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分會」正式成立 - 手護之愛-台灣腦中風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既然視丘是感覺轉接站,所以當受到破壞(如腦出血或腦梗塞)時,會造成對側肢體的麻木感,對疼痛、冷熱、觸覺等的感受較遲鈍。

有一小部分的病人在視丘中風後,除了感覺麻木 ...         回首頁 <>   訂閱電子報   【100年03月15日,刊期: 第十五期】   ◎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台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分會」正式成立 ◎ 人一生有1/6的中風機率~細說預防中風的危險因子 ◎ 病友故事系列11-反省 ◎ 中風病人的神經痛 ◎ 認識腦中風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台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分會」正式成立】  文◎編輯部   腦中風是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除了長年高居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外,更是造成國人長期殘障的主要原因。

根據近年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國人一年中得到腦中風的人數約5萬人,每年因腦中風死亡者約1萬2千人。

依此推估,宜蘭縣每年至少新增1100例腦中風病患,而因中風致死之案例也近300人。

倖存之病患也大都需要仰賴家人以及社會的照顧,往往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沈重負擔。

此外,由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的「城市與鄉村中風發生率與盛行率比較研究」發現,都會地區中風病患較不易死亡。

就平均餘命的數字來看,城市約為10年,相較於鄉村的約4年,計有6年的平均餘命懸殊差異!主要原因應在於都會地區能夠得到較多的醫療照顧、復健與藥物治療資源與衛教資訊,進而能獲得較佳的病後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宜蘭地區的腦中風病友協會有成立的迫切需求,透過病友協會的力量,可讓蘭陽地區因腦中風而殘疾的鄉親及辛苦照顧的家屬們,得到資訊交流、資源分享及對外發聲的機會,享受到最佳化的中風後醫療照護及家庭扶助,縮短城鄉之間存在的醫療資源差距。

蘇澳及員山榮院在民國100年升格為台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後,積極發展神經修復成為醫療特色,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更是提供直接的醫療支援,尤其在腦中風及中風後復健的相關領域,預期能成為蘭陽地區神經醫學的重鎮,滿足宜蘭地區民眾醫療需求,並享用台北榮總的醫療資源。

而「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成立三年多來,在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科胡漢華教授的帶領下,經常舉辦腦中風衛教講座及病友活動,並協助病友解決腦中風後生活大小事,如同病友協會主旨所言「同一個人不要第二次中風,一個家庭不要兩個人中風!」對於提昇病友及家屬相關中風知識及生活照護有莫大助益。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台北榮總蘇澳暨員山分院分會」的成立,更期盼能做好病患及家屬與醫院或社會資源間溝通、教育的角色,讓宜蘭地區的民眾,除了醫療資源提昇外,腦中風相關醫學及照護知識也提昇,使病患及家屬的日常生活品質都能大幅提升。

成立活動資訊: 一、活動日期:100年3月26日(星期六)08:50-11:30 二、活動地點:臺北榮民總醫院蘇澳分院(蘇澳鎮蘇濱路一段301號) 三、主辦單位:臺北榮民總醫院蘇澳暨員山分院、協辦單位: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臺北榮民總醫院 四、諮詢專線:(03)9901053張執秘 五、為響應政府環保政策,凡參加活動者請自行攜帶環保杯,讓我們一同來「愛地球」,感謝您的配合,謝謝!   Top   【人一生有1/6的中風機率~細說預防中風的危險因子】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翁文章醫師   「每六秒,無論性別年齡,在世界上不管何時、何地,就有一個人會因中風而死亡。

」這句話絕對不僅是公共衛生學者危言聳聽的數據,更因為這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於你我的兄弟、姊妹、夫妻、父母、兒女、情侶或朋友…。

身為一個腦中風的專業醫療人員且時刻都看著一個個喪失所愛,對於上述現象更能感同身受。

有鑑於此,世界腦中風組織(WorldStrokeOrganization,WSO)決定今年(2010年)10月29日為世界腦中風日,並以”ONEINSIX”(六分之一)為標題,做為宣傳腦中風的警語。

除了強調每六秒就有一個人死亡的可怕之外,更向世人宣佈目前存活在世者,一生中將有六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中風。

不只每位有如此高的危險性,若不做任何防犯行動,則往後的情況將會更糟。

世界腦中風組織(WSO)發表的“ONEINSIX“(六分之一),除了代表上述的警訊以外,也強調腦中風不僅可預防,對於中風後的病患,經過適當的醫療與長期的復健支持照護,亦有可能恢復健康而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

WSO亦同時發表了下列六項預防中的之道: 1.瞭解個人的各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

2.需有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及做各種可持之以恆的運動。

3.注意飲食以避免肥胖 4.飲酒需有所節制。

5.不抽菸或馬上戒菸。

6.必須瞭解什麼是中風的警訊及如何因應。

腦中風是60歲以上病人的第二大死因,也是15到59歲病人的第五大死因,亦可發生於小孩甚至新生兒。

每年在台灣約有兩萬人因中風而死亡(全世界每年約六百萬)。

更可怕的是中風是目前造成殘障最主要的原因,它造成整個家庭、社會及全民健保的大負擔。

故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己加強督導在全台普遍設立「腦中風中心」,以做為未來全台對抗腦中風預防及治療的有效場地    Top     【病友故事系列11-反省】文◎病友/谷宗元     大自然從不騙人,但人卻經常自欺欺人卻屢見不鮮。

人的身體也是一樣,你給身體什麼條件,身體就會八九不離十的老實反應出來,例如本質就很好的身體就不會壞到哪裡去。

反過來說,如果你不斷的給身體不好的條件,時間一到身體自然就會抗議而衍生出問題了。

筆者中風至今已四年九個月,茲以自身為例依序整理中風後身體所出現的症狀,其得與失提供諸位參考,希望有所助益。

一、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控制:四年多來,我每天除按時服藥外,在飲食上也做一些控制,每次去醫院看門診做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定期檢查時,結果大都落在標準範圍內,顯示我已不再提供中風條件給身體。

二、 右手的復健:中風後的兩個月內,我希望趕快恢復右手的功能,以盡速生活能方便自理,便不聽醫生的指示,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去做復健,結果應證了「欲速則不達」這句話,不但沒好反而更糟,使右手的損害達到幾乎難以挽救的地步,現在只求奇蹟能出現了,這也告訴大家我中風後又給了身體一個不好的條件。

三、 右腳的步態:中風後因用腳尖走路,右腳小指甲以致掉過兩次,雖然目前以腳尖走路的方式已不復見,但稍不注意右腳就會內斜15度,造成不方便。

如今右腳內側比左腳短了一公分,所以走路會有搖擺情形出現,但只要提醒自己走慢一點,腳再抬高一點,走路的步態就會改善,這是我不斷將壞的條件修正為好的條件讓身體知道。

四、 身體右側(含右手右腳)的刺痛:病中的前四年五個月,我簡直無法右側睡覺,因為從下到上都會有刺痛的感覺,如今稍為好一點,以右側的姿勢躺下大約可維持20分鐘,這是身體在不好的條件下給我的一點禮遇。

五、 因禍得福:中風以前我就是個說話會大舌頭的人,中風後為了復健,我曾求助針灸治療,除了治療身體右側的不便,順便也在舌下做過兩次針灸治療,沒想到從小到大困擾我說話出現大舌頭的情形,卻意外獲得改善,真乃是「因禍得福」,這是我將壞條件逐漸改為好條件的過程之一,讓身體感受我的努力求好。

六、 內心的砥礪:我常告訴自己「我還活著」,既然還活著就表示還有機會,只要不氣餒就有希望恢復往昔的我,所以只要我不斷的提供好條件給身體,相信身體也會以好的面向回饋給我,讓我帶著信心走下去。

  Top     【中風病人的神經痛】 文◎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醫師周依潔   一位53歲的女性一年前因高血壓導致右側腦出血,造成左側肢體無力、麻木。

幸運的是血塊不大,自行吸收後,症狀很快恢復。

她的左手左腳雖較不靈活,但已不影響作息,也恢復上班了。

然而,中風後約四個月,開始覺得左側身體、手腳及臉部有持續性麻刺、痠痛的感覺,尤其是疲勞或情緒不佳時更嚴重。

這種疼痛無法描述得很精確,但非常難受,有時會讓她痛得幾乎要掉淚,嘗試了各種止痛藥均無效。

原來她腦出血的部位在視丘,是高血壓所引起的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之一。

雖然血塊已吸收,只留下痕跡,但腦細胞已有些受損。

視丘是我們的感覺神經系統的主要轉接站。

外在的感覺刺激(痛、觸、冷熱感等)由我們皮膚的末梢感覺神經接收後,經由神經根進入脊髓、上傳腦幹,到達視丘後,再傳到大腦的感覺皮質,我們才能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感覺,這條感覺路線稱為脊髓視丘腦皮質路徑(spinothalmicocorticalpathway)。

既然視丘是感覺轉接站,所以當受到破壞(如腦出血或腦梗塞)時,會造成對側肢體的麻木感,對疼痛、冷熱、觸覺等的感受較遲鈍。

有一小部分的病人在視丘中風後,除了感覺麻木外,還會發生如上述女士的視丘疼痛(thalamicpain),又稱為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centralpost-strokepain)。

並不是每位視丘中風者都會產生此種神經痛,約只有8%的人在視丘中風後一年內發生此疼痛。

一樣是視丘中風,為何有人會發生此神經痛,有人卻不會,這就尚待研究了。

此疼痛的作用機轉不很清楚,本來大腦對於疼痛感會經由一些神經傳導的抑制和興奮作用來調節,做出適當的疼痛反應。

但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的病人,因感覺神經的傳導路徑受到破壞,可能對神經傳導的抑制或興奮產生了不平衡的現象,以致出現感覺異常和不正常的疼痛感。

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是神經痛(neuropathicpain)的一種。

所謂的神經痛是因周邊或中樞神經功能受損後所引起的疼痛。

常見的神經痛還包括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帶狀?疹及截肢後的神經痛等等。

神經痛是一種症狀,可由各種不同的神經疾患造成,它的表現跟一般組織損傷後的疼痛不同,包括刺痛、針扎、電擊、撕裂、灼熱、冰冷、麻痺、癢等等,有時會合併不同程度的感覺異常。

神經痛症狀有時是不可預期的,突然間的抽痛常令人難以忍受,在夜深人靜時,因為周遭的刺激大量減少,所以患者常會感覺神經痛加劇,因而影響睡眠品質,造成失眠。

造成神經痛的原因很多,舉凡中風、脊髓損傷、糖尿病、腎衰竭、酒精成癮、病毒或細菌感染、藥物、外傷、自體免疫疾病、腫瘤等,都可能導致神經痛。

中風後中樞性神經痛雖沒有生命危險,但長期的疼痛可能導致憂鬱、焦慮、失眠,影響生活品質。

雖然一百年前就有醫學文獻報導此種神經痛,也曾有以針灸治療有效的單一個案報告,但此疼痛仍然難以治療,一般止痛藥的效果不佳。

治療的目標是只要能減輕疼痛就不錯了。

此疼痛的藥物治療缺少大規模的藥物試驗,只有一些小規模的試驗顯示三環抗鬱劑及某些抗癲癇藥物有所效果。

這並不表示患者有憂鬱症或癲癇,而是因為此兩類藥物兼有抑制神經痛的作用。

當然,藥物的選擇與劑量還需醫師視病情及患者的反應加以調整。

神經痛的治療 治療神經痛麻煩的地方在於它不像其他的疼痛,例如牙痛、關節痛,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來治療神經痛是沒有效果的。

常用於治療神經痛的藥物,也就是抗憂鬱藥物和抗癲癇藥物,兩者的副作用都不少。

尤其是抗憂鬱藥物和抗癲癇藥物這兩種藥物的名稱,又會使許多患者因為怕被污名化而不願意服用。

慢性神經痛可能會變得嚴重而導致失能,也明顯地伴隨著心理和社會的負擔,生活品質自然變差。

因此治療神經痛成為一個醫學上的挑戰。

抗憂鬱藥物是治療神經痛最常用的藥物。

主要的作用是加強下行性神經抑制迴路。

不過在比一般的治療劑量還要高的時候,也有阻斷鈉離子通道的作用。

三環類抗鬱劑(TCAs)已經被證實有效,但是它的忍受性和安全性是一大問題。

頭暈、嗜睡、姿勢性低血壓、口乾、便秘是最常見的副作用,也是常常無法持續服用的因素。

另一方面,青光眼、攝護腺肥大、以及某些心臟傳導障礙的患者則是禁忌對象。

最近對於血清素和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erotonin-andnoradrenalin-reuptakeinhibitors(SNRIs,例如venlafaxine和duloxetine,治療神經痛的效果也已經有一些研究顯示效果和TCAs差不多,但相對副作用較TCAs少。

抗癲癇藥物自從1960年代起就被用於治療神經痛。

同樣由於副作用的考慮,現在治療神經痛比較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是gabapentin和pregabalin,研究也顯示效果和老藥差不多,副作用也較少。

然而它們也和老藥一樣,長期服用會影響心智功能,尤其是老年人。

Gabapentin還有一個問題是劑量,有的人在很低的劑量就有效,有的人則需要較高的劑量。

服用gabapentin必須由小劑量開始再緩慢增加,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才知道有沒有效。

Pregabalin的生物利用率達90%,所以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至於另兩種較新的抗癲癇藥物lamotrigine和topiramate,對治療神經痛就不怎麼有幫助。

雖說目前有如以上所述的幾種治療神經痛的藥物,事實上它們的效果還是有限。

據統計,任何一種治療神經痛的藥物用到最高劑量,有明顯效果的比例也不過30%-40%而已。

另一方面,含局部麻醉成分的Lidocaine貼布由於有較快的起始作用時間、使用方便、較少藥物間交互作用與療程較短的特性,是台灣新採用的治療方式。

它可減少口服藥物的副作用,對於可能需服用多種藥品的老年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當然積極的復健治療也可收到一部分的成效,其作用機轉可以經由減少末端肢體的刺激、強化正常神經傳輸功能、調適中樞疼痛中心的耐受度、以及減輕整體身心的緊張度來達到疼痛的改善,至於應該採取何種復健治療模式則需依病患個別狀況而定。

   Top     【認識腦中風】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胡漢華教授     中風是非常可怕的疾病,世界中風日提出來約每6個人就有一個人會中風。

衛生署統計2006年10大死因第二位為腦血管疾病,第一位是惡性腫瘤。

這幾年都是這樣,談中風就應該涵蓋心血管相關疾病,包括:中風、心臟病、糖尿病。

在亞洲的台灣中風比歐洲更行常見,也比西方更強調中風,因為西方人多心臟病,東方人多中風;民國94年腦血管病門診人數有四十七萬人,一年有一萬三千人過世,一萬七千人因中風導致日常生活失能。

中風是健保資源中使用的前三名,若把中風再加上因為中風的後遺症引起來的麻煩,比如說:尿失禁、泌尿道感染、肺炎,那中風引起來的疾病應該是使用健保資源的第一名,所以健保一直虧損,到底錢用在哪裡?應該就是用在中風和它的相關疾病,所以我們一再呼籲,中風在台灣是非常非常重要。

大概每18分鐘就有一個人中風,中風過後有1/3的人會終身殘廢,另1/3雖然還可以行動,但是需要家人照顧。

中風就是血管內不管是出血、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腦神經細胞得不到營養而失去功能,我們就叫做中風。

中風有五個症狀:(1)突發性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2)突發性一隻眼睛看不到;(3)突然間口齒不清、言語障礙、嘴歪一邊,流口水;(4)突發性無法解釋的嘔吐、步態不穩;(5)突發性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

這些都是突發性,不是慢慢發生的;若有這些症狀發生都要考慮有沒有中風的可能。

中風的分類 分為腦部血管阻塞或出血兩大類。

腦部血管阻塞是指血管塞住,腦部得不到養分而發生缺血的狀態,又叫做缺血性腦中風;腦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流到腦子裡面,就叫腦出血;另一類是血管瘤,破裂血管瘤在腦殼裡,但不在腦子裡而是在腦子外面,通常是指大血管瘤所引起的,坊間有時將血管瘤當成腦瘤,其實是不同的。

為何會中風?原因是什麼? 簡單講就是動脈硬化、心臟病、或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小動脈硬化而破裂或是血管瘤破裂。

血管阻塞是動脈硬化後產生血栓或是心律不整而產生血栓,血栓掉到血管裡造成阻塞而引起中風。

在此我們要強調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可能從17-18歲就有,且動脈硬化不只是在腦血管,在心血管及全身任何的血管都會發生,所以預防中風是可以同時預防很多的疾病。

中風會造成殘障,有一種中風俗稱為小中風,醫學界又叫暫時性腦缺血,那是一個很小的栓塞,在血管內一下就消失了,症狀不超過24小時,甚至不超過15分鐘,這是一個警訊,其實接下來是一個大麻煩;所以我們強調暫時性腦缺血是中風很重要的警訊,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了,中風的人有一半都有警訊,但大多被忽略掉了,暫時性腦缺血20%的人在3個月之內會發展成一次大的中風,所以不可以不小心。

哪些人容易中風? 年齡越大機率就越高,家庭中有人得過中風,機率也會比較高,還有家裡的遺傳病,這些因素都是無法改變的。

我們可以改變的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喝酒、心臟疾病。

預防中風有十項要點:健康檢查、三高控制、保護心血管、規律的運動、少鹽少油、戒煙、喝酒適度、避免肥胖、注意腦中風的前兆;若發生時不要亂吃藥,立刻送到醫院,到醫院前家屬可以做甚麼?讓病人安靜的臥床,保持呼吸道通暢,把頭偏到一邊不要嗆到,趕快叫救護車,不要隨便用藥也不要等等看會不會好。

我們要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多吸收衛教資訊,在黃金3小時之內送到醫院,這是特別要強調的。

(胡醫師於99.10.31在中正紀念堂之講演實錄)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