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學習觀|黃顯華 - 灼見名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孟子》〈盡心上〉)這是孟子列舉的另一個例子,勉勵人們為學做事都要 ... 首先,孟子認為學習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並以流水作比喻說:「流水之為 ... 政局 中國 香港 台灣 國際 教育 親子 幼兒教育 小學 中學 高等教育 國際教育 文化 文學 歷史 藝術 語言 電影 財經 地產 投資 金融 生活 心靈 潮流 飲食 旅遊 健康 中醫 西醫 保健 運動 商業 企管 創業 領袖 科技 科普 科研 影片 名家榜 灼見活動 關於我們 NoResult ViewAllResult 政局 中國 香港 台灣 國際 教育 親子 幼兒教育 小學 中學 高等教育 國際教育 文化 文學 歷史 藝術 語言 電影 財經 地產 投資 金融 生活 心靈 潮流 飲食 旅遊 健康 中醫 西醫 保健 運動 商業 企管 創業 領袖 科技 科普 科研 影片 名家榜 灼見活動 關於我們 NoResult ViewAllResult 首頁 教育 孟子的學習觀 孟子的學習觀 孟子沒有長篇大論講述他的學習觀點,而是以講故事的方式演繹,讓讀者們更容易明白他的觀點。

作者: 黃顯華 2017-06-17 教育眼 標籤:一曝十寒孟子孟母三遷學習觀羿教人射 孟子認為學習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

(wikimediacommons) 0 SHARES 7.1k VIEWS ShareonFacebookShareonTwitter 孟子是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著名思想家,對學習有許多精闢的論述。

本文嘗試從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兩個角度加以分析,最後再談一談孟子的教學方法。

筆者在本網頁第一篇文章談到「明白」這個概念,指出「明白」的其中一個解析就是:「對有關內容能提出比喻、講故事、模擬以釋出背後意思,解釋意義,尋找意思和意義的規律。

」和莊子一樣,孟子經常提出具體比喻或講故事,讓別人明白和學習他所說的道理,下文引述《孟子》的內容充分印證這一點。

母親的培育 以下的兩個故事,讀者可能都耳有所聞。

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的模仿性很強,很喜歡重覆別人的行為。

結果他的母親要把家由墳地搬到市集屠宰場,最後搬到學堂旁邊。

孟子跟以前一樣,還是看到什麼學什麼。

他學習莘莘學子行禮跪拜、揖讓進退的禮節。

孟母看了,心裏很高興,覺得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孟母三遷。

孟母更重視孟子的教育,除了送他上學外,更時加督促。

讀書時,孟子如果稍有怠惰,她都會即時加以糾正。

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當時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回來,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刀,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布割斷。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

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

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一丈、一匹,織完成後才是有用的東西。

學習也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

你如果偷懶,不肯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的布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 孟子聽了母親的訓示後深感慚愧,趕忙跑回子思那裏專心讀書。

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偷懶。

孟子發憤用功,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大儒。

學習態度 孟子認為學習要持之以恒、專心致志、虛心,以及自得。

孟子主張學習要持之以恒。

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以「曬一天,凍十天」作為比喻,闡明學習時而勤奮,時而懈怠,沒有恒心,是學不好的。

這就是成語「一曝(曝,同暴)十寒」的來歷。

孟子又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盡心上〉)這是孟子列舉的另一個例子,勉勵人們為學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做事做人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孟子再說明:「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孟子》〈盡心下〉)為學好比一條路:山上的小路只要常常去走,就自然會變成一條大路;研究學問要常用心,不可中斷,如不能有恒而中斷,雜念便把心給阻塞了。

孟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他以當時全國最善於下棋的弈秋為例: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聽得專心,另一人卻整天在想著拿弓箭射天鵝。

結果,後者的成績自然不如前者了。

所以孟子指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說,不要心不在焉、要專心致志,才能學習得好。

孟子認為為學要虛心、誠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孟子》〈盡心上〉)孟子希望矯正滕更炫己輕人的缺失,啟發他尊師重道的意念,所以用不屑教誨的態度來激發他。

此外,孟子也要求教師虛心求學。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這是孟子告誡切勿自滿、停步於為人師表,要保持多研究多學習的心態,充實自己的學養。

關於自得,《孟子》〈離婁下〉中曾提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軻深深地感覺到,個人的智能與創造性是無法被任何人替代的,於是明確地指出:「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盡心下〉)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孟子的「自得」學说,正是那個百家爭鳴時代中,追求學術自由、冀盼個性施展的進步教育觀的突出反映。

孟子的「自得」理論,重過程、重個人體驗、重内在的動力,與現今自主學習的理念相當吻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學習要立足於自主的習得。

學習方法 首先,孟子認為學習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並以流水作比喻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

」(《孟子》〈盡心上〉)當中,「科」是小坑;流水遇到小坑,不注滿是不會繼續向前流動。

學習也是這樣,只能逐漸積累,而不可隨便逾越。

否則,沒有堅實的基礎而幻想一步登天,終將會為自己知識上的缺陷而後悔。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禮記》〈中庸〉)求學做事,都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其次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指出:「心之官則思」,學習還要善於思考。

他告誡人們:「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甚至強調:「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當然不是否定書本知識的作用,而是強調讀了書而不勤思考和運用,是沒有效果的。

至於怎樣思考?他提出了「由博返約」的原則:「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離婁下〉)意思是通過多學,進行詳盡的研究,融會貫通之後,反過來簡要地闡明學問的精髓。

也就是在博學的基礎上求精深,做到博與精的結合;要深入,更要淺出。

孟子於《孟子》〈離婁下〉強調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是主動自得,力求融會貫通,自然地領悟於心,這樣學習成效才會顯著,印象才會深刻。

求學不可囫圇吞棗,躁進求速,尚未了然於心,便侈言「不求甚解」,否則即使學得快,也會忘得快。

孟子認為學習者應有主動精神,要自覺地積極向學,才會有所領悟。

「因為被動的學習是外加的知識,心中並無所得,只有自覺主動地刻苦鑽研,才能透徹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的時候,才能左右逢源。

」筆者認為這也是學生學習成就是否理想的最大關鍵,更是現在學習者普遍有待加強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孟子於《孟子》〈告子下〉舉「羿教人射」為例,說明為學必須立志遠大,遵循法則,乃克有成。

孟子說:「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當中,「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令人憂心的是,今人多追求速成,想走捷徑,畏懼身受困苦煎熬,逃避長期的磨練,導致猶未學得規矩,基礎不穩,便草率上場表現,效果當然不如人意,更遑論達到理想目標。

孟子的教學方法 孟子的教學方法可綜合而為下列三種: 順應自然——孟子說:「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用強硬的方法,逼迫學生學習,和拔起稻苗助長沒有分別,急於求成,反而不利於學生的學習。

孟子覺得人的善性,是一粒潛伏在心中的種子;「苟得其養,則無物不長,苟夫其養,無物不消。

」(《孟子》〈告子上〉)養的方法是順應自然,而不是「揠苗助長」。

注重啟發——孟子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誨人的方法很多,「不屑之教」是孟子激勵學生的方法。

沒有一個學生希望老師以「不屑」的手段來對待自己,我們認為在師生關係和諧的情況下,「不屑之教」是教師的「殺手鐧」。

因材施教——孟子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五種教人的方法:第一種是給予適當的點化,讓學生如草木得及時雨的潤化,更加欣欣向榮;第二種是依據學生本來的德性加以培養,使他有所成就;第三種是引導學生發揮才華,使他通達成為有用的人才;第四種是充分的解答學生所提出的疑問;第五種雖然未能親自教授,但會以自己的言行感化學習者。

小結 孟子沒有長篇大論講述他的學習觀點,而是以講故事的方式演繹,讓讀者們更容易明白他的觀點,不自覺地開闊了學習範疇上的視野,這便是大師的魅力所在。

更多精采文章經典的拓展與承傳──孟子、荀子一對難兄難弟經典研習的拓展與反思——讀《孟子・魚我所欲也》札記搬屋可能做成的心理衝擊升學大風吹搬入名校區和正確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0 黃顯華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伍宜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曾任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教授,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教育博士,曾任三所小學、兩所中學教師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及參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協調工作。

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評審局、香港各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或校外考試委員。

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課程專業委員會顧問、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及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等。

Viewallposts 標籤:一曝十寒孟子孟母三遷學習觀羿教人射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Pleaselogintojoindiscussion 編輯精選 灼見報道 七中全會為中共二十大作準備領導層變動及經濟政策受關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0 大中華視野 預測中國繼任的領導層 作者:盧兆興2022-10-10 灼見報道 陳茂波:港未來機遇比挑戰大較星國具規模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09 灼見報道 城大老虎班學生體驗日 啟發中學生未來創科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08 字旅相逢 事筆宜詞音樂劇,行文雅妙趣俗鄙──專訪資深填詞人岑偉宗 作者:馮珍今2022-10-08 影片 曾鈺成:中央駐港機構有哪些分工?它們受《基本法》22條規管嗎? 黃錦輝教授:擔任航天載荷專家需要什麼條件?有哪些任務?香港科學家可以勝任嗎? 林冠傑中醫師:膝蓋痛、長短腳、O型腳是怎樣形成的?如何預防?穴位按摩紓緩痛症示範 黃錦輝教授:國際局勢愈動盪美國愈受惠?金融、醫療、軍火商如何齊齊發大財? 雷鼎鳴:美國通過《台灣政策法》挑釁中國能否奏效?上合組織如何不斷壯大抗衡西方? 中大協理副校長金江(LauriePearcey):為什麼香港是最有競爭力的亞洲教育樞紐?哪些是作為中國與世界橋樑的優勢? 黃錦輝教授:本屆政府如何調節防疫政策?0+3措施仍多限制須盡快推出0+0 苗學禮(TonyMiller):我如何解開神祕三彩羅漢來歷之謎?遼代佛教藝術文化登峰造極 霍詠強:「中國崩潰」論為什麼仍有市場?誰才是世界麻煩解決者? 林冠傑中醫師:網球肘是怎樣形成的?如何預防?透過穴位按摩紓緩痛症示範 CurrentlyPlaying 熱門文章從文員踏上大班之路──鄭海泉與我編輯精選著名作家李怡在台逝世終年86歲本社編輯部事筆宜詞音樂劇,行文雅妙趣俗鄙──專訪資深填詞人岑偉宗馮珍今一樣的中國文化情──陳耀南訪談記編輯精選今天校長不易為之「怎樣揀選校長接班人」鄒秉恩智能手機常霖法師亞洲金融25年回顧張建雄人生整理師──安靜張灼祥預測中國繼任的領導層盧兆興和學員談「十家九流」的疑問楊興安火花何必悅目亮點自有瞄頭郭一鳴苗學禮(TonyMiller):我如何解開神祕三彩羅漢來歷之謎?遼代佛教藝術文化登峰造極本社編輯部城大老虎班學生體驗日 啟發中學生未來創科路本社編輯部取捨之間譚寶碩英國新舊鐵娘子的比拚張建雄自力成才李志強七中全會為中共二十大作準備領導層變動及經濟政策受關注本社編輯部縮班不只是人數問題劉銳紹李怡的《風風雨雨》劉銳紹我的第一位上司──悼念李怡崔少明推薦作家 馮珍今 譚寶碩 林嘉良 羅乃萱 招祥麒 項明生 施林海 許志榮 靳杰強 楊興安 黃珍妮 陳景祥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85228183011 傳真:+85228183022 業務電話:+85228183638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您的郵箱地址* 姓名* ©MasterInsightMediaLimited2022Allrightsreserved. 私隱政策 NoResult ViewAllResult 政局 中國 香港 台灣 國際 教育 親子 幼兒教育 小學 中學 高等教育 國際教育 文化 文學 歷史 藝術 語言 電影 財經 地產 投資 金融 生活 心靈 潮流 飲食 旅遊 健康 中醫 西醫 保健 運動 商業 企管 創業 領袖 科技 科普 科研 影片 名家榜 灼見活動 關於我們 ©MasterInsightMediaLimited2022Allrights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toyouraccountbelow ForgottenPassword? Filltheformsbellowtoregister Allfieldsarerequired. LogIn Retrieveyourpassword Pleaseenteryourusernameoremailaddresstoresetyourpassword. LogI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