現,如美國西部的聖安德烈斯斷層,就是一條著名的從大陸上通過的轉換斷層。

上述幾類板塊邊界在全球的分布及相互連接勾畫出了全球岩石圈板塊的輪廓(圖9-12)。

1968年法國地球物理學家勒皮雄(X.LePichon)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板塊(或稱大洋洲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此後,在上述6大板塊的基礎上,人們將原來的美洲板塊進一步劃分為南美板塊、北美板塊及兩者之間的加勒比板塊;在原來的太平洋板塊西側劃分出菲律賓海板塊;在非洲板塊東北部劃分出阿拉伯板塊;在東太平洋中隆以東與秘魯—智利海溝及中美洲之間(原屬南極洲板塊)劃分出納茲卡(Nazca)板塊和可可斯(Cocos)板塊;在南極洲與南美洲之間劃分出斯科舍(Scotia)板塊;在美國西北側的太平洋沿岸還劃分出胡安德富卡(JuandeFuca)板塊。

這樣,原來的6大板塊便演變成為了現在流行的14個板塊的劃分方案(圖9-12);其中,大板塊有7個(即太平洋、南極洲、歐亞、北美、南美、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小板塊也有7個(即菲律賓海、加勒比、納茲卡、可可斯、阿拉伯、斯科舍和胡安德富卡板塊)。

大板塊一般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

如北美板塊和南美板塊除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外,還包括大西洋中央裂谷以西的半個大西洋;而大西洋中央裂谷以東的一半則分屬於非洲板塊和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海域,但也包括北美西部聖安德烈斯轉換斷層以西的陸地。

因此,海陸的交界,即海岸線對於板塊的劃分沒有任何意義。

全球各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和板塊邊界的分離、走滑、俯沖與碰撞等作用構成了固體地球上部的動力學系統的基本格局。

㈦六大板塊的板塊邊界 板塊之間的邊復界是大洋制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

這里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隆。

海嶺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

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被許多橫斷層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一面向兩側分裂,一面發生水平錯動,是屬於另一種性質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

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

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生。

㈧岩石圈活動帶的板塊邊界可分為哪些類型,各自特徵 岩石圈活動帶的板塊邊界可分為板塊生長邊界和板塊消亡邊界。

板塊生長邊界主要是海嶺,斷層等。

板塊消亡邊界主要是海溝和山脈。

㈨地理中板塊推測邊界什麼是什麼 這個問題不準確,我也只能推測了:板塊的內部,是地台區;板塊與板塊之間,就是板塊的邊界,也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一般是火山、地震以及溫泉等集中的地方! ㈩板塊邊界有哪些地質現象 隆起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張裂產生新洋殼、海底擴張、逆沖斷層、斷裂形成河流(雅魯藏布江)、裂谷海洋,形成火山鏈,板塊邊界線上有高壓低溫的的礦物岩石(藍閃片岩),例如緬甸玉石 閱讀全文 與板塊邊界地質特徵有哪些規律相關的資訊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地質力學所怎麼樣 工地質檢都做些什麼 岩土體的基本工程地質有哪些 新疆地質風貌有哪些 什麼地質適合做嵌岩樁 地質探測儀波紋怎麼看 文科地質大學什麼好 什麼叫做地質條件 樁基受地質影響塌孔怎麼處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14:10:10 瀏覽:864 ©Designwww.enggeo.org2003-2021 本站內容源自於網路,如遇問題可聯系相關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