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马来西亚华人也称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的本地民族之一。

... 马来西亚华裔主体是清朝末年及民国成立后自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迁徙至马来亚的移民及其后代。

在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华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马来西亚华人OrangCinaMalaysia(马来语)MalaysianChinese(英语) 郑景贵 叶亚来 张弼士 陈祯禄 李孝式 林梧桐 林冠英 魏家祥 谢富年 杨肃斌 陈志远 廖中莱 李宗伟 杨紫琼 蔡明亮 梁静茹 总人口约690万公民(2021)[1]分布地区 马来西亚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新加坡新加坡338,501(2010)[2] 澳大利亚雪梨、墨尔本、布里斯本、圣诞岛 新西兰奥克兰 加拿大多伦多 英国伦敦 美国三藩市、纽约语言新马华语(现代标准汉语)其他汉语(以闽、粤、客为主)英语、马来语(通用于学校和政府机关)宗教信仰多数为华人民间信仰、儒教、道教、佛教少数为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回教)及印度教相关族群峇峇娘惹、新加坡华人、印度尼西亚华人、汶莱华人、泰国华人、海外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汉语名称繁体字馬來西亞華人简化字马来西亚华人标音官话(现代标准汉语)- 汉语拼音MǎláixīyàHuárénMǎláixīyǎHuárén- 威妥玛拼音Ma³-lai²-hsi¹-ya⁴Hua²-jên²Ma³-lai²-hsi¹-ya³Hua²-jên²- 国际音标[màlǎiɕíjâxwǎɻə̌n]闽语- 白话字Ma-lài-sè-aTǹg-Láng- 潮州话拼音bhe2lai5sai1a1hua5jin5- 闽东语平话字Mā-lài-să̤-āhuà-nè̤ng粤语- 粤拼Maa5loi1sai1aa3Waa1yan1- 国际音标[ma̬ːlɔ́ːysɐ́i.āːwáː.yɐ́n]- 耶鲁拼音MáhlòisāiaWàyàn客语- 客语白话字Mâ-lòi-sî-âFà-ngìn汉语别称繁体字馬來西亞華裔简化字马来西亚华裔标音官话(现代标准汉语)- 汉语拼音MǎláixīyàHuáqiáoMǎláixīyǎHuáqiáo- 威妥玛拼音Ma³-lai²-hsi¹-ya⁴Hua²-ch'iao²Ma³-lai²-hsi¹-ya³Hua²-ch'iao²- 国际音标[màlǎiɕíjâxwǎ.tɕʰjǎu]闽语- 白话字Ma-lài-sè-aHôa-kiâu- 潮州话拼音bhe2lai5sai1a1hua5kiao5粤语- 粤拼Maa5loi1sai1aa3Waa1kiu1- 国际音标[ma̬ːlɔ́ːysɐ́i.āːwáː.kʰiːú]- 耶鲁拼音MáhlòisāiaWàkiù客语- 客语白话字Mâ-lòi-sî-âFà-kiaau马来语名称马来语OrangCinaMalaysia 马来西亚华人也称大马华人[注2],是马来西亚的本地民族之一。

马来西亚华裔主体是清朝末年及民国成立后自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迁徙至马来亚的移民及其后代[3]。

在马来西亚公民中,本土华人是第二大民族,总数约有690万人[1]。

马来西亚华人占马来西亚公民的23.2%[1],主要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此外,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华人也是首都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占该直辖区总人口的43.2%(马来人占44.2%)[4]。

目录 1历史 2人口 2.1人口比例 2.2部分州属人口的变迁 3祖籍及族群 3.1闽人 3.1.1闽南人 3.1.1.1福建人(泉漳人) 3.1.1.2潮州人 3.1.2福州人(闽东人) 3.1.3兴化人(莆仙人) 3.1.4建宁人(闽北人) 3.1.5海南人 3.2广府人 3.2.1广东人 3.2.2广西人 3.3客家人 3.4三江人 3.5北方人 4语言及方言 4.1华人语言主要通行地区 4.2州属人口使用语言比例 4.3方言群人口比例 5宗教 5.1佛教、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 5.2基督宗教 5.3伊斯兰教 5.4印度教 6文化 6.1名字 6.1.1各籍贯汉语(方言) 6.1.2华语 6.1.3英文名 6.1.4穆斯林(阿拉伯)名字 6.2料理 6.2.1传统中华菜 6.2.2本地化中华料理 6.2.3马来-中华菜 6.3媒体 7与中国的关系 7.1马来亚独立前 7.1.1与清朝的关系 7.1.2孙中山的影响和辛亥革命 7.1.3抗日战争 7.2马来亚独立后 7.2.1华人与现代中国 7.3历史遗留问题 8马来西亚的华人节庆 9教育 9.1国家教育政策 9.2华语教育 9.3基础教育 9.4高等教育 9.5人才流失 10社团 11政治参与 12内阁成员 12.1现任 12.2曾任 13社会地位 13.1公民权 13.2社会契约论 13.3种族歧视问题 14通婚和移民 14.1通婚 14.1.1和马来人通婚 14.1.2和印度裔通婚 14.2移民 14.2.1新加坡 14.2.2澳大利亚 14.2.3其他西方英语系国家 15对国家的贡献 16政府评价 17参见 18注释 19参考文献 19.1引用 19.2来源 20外部链接 历史[编辑] 主条目:马来西亚华人史和马来亚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参见:马来西亚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汉代[5],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6],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7]。

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明史称为满剌加)停留,后来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

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一些华人与当地人通婚,开始在马六甲定居,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繁衍开来。

自此,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为马六甲的一个重要民族。

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海禁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峇峇娘惹(Baba-Nyonya)。

峇峇娘惹的母语也由方言(主要是闽南话)慢慢转变成夹杂方言以及马来语的峇峇娘惹语(Peranakan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华人的风俗仪式。

而华人大量移民今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

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许多华工(或称为苦力)被输送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

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

这时期马来半岛华人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老家故乡。

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

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

二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值马共叛乱,移民条例收紧,华人抵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

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随著马来西亚建国独尊土著(马来语:Bumiputera)的政策,华人在社会上受到许多不平等待遇。

由于华人生育率较低,预估2040年马来西亚华人比例将下滑到低于总人口20%,不利于华人的参与权及决策权。

[8] 人口[编辑] 2018年马来西亚国会选区华人与土著选民的人口比例分布■偏红则表示华人所占比例较高■偏绿则表示土著所占比例较高■偏褐色则表示两者比例相当■颜色越深则表示其他非土著种族(如印度裔)所占比例越高 在2021年马来西亚约有690万华裔公民[1],是马来西亚公民中的第二大民族,仅次于马来族公民(约2060万人),华裔公民人口是第三位印度裔公民(约200万人)的3倍以上[1]。

华人人口在某些城市(如:新山、槟城、怡保、巴生、马六甲、古晋、诗巫)占的比例较重,有些更超过半数。

大马华人的主要祖籍包括:福建(约四成的大马华人属于福建籍贯,占最多数,包括泉漳人、客家人、福清人、福州人、兴化人)、广东(广东人、潮汕人、客家人)、海南(海南人)等。

另外有部分大马华族长期受马来和其他文化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华人族群,称为峇峇娘惹或土生华人,但基于国家宗教政策,此现象已不复存在。

马来西亚政府的数据显示,1957年,马来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40%(不包括共组马来西亚时加入的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人口),到2010年则下降至24.6%,预测到2020年将降至20.7%;加上穆斯林多生多养的文化,如果生育数不见起色,华人的资源会逐步被侵蚀。

人口比例下滑的原因之一是华人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与教育以应对未来挑战,而不愿因“多生粗养”来承受过多经济的压力。

因此,相对富裕的阶层或知识水平较高者不愿多生孩子。

在乡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准不高,一般孩子较多[9]。

不过,马来西亚华裔人口不是“绝对”减少,而是“相对”下降,也就是说华裔人口依旧在上升,只是没有其他族裔上升得快。

据当地媒体报道,从1961年至2000年的近40年里,马来西亚华人人口从300万增加至560万,增长87%。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文平强表示,华人人口其实是在增加,但是速度很慢,比例下降也是对比其他族群的增长率来说的。

如在出生率方面,1957年,印度族人为7.9%,华人是7.3%,马来人是6.0%;到1995年,华人出生率开始大幅下滑,比例跌至2.5%。

人口比例[编辑] 根据马来西亚2020年人口普查,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在各州的比例为:[10] 州属 人口 比例 柔佛 1,246,715 31.2% 吉打 263,414 10.2% 吉兰丹 36,427 1.6% 马六甲 228,815 23.7% 森美兰 236,791 21.4% 彭亨 225,649 13.4% 霹雳 702,452 29.9% 玻璃市 19,613 6.6% 槟城 691,840 44.9% 沙巴 453,568 12.8% 砂拉越 640,179 25% 雪兰莪 1,702,983 25.5% 登嘉楼 19,753 1.2% 联邦直辖区 人口 比例 吉隆坡 680,470 41.1% 纳闽 10,014 13.4% 布城 479 0.7% 马来西亚历史上华人比例 年份 1835 1911[11] 1931[12] 1947[13] 1957[13] 1970[13] 1980 1991 2000[14] 2010[15][16] 2020[1] 华人人口 1,285,000 1,871,000 2,398,000 3,274,000 4,623,900 5,691,900 6,600,000 6,910,000 比例 8.0% 29.6% 45.9% 42.4% 39.6% 35.8% 32.9% 30.1% 28.1% 24.6% 23.2% 部分州属人口的变迁[编辑] 以下列表只列出占有一定华族人口的州属。

槟城 主要集中区域:乔治市、北海、大山脚、新邦安拔 年份 总人口 马来族人口 百分率 华族人口 百分率 1812[17] 26,107 9,854 37.7% 7,558 28.9% 1820 35,035 14,080 40.2% 8,595 24.5% 1860 124,772 71,723 57.4% 36,222 29.0% 1891 232,003 92,681 39.9% 86.988 37.5% 1970[18] 775,000 247,000 30.6% 436,000 56.3% 1990[19] 1,150,000 399,200 34.5% 607,400 52.9% 2000 1,313,449 637,023 48.5% 537,200 40.9% 2005[20] 1,511,000 624,000 41.3% 650,000 43% 2010 1,561,383 642,286 43.6% 670,400 45.6% 2020 1,854,711 788,286 42.5% 731,286 39.4% 柔佛 主要集中区域:依斯干达公主城、新山、古来、居銮、拉美士、峇株巴辖、昔加末、麻坡、东甲、小笨珍。

年份 总人口 马来族人口 百分率 华族人口 百分率 1931[21] 505,311 209,200 41.4% 234,464 46.4% 1947[21] 738,251 243,055 48.1% 221,326 43.8% 2000 2,740,625 1,564,900 57.1% 970,181 35.4% 2010 3,348,283 1,811,139 58.9% 1,034,713 33.6% 霹雳 主要集中区域:华都牙也、怡保、太平、曼绒、安顺、务边、金宝 年份 总人口 马来族人口 百分率 华族人口 百分率 1891[22] 94,345 44.0% 1901[22] 329,665 150,239 45.6% 2000 2,051,236 54.7% 32.0% 2010 2,352,743 1,302,166 57.0% 693,397 30.4% 雪兰莪 主要集中区域:梳邦再也、蒲种、沙登、巴生市、八打灵再也、安邦再也、加影、万挠 年份 总人口 马来族人口 百分率 华族人口 百分率 1891[23] 81,592 23,750 50,844 1931[21] 533,197 23.1% 45.3% 1947[21] 710,788 26.4% 51% 2000 4,188,876 53.5% 30.7% 2010 5,462,141 2,877,254 57.1% 1,441,774 28.6% 2020 6,485,167 3,815,422 58.8% 1,713,000 26.4% 祖籍及族群[编辑] 闽人[编辑] 主条目:闽海民系 闽南人[编辑] 马来西亚华人最大的族群是闽南民系,总共约277.2万人。

[24] 狭义的闽南民系指福建闽南人,广义上包括了潮州人。

福建人(泉漳人)[编辑] 主条目:闽南人 来自福建漳州、厦门和泉州的马来西亚闽南裔华人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当中最大的民系。

第一批华裔闽南人移民主要定居在马六甲,占马六甲华人人口的3%,也被称为峇峇娘惹(Peranakan)。

[25] 第二波华裔福建人从19世纪起定居在马来亚,掌控马来亚的橡胶种植经济和金融经济[26],构成了许多州最大的汉语语言群体。

许多漳州闽南人移民到马来半岛的北部城市,包括槟城、吉打、吉兰丹、登嘉楼;而泉州闽南人则移民到马来半岛的南部城市,包括马六甲和柔佛。

[27][28]在东马的砂拉越也有不少来自泉州的闽南移民。

[29][30] 潮州人[编辑] 来自潮汕地区的潮州人从18世纪开始大量移民马来西亚,主要在威省和吉隆坡附近的吉打定居。

这些移民是主要在马来亚植物园种植管理钩藤和辣椒。

更多的潮州人在19世纪天猛公依不拉欣的鼓励下移居到柔佛,许多新城镇由移民来此担任种植工的潮州人建成。

新山[31]以及柔佛西部沿岸的主要城镇(笨珍主要华人民系,和麻坡与峇株巴辖的次要华人民系)以及马来半岛中部州属内陆地区城镇分布许多潮州人[28],他们大部分是依据在柔佛港主制度下来种植甘蔗和胡椒的种植工后裔[32]。

其他州属也有潮州人社群,在雪兰莪的沙白安南县的潮州人主要工作为种稻而定居的(适耕庄)[32],在马六甲内陆地区(如亚罗牙也和野新(马来语:Jasin))也有分布[33]。

福州人(闽东人)[编辑] 为数不少的闽东人从19世纪开始移民马来西亚,主要来自福建福州,和之后的闽清和古田县。

东马砂拉越有大量闽东人社群,特别是拉让江流域的诗巫[34]。

西马的几个城镇也有大量闽东人聚居,特别是霹雳的实兆远[35]、柔佛的永平和雪兰莪的雪邦区。

[36][37] 兴化人(莆仙人)[编辑] 兴化人主要来自福建莆田和仙游,人数少于闽南人、闽东人。

兴化人主要散居在雪隆、霹雳、马六甲、柔佛、砂拉越等地的城镇,大多从事自行车、摩哆车和汽车零件配备行业[38]。

建宁人(闽北人)[编辑] 闽北人主要来自福建原建宁府地区,包括建瓯、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人数甚少,是马来西亚闽民系社群当中最小的群体。

闽北人主要定居在槟城,不少亦受当地闽南人的影响而改说槟城福建话。

海南人[编辑] 海南人从19世纪前就移居到马来亚和北婆罗洲,但人数比泉漳籍、潮州籍、广府籍移民少。

来自海南岛的人从事食品餐饮业或渔业,或被聘为峇峇娘惹家庭的厨师。

登嘉楼甘马挽(马来语:Kemaman)[39]和雪兰莪吉胆岛有大量海南人聚居,槟城和柔佛新山也有相当规模的海南人社区。

[40]东马砂拉越和沙巴的城市和城镇也有小规模的海南人社区,他们主要经营咖啡店。

[41] 广府人[编辑] 主条目:广府人 马来西亚第二大的华人社群为广府人,约188万人[24],来自广东和广西。

[42] 广东人[编辑] 广东人主要来自广东广州、佛山、三水、江门(五邑)、澳门、中山一带,定居在吉隆坡和其周边各大卫星城镇,如八打灵再也、莎阿南和梳邦再也(八打灵县)、怡保、芙蓉市、东马沙巴山打根、砂拉越泗里街[43]。

这些广东人早期的定居点都发展成了主要城镇。

大多数广东人早期从事锡矿工工作。

[42] 广西人[编辑] 广西人主要使用广西桂南片粤语,人数比广东人少,主要聚居在彭亨的文冬县、文德甲和劳勿县。

[43][44] 客家人[编辑] 客家人为马来西亚华人第三大社群,共计约162万人。

[24] 早期移民至马来西亚的客家人主要为矿工,他们的后代主要住在雪兰莪[45]和霹雳(主要是太平和怡保),[46]砂拉越、沙巴和森美兰形成了大型的客家人社区。

[47]由于20世纪黄金和锡矿业的经济重要性下降,许多人转向橡胶工业。

西马的槟城、马六甲、彭亨、吉打、柔佛(主要在古来,在新山和居銮也有分布)有大量客家人聚居。

[48]在1990年代统计沙巴的华人有57%是客家后裔,[49][50]大都从事农业工作。

霹雳近打县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梅州梅县,而吉隆坡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惠州。

沙巴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宝安县。

根据马来西亚客家公会的数据,祖籍惠州的客家人在这近年人口稳定上升,其他的祖籍例如梅县、龙川和河婆都持续下滑,主要是大多数的梅县人聚集地地方,在怡保,客家人已完全被广府人影响,也因如此梅县客家人本身只会说广东话、福建话或惠州客家话,只剩年长者会说梅县话。

[51] 祖籍 1990人口 2000人口 2010人口 2020人口 惠州 473,656 887,433 1,215,700 1,442,116 梅县 279,605 257,862 231,780 206,798 其他 245,861 203,990 172,250 156,789 三江人[编辑] 三江人或上海人主要来自浙江、江苏和上海,为马来西亚华人第二小的社群。

主要从事中文教育、裁逢和建设行业。

[43] 北方人[编辑] 中国北方人移民为马来西亚华人最小的社群,他们使用各种官话方言。

在沙巴,有华北人聚居的小社群[52],祖先主要来自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但他们自称为天津人[44]。

包括汉族和回族移民。

他们与吴越人一起成立三江(长江、黄河和黑龙江)协会。

[43][53] 语言及方言[编辑] 马来西亚华裔在华祖籍分布图[54] 大马城市华裔祖籍分布: 泉漳人 广府人 客家人 福州人 海南人 潮州人 广西人 福清人 不确定 华人语言主要通行地区[编辑] 语言 通行地区 福建话 槟城、霹雳太平、马六甲[55]、柔佛昔加末以南[56]、吉打亚罗士打[57]、雪兰莪巴生、砂拉越古晋、吉兰丹[58]、登嘉楼瓜拉登嘉楼[59] 广东话 吉隆坡、雪兰莪巴生谷[60]、霹雳怡保、务边、金宝、打巴、美罗[61]、吉兰丹[58]、森美兰芙蓉[62]、彭亨关丹[63]、柔佛丰盛港[56]、沙巴山打根 客家话 森美兰[62]、雪兰莪加影、安邦、沙登、霹雳怡保[61]、吉兰丹[58]、玻璃市[59]、砂拉越多数地区、沙巴多数地区、柔佛古来[56]、柔佛居銮[56]、槟城浮罗山背 潮州话 吉打双溪大年[57]、大山脚[61]、霹雳吉辇县[61]、吉兰丹[58]、柔佛新山[56]、砂拉越地区 福州话 砂拉越分布广泛,主要在诗巫、泗里街、民都鲁地区、霹雳实兆远[61]、柔佛永平[56]、雪兰莪双溪比力(马来语:SungaiPelek) 海南话 登嘉楼龙运和甘马挽县[59]、柔佛哥打丁宜[56] 在马来西亚,现代标准汉语(华语)以外的各分支汉语(例如各种闽语、粤语、客语等)通常都被称为“方言”。

与新加坡华人统一使用华语不同,马来西亚政府没有限制当地华人使用方言,马来西亚华人之间普遍以华文或方言交流,如福建闽南话和广东话(分为北马槟城福建话、中马吉隆坡广东话和南马柔佛潮州话)和客家话,而中文书面语则是官话白话文。

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受中文教育长大,学校里华文课皆用简体中文,但繁体中文在坊间仍有一定流行程度,马来语和英语则作为次要语言存在。

此外,也有部分华人以英语为日常语言,其中包括受英语教育的华人和半数受中文教育的年轻一辈华人。

根据2011年《马来西亚内幕者》在一项对107位马来西亚华裔成年人口的街头访问,其中有26.1%或28人不能够流畅掌握或完全无法明白马来语;接受访问的75人当中,68%或51人认为马来语是一个重要的语言;但和英语相比,只有33.3%或25人认为马来语比英语重要,29.3%或22人认为英语比马来语重要,20%或15人认为两者同样重要。

[64] 另外,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多语混杂使用的情况也很常见,这种现像在当地被戏称为“罗惹”的混合语[注3]。

根据2010马来西亚人口普查,共有6,640,000华裔人口,其中华语(现代标准汉语)为大部分人的日常沟通语言。

马来西亚华裔语言(2000) 人口 比例(%) 马来西亚华裔语言(2010) 人口 比例(%) 马来西亚华裔语言(2020) 人口 比例(%) 闽南话 1,948,900 34.2 华语 3,092,679 46.6 华语 4,518,023 59.1 华语 1,445,690 25.4 闽南话 1,561,378 23.5 广东话 1,142,678 15 客家话 884,320 15.5 广东话 992,716 14.5 闽南话 985,690 12.9 广东话 835,719 14.7 客家话 615,780 9.3 客家话 476,930 6.2 潮州话 221,554 3.9 英语 321,780 4.7 英语 401,696 5.3 英语 185,705 3.3 潮州话 163,097 2.5 潮州话 97,101 1.3 海南话 68,912 1.2 福州话 31,712 0.5 福州话 10,725 0.2 福州话 64,705 1.1 海南话 29,156 0.4 海南话 7,482 0.08 其他 36,398 0.7 其他 31,702 0.4 其他 1,665 0.02 州属人口使用语言比例[编辑] 州属 新马华语 福建话 广东话 英语 客家话 潮州话 海南话 福州话 亚维语 峇峇语 广西话 华北方言 其他方言 柔佛 56.3% 22.9% 9% 3.6% 3.1% 2.5% 1.8% 0.8% - - - - - 吉打 49.2% 34.5% 4.3% 0.3% 1.6% 10.1% - - - - - - - 吉兰丹 27.1% 8.1% 30.9% - 2.4% 16.3% 10.9% - 4.3% - - - - 马六甲 43.9% 36% 13.6% 0.6% 2.5% 1.3% - - - 2.1% - - - 森美兰 56.8% 5.6% 20.9% 0.5% 16.2% - - - - - - - - 彭亨 5.5% 5.7% 78.1% - 0.4% - - - - - 10.3% - - 霹雳 28.2% 35.6% 30.4% - 1.9% 3.3% - 0.6% - - - - - 玻璃市 41.5% 12.3% 3.3% - 40.4% - - - - - - - - 槟城 13.8% 73.1% 1.5% 0.4% 0.5% 10.7% - - - - - - - 沙巴 22.6% 2.8% 8.7% - 60.1% - - - - - - 5.8% - 雪兰莪 58% 17.8% 17.8% 1.4% 4.5% - - - - - - - 0.5% 砂拉越 43.4% 7.6% 2.3% - 44.1% - - 2.6% - - - - - 登嘉楼 50.9% 9.5% 1.1% - 10.6% - 27.9% - - - - - - 吉隆坡 45.4% 7.9% 30.4% 13.8% 2.5% - - - - - - - - 方言群人口比例[编辑] 在2010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里,华人的方言被分为九大类,即闽南(福建)、广东、客家、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莆仙)、福清及“其他”小语言群。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0年未出版的统计,华人人口为6,640,000。

以下所采用的统计来自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调查未出版的数字[65]: 语言群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闽南 1,442,650 1,750,677 2,081,872 2,448,912 2,748,912 3,097,813 客家 548,390 768,931 999,122 1,349,285 1,505,583 1,806,703 广东 487,905 590,672 767,665 1,001,313 1,467,025 1,652,607 潮州 293,271 368,712 405,683 432,156 467,280 473,815 福州 176,804 210,756 244,576 236,870 221,554 216,912 海南 81,902 133,481 157,189 139,816 116,709 92,703 广西 32,604 44,862 49,631 45,662 43,258 37,651 华北 31,285 43,702 41,228 37,886 32,424 31,056 宗教[编辑] 马来西亚华人宗教[66] 宗教 百分比 佛教    83.56% 基督宗教    11.05% 道教/中国民间信仰    3.41% 伊斯兰教    0.66% 印度教    0.23% 其他宗教    0.13% 无神论/未知    0.95% 马来西亚中国民间信仰、儒教、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庙宇 佛教、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编辑] 根据大马2010年的人口普查,虽然大马华人多把自己归类为佛教徒,但实际上他们大多也同时信奉中国民间宗教和道教。

同时,本地华人也有混合本土信仰,如拜拿督公。

基督宗教[编辑] 约有11%的大马华人信奉基督宗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

伊斯兰教[编辑] 一些大马华人因为婚姻配偶关系(与马来人通婚)而转奉伊斯兰教,也有大马华人祖先为穆斯林。

印度教[编辑] 华人印度教徒只占了非常小的比例,通常在印度教庙宇祈祷,且参加印度教节庆大宝森节。

槟城极乐寺吉隆坡乐圣岭天后宫武吉加里尔的各各他基督教会,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基督新教礼拜堂马六甲华人清真寺,马来西亚第三座以中国式风格建成的清真寺 文化[编辑] 参见:马来西亚文化、国家文化政策和中华文化 名字[编辑] 主条目:中文名 各籍贯汉语(方言)[编辑] 在二十世纪前期(1920年代)标准官话(华语)在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通用前,马来西亚华人根据各自籍贯的汉语将名字罗马化。

例如客家汉名叶亚来,将会写成“YapAhLoy”;闽南汉名林梧桐,将会写成“LimGohTong”。

华语[编辑] 二十世纪后半叶华语在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兴起,马来西亚华人倾向于以各自籍贯汉语发音当作姓氏的发音,而以名字则使用华语发音。

英文名[编辑] 一些马来西亚华人也采用英文名字,英文名字通常是在中文名之前写的。

例如,杨紫琼的名字为“MichelleYeohChooKheng”。

穆斯林(阿拉伯)名字[编辑] 在马来西亚娶穆斯林的非穆斯林必须转奉为伊斯兰教。

这种改宗信徒通常采用穆斯林名字,除了原名之外还要使用穆斯林名字。

这些通常是短的阿拉伯名字,例如AbdullahTanYewLeong。

料理[编辑] 参见:马来西亚中华料理(英语:MalaysianChinesecuisine) 马来西亚中华菜与大中华地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及其他海外华人的料理口味差异很大。

许多马来西亚华人料理受马来人料理和印度菜的影响,口味往往偏辣。

一些马来西亚华人茹素,有的为宗教信仰因素,也有健康因素。

传统中华菜[编辑] 马来西亚中华菜近似于华南的菜系,主要源于闽菜、粤菜、客家菜和潮州菜。

这些料理在中国南方菜系都能找到,如云吞面、点心、豆花和海南鸡饭。

本地化中华料理[编辑] 炒粿条 源于巴生的肉骨茶 本地化中华料理为融入当地食材的华人料理,但口味并不偏辣 槟城炒粿条[67] 槟城福建面[68] 七彩鱼生 肉骨茶[69][70][71][72] 客家酿豆腐 马来-中华菜[编辑] 为与马来菜融合的中华菜,如咖哩面、咖哩鸡和辣椒蟹。

娘惹菜如叻沙和米暹,为中国料理食材混合多种香料。

媒体[编辑] 主条目:马来西亚报刊列表 20世纪初的马来西亚华人对祖籍国有割舍不断的感情,渴望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故早期的华文报刊内容多以中国新闻为主。

但在独立后,马来亚政府开放让侨民入籍以及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人的诞生,华文报刊也慢慢地转变编辑方针,同时加强华人社群与政府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讯息交流,扮演桥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的马来西亚华文报刊也依然有特刊报导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新闻。

马来西亚最初的华文报刊是1815年至1879年之间发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尚存最长青的报刊是1910年由孙中山在槟城创办的《光华日报》,当地华文报刊在反殖民统治、抵御日侵和建国独立等历史事件上都发挥了反映民情的功能,渐渐由侨报转型为主流报刊[73]。

目前在西马较具地位的报刊有《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和《光明日报》。

与中国的关系[编辑]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0年6月22日)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马来亚独立前[编辑] 与清朝的关系[编辑] 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迫使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出走。

经过李鸿章的谈判,清朝政府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及承担“庚子赔款”。

槟城极乐寺的开山住持妙莲法师将募化来的数万银元献给清朝承担“庚子赔款”。

为此,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分别御赐“大雄宝殿”和“海天佛地”两幅匾额给槟城极乐寺,慈禧太后还御赐《龙藏经》[3]。

“锡矿大王”胡子春在中国捐款建粤汉、苏浙、漳厦三条铁路,并为提倡教育而创办永定师范学堂等五所学校,他还捐八十万白银给清朝购买军舰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因此被慈禧太后封为荣禄大夫,赏花翎顶戴。

不料,朝廷却将八十万白银捐款拿去建颐和园佛香阁,这种心态造成往后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割让台湾的历史[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中山的影响和辛亥革命[编辑] 清朝末年,孙中山数次来到马来西亚的槟城、太平、怡保、吉隆坡、马六甲等地宣传革命。

马来西亚华人前赴后继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

有者倾家荡产,有的如黄花岗烈士牺牲生命,这些华人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11月在马来亚的槟城开会密议广州“三·二九”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牺牲的华人有29名来自新加坡、马来亚、越南、印尼等地[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年龄最大的是52岁的越南华侨罗联,最小的则是出生在霹雳(Perak)年仅18岁的余东雄。

这些烈士中有工人15名,商人3名,其余的则为学生、记者、教员和传教士。

目前可考的有来自马来亚的: 李炳辉,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

早年旅居霹雳州,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后来由该校保送马六甲某校肄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

年仅20岁的他,途经香港时,即接到母亲劝他不要去冒险的信件,但他却写下绝笔诗。

起义时,他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署,至高第街战死。

李晚,祖籍广东云浮,(1874-1911),这位吉隆坡的裁缝工人,为了参加广州起义,卖掉了自己的脚踏车作盘缠。

在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中扛着大旗冲锋在前,中弹而死。

李雁南,祖籍广东开平,早年旅居马来亚和缅甸,战斗中受伤被捕后押上刑场。

罗仲霍,广东惠阳人,(1881-1911)。

名坚,字则君。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槟城师范学堂。

曾经协助筹办吉隆坡尊孔学堂、荷属火水山(今印尼棉兰市)中华学堂,曾经担任这两间学堂的校长及当地报馆主笔。

余东雄,祖籍南海,(1894-1911)生于霹雳务边,1911年初回中国参与起义,他与罗仲霍、何克夫等攻进总督衙门,搜寻两广总督张鸣岐未获,出署时与清军相遇,激战中牺牲,年仅18岁的余东雄是最年轻的牺牲者。

郭继枚,祖籍广东增城,(1892-1911),生于马来亚霹雳州务边,生前为矿工,年仅19岁的郭继枚与余东雄是生死之交,共习武并结伴打猎。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务边富商余东旋负起照料郭继枚和余东雄之家属的义务,分别将他们安置在务边大街400号及404号。

据悉郭氏和余氏皆未留下后代,其家属的最终下落也未明。

新加坡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入口处伫立著4座黄花岗烈士铜像。

其中两名持刀枪者即为郭继枚和余东雄供人凭吊。

根据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介绍,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著名马来西亚华人还有: 吴世荣(1875-1944),槟城第二代华侨,早年为支持孙中山革命而倾家荡产。

二战期间,利用私人关系保护了许多抗日志士。

郑螺生(1865-1940),,在怡保经商,店号为吉兴隆(KiatSengLiung),经营由邻国运入的杂货,长在槟城、峇株巴辖、兆运及木威等地设有分店。

曾参于黄花岗起义[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源水(生平不详),受英文教育,和郑螺生是少数受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嘉奖的马来亚华人。

陆秋杰(?-1918)雪兰莪州声名卓著的人物。

陆秋杰受英文教育及归化为英籍,吉隆坡闹市一条路是以陆秋杰为名(JalanChowKit),以纪念他对地方上的贡献[8]。

陆秋泰(生平不详),陆秋杰的弟弟,也是少数受英文教育及归化英籍的孙中山支持者,他是一位成功的矿家。

吉隆坡闹市原有一条秋泰路(JalanChowThe)来纪念他,该路后来被更改成帝帝皇沙1巷(JalanTitiwangsa1)[9]。

陈占梅(1875-1944),同盟会吉隆坡分会主席,协助孙中山革命和北伐。

七七事变后,发动马来西亚华侨捐款抗日,任南侨筹赈总会主席团常务委。

马来西亚政府特别在吉隆坡拨出一条路,以陈占梅命名(JalanChanChinMooi),以纪念他对地方上的贡献[10][永久失效链接]。

邓泽如(1870-1934)是孙中山在马来亚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并于1912年推革命成功后,回到中国出任财政部长。

森美兰瓜拉庇拉(KualaPilah)唯一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路(邓恩路)就是纪念他的功勋。

沈鸿柏(1873-1950)马来西亚华教斗士沈慕羽的父亲,同盟会领袖,国民党成立后任马六甲埠支部长[11][永久失效链接][12]。

抗日战争[编辑] 抗日战争及日军占领马来亚的3年零8个月。

马来亚华人从早期的动员,组织,赈款到最后的投身战场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并引起日军占领马来亚后进行报复。

进行抗日动员与组织工作的重大日子有: 1937年8月马来亚华人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

1938双十节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

1942年1月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同盟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成立。

第二世界大战前,日本政府在马来亚登加楼州龙运(Dungun)开办的铁矿生产大量的钢铁运往日本制造军火。

1937年底,为了抗议日本侵华,马来亚华人在巴株巴辖、甘马挽及加烘的日人铁矿罢工。

在文德甲、芙蓉、彭牙兰等地的日人胶园,也有马来亚华人工人罢工[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策划龙运铁矿华工罢工的人就是新加坡著名抗日英雄林谋盛。

[14] 在经济上援助抗日战争,马来亚华人发动赈款支持中国抗战,捐赠方式有很多种,分别为特别捐、月捐和义卖运动。

其中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最有组织领导,它根据各地区人数和经济状况确定月捐数目,在新加坡召集南洋侨领开会时,认定新加坡常月捐国币40万元,马来西亚认定月捐国币130余万元。

[15][16] 当时国民党中央社有一评述:“各地捐款最多者为马来半岛,人数少而捐款多者为英国、菲律宾及南非三地侨胞。

个人捐款最多者为胡文虎,最热心者为仰光侨胞叶秋莲女士。

该女士尽将所有首饰财产变卖,以捐助政府,而自己则入寺为尼。

团体最热心者为侨美致公会。

该会曾以会所6处拍卖,得价全数捐政府”。

祖籍福建厦门同安的新加坡华人领袖陈嘉庚也创办《南洋商报》,大力主张国内全面抵抗,“七七”之后更是每天大篇幅报道抗战新闻,激励海外华人出钱出力支援中国抗日。

从抗战爆发到星马沦陷前的4年多时间里,“南侨总会”以义捐、认购国民政府战争公债、向国内亲友寄侨汇、捐赠药品、募集衣物等形式,为中国筹款达54亿国币之多,占全世界华人赈款的2/3以上,当时4万5千国币就可购军机一架,这些巨款填补了国内近半数的战争开支。

[17][永久失效链接] 在人力上援助上,新加坡华人领袖陈嘉庚的号召下,马来亚华人机工前往滇缅公路,抢运抗战物资,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运输45万多吨物资往抗战后方。

在这条公路,估计有1000多名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机工在滇缅公路牺牲生命。

[1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 马来亚沦陷后,中国和英国政府组织136部队,许多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人也投身太平洋战争。

136部队负责联络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及增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军火物资供应。

领导136部队的是新加坡著名抗日英雄林谋盛。

1942年日军占领马来亚后,2月16日,日军进入新加坡市区,随即开始以屠杀华人抗日分子为主要目的的“大验证”行动,命令男性华人“听候良民登记”。

在“验证”中,几乎每一个华人都受到了日寇的严厉审问,各界华人成功人士更是日军迫害的重点对象。

凡是被日军“认定”的抗日华人,或被捆绑后推入海中淹死,或被活埋,或被毒死,或被集中枪杀,其状惨不忍睹。

许多华人甚至仅仅因为接受审问时有点紧张就被当作抗日分子杀死。

后来,日军几乎每攻占一个地方,都要进行类似的“验证”,致使槟城、怡保、吉隆坡、马六甲等大中城市中成千上万的华人蒙难。

在日军占领马来亚3年零8个月的日子里,共有30多万马来亚华人遇难。

此外,日军在占领期间发起了强迫马来亚华人捐款的“献金”运动,要求马来亚华人款5000万元(英国当时发行的马来亚货币单位)。

马来西亚目前拥有无数散落在各地的抗日纪念碑,最著名的是建于一九四八年的马六甲三保山(BukitCina)“马六甲华人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

这是无数纪念3年零8个月的日子里被日军残杀的华人的纪念碑之一。

碑柱上刻着由蒋中正所题的“忠贞足式”四个大字。

槟城州亚依淡(AyehItam)附近也有一座马来亚华人机工纪念碑。

马来亚独立后[编辑] 华人与现代中国[编辑] 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政治上马来亚华人已经和中国划定界限。

由于政治上的对抗,马来亚政府限制华人访华和看亲。

这虽然造成一种障碍,却不影响有限制的贸易和经济来往。

马来亚华人访华的限制延续到1989年马来西亚政府和平解决马来亚共产党叛变问题后才取消。

除了政治问题之外,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后,为了避免其他种族的猜疑,马来西亚华人对涉华课题上都保持沉默。

虽然英国早在1950年元旦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马来亚在1957年独立后却因为马来亚共产党叛变问题而与中华民国建交。

这段外交关系一直维持到1974年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为止。

长久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团体和华人政党都不公开宣扬任何与中国的关系。

许多邀请中华民国驻马来西亚使节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使节出席的华人团体活动都保持低调,华人报章也不宣扬。

1988年12月11日,时任马华公会总会长兼交通部长林良实在古晋民事中心为世界林氏第二届恳请大会主持揭幕礼致词时说,时至今日,全体马来西亚华人已把马来西亚视为自己的祖国,早已不再心向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在这个国家扎了根,生于此,长于此,也将死于此,我们已经融入马来西亚人民的主流中。

” 历史遗留问题[编辑] 根据2008年的数据,马来西亚目前仍然有将近2万持红色身份证的华人[2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这些人中,大部分法律上是无国籍者,因为一部分人仍然是持着已不被承认的中华民国护照。

这种现象是一个长久已被马来西亚华人遗忘的历史。

马来西亚独立前,华人目睹时代变化,在孙中山的影响下积极参加中国的革命活动。

满清被推翻后,在英国人的允许下,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于1912年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建立支部[21][永久失效链接]。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同年英国殖民政府禁止中国国民党的活动。

1930年,中国国民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表明中国国民党并非马来亚的非法团体,同时不反对华侨入党,只要他们的活动没有危害当地政府的利益。

中国国民党马来亚支部在抗日时代就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华侨在财务上支持中国抗战,华侨机工也前赴后继在滇缅公路上维护车辆及输送援华物资[22]。

1949年9月11日中国国民党关闭马来亚的支部。

加上英国于1950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封闭中国国民党组织,其党产和活动转向俱乐部形式散布在马来西亚民间[23]。

认同中国国民党的人士继续坚持中华民国护照及俱乐部活动,造成他们的后代只能以永久居民的身份持有马来西亚红色身份证。

这些因历史所遗留的问题也因为中华民国在台湾本土化、马来西亚华人主流社会忽略及政治上的排斥,渐渐被人遗忘。

华教斗士拿督沈慕羽局绅[2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罕见的的国民党人士,他于1988年7月及1993年8月分别被聘为国民党第十三及十四届中评委[25]。

2002年,马六甲华团庆贺拿督沈慕羽局绅90岁寿宴,马英九及连战也特别托人送礼。

而在霹雳州的太平,在马来亚独立50年后,仍然有华人在铭旌与墓碑上采用民国[2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马来西亚的华人节庆[编辑] 马来西亚的中国节日从为华人移民先祖流传下来,并融合了在地文化。

华人节庆可以大致分为传统和宗教部分。

传统节日包括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宗教节日包括中元节、九皇爷诞、卫塞节和圣诞节。

农历新年:农历新年的习俗与大中华地区大同小异,包括 团圆饭:团圆饭于除夕当天举行,各个籍贯的华人年菜不尽相同,亲戚互相贺年发红包。

捞鱼生:华人在农历新年期间享用贺年食品七彩鱼生添好运。

天公生:闽南裔华人在农历正月初九祭拜玉皇大帝,为天公祝寿。

元宵节:新马一带元宵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捞柑)。

清明节:清明是马来西亚华人最为关注的节庆之一,仅次于农历新年,很多在外打工的游子都会回乡按照传统上山扫墓。

当地华人通常会出动全家人,两三辆车载著祭品到义山、公冢或灵骨塔去。

信奉基督宗教的华人基督徒会清理打扫祖坟,并放上鲜花念圣经祈祷追思。

[74]信奉佛教、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的华人会先祭拜大伯公(或称后土,福德正神)。

之后把坟墓上的杂草除去、打扫干净,再为褪色的墓碑文字补上漆,然后奉上三牲,水果、糕点和茶酒,烧香点蜡烛,再依照辈分依序上香跪拜,并在墓碑上压上墓纸[75],最后焚烧纸钱和纸扎祭品。

[76] 卫塞节:卫塞节日期为农历四月十五日,为新马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的日子,纪念方式包括布施僧侣、浴佛、茹素和至佛寺供养鲜花香火。

端午节:在马来西亚,当地华人仍然按照传统庆祝端午节,除了其他地区华人常见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还有“洗龙船”的习俗,即让孩子在端午节到河边简单洗浴,据说能保孩子平安长大。

[77]而自1956年来,槟城每年都会举办年度国际龙舟比赛。

[78] 中元节: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

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

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也会聘请传统大戏(歌仔戏、潮州戏)及木偶戏戏班来演戏。

[79]。

中秋节 九皇爷诞:九皇爷诞为道教节日,信徒会以茹素游行来庆祝。

冬至 教育[编辑] 主条目:马来西亚教育 国家教育政策[编辑] 国家在教育方面多年来进行了几次决定性的政策和原则。

1949年成立中央顾问教育委员会,接著1951年的巴恩报告书产生了(BarnesReport),接著又有华人提出的芬吴报告书(Fenn-WuReport),这一切导致了1952年教育条例(EducationOrdinancein1952)。

1956年拉萨报告书(RazakReport)推出了以马来语作为国语和作为在小学除英语外的必修课,以及使用一个全国的共同性教学大纲,拉萨报告书被制定和1957年教育条例(EducationOrdinancein1957),而拉萨报告书也进一步综合了殖民地教育体系。

1960年,国家成立委员会以审查落实教育政策。

达立报告书(RahmanTalibReport)提出了若干建议被随后纳入1961年教育法。

这些措施包括取消小学学费,使用马来语作为马来西亚主要教学语言,并自动晋升格3年级,提高基础教育至9年。

该报告还强调了学校课程的3M,也即是(读,写,算)在初级的水平。

在2003年,国家通过1996年教育法令成立了强制性小学教育。

[80][81] 华语教育[编辑] 华人初到马来西亚时多开设私塾以教育下一代,当时的私塾多半以《三字经》、《千字文》或《四书五经》等做为教材。

那时候教书都是使用母语(闽南泉漳话、客家话、粤语、潮州话、福州话等等) 在南洋,办学初期英殖民政府多半对其采取放任态度;然而到了1920年,殖民地政府见华人势力日渐庞大,逐颁布《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对其进行阻挠和打压[82]。

二战时期,日本侵占马来亚半岛迫使民间教育陷入停顿的状态,直至战后方见复苏。

在这期间,殖民地政府先后颁布《1952年教育法令》、《1956年教育(修正)法令》、《1957年教育法令》和为数众多的报告书[82][83]。

独立以后,联邦政府采纳1955年的《拉萨报告书(英语:Razak_Report)》和1961年的《达立报告书(英语:Razak_Report#RahmanTalibReport)》颁布了《1961年教育法令》,大大地削弱了华语教育的发展,引起民间的极大反弹;为了维护华人接受华语教育的权利,董总和教总在1977年开始推动独中复兴运动[82][83]。

目前在马来西亚有1200馀所国民型华文小学(简称“华小”)、60所独立中学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专院校[84]。

基础教育[编辑] 虽然华文小学已于1957年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教育体制的一环,但是由于马来西亚政府各项政策和行政偏差,长期以来,华文小学面对著增建重重困难,例如:拨款、师资、设备等等重大难题[85]。

随著时代变动,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普遍增长,特别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华裔家长会面对华文小学额不足的困境,这导致许多华裔新生小小年纪就被迫到远离住家的普语小学上课。

马来西亚教育部官员对华人社在要求增建华小的课题上百般阻扰,以种种理由拒绝。

政府的学校保留地往往只能用来兴建马来文学校,华人社会必需自己寻找校地并获得政府批准方能建立华文小学,这影响了华文小学的发展。

许多针对华小的国家政策(例如:第九大马计划)及政党竞选的承诺也往往随著时间而没有实现[86]。

2005年,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威不赞成增加华文小学,因为他认为这可能导致国家家出现两种教育制度[87]。

马来西亚教育部长久没有均衡发展华文小学和培训教师。

2007年,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学校组的资料,华文小学缺少2.1万名华文教师[88]。

高等教育[编辑] 马来西亚政府以新经济政策为由,在教育方面的行政和政策都以马来人利益为主进行所谓“固打制”(即种族配额制)。

除了设立只收取马来学生而已的玛拉工艺大学和学院(Mara)之外[89],马来西亚政府的大部分海外升学奖学金也是颁发给马来人。

在2008年之前,虽然只占人口的百分之54,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奖学金的比例却是90对10[90]。

在公立大学招生方面,马来西亚当局也以种族政策和固打制为由,将专业领域如医科、工程系、法律、药剂系及生物科技等等分配给马来人,华裔优秀生纵然成绩显著,也不一定能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课程。

例如,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国会议员李美花,以优秀的成绩的确考进了马来西亚最有名的马来亚大学,但当局分配的却不是她选择的工程系,最后她获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程系的录取而离开了马来西亚[91]。

此外,2008年7月,2007度全国最佳成绩的优秀学生江韵儿因未获选进入马来亚大学医学系,结果决定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系就读[92]。

2002年5月,为了平息非马来人的不满,公立大学录取新生首次采用以成绩为标准(绩效制,Merit)而不是按种族配额为标准(固打制/配额制)的办法。

然而,大多马来族理科生可选择报读难度较低的大学预科班(英语:Malaysian_Matriculation_Programme)(Matriculation),而大多数非马来人却无法被大学预科班录取,而需报考与英国A-Level相同水准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

2008年8月10日,根据报导,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务大臣卡立建议开放玛拉工艺大学给其他族群以营造健康的竞争。

他认为该大学在未来也应开放百分之十的学额让非土著和外国学生升学。

基于玛拉工艺大学是一间只招收土著学生的学府,卡立的建议不旦遭到马来政治领袖的谴责,而且还引发400名玛拉工艺大学的马来学生举行集会和游行至沙亚南的雪州政府大厦示威。

根据报导,参与示威的学生呈交一份反对开放的备忘录,并要求州务大臣卡立收回言论和公开道歉[93]。

由于学位分配不公,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马来西亚学生到海外升学,他们首选为澳大利亚,其次为英国,埃及、俄罗斯、台湾等也在考虑之列[94]。

人才流失[编辑] 马来西亚政府实行对华人不平等的教育政策是华人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其次是为了赚取更高的薪酬[95]。

离马来西亚一水之隔的新加坡则是得益者,其他移民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大陆、台湾。

新加坡许多优秀的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部长都是马来西亚移民。

例如新加坡现任发展部部长许文远,是槟城钟灵中学的毕业生,凭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哥伦坡计划奖学金到澳洲深造[96],毕业后留在新加坡。

除了以上谈到的李美花和许文远外,新加坡前国会议员伍碧虹也是马来西亚移民。

2004年,这个问题引起了当时马来西亚青年及体育部华人副部长翁诗杰的注意。

他认为,马来西亚国内的奖贷学金不足,造成华人人才流失。

因此,翁诗杰建议马来西亚华团组织设立奖贷学金以供华人学生申请,协助马来西亚留住华人人才[97]。

社团[编辑] 主条目:马来西亚华人社团 华人初到侨居地时,由于对地缘和血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自发性的组织同乡会馆和宗亲会馆以便彼此之间互相照应。

经过时代的演变,华人在经济和教育上都有了显著的成长,逐衍生出了工商会、校友会、公益组织和宗教团体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早期的社团多半为秘密结社组织而成,这些社团代入寺庙和义山的管理形式为社员举办祭祀活动,同时藉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观念,在不惊动政府的情况下执行制裁和调解纠纷的工作。

社团中的领导人物通过复杂的关系网络支配社员,社员必须通过领导人物接触外部讯息,也间接切断社员的自主能力,但随著时代的进步,社团开始寻求法律的途径注册成立合法的组织,早期的秘密结社则受到司法机构的扫荡转移到地下活动。

马来西亚较具规模的华人社团有:华总、总商会和董教总等[98],这些团体在当地华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政治上更是重要的施压集团。

政治参与[编辑] 主条目:马来西亚政治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马来西亚历史悠久且规模最大的华人政党,亦是政党联盟国民阵线的主要成员党之一,该党成员皆是马来西亚华裔公民。

马华公会于马来亚联合邦独立之前就与巫统及国大党合作组成联盟,为国阵之前身。

马华公会于独立后至林良实领导期间曾获华人广泛支持,但在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以后不断流失华裔选票,而华社倾向投选多元族群政党如民主行动党及人民公正党。

1969年5月13日,华人不满马来特权的情绪,导致在选举中华人为主的民政党(此党曾经加入以巫统为主的“国阵”联盟,但是在2018马来西亚全国大选后脱离“国阵”)大胜,马华公会大败。

马华公会当时宣布退出巫统为主的执政联盟,同时表示不甘于失败。

巫统激进份子和马来至上极端份子上街挑衅胜选庆祝的华人,利用种族暴动导致513事件的发生。

之后,马华公会重新加入执政联盟至今,但是以马来人居多的临时政府创立的一连串独厚马来族的新经济政策却已成定局,从此马来西亚的华裔和印裔国民成为在政坛上被剥削的族群。

内阁成员[编辑] 此条目应避免有陈列杂项、琐碎资料的部分。

(2018年8月9日)请协助将有关资料重新编排成连贯性的文章,安置于适当章节或条目内。

参见:马来西亚下议院华裔国会议员(英语:EthnicChineseintheDewanRakyat) 现任[编辑] 职位(姓名) 备注 第七次马哈迪内阁 部长: 财政部(林冠英) 首相署部(法律)(刘伟强) 交通部(陆兆福) 原产业部(郭素沁) 能源、科技、科学、气候变化及环境部(杨美盈) 副部长: 首相署部(法律)(傅芝雅) 国防部(刘镇东) 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杨巧双) 卫生部(李文材) 教育部(张念群) 农业及农基工业部(沈志勤) 国际贸易及工业部(王建民) 国内贸易及消费人事务部(张健仁) 青年及体育部(沈志强) 2018年7月 傅芝雅和马智礼之母为华裔[99] 曾任[编辑] 职位(姓名) 备注 部长: 交通部(李孝式1900—1988,1957—1959) 卫生部(梁宇皋1888—1963,1959) 人力及社会福利部(翁毓麟1917—2010,1959) 副部长: 教育部(朱运兴1911—2002[100],1959) 参见: 第一次拉曼内阁 社会地位[编辑] 依据《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英语:Article153oftheConstitutionofMalaysia):马来西亚华人是属于“非土著”(Non-Bumiputra)的身份,而马来族及沙巴、砂拉越的原住民族则属于“土著”(Bumiputra)。



此外,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NEP),不利于马来西亚的华人和其他非马来人,使他们的身份形同“第二等公民”。

公民权[编辑] 主条目:马来西亚原住民 早年华人领袖陈祯禄在1947年出版《MalayanProblems》一书中反对《马来亚联邦宪法报告书》中歧视性的条款。

在当年紧急状态期间,英国殖民地政府以同情和支持马共为由,拟驱逐数以万计的华人出境。

陈祯禄为此而亲身向英国钦差大臣葛尼(Gurney)交涉,反对英国殖民地政府这种残忍手段。

最终英国殖民地政府撤销了遣送华人返回中国的计划。

[101] 社会契约论[编辑] 某些巫统的政治人物经常使用“社会契约论(英语:SocialcontractMalaysia)”以捍卫“马来人至上”的原则。

一般有关于“社会契约论”的说法是提及有关给予非马来人公民身份,和《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中赋予马来人特殊权利和特权。

种族歧视问题[编辑] 主条目:华人寄居论 2008年槟城威省峇东埔举行国会补选,当时的巫统升旗山区部主席阿末依斯迈尔在选战中批评“华人只是寄居,即使得权也不会平均分配财富给各族”[102]。

阿末依斯迈尔的种族言论引起了华人的不满,在压力下副首相纳吉代表执政党巫统向马来西亚华人道歉[103]。

然而,阿末依斯迈尔却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于2008年9月8日召开记者会强烈警告马来西亚华人“切莫尝试像‘美国犹太人’一样,在掌控经济之馀,得寸进尺要掌控政治”[104]。

随后,巫统最高理事会宣布将阿末依斯迈尔冻结党籍三年,以示惩罚[105]。

通婚和移民[编辑] 通婚[编辑] 和马来人通婚[编辑]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来说会维持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认同,由于宗教和文化差异,华人极少跟马来人通婚。

依据穆斯林法律,若华人与马来人穆斯林联姻必须改宗为穆斯林。

华人和马来人混血后裔在现代被认定是马来人,而非认定为峇峇娘惹或华人。

一些峇峇娘惹保有纯粹的华人血统,而其他一些人与马来人妇女联姻。

[106][107] 和印度裔通婚[编辑] 一些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西亚印度人通婚,华印联姻生下的后代为中印混血儿。

[108]一些中印混血儿在华校读书,能够流利的使用普通话,但母语泉漳闽南话、潮州话等汉语就不一定会说。

而父亲为华人,母亲为印度裔的中印混血儿则有中文名字。

[109] 一些马来西亚华人也领养马来西亚印度人。

比如被领养的马来西亚达米亚人像陈美娇认为自己是华人,她说:“IknowmyskinisdarkerthanmostandImightlookdifferent,butIseemyselfasChinese”。

[110] 移民[编辑] 主条目:海外马来西亚人 从马来西亚移民往海外移民的各种族中,华裔为人数最多的种族。

自1957年以来,已有二百万以上的马来西亚移民。

[111]2006年至2016年4月期间,约49,900名马来西亚华人放弃其公民身份(包括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以及英国海外公民护照的人士)。

[112]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010年马来西亚海外侨民的数量估计约为一百万,但实际数字可能还要高更多,其中大部分是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侨民中有57%移居邻国新加坡,其中近90%为华人。

这些移民因经济和教育等问题移居新加坡。

新加坡[编辑] 由于新马两国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似,距离相近而且新加坡华人众多,不少马来西亚华人移居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华人,这个比例达到57%[113]。

根据201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新加坡华人中,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人为338,501人。

[2]在2015年,移居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华人最高比例为47.2%。

[114] 澳大利亚[编辑] 主条目:在澳大利亚的马来西亚人 澳大利亚为继新加坡后第二个马来西亚华人移居地。

[114]澳大利亚华人中,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占了10%,[115]在2001年人口普查中,大马华人为澳大利亚所有马来西亚侨民中最大的种族群体,其中72%的马来西亚侨民声称拥有华人血统,而有马来人血统的只有11%。

[115]自1987年后,马来西亚华人以依亲、商业及技术移民至澳大利亚。

[116]在圣诞岛的华人中,来自马来西亚占了65%。

[117] 其他西方英语系国家[编辑] 其他移居的西方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

[114] 对国家的贡献[编辑] 主条目:马来西亚封衔和马来西亚联邦授勋及嘉奖制度 马来西亚华人历来都为马来西亚做出伟大贡献,更为其争光。

在各方面都有杰出人才也达到了相当理想的成绩,而且人数也不少。

由于马来西亚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体制,为国家做出贡献者都有机会荣获马来西亚国家勋衔,而华人也有不少人才荣获马来西亚国家最高荣誉。

著名荣获国家最高荣誉的华裔马来西亚人有: 敦陈祯禄爵士:马来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及第一任总会长、成功的商人及政治家并积极参与马来亚自治及独立运动。

敦林苍祐医生:前槟城首席部长、前马华公会总会长、民政党的创立人之一。

敦林良实医生:前交通部长兼前马华总会长,曾担任马来西亚过渡首相。

敦陈修信:马来西亚首任财政部长、第三任马华公会总会长,为马华公会创党领袖敦陈祯禄之子。

敦李孝式爵士:马来西亚华裔政治家和商人、马来亚联合邦首任财政部长、以及马华公会和马来西亚联盟(即国民阵线前身)创始人之一。

敦梁宇皋:马六甲首任州元首,曾在内阁担任要职。

敦翁毓麟:曾在内阁担任要职、第5任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主席,也是马华公会的创始人之一。

敦曾永森:第13任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主席、前马华公会署理总会长、前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

敦林敬益医生:第三任民政党全国主席、前原产业部长。

“敦”(马来文:Tun)是马来西亚的最高荣誉,全国只可以有25人拥有此名衔。

另外还有其他国家高荣誉封衔,例如: “丹斯里”(马来文:TanSri):是继敦之后第二高的荣誉,全国只可以有75人拥有此名衔。

“拿督斯里”(马来文:Dato'Seri):是马来西亚的州封衔中的最高封衔。

“拿督”(马来文:Datuk):马来西亚的一种封衔。

政府评价[编辑] 2018年11月9日,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为世界华人经济论坛(WCEF)主持开幕时肯定华裔先贤对马来西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直言若非华人,马来西亚的发展就会落后许多。

他表示,华人几乎遍布全世界,并相信无论华人到哪个国家落地生根,都会为该国的发展带来巨大贡献[118]。

参见[编辑] 华社三大支柱 峇峇娘惹、华嘉族 槟城华人、砂拉越华人、沙巴华人 按华人人口百分比排列的马来西亚城市列表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泰国华人、印尼华人、新加坡华人、汶莱华人 中华民族、华人移民史、海外华人 唐人、炎黄子孙、华商 中华文化/华夏文明 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 注释[编辑] ^“唐人”一词多用于闽南语及广府话口语,华人一词多用于华语,因此“唐人”甚少在书面上使用。

^马来西亚华人简称大马华人或大马华裔,早期华人大多自称为华人或唐人[注1]。

民国以后开始自称中国人、华人及华侨,马来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近代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大马华人已经大幅减少[3]。

^罗惹是一种蔬果沙拉,罗惹语言意指语言像沙拉里的杂菜一样混杂。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01.11.21.31.41.5DepartmentofStatisticsMalaysia.LAUNCHINGOFREPORTONTHEKEYFINDINGSPOPULATIONANDHOUSINGCENSUSOFMALAYSIA2020(PDF).2022[17Febuary20202].(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02-17).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2.02.1CensusofPopulation2010(PDF).SingaporeDepartmentofStatistics.[2016-05-20].(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6-1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archive-dat]e=(帮助) ^3.03.1张从兴:《谁是华人?华人是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D]:华语桥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年4月20日更新 ^存档副本(PDF).[2011-10-04].(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11-13).  ^许云樵《南洋史》上卷第二篇古代史96 ^许云樵《南洋史》165页 ^朱杰勤著《东南亚华侨史》第四节《元明时代中国人在东南亚各国的活动》中华书局15页 ^2040年人口跌破20%華裔大衝擊.马来西亚东方日报OrientalDailyNews.2017-04-21[2017-11-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人民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马来西亚华人多生孩子有奖》(作者/《人民日报》驻马来西亚特约记者:孟青) ^DepartmentofStatistics,Malaysia.PopulationDistributionandBasic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PDF).DepartmentofStatistics,Malaysia:11,62–81.2010[2005-07-06].(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1年11月13日).  ^SawSweeHock.ThePopulationofPeninsularMalaysia.ISEASPublishing.2007-01-30:65[2017-07-02].ISBN 978-981230427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DorothyZ.Fernandez,AmosH.Hawley,SilviaPredaza.ThePopulationofMalaysia(PDF).CICREDseries.[2017-07-02].(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12-25).  ^13.013.113.2CharlesHirschman.DemographicTrendsinPeninsularMalaysia1937-1970(PDF).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March1980,6(1):103–125[2017-07-02].(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10-31).  ^Prof.Dato'DrAsmahHajiOmar,edt:"EncyclopediaofMalaysia-LanguagesandLitera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p52-53,KualaLumpur:EditionsDidierMillet,2004,ISBN 981-3018-52-6 ^SlightlymorementhanwomeninMalaysianpopulation.Thestar.com.my.Retrievedon23April2012. ^PopulationDistributionandBasic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Report2010(Updated:05/08/2011-Corrigendu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Statistics.gov.my.Retrievedon23April2012. ^ColonialConstructionofMalayness:TheInfluenceofPopulationSizeandPopulation,KiranSagoo,27November2006,InternationalGraduateStudentConferenceSeries,p.9/16 ^Tan(1984),p.3 ^Goh(1990),p.148 ^TheStar,WongChunWai,9May2010 ^21.021.121.221.3ColonialConstructionofMalayness:TheInfluenceofPopulationSizeandComposition(PDF).[2014-11-09].(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4-10-06).  ^22.022.1Ball(1903),p.129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South-EastAsianHistorians(1962),p.102 ^24.024.124.2Ember,Melvin;Ember,CarolR.;Skoggard,Ian.EncyclopediaofDiasporas:ImmigrantandRefugeeCulturesAroundtheWorld.VolumeI:OverviewsandTopics;VolumeII:DiasporaCommunities.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04-11-30[2017-12-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通过GoogleBooks.  ^[1][失效链接] ^Yan(2008),p.71 ^Tan(2002),p.1 ^28.028.1Tan,Kam(2000),p.47 ^Pan(1999),p.185-6 ^LimHowPim.Quanzhou–springboardoftheChinesediaspora.TheBorneoPost.2016-07-10[2017-05-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Pan(1999),p.173 ^32.032.1Tan,Kam(2000),p.39 ^Villagers,churchauthoritiesinstandoffinMalacca.TheStar.2008-10-22[2021-02-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5).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news}}或|website=)(帮助) ^Backman,Butler(2003),p.27 ^AstroAEC-Behindthedialectgroups,Year2012 ^Toong,SiongShih,p.1976 ^Star2MonthlyChallenge:YongPenginJohorisHockchewcentral-Star2.com.2015-07-25[2017-05-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6).  ^PhilipA.Kuhn.ChineseAmongOthers:EmigrationinModernTimes.Rowman&Littlefield.2009:48–[2017-05-30].ISBN 978-0-7425-6749-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Tan(1984),p.20-2 ^Butcher(2004),p.80 ^Pan(1999),p.43 ^42.042.1Gin,OoiKeat.HistoricalDictionaryofMalaysia.ScarecrowPress.2009-05-11[2017-12-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通过GoogleBooks.  ^43.043.143.243.3AstroAEC,BehindtheDialectGroups,Year2012 ^44.044.1Ember,Melvin;Ember,CarolR.;Skoggard,Ian.EncyclopediaofDiasporas:ImmigrantandRefugeeCulturesAroundtheWorld.VolumeI:OverviewsandTopics;VolumeII:DiasporaCommunities.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04-11-30[2017-05-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通过GoogleBooks.  ^Constable(2005),p.138 ^Constable(2005),p.129 ^Constable(1988),p.137 ^Hara(2003),p.24 ^NicoleConstable(编).GuestPeople:HakkaIdentityinChinaandAbroad. :128–129[2017-05-30].ISBN 978029580545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DelaiZhang.TheHakkasofSabah :asurveyoftheirimpactonthemodernizationoftheBorneanMalaysianState.SabahTheologicalSeminary.2002:32–33.  ^JessiecaLeo.GlobalHakka:HakkaIdentityintheRemaking.Brill. :87[2017-05-30].ISBN 978900430027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走访沙巴“山东村”甲必丹记略.美国中文作家协会.2019年6月21日[2019年11月11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8日)(中文(中国大陆)).  ^東方上電台:大馬三江人何去何從 延續三江情須靠好舵手.东方网.[2017-05-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Samantha2016.sfnerror:notarget:CITEREFSamantha2016(help) ^麦留芳(1987),"表3.11,各方言为在三州府的百分比,1881-1947",p.71 ^56.056.156.256.356.456.556.6麦留芳(1987),"表3.19,柔佛州内的中国方言为分布,1911-1947",p.89-90 ^57.057.1麦留芳(1987),"表3.17,吉打州内的中国方言为分布,1881-1947",p.86 ^58.058.158.258.3麦留芳(1987),"表3.18,吉兰丹州内的中国方言为分布,1881-1947",p.88 ^59.059.159.2麦留芳(1987),"表3.16,玻璃市州及丁加奴州内的主要地区之中国方言为分布,1881-1947",p.85 ^麦留芳(1987),"表3.12,雪兰莪州内的中国方言为分布,1881-1947",p.73-74 ^61.061.161.261.361.4麦留芳(1987),"表3.13,霹雳州州内的中国方言为分布,1881-1947",p.76-78 ^62.062.1麦留芳(1987),"表3.14,森美兰州内的中国方言为分布,1881-1947",p.80-1 ^麦留芳(1987),"表3.15,彭亨州内的中国方言为分布,1881-1947",p.83-84 ^SheridanMahavera.SomeChinesedon'tspeakBahasaatall.马来西亚内幕者.2011年10月4日[2011年5月14日].(-at-all/原始内容请检查|url=值(帮助)存档于2013年12月3日)(英语).  ^文平强.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與方言群的分佈(PDF).华研通讯第一期.2007:27–35[2015-03-06].(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8-21)(中文).  ^2010PopulationandHousingCensusofMalaysia(PDF).DepartmentofStatistics,Malaysia.[2012-06-17].(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11-13)(马来语及英语). p.97 ^槟城鸭蛋炒粿条.2013-01-02[2017年6月1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25日).  ^Behold,thePenangHokkienMee.2014-04-13[2017-03-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7).  ^ThemanwhoputTehinbakkutteh-Nation-TheStarOnline.[2017-06-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PCL.,PostPublishing.TimeforsomeBakKutTeh.  ^KeeHiongEnterprise奇香食品科技企业.[2017-06-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FlorenceA.Samy.Nointentiontopatentlocalfood,DrNgsays.TheStar.2009-09-23[2017-06-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001年7月26日,全球华社网:[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华文报业180年历史 ^FamiliesmarkQingMingatChristiancemeterytoo-Nation-TheStarOnline.[2017-06-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DidyouknowsomeQingmingpracticesaremyths?-Star2.com.2016-04-02[2017-06-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Giftsforthedeardeparted-Community-TheStarOnline.[2017-06-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马来西亚端午节庆粽飘香.[2014-05-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 ^PenangDragonBoatRace-BrilliantExhibitionofPower,SpeedandEndurance..[2017-06-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0).  ^关于电影《881》、七月歌台和陈金浪…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9-082009年9月3日查阅。

^EducationPolicyinMalaysia(PDF).[2008-10-10].(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08-10-31).  ^MinistryofEducationMalaysia.[2008-10-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0).  ^82.082.182.2《船山学刊》2007年第2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简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3.083.1拉曼大学,林水豪:《坚持与成长:马来西亚华教发展之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资料来自董教总简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侨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马来西亚董教总华小工委会 ^存档副本.[2008-08-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新华网/海外华人[永久失效链接]:马来西亚总理与马华领袖探讨华小问题 ^侨务工作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马来西亚缺2.1万华小华文教师 ^暴米花論壇. [永久失效链接] ^大馬通/馬來西亞中文門戶網站. [永久失效链接] ^中青在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人才变身新加坡精英 ^存档副本.[2008-08-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0).  ^同意与雪大臣谈开放学额玛拉学生开出会谈三条件.2008-08-13[2008-08-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5PopularInternationalStudyDestinationsforMalaysianStudents.[2021-10-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兌換率誘人 年輕人湧獅城賺新幣.东方网-马来西亚东方日报.[2015-12-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www.zaobao.com.sg.联合早报网.[2008-08-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存档副本.[2008-08-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2001年12月21日,孝恩文化《马来西亚华团组织的困局与展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稀土廠左右關丹選情.星洲网.2013年4月15日[2018年8月9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9日).  ^大马前海南会馆总会长朱运兴先生.中新海南网.2004年3月23日[2018年8月10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1日).  ^存档副本.[2008-05-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陈云清.采访手记‧记者:我没听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洲日报,2008,9(5) ^不能接受纳吉的“二手道歉”:吉祥批评阿末依斯迈没悔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当今大马,2008-9-3 ^刘嘉铭.警告华人别学犹太人政经兼掌:阿末称若爆发不测要子根负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当今大马,2008-9-8 ^巫统惩治阿末冻结党籍3年:促成员党效仿对付肇乱党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当今大马,2008-9-10 ^Dervin,Fred;Machart,Regis.CulturalEssentialisminInterculturalRelations.Springer.2016-04-29[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通过GoogleBooks.  ^MalaccaCulture&Heritage-MalaccaAttractions.[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Daniels,TimothyP.BuildingCulturalNationalisminMalaysia.Routledge.2005:189.ISBN 0-415-94971-8.  ^KeithFoo,ex-strugglingactorinIndonesianowMalaysia'supcomingsuperstar-News-TheStarOnline.[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存档副本.[2021-03-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Gobutdon’tgiveuponMalaysia,MarinaMahathirtellsyouthsquittingcountry.2014-11-22[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1).  ^Over56,000Malaysiansrenouncecitizenshippast10years-Nation-TheStarOnline.[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Erodedpoliticalpowerfromdwindlingpopulation—SinChewDaily.2016-02-16[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114.0114.1114.2Takealookatusnow-OnTheBeat-TheStarOnline.[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115.0115.1Chapter-Populationcharacteristics:AncestryofAustralia'spopulation.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1).  ^Origins:HistoryofimmigrationfromMalaysia-ImmigrationMuseum,MelbourneAustralia.[2017-06-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NoparadiseonChristmasIs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yPaigeTaylor(TheAustralian,25May2009) ^带动大马发展敦马肯定华人贡献国内.东方网马来西亚东方日报.[2021-02-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中文(简体)).  来源[编辑] 书籍 麦留芳:《方言群认同:早期星马华人的分类法则》,1987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印行(InstituteofEthnologyAcademiaSinica,MonographSeriesB,No.14)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马来西亚华人 malaysia-chinese.com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查论编马来西亚主题国家象征 国家原则 国徽 国歌 旗帜 国旗 国花(朱槿) 马来亚虎 历史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 早期王国 国境内 赤土 刚迦王国 狼牙脩 盘盘 古吉打 古彭亨(英语:OldPahangKingdom) 国境外 淡马锡 末罗瑜 三佛齐 满者伯夷 伊斯兰君主国 吉打苏丹国 文莱帝国 马六甲苏丹国 彭亨苏丹国 柔佛苏丹国 霹雳苏丹国 吉兰丹苏丹国 登嘉楼苏丹国 雪兰莪苏丹国 森美兰严端国 玻璃市拉惹国 苏禄苏丹国 亚齐苏丹国 北大年苏丹国 殖民时期 葡属马六甲 荷属马六甲 英属马来亚 海峡殖民地 马来联邦 马来属邦 英属婆罗洲 砂拉越王国 纳闽直辖殖民地 北婆罗洲 日据时期 日占马来亚/日占婆罗洲 英国军事管制区 马来亚(马来语:PentadbiranTenteraBritish(TanahMelayu)) 婆罗洲 英属马来亚 马来亚联邦 马来亚联合邦 新加坡殖民地 砂拉越直辖殖民地(英语:CrownColonyofSarawak) 砂拉越反让渡运动 北婆罗洲直辖殖民地 独立自治 马来亚独立 自治 新加坡自治(马来语:PemerintahansendiriSingapura) 砂拉越自治 沙巴自治 马来西亚成立 科博德委员会(马来语:SuruhanjayaCobbold) 1962年新加坡公投 新加坡州 历史事件条约 英荷条约 伯尼条约 邦咯条约 马来西亚协定 政府际委员会报告 马来西亚法令 十八点协议 二十点协议 马来西亚宣言 东盟 东盟宣言 人民集会 净选盟大集会 净选盟大集会 净选盟2.0集会 净选盟3.0集会 净选盟4.0集会 净选盟5.0集会 反内安法令集会(马来语:HimpunanAntiISA) 人民起义大集会(马来语:HimpunanKebangkitanRakyat2013) 抗议涨价大集会 黑色505集会 马来西亚红衫军种族集会(英语:2015MalayDignityrally) 反ICERD大集会 灾难 罪案(马来语:JenayahdiMalaysia) 社会类 沙巴摩洛袭击 文莱暴乱 东南亚烟霾(马来语:JerebuAsiaTenggara) 默玛里惨案(马来语:PeristiwaMemali1985) 奥玛乌纳袭军事件(马来语:Al-Ma'unah) 阿尔丹杜雅·沙丽布谋杀案 茅草行动 政治类 马来亚紧急状态 峇冬加里屠杀惨案 武吉哈逢武装冲突(马来语:PeristiwaBukitKepong) 华玲和谈 砂共叛乱(印度尼西亚语:PemberontakanKomunisSarawak) 19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 马共叛乱 五一三事件 1988年司法危机 1993年马来西亚宪法修正案 2020年-2022年马来西亚政治危机 空难 马航MH370空难 马航MH17空难 亚航QZ8501空难 地理行政区划 区域 马来西亚半岛地区 沙巴-砂拉越 一级行政区 州属 联邦直辖区 省份 县份 市镇 城市 华人 地形地貌(马来语:AlamSekitarMalaysia) 岛屿 湖泊 山峰 火山 国家公园 河流 自然资源 动物 植物 供水 政治基础 政体 联邦宪法 统治者会议 名单 马来统治者 州元首 最高元首 政府 地方政府 立法 国会 上议院-主席 下议院-议长 州议会 司法 法律 法令列表 民事法庭 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 马来西亚上诉庭 马来西亚高等法庭(英语:HighCourts(Malaysia)) 马来西亚地方法庭(英语:Judiciary_of_Malaysia#Sessions_Courts) 马来西亚推事法庭 宗教法庭 回教法庭 马来西亚特别法庭(英语:Judiciary_of_Malaysia#Other_courts) 行政 内阁 首相 影子内阁 州政府 州领袖 政要政党 政党 选举 选区 军事外交 武装部队 陆军 海军 空军 外交 主权争议 马印对抗 沙巴州争端(马来语:TuntutanSabah) 文莱索要林梦县 1985年拿笃冲突(马来语:SeranganhendapLahadDatu1985) 2013年拿笃冲突 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争端(印度尼西亚语:SengketaSipadandanLigitan) 白礁岛争议(马来语:TuntutanbertindihmengenaiPulauBatuPuteh) 南海争议 南沙群岛 经济主要政策 货币(令吉) OPP1(1971-1990年)-新经济政策 OPP2(1991-2000年)-国家发展蓝图(马来语:DasarPembangunanNasional)、2020年宏愿 OPP3(2001-2010年)-国家宏愿政策(英语:NationalDevelopmentPolicy) 新经济模式(英语:NewEconomicModel)(2011-2020年)-2050年国家转型计划(马来语:TransformasiNasional2050)、经济转型计划(英语:EconomicTransformationProgramme)、政府转型计划(英语:GovernmentTransformationProgramme(Malaysia)) 其他政策 能源(英语:EnergypolicyofMalaysia) 预算(马来语:BajetpersekutuanMalaysia) 定居计划 概况 马来西亚经济 各州GDP 收入差距(马来语:JurangpendapatandiMalaysia) 贫穷问题(马来语:KemiskinandiMalaysia) 机构 银行 国家银行 交易所 商场 连锁超市 产业 农业(马来语:PertaniandiMalaysia) 经济特区 马来西亚依斯干达 北马经济特区 东海岸经济特区 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英语:SarawakCorridorofRenewableEnergy) 沙巴发展走廊(英语:SabahDevelopmentCorridor) 交通 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 公路 高速公路 巴士 水路 港口 航空 航空公司 机场 社会族群 人口 马来西亚人 马来人 文莱马来人 华人 峇峇娘惹(土生华人) 印度人 少数民族 巴瑶族 比达友人 伊班人 马兰诺人(英语:Melanaupeople) 卡达山-杜顺人 卡达央族 伦巴旺族 本南族 文化 语言 马来西亚华语 马来西亚英语 宗教 马来西亚宗教自由(马来语:KebebasanberagamadiMalaysia) 节假日 饮食 人名 建筑 电影 动画 文学(马来语:SasteraMelayu) 音乐(马来语:MuzikMalaysia) 马来民间故事(马来语:CeritadongengmasyarakatMelayu) 马来人至上 教育 大学 中学 华文中学 独立中学 媒体 国家新闻社 传媒(马来语:MediaMalaysia) 报刊 电视 电台 其他 体育(马来语:SukandiMalaysia) 医疗健保 医院 科技(马来语:SainsdanteknologidiMalaysia) 通讯(马来语:TelekomunikasidiMalaysia) 电话区号(英语:TelephonenumbersinMalaysia) 邮编 旅游(印度尼西亚语:PariwisatadiMalaysia) 世界遗产 人权(马来语:HakasasimanusiadiMalaysia) LGBT 分类 主题 查论编马来西亚族群 马来西亚人 海外马来西亚人 马来族 班加人(印度尼西亚语:BanjarMalaysia) 廖内人 爪哇人 布吉人 米南加保人 马都拉人 棉兰人 亚齐人 科科斯马来人 华族 福建人 客家人 广府人 潮州人 福州人 海南人 福清人 兴化人 广西人 三江人 印度族 淡米尔人 旁遮普人 泰卢固人 马拉雅拉姆人 兴都人 锡克人 古吉拉特人 孟加拉人 土生民族 峇峇娘惹 土生葡人(克里斯坦人) 土生印度人 土生泰人 土生阿拉伯人 土生帕西人 土生突厥人 土生欧洲人 土生爪夷人(英语:JawiPeranakan) 半岛原住民矮黑人(Bateq·Jahai·Kensiu·Kintaq·Lanoh·Mendriq)色苗人(Chewong·JahHut·MahMeri·Semai·SemaqBeri·Temiar)原始马来人(Jakun·OrangKanaq·OrangKuala·OrangSeletar·Semelai·Temuan·塞诺伊人)砂拉越原住民 乌吉丹族 比沙亚族 杜顺族 海达雅族 陆达雅族 戈达央族 加拉必族 加央族 肯雅族 塞柏族 西平族 卡占族 诗加邦族 戈扎曼族 伦巴旺族 拉汉南族 普南族 丹绒族 加拿逸族 鲁加族 吕宋族 马来族 马兰诺族 姆鲁族 本南族 希汉族 达加族 达布族 乌吉族 文莱马来人 沙巴原住民 卡达山-杜顺人 马来族 Kwijau 姆鲁族 巴夭族 伊拉农族 洛图德族 龙古斯族(英语:Rungus) 担巴诺族 Dumpas Mangka'ak 苏禄族 顺奎族 戈达央族 比沙亚族 Tidong Maragang 可可斯族 巴淡族 伊班族 Minokok Rumanau 文莱马来人 基达耶人 其他 日本人 朝鲜人 菲律宾人(英语:FilipinosinMalaysia) 非洲人 查论编海外华人 华人 华人地区 土生华人 归国华侨 海外藏人 海外香港人 海外台湾人 海外金门人 非洲北非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利比亚 摩洛哥 西非 维德角 迦纳 马里 奈及利亚 塞内加尔 中非 喀麦隆 刚果(布) 刚果(金) 南非 安哥拉 波札那 赖索托 马达加斯加 马拉威 模里西斯 莫三比克 纳米比亚 留尼旺(法) 塞席尔 南非 尚比亚 辛巴威 东非 衣索比亚(英语:ChinesepeopleinEthiopia) 肯亚 坦尚尼亚 乌干达 美洲加勒比 贝里斯(英语:EthnicChineseinBelize) 古巴 多明尼加(英语:EthnicChineseintheDominicanRepublic) 盖亚那 海地 牙买加 波多黎各(美) 苏利南 千里达及托巴哥 北美 加拿大 香港人 台湾人 藏人 英属哥伦比亚(英语:ChineseCanadiansinBritishColumbia) 温哥华 多伦多(英语:ChineseCanadiansintheGreaterTorontoArea) 墨西哥 美国 三江人 香港人 台湾人 藏人 夏威夷 中美 哥斯大黎加 尼加拉瓜 巴拿马 南美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厄瓜多(西班牙语:InmigraciónchinaenEcuador) 盖亚那 巴拉圭 秘鲁 苏利南 乌拉圭 委内瑞拉 亚洲西亚 伊朗 以色列(英语:ChinesepeopleinIsrael) 土耳其 维吾尔人 阿联酋 中亚 哈萨克 东干人 维吾尔人 阿拉木图(俄语:УйгурскаяобщинаАлма-Аты) 吉尔吉斯 东干人 南亚 孟加拉国 印度 中印人 巴基斯坦 维吾尔人 斯里兰卡 东南亚 汶莱 柬埔寨 福建人 东帝汶 印尼 峇峇娘惹 邦加-勿里洞(英语:ChineseinBangka-BelitungIslands) 文登 寮国 马来西亚 三江人 峇峇娘惹 缅甸 藏人 独龙人 果敢人 潘泰人 峇峇娘惹 台湾 菲律宾 常来人 新加坡 中国国民 三江人 峇峇娘惹 泰国 秦霍人 峇峇娘惹 越南 明乡人 下方人 艾人 侬人(英语:ChineseNùng) 山由人 潮汕人(越南语:NgườiTiều(ViệtNam)) 台湾人 胡志明 潘切(越南语:NgườiHoaởPhanThiết) 东亚 日本 三江人 台湾人 琉球 朝鲜半岛 蒙古 欧洲北欧 丹麦 芬兰 冰岛 挪威 瑞典 西欧 比利时 法国 巴黎(英语:ChinesecommunityinParis) 德国 爱尔兰 荷兰 瑞士 藏人 英国 香港人 伦敦(英语:ChinesecommunityinLondon) 南欧 义大利 葡萄牙 西班牙 东欧 保加利亚 捷克 罗马尼亚 俄罗斯 满人 东干人 塔兹人 西伯利亚 塞尔维亚 大洋洲 澳洲 香港人 台湾人 斐济(英语:ChineseinFiji) 夏威夷(美) 帛琉 纽西兰 巴布亚纽几内亚 萨摩亚 东加 万那杜 相关条目组织、团体 唐人街 华人社团 华人黑社会 华人新村 身份、称谓 侨领 侨生 华工 华商 历史、文化 中国移民史 殷人东渡美洲论 海外华人语言 参见:{{汉族民系}}、{{香港侨民}}、{{海外台湾人}}、{{唐人街}} 马来西亚主题东南亚主题汉字文化圈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馬來西亞華人&oldid=71595388” 分类:​马来西亚族群马来西亚华人各国华人东南亚华人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含有未知参数的引用的页面自2017年11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引文格式1错误:periodical系列参数与模板类型不匹配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含有网址格式错误的引用的页面CS1英语来源(en)CS1马来语来源(ms)Webarchive模板archiveis链接自2018年3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含有明确引用中文的条目使用多个图像且自动缩放的页面自2010年6月可能带有原创研究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自2018年8月需要清理的内容琐碎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Suomi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한국어Монгол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oomaaliga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