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語授課」究竟是幫助學生與國際接軌,還是破壞學習品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自由時報》於本月4日的報導,蔡英文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其中一環便是教育部推動「大學雙語教育」政策,初步構想選出四所標竿大學,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20/10/15,教育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金色烤布蕾關心社會、政治、教育、社福、文化、時事的女人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根據《自由時報》於本月4日的報導,蔡英文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其中一環便是教育部推動「大學雙語教育」政策,初步構想選出四所標竿大學,這些學校要達到四年博班90%、碩班全70%、學士班50%全英語授課。

這項政策引發了一些教育工作者質疑,如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指出,大學全英語授課與基礎英語能力有關,雙語國家應該先加強中小學英語能力;號稱「全國第一所雙語大學」的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也指出,十多年前就推出全英語授課,但學生是學習主體,應以學生意願需求為主,若硬性規定,在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前,可能先弱化專業能力。

縱使如此,《自由時報》於同一日有另一篇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推動「全英語授課」十年計劃,分為三個階段實施(細節請見原文),終極目標是碩博士班全英語授課,而大學部所有學系均設有英語授課專班,此舉獲得了教育部肯定。

在該報導中,電機、機電、化學三個系為優先,管理學院也將要跟進,化學系主任李志聰更是大力支持,表示全英語授課對與國際接軌很重要等等。

然而,該報導只見中山大學理工學院跟管理學院的意見,並不見文學院或社科院的意見。

PhotoCredit:中央社眾所周知,中山大學校方的政策將有個知名科系首當其衝,那就是位於文學院的中文系所,筆者實在無法想像中文系所用全英語授課的狀態。

並不是說完全做不到,而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所並非英語系國家的中文或漢學系所,學生們的第一語言(firstlanguge)多半為中文,使用英語教授第一語言為中文的學生中文實在徒增困擾。

更別說,碩博士生還要寫論文,不知中山大學校方會希望中文系所的碩博士生們生產出中文還是英文的論文?若仍為中文,且研究資料、參考文獻也多為中文,那使用全英文授課可能對學習、知識生產品質有害而無利。

除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以外,位於社科院的社會學系所正積極發展「南方社會學」,希冀打破學界「重北輕南」的現象,探究台灣與國際的南方社會。

若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所真要與國際接軌,或許東南亞語言對該系所的學者與學生來說,才是更重要的。

而且強化東南亞語言教學並開設相關課程,也可以與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接軌,與東協國家有更多學術、教育上的交流,豈不美哉?由此可見,全英語授課未必為所有系所的需求。

筆者認為,由於中山大學這類「中字輩」(中央、中山、中興、中正)的學校與「頂大」(台、清、交、成、政)相比,經常被外界認為「僅為二流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也輸給所謂的「頂大」遠遠一大截。

中山大學校方的做法,不免讓人懷疑,是為了在高教擴張的環境下,搶奪教育部四所標竿大學的位置,進而獲取更多高教資源。

即使立意未必不良善,但此舉已經違反了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初衷,而是以大學的經營與管理為主要目的。

接著,讓我們把焦點從中山大學轉移到全台範圍內的所有大學,在學生多半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情況下,深受全英語授課影響的,除了各校中文系所以外,還有各校的台文系所、日韓及東南亞語言或研究相關系所、原住民族語言或研究相關系所等。

若以「課程」作為思考基準,還有像哲學系所的東方哲學課程、歷史系所的中國或東亞歷史課程、心理學系所的語言心理學課程、教育系所的中文或母語教育課程、法律學系所的中華民國法律課程……族繁不及備載。

即使要談國際化,用全英語授課去學第二外語(即使是歐陸語言)對第一語言為中文的學生也未必有利。

或者是翻譯研究(即使是英翻中或中翻英),對第一語言為中文的學生以英語授課,學習的成效也可能大打折扣(此種培訓方式,還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門修斯」事件–—將孟子英譯Mencius回譯為「門修斯」)。

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依據上述的舉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觀察:物理、化學或數學這類「具有普遍性的」學科或課程,相對上比較適合單一語言教學,或較為沒有影響。

但是像文學、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地理學、法律學、新聞學、文化研究……等等,這些具有地理特殊性、歷史脈絡性與哲學思辨性的學科或課程,就更加需要多重語言教學的環境,才能使學生更貼近這些知識或課程的特質。

比如說,教授可以在第一堂課告訴學生該學科命名的起源,像是有許多學科的命名(文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學、新聞學等)是源自「和製漢語」(現代漢語從日語借來的新詞,多半原先來自西方世界),便可以帶入該學科的發展、傳播與在地化過程,若以單一語言授課便較難讓學生理解。

總而言之,無論在學術訓練或知識生產上,多重語言教學的環境都是相對有利的。

最後,讓我們回到第一篇報導,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指出,台灣與新加坡、香港等擁有長期英國殖民史的國家或地區不同。

但筆者要補充的是,在香港受英國殖民時期,港英府只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並且只有全英語授課的「香港大學」,英文能力較差的中下及勞動階層學生,即使專業知識及學術能力足夠,也會因英語能力無法受高等教育。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學」便是第一所標榜以「中文授課」為原則的大學,並且於1960、70年代,中文大學成為香港「中文運動」的重要推手,成功促成港英政府於1974年將中文列為官方語文。

在台灣教育政策重視多元及平權價值、推動多元入學管道(許多入學管道與英語能力未必有關)的現今,這樣一段反殖民、追求平等受教權的歷史,值得蔡英文政府、教育部與各大學校方(特別是中山大學校方)借鏡。

責任編輯:彭振宣核稿編輯:翁世航 猜你喜歡最新發展:「少子化」造成國高中以下招生嚴峻,但對大學高教是假議題1年前Tags:英語授課中山大學外語英語高等教育大學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什麼是女人?」美國大法官提名人在聽證會上無法回答的問題,延燒成推特最熱門話題1則觀點國防部公布「全民國防手冊」,空襲停水電等彙整為緊急應變QRCode,學者立委質疑:戰時網路能通嗎?1則觀點純素主義:純素飲食一定健康?1則觀點後疫情旅遊趨勢觀察:「慢遊」、「workation」、「旅遊房產」成熱門關鍵字1則觀點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印太經濟框架」有哪些地緣政治意涵?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有何不同?1則觀點為何東西方對威爾史密斯「巴掌事件」的風向不同?這正好是宗教思想的差異1則觀點主教山配水庫事件:究竟調查小組檢討了什麼?1則觀點清大「AI鷹眼」數位監考技術值得肯定,但防弊心態與行為資料收集,是否符合評量的原意?1則觀點林鄭月娥不參選,蔡子強:抗疫差及與建制派關係差2則觀點放在國際戰略架構下,才能正確解讀「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真義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