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論文摘要崇文社創立於大正六年(1917),約在昭和十六年(1941)結束活動。
是日治以來的第一個文社,與台灣文社並稱日治時期的兩大文社。
創社翌年(1918),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106.144)您好!臺灣時間:2022/09/0219:3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蘇秀鈴論文名稱: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指導教授:施懿琳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系所名稱:國文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1畢業學年度:89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331中文關鍵詞:崇文社日治台灣、傳統文人新文化團體、漢學政治經濟教育、婦女相關次數:
被引用:27點閱:1939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2
論文摘要崇文社創立於大正六年(1917),約在昭和十六年(1941)結束活動。
是日治以來的第一個文社,與台灣文社並稱日治時期的兩大文社。
創社翌年(1918),開始以每月一題,向全省徵求古文稿的方式來表達理念、關懷台灣。
在近三百期的徵文中,涵蓋了諸多的議題:舉凡社會風俗的良窳、政治經濟的改革、台人受教的權益、婦女地位的提昇,均為其所關注的層面,在詩社林立的日治時期顯得相當特出。
本論文的寫作即在嘗試將這個獨樹一幟的崇文社面貌完整呈現,並探討其存在之價值與貢獻。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對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檢討與研究困難進行說明。
第二章探討崇文社的成立背景與活動內容。
在時代背景中,首先衝擊崇文社的是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政策;其次是世界潮流的東漸。
此外崇文社也與同時代其他團體相互激盪影響,如:異質團體─新文化團體;同質性團體─詩文社、善社與鸞堂。
論文的第三章對崇文社相關人物進行介紹與分析。
第一節為人物生平傳略,筆者將崇文社相關人物分為:會員、文宗詞宗、寄附者、積極參與投稿者四大類,總共蒐羅了九十三位人物的生平資料與傳略。
而在第二節人物的整體分析中,則分一、在居住地與人際網路;二、教育與身分背景;三、政治傾向;四、文化背景四方面來分析。
第四章崇文社關注之議題,是本論文重心所在。
第一節談的是社會風俗改良問題,在此一議題中,崇文社批判了「淫逸風氣」、「非慈非孝」、「奢侈賭博」、「不當婚喪」、「鴉片問題」等社會不良風俗。
第二節是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的討論。
在政治議題上,崇文社討論了保甲制度的存廢、台灣的自治問題、日台地位的平等諸議題;在經濟議題上,崇文社則提出「振興經濟」、「開津設港」、「保護農民」等建議;而在社會議題上,論者也提出設置孤兒院、恤嫠局、貧民勸工場等福利機構的主張;並且提出多項撫蕃策略,呼籲當局照顧蕃民。
第三節是漢學維繫問題。
崇文社於此中標舉漢學具有導正國家社會、裨益經濟民生、促進日台調和等價值,而後提出設立書房義塾、設立漢學研究會、改革漢學之缺失、重視家庭教育、修建孔廟、藉媒體推廣漢學等諸多維繫漢學的措施。
最後一節是教育與婦女問題。
在教育議題上,崇文社提出的主張有四:一、全民接受教育;二、爭取設立學校,提倡日台教育平等;三、重視家庭教育;四、重視品德教育。
至於在婦女問題上,崇文社則以「婦女人身自由」、「婦女受教權利」、「男女地位平等」為其具體主張。
崇文社在以上諸多議題上的討論,以及其存在本身究竟有何價值與貢獻呢?總結說來,崇文社之價值與貢獻可歸為以下五點:其一、「第一個文社,提倡古文,維繫漢文化」;其二、「凝聚文人、聯絡聲氣」;其三、「以文載道,嘗試端正社會風俗」;其四、「關懷時局,努力促進政經社會政策的推行」;其五、「保存歷史文獻」。
崇文社以徵求古文的方式來表現對台灣社會的參與和關心,打破新文學陣營所謂「替古人保存臭味的八股文章」之論點。
加上積極的態度、融合新舊的觀點,凡此種種,皆可證明其並非可以「現實主義者」、「保守團體」詮釋概括。
崇文社在內有新文化團體的相互激盪,外有世界潮流的衝擊影響,面對日本政府打壓漢文化,並在政治、經濟、教育各方面施以不平等待遇之下,藉由徵文方式表達理念、影響時局。
其組成分子雖以舊文人為主,但同時也為部分新文人所支持認同,又雖與日本當局保持友好關係,但深入背後,可見其多為因時制宜的策略性運用。
自大正六年(1917)活動至昭和十六年(1941),前後近四分之一世紀,崇文社實為關懷台灣,企圖心大、活動力強的團體。
關鍵字:崇文社、台灣、日治、傳統文人、新文化團體漢學、政治、經濟、教育、婦女
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1第三節文獻檢討與研究困難…………………………………………6第二章 崇文社的成立與活動…………………………………………10第一節時代背景………………………………………………………10一、日本對台灣的殖民地政策………………………………………10(一)對漢文化的抑制打壓……………………………………10(二)政治經濟教育的不平等待遇……………………………13二、世界潮流帶來的衝擊影響………………………………………15三、與其他團體間的相互影響激蕩………………………………18(一)舊文化團體………………………………………………18(二)新文化團體………………………………………………27第二節成立動機與組織………………………………………………37一、成立動機…………………………………………………………37二、組織結構…………………………………………………………40第三節 活動狀況………………………………………………………45一、徵文與徵詩活動………………………………………………45二、祭祀活動………………………………………………………61三、其他活動………………………………………………………64第三章 崇文社相關人物分析…………………………………………67第一節 人物生平傳略…………………………………………………67一、人物名單…………………………………………………………68二、人物生平介紹……………………………………………………70(一)、社長與會員………………………………………………70(二)、文宗與詞宗………………………………………………82(三)、寄附贈品、贊助社務者…………………………………95(四)、作品經常見諸文集、積極參與投稿者…………………103第二節人物綜合分析…………………………………………………123一、居住地與人際網路………………………………………………123(一)居住地……………………………………………………123(二)人際網路…………………………………………………124二、教育與身分背景…………………………………………………125(一)教育背景………………………………………………125(二)身分背景…………………………………………………129三、政治傾向…………………………………………………………131(一)與日本政府保持對立關係者……………………………132(二)順應時勢,與日政府關係友好者………………………134(三)其他………………………………………………………142四、文化立場…………………………………………………………142(一)維護傳統文化者…………………………………………143(二)主張中西兼容者………………………………………150第四章 崇文社關注之議題……………………………………………153第一節 社會風俗改良問題……………………………………………153一、崇文社所批判之不良社會風俗…………………………………162(一)淫逸風氣…………………………………………………162(二)非慈非孝…………………………………………………166(三)奢侈賭博…………………………………………………167(四)婚喪習俗…………………………………………………168(五)鴉片問題…………………………………………………170(六)其他………………………………………………………172二、崇文社所提出之因應對策………………………………………173(一)褒揚美德義舉……………………………………………173(二)創設風俗改良機構………………………………………174(三)重視教育…………………………………………………175(四)宣導禮教道德……………………………………………175第二節 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的討論………………………………176一、政治議題…………………………………………………………183(一)保甲制度的存廢…………………………………………183(二)殖民地的自治……………………………………………186(三)日、台地位的平等………………………………………189二、經濟議題…………………………………………………………193(一)振興經濟…………………………………………………193(二)開津設港…………………………………………………196(三)保護農民…………………………………………………197三、社會議題…………………………………………………………199(一)福利機構的設置………………………………………199(二)照顧蕃民…………………………………………………200第三節 漢學維繫問題…………………………………………………202一、崇文社標舉之漢學價值…………………………………………206(一)導正國家社會……………………………………………206(二)有裨經濟民生……………………………………………207(三)促進日台調和……………………………………………209二、崇文社維繫漢學的具體措施……………………………………211(一)設立書房、義塾…………………………………………211(二)設立漢文相關組織………………………………………213(三)改造漢學,融合新舊……………………………………214(四)重視家庭教育……………………………………………217(五)修建孔廟…………………………………………………218(六)藉媒體推廣漢學…………………………………………220第四節 教育與婦女問題………………………………………………222一、教育問題…………………………………………………………223(一)主張全民接受教育………………………………………225(二)爭取設立學校,力促日台教育平等…………………227(三)重視家庭教育……………………………………………231(四)重視品德教育……………………………………………232二、婦女問題…………………………………………………………232(一)主張婦女人身自由………………………………………235(二)重視女子受教權…………………………………………237(三)提倡男女地位平等………………………………………239第五章 結論………………………………………………………………242第一節崇文社之價值與貢獻…………………………………………242第二節結論……………………………………………………………249參考文獻…………………………………………………………………255附錄………………………………………………………………………264附錄一崇文社徵文一覽表………………………………………………264附錄二崇文社徵詩一覽表………………………………………………286一、崇文社附屬滑稽吟社徵詩一覽表…………………………………286二、崇文社徵詩一覽表…………………………………………………292附錄三崇文社歷年活動一覽表…………………………………………297附錄四崇文社相關人物一覽表…………………………………………311
參考文獻(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一、專著(一)崇文社出版品⊙黃臥松編輯:《崇文社文集》(卷一至卷八共八冊),嘉義:蘭記書局,1927(昭和二年)。
⊙黃臥松編輯:《鳴鼓集》(初續集合編),嘉義:蘭記書局,1928(昭和三年)。
⊙黃臥松編輯:《鳴鼓集》(三集),嘉義:蘭記書局,1928(昭和三年)。
⊙黃臥松編輯:《鳴鼓集》(四五集合編),嘉義:蘭記書局,1930(昭和五年)。
⊙黃臥松編輯:《過彰化聖廟詩集》,嘉義:蘭記書局,1930(昭和五年)。
⊙黃臥松編輯:《彰化崇文社十五週年紀念圖》,嘉義:蘭記書局,1931(昭和六年)。
⊙黃臥松編輯:《前明志士鄧顯祖、蔣毅庵、十八義民、陸孝女詩文集》,嘉義:蘭記書局,1936(昭和十一年)。
⊙黃臥松編輯:《彰化崇文社貳拾週年紀念詩文集》,嘉義:蘭記書局,1936(昭和十一年)。
⊙黃臥松編輯:《彰化崇文社貳拾週年紀念詩文續集》,嘉義:蘭記書局,1937(昭和十二年)。
⊙黃臥松編輯:《彰化崇文社詩文小集》(231、232、234期)嘉義:蘭記書局,1937(昭和十二年)。
⊙黃臥松編輯:《祝皇紀貳千六百年彰化崇文社紀念詩集》嘉義:蘭記書局,1940(昭和十五年)。
(二)詩文集類⊙王敏川:《王敏川選集》,台灣史研究會,1987。
⊙吳錦順:《彰化百家詩賞析》,彰化市: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1998⊙林耀亭:《松月書室吟草》,台中市:東振商行印刷部,1940(昭和15年)。
⊙林文龍:《台灣詩錄拾遺》,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林瑞明編:《賴和手稿集》,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五)──漢詩卷(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
⊙施梅樵:《鹿江集》,彰化市:瑞明印書局,出版年不詳。
⊙施梅樵:《捲濤閣詩草》,出版時地不詳。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詩歌之部》,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陳漢光:《台灣詩錄》(上)(中)(下),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許俊雅、楊洽人:《楊守愚日記》,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曾朝枝:《東寧擊缽吟》(前集)、(後集),台北市:明星堂印刷所,1936(昭和11年)。
⊙黃洪炎:《瀛海詩集》,台北市:台灣詩人名鑑刊行會,1940(昭和15年)。
⊙黃美娥編:《張全甫全集》,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馮永華:《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書法篇》,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楊爾材:《近樗吟草》,出版地不詳,1953。
⊙賴子清:《台灣詩醇》,嘉義:蘭記書局,1935。
(昭和10年)⊙賴子清:《台灣詩海》,1954。
(黃哲永先生藏本影印本,出版地不詳)(三)歷史、傳記類⊙山崎繁樹、野上矯介:《台灣史》,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8。
⊙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教館,1974。
⊙王詩琅:《台灣人物誌》,高雄市:德馨出版社,1979。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王詩琅:《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5。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王曉波:《台灣抗日五十年》,台北市:正中書局,1997。
⊙王曉波:《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東大圖書,1988。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縣:博揚文化,1999。
⊙台中縣誌編纂委員會:《台中縣誌卷七人物誌》,台中縣:台中縣政府,1989。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台北城:台灣日日新報社,1916(大正5年)。
⊙台灣新民報社:《台灣人士鑑》,台北市:台灣新民報社,1934(昭和9年)。
⊙台灣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認識台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大,1997⊙尹章義:《台灣近代史論》,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93。
⊙仇德哉主修:《雲林縣誌稿--卷七人物誌》,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8⊙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局,1985。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1980。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台灣踏查日記》,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上)(中)(下),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97。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
⊙吳新榮等:《台南縣誌卷八人物誌》,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0。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市: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1983。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北市:正中書局,1992⊙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4。
⊙周國屏:《彰化市誌》,彰化市:彰化市公所,1997。
⊙李奕興:《古來的天地──彰化縣古蹟導覽手冊》,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
⊙李世偉:《日據時期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書局,1999。
⊙林衡道:《日據下之台政》(一)(二)(三),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林玉體:《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91。
⊙林歲德:《我的抗日天命》,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6。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8。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
⊙洪敏麟:《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一)(二),台中市:台灣省文獻會,1978。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一)(二上)(二下),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洪慶峰等:《台中縣鄉賢傳》,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88。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88。
⊙莊永明:《台灣紀事》(上)(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9。
⊙盛清沂等:《台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4。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93。
⊙陳碧笙:《台灣人民歷史》,台北市:人間出版社,1996。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
⊙張炎憲等:《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黃通等:《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
⊙黃大受:《台灣史綱》,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
⊙黃應貴:《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北市: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史》,1988。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6。
⊙楊雲萍:《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1。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一)(二),台北市:三民書局,1988。
⊙楊翠:《日據時代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市:時報出版社,1993。
⊙葉榮鐘等:《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93。
⊙種村保三郎:《台灣小史》,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1。
⊙蔡宗勳:《說庄頭》,嘉義縣:新港文教基金會,1997。
⊙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賴子清纂修:《嘉義縣誌-卷七人物誌》,嘉義市:嘉義縣政府,1976。
⊙儲一貫:《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判中心,1989。
⊙魏金絨:《芳苑鄉志-歷史篇》,彰化縣:彰化縣芳苑鄉公所,1997。
⊙顏新珠:《打開新港人的相簿》,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
⊙《中國方誌叢書》─台灣地區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台北市誌--卷九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台北縣文獻委員會:《台北縣誌─卷二十七文藝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基隆市文獻委員會:《基隆市誌─第二十種人物篇》,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宜蘭縣誌─卷八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宜蘭縣誌─卷七藝文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桃園縣誌─卷六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新竹縣誌─卷九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苗栗縣政府民政局文獻課:《苗栗縣誌─卷七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台中市文獻委員會:《台中市誌─卷五文教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彰化縣文獻委員會:《彰化縣誌稿─卷十四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嘉義縣政府:《嘉義縣誌─卷七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南投縣文獻委員會:《南投縣誌人物誌稿》,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雲林縣文獻委員會:《雲林縣誌稿─卷七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台南市誌稿─卷六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台南縣政府:《台南縣誌─卷八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高雄縣文獻委員會:《高雄縣誌稿人物誌全一冊》,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湖縣文獻委員會:《澎湖縣誌─卷十四人物誌》,台北市:成文書局,1983。
⊙《台灣揚文會》影印本,台南市立圖書館藏。
⊙《慶饗老典錄》影印本,台南市立圖書館藏,1901。
(四)文學史、文學評論類⊙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
⊙吳福助:《台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書目》,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台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
⊙施懿琳等:《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台灣文獻書目解題》,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87。
⊙康原:《文學的彰化》,彰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康原:《種子落地-台灣文學評論集》,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199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市:文學界雜誌社,1998。
⊙《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12月19日於樹德工專舉辦。
二、期刊論文⊙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台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思與言》29卷4期,1991。
⊙古月:〈日據時期北台列紳傳〉(一),《台北文物》,4卷1期,1955。
⊙古月:〈日據時期北台列紳傳〉(二),《台北文物》,5卷2、3期併,1956。
⊙古月:〈日據時期北台列紳傳〉(三),《台北文物》,5卷4期,1957。
⊙江燦騰:〈日據時代台灣反佛教色情文學的創作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以《鳴鼓集》的各集作品為中心〉,成功大學舉辦之「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9。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台灣風物》,37卷第1、4期,1987。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期。
1988。
⊙李世偉:〈清末日據時期台灣的士紳與鸞堂〉,《台灣風物》46卷4期,1996。
⊙李世偉:〈日治時期台灣的儒教運動〉(上),《台北文獻》,120期,1997。
⊙李世偉:〈日治時期台灣的儒教運動〉(下),《台北文獻》,121期,1997。
⊙李世偉:日治時代文社的研究─以「崇文社」為例〉,《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
⊙林維朝原著、蔡相煇校訂:〈勞生略歷〉,《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1993。
⊙施懿琳:〈從《應社詩薈》看日據中晚期彰化詩人的時代關懷〉,《中國學術年刊》14期,1993。
⊙施懿琳:〈日治中晚期台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以彰化「崇文社」為例〉,成功大學舉辦之「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7。
⊙施懿琳:〈由反抗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台灣傳統詩壇的影響〉,發表於東海大學主辦之「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討會」,1998。
⊙洪秋芬:〈台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思與言》29卷4期,1991。
⊙陳素雲:〈新港前清秀才林維朝傳〉(未出版)。
⊙陳世慶:〈日據時期之皇民奉公運動〉,《台北文物》8卷2期,1959。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
⊙蔡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26卷,1期,1988。
⊙蔡錦棠:〈日據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1991。
⊙廢廬主人:〈光復前南縣詩文宗師王則修〉,《南瀛文獻》17卷,1972。
⊙駱子珊:〈高山文社〉,《台北文物》4卷4期,1956。
⊙駱子珊:〈顏笏山先生與高山文社〉,《台北文物》5卷2、3期併,1957。
⊙盧嘉新:〈日據時期為台灣倡設詩社的林湘阮〉(上),《古今談》45期,1968。
⊙盧嘉興:〈日據時期為台灣倡設詩社的林湘阮〉(下),《古今談》46期,1968。
⊙賴子清:〈台灣科甲藝文集-北台篇(上)〉,《台北文物》6卷3期,1958。
⊙賴子清:〈台灣科甲藝文集-北台篇(中)〉,《台北文物》6卷4期,1958。
⊙賴子清:〈台灣科甲藝文集-北台篇(下)〉,《台北文物》7卷1期,1958。
⊙賴子清:〈台灣科甲藝文集-中台及西瀛篇〉,《台北文物》7卷2期,1958。
⊙賴子清:〈台灣科甲藝文集-南台篇(上)〉,《台北文物》7卷3期,1958。
⊙賴子清:〈台灣科甲藝文集-南台篇(中)〉,《台北文物》7卷4期,1958。
⊙賴子清:〈台灣科甲藝文集-南台篇(下)〉,《台北文物》8卷1期,1959。
⊙賴子清:〈南市科舉人物詩文集〉,《台南文化》6卷4期,1959。
⊙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一),《台灣文獻》10卷3期,1959。
⊙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二),《台灣文獻》11卷3期,1960。
⊙賴子清:〈古今嘉義市詩文社〉,《嘉市文獻》3卷,1987。
⊙賴子清:〈南台灣古今詩文社〉,《台南文化》新23期,1987。
⊙賴子清:〈台灣古代詩文社〉(一),《台北文物》,8卷2期,1959。
⊙賴子清:〈台灣古代詩文社〉(二),《台北文物》,8卷3期,1959。
⊙賴子清:〈台灣古代詩文社〉(三),《台北文物》,8卷4期,1960。
⊙賴子清:〈台灣古代詩文社〉(四),《台北文物》,9卷1期,1960。
⊙賴子清:〈台灣古代詩文社〉(五),《台北文物》,9卷2、3期,1960。
三、學位論文⊙王昭文:《日治末期台灣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台灣》、《台灣文學》及《民俗台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王鳳雄:《日據時期台灣社會解放運動及論述-以《台灣民報》作為分析場域(1920-1932)》,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3。
⊙吳毓琪:《日治時期台灣南社研究》,成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張簡昭慧:《台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許惠玟:《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詩研究》,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
⊙陳明柔:《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淑娟:《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
⊙陳丹馨:《光復前台灣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1。
⊙黃美娥:《清代台灣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6。
四、日治時代報刊雜誌⊙《台灣民報》,台灣雜誌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25年景印本。
⊙《台灣日日新報影印本》,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4。
⊙《台南新報》,微捲,成大文學院圖書館收藏。
⊙施梅樵編輯:《孔教報》,台中市:孔教報事務所,1938(昭和13年)。
⊙台北崇聖會:《崇聖道德報》1至46期,台北市:台北崇聖會出版部,1939,(昭和14年)創刊。
⊙《台灣文藝叢誌》,第三年第四至八號(大正十年四至八月),影印本。
⊙《台灣文藝旬報》,第三至十八號(大正十一年七至十二月),影印本。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
2.
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
3.
彰化應社及其詩作研究
4.
西螺菼社研究
5.
邱水謨漢詩研究
6.
日治中晚期臺灣儒學的變異與發展─以《孔教報》為分析對象(1936~1938)
7.
斗六斗山吟社及雲峰吟社研究
8.
吳德功的歷史書寫與時代關懷
9.
「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
10.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
11.
張達修文學的三種面向—現代性、異域經驗與創傷書寫
12.
日據時期日台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
13.
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以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為討論中心
14.
臺灣傳統詩社-貂山吟社之研究
15.
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
2.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漢文的應世與革新:以崇文社與臺灣文社為例
3.
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
4.
日治中晚期臺灣儒學的變異與發展─以《孔教報》為分析對象(1936~1938)
5.
吳德功的歷史書寫與時代關懷
6.
日據時期日台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
7.
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
8.
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
9.
台灣詩社之研究
10.
彰化應社及其詩作研究
11.
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
12.
台灣南社研究
13.
『啟蒙/載道』與『東洋意識』──論日治前期台灣儒學的兩個面向
14.
「新世界」話語及其想像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中的漢詩文為探討核心
15.
「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崇文社】卡片對戰收藏專賣店 - 露天拍賣
- 2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論文摘要崇文社創立於大正六年(1917),約在昭和十六年(1941)結束活動。是日治以來的第一個文社,與台灣文社並稱日治時期的兩大文社。創社翌年(1918), ...
- 3怎樣搭巴士或地鐵去士林區的崇文社? - Moovit
最近崇文社的車站是:. 士林國中Shilin Jr. High School在86 公尺外, 步行需要2 分鐘。 士林國中Shilin Junior High School在 ...
- 4崇文社CW Card Shop - Posts - Facebook
- 5崇文社
崇文社. 標舉「重道崇文」的地方社團。原是奉祀文昌帝君的神明會,後轉趨為學藝性儒教的結社。創於1917年(大正6年)10月6日,在彰邑南垣的武廟(今彰化市民族路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