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園 - 公共電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蓬萊造山運動中, 一部份的古台灣島、整個雪山槽, 以及所有海底的沉積物都被擠出海面, 這就形成了台灣西部的各種地層出露, 有深海泥岩,如燕巢鄉月世界所看到的, 有 ... 台灣的形成V 在環台灣島一周, 看過了這麼多台灣造山運動的證據之後, 相信對於台灣的造山運動會多一些了解。

然而台灣造山運動的歷程到底是如何呢? 在這裡就簡單的作一下解釋,順便和所看過的地點作一些聯想,相信就會更清楚了! 台灣造山運動史最早由兩個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古台灣島,也就是現今台灣島的前身,在那之後,西南邊的南海開始拉張,於是古台灣島的西側漸漸拉張, 出現一個西淺東深的海底半地塹盆地,於是半地塹盆地開始堆積沉積物,較深的地方堆積深海泥,較淺的地方則堆積細砂,一層又一層層層堆積, 這個半地塹沉積環境就稱為雪山槽,後來變成了雪山山脈。

沉積物的來源西邊從中國大陸那邊來,東邊則從古台灣島搬運下來,而古台灣島的東側同樣也在進行沉積作用,就在半地塹盆地堆積的同時, 古台灣島也漸漸沉到海平面下。

古台灣島東邊的海面上發生了一連串的火山爆發,也就是我們說的菲律賓火山島弧,其中包含了現在的綠島蘭嶼。

菲律賓火山島弧所屬的菲律賓海板塊漸漸向西擠壓, 撞上了古台灣島所屬的歐亞大陸板塊,一次驚天動地的造山運動就要開始了! 這次的造山運動也就是著名的蓬萊造山運動,現今台灣島主要的形貌就是在蓬萊造山運動中成形的。

在蓬萊造山運動中,一部份的古台灣島、整個雪山槽,以及所有海底的沉積物都被擠出海面,這就形成了台灣西部的各種地層出露, 有深海泥岩,如燕巢鄉月世界所看到的,有砂頁岩互層,如石門峽谷所看到的,一小部份的古台灣島地質可以在現在的太魯閣附近找到, 也就是經過高度變質的大南澳片岩,是台灣最老的地層。

兩側是中度變質的板岩帶,例如知本的板岩,再往西邊是輕度變質的雪山山脈帶,最西邊則是完全沒變質的西部麓山帶,愈靠中間變質度愈高。

這時候東邊的火山島弧也持續在靠近,我們在長虹橋附近看到的火成岩和石灰岩,就是當初的火山島和珊瑚礁的遺跡,在東部海岸線所看到的石梯坪、石門洞景觀 都是屬於都巒山火成岩,就是當初這裡曾經是火山島弧的證據。

當兩個板塊持續擠壓,現今的海岸山脈已經完全靠上台灣,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也被愈擠愈高,於是風化作用再加上河流的搬運,將高山上的礫石往兩邊帶, 在西邊堆成了火焰山的礫石層,東邊則是卑南山礫岩,也就是我們在小黃山所看到的岩層, 這兩者都是屬於陸相的沉積。

當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的時候,將原本中間的海擠不見了,原本在深海底的泥被刮上陸地,就是我們在台東利吉村看到的利吉層, 以及在墾丁所看到的墾丁層,都是屬於深海泥岩,夾雜著海中化石以及外來岩塊,並且被剪碎的很厲害,代表當初碰種的力量真的很大! 台灣島的雛形出現了之後,河流搬運沖積的作用還在進行,於是西邊的平原區域來愈廣,再加上台灣島仍然持續在上升,所以才會有我們所看見的河階地形。

而北部大屯火山裙和東北部龜山島的火山仍有活動,則更證明了台灣的造山運動還持續進行著!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   ©2000 PublicTelevisionServiceFoundation.AllRightsReserved   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觀眾服務電話:02-26349122  公共電視網際網路組 製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