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梅雨,指由冷熱空氣交鋒而成之锋面雨,在每年春夏交際時于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部、 ... 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氣,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 ... 梅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5月25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梅雨"—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梅雨,指由冷熱空氣交鋒而成之鋒面雨,在每年春夏交際時於中國大陸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部、江淮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續天陰有雨的自然氣候現象。

由於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並且由於長期下雨,導致衣物、食品等容易發霉,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

不過,世界上其他與上述地區同緯度的地區沒有梅雨,華南、華北地區雖同樣位於梅雨鋒面帶,卻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

台灣過去並無「梅雨」一詞,而是自國民政府遷台後所帶來,雖然時間上較早,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但其成因及降雨特性卻與長江梅雨、日本梅雨都相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梅雨時序依地區而略有不同,中國長江地區約為6月初至6月下旬、台灣則約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

梅雨季節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高氣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目次 1成因 2定義 2.1大尺度環流特徵 2.1.1水平風切 2.1.2垂直風切 3出現規律 3.1正常 3.2反常 3.2.1空(短)梅 3.2.2倒黃梅 3.2.3早/遲梅 3.2.4特長梅 3.2.5二度入梅 4相關研究 5參考資料 6外部連結 成因[編輯] 每年6月,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

大約到了6月中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南、江淮地區,成江淮准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

7月上旬,准靜止鋒再北移至日本、韓國一帶。

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氣,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

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形成滯留鋒面停留在上述地區。

定義[編輯] 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泛稱5月到6月為梅雨季,但氣象學者出於研究需要,對於入梅(梅雨開始)與出梅(梅雨結束)的日期就有較嚴謹規範。

目前較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為:連續四天以上降雨。

四天的平均日雨量超過9毫米的第一天(日雨量9毫米是台灣北部地區五、六月的氣候平均日雨量),即為「入梅」的日期;而滿足上述條件的最後一個梅雨個案的次一天,即為「出梅」的日期。

根據以上標準,梅雨期間可以有不下雨的日子,也可以是雨量較少的日子。

例如5/15~20分別下了10、0、15、10、5、10毫米,則5/17就是入梅時間(因為5/16沒有下雨)。

根據氣象局針對1949~2016年梅雨季所做的統計,在台灣,平均在5/17入梅、標準差為7天(也有說法是5/15或16,因統計時間不同),因此5/10~5/24之間入梅都算正常。

大尺度環流特徵[編輯] 梅雨監測是看水平、垂直風切值何時同時轉負為正,通常同時出現正值時就是梅雨季強降雨期開始的時候。

水平風切[編輯] 即氣旋式風切,通常在此季節就是指鋒面低壓系統。

「巴士海峽的氣壓減去華南地區氣壓」,意味這之間的氣壓分布是否具有西風分量,代表在兩區域間(即台灣周遭),存在一條鋒面或低壓氣旋系統,是台灣在梅雨季降雨時期的最基本天氣配置。

垂直風切[編輯] 垂直風切的定義就是「高空風減去低空風的差異」,由於冬天台灣「高空」附近吹很強的西風,又加上大半個東亞地區「低空」受東北季風影響,因此菲律賓一帶的垂直風切很明顯地具有西風分量。

但隨著時間漸漸進入暖季,「高空」西風帶退離台灣,回到北方,而「低空」東北季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西南季風北上,垂直風切會漸漸地轉成具有東風分量的風切,所以垂直風切方向調轉,可視為季節轉換的指標。

出現規律[編輯] 正常[編輯] 2006年的日本各地梅雨時間長度(顏色表示與歷年平均長度的比較) 梅雨開始的日子稱為「入梅」或「立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或「斷梅」。

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

臺灣梅雨季節大約是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

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

日本本土大約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

但具體時間各地有所差異,高緯度的地區,如日本東北地方,出梅日和第一道鋒面報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幾天。

反常[編輯] 空(短)梅[編輯] 每一年梅雨的範圍、持續時間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應該出現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沒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現象稱為「空梅」或「短梅」。

出現空(短)梅的年份容易發生伏旱。

倒黃梅[編輯] 又稱重梅。

黃梅雨季過後,通常天氣放晴進入炎炎盛夏。

如果這個時候又轉成陰雨綿綿,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稱為「倒黃梅」,是由於雨帶重新南壓所致。

最多可長達10天左右。

民間俗諺有云「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重梅。

」台灣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發生重梅現象,緊接著入秋第一道鋒面報到。

2016年更在秋颱來臨前發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早/遲梅[編輯] 如果一個地區入梅和出梅的時間均較早或較晚,則被稱為早梅或遲梅。

特長梅[編輯] 指的是一個地區梅雨期較往年偏長、降水量明顯偏多的情況。

如果一個年份的季風偏弱,雨帶停滯在江南、台灣、日本南部、朝鮮半島南部一帶,就容易發生特長梅,引發洪澇災害,如1998年中國水災。

特長梅的總降雨量最多可達1500-2000毫米。

二度入梅[編輯] 5月、6月天氣型態多變,鋒面會在台灣上空擺盪,通常先由緯度較低的南部擺盪到北部,又再回到南部。

先前預期模式顯示,副熱帶高壓較強,研判鋒面不會再往南走,將慢慢進入夏季天氣型態,不過有時候副熱帶高壓變弱,導致鋒面往南,形成「二度入梅」的現象。

[1] 相關研究[編輯] 為了解梅雨鋒面系統如何帶來豪雨,以改進天氣預報的技術、減少災害的損失,行政院國科會自1983~1993年間推動了為期十年的「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TAMEX:TaiwanAreaMesoscaleExperiment)計畫,並邀集國內外近百位科學家,針對梅雨鋒面、中尺度對流天氣系統以及地形效應,於1987年五月一日~六月三十日在台灣及鄰近海域進行13次海陸空聯合的密集觀測實驗,隨後並進行5年的後續科學研究。

經過了將近15年,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共同努力及合作之下,除了更加了解梅雨期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和過程以外,也有系統的在國內外一流的學術期刊中發表將近百篇研究論文,最後更進一步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改進預報作業的方法與技術,中央氣象局現行使用的「即時天氣預報系統(WINS)」的建立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

民國八十二年以後,兩岸政治環境產生了顯著變化,兩岸氣象界經由互訪交流及討論,已經將華南及台灣地區的梅雨期豪雨問題同時列為雙方共同研究的課題,並規劃於1998年五至六月間在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進行密集的氣象實地觀測實驗,即「華南及台海地區中尺度實驗HUAMEX(HUAnanandTaiwanareaMesoscaleExperiment)」,針對梅雨期的豪雨問題,進行資料蒐集、資料交換、基礎科學研究以及預報技術發展等合作工作。

參考資料[編輯] ^今年將二度入梅?氣象局:台灣出梅平均落在6月中.聯合新聞網.2020-06-14[2021-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外部連結[編輯] 閱論編東亞國家和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陸 香港 澳門 中華民國‎ 臺灣 金門 馬祖 蒙古國 朝鮮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日本 琉球 文化 虛歲 電影 文化圈 語言 音樂產業 宗教 漢字詞 姓氏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環境 植物 季風 梅雨 政治和經濟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東亞峰會 東亞共同體 經濟 人權 港口 歷史 考古學文化 已不存在的國家 體育 東亞運動會→東亞青年運動會 東亞足球協會(東亞足球錦標賽) 東亞柔道錦標賽 族群 漢族 滿族 阿伊努族 大和民族 琉球族 朝鮮族 臺灣原住民族 回族 蒙古族 藏族 土家族 維吾爾族 苗族 壯族 中國民族 未識別民族 古代民族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梅雨&oldid=66516503」 分類:亞洲氣候中國氣候台灣氣候日本氣候韓國地理季風雨隱藏分類:自2021年5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inaBahasaMelayu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venskaSakizayaไทย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