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如瑩/風風雨雨又一年:2020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7-8月伴隨「報復性消費」風潮和僅限實體店舖使用的「藝FUN券」補助振興,勉強回穩,至10月為止的表現接近2019年同期。

電子書銷售額(2020年1 ...  沈如瑩/風風雨雨又一年:2020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Openbook閱讀誌|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沈如瑩/風風雨雨又一年:2020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Openbook閱讀誌 21Jan,2021 圖/Openbook閱讀誌提供 「你覺得出版這一行今年有人是開心的嗎?」某日朋友問我。

回望這一年來的風風雨雨,不需點明,答案也呼之欲出。

在整理年度資料時,這個提問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面對內外環境的變化,即使邊緣如我,也能感受到業界儘管努力更勝以往,卻似乎少了點意氣風發的自信。

這一年,你開心嗎? 一、2020年度數據 2020年出版整體銷售額統計。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1.實體及數位書籍出版總額 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至2020年10月),推估全年出版總額約在187億上下,相當於十年前的一半(2010年出版總額為367.5億,為SARS後最高峰)。

與前兩年幾乎持平的數字不同,2020年至10月為止,紙本書較2019年同期衰退5.5%,儘管電子書大幅成長超過四成,但因基數仍小,完全無法補足紙本書的缺口。

兩者的消長也讓占比出現變化,電子書2020年預估可能站上整體市場的4%。

紙本書與電子書雙月走勢分列如下: 紙本書銷售額(2020年1月-10月)。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紙本書1-2月尚稱持平,但疫情嚴峻讓整個上半年大受影響,儘管5-6月疫情已趨緩,但未立即反映在出版端,跌幅持續超過10%。

7-8月伴隨「報復性消費」風潮和僅限實體店舖使用的「藝FUN券」補助振興,勉強回穩,至10月為止的表現接近2019年同期。

電子書銷售額(2020年1月-10月)。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電子書延續2019年的趨勢,年初時持續成長,疫情爆發後的3-4月更一舉突破億元大關,5-6月推測因疫情趨緩、國人出遊而略為回跌,但7-8月並未受到紙本書銷售排擠,仍舊因各家通路推出閱讀器、舉辦暑期促購活動而再次站上億元門檻,並於9-10月持續攀高。

2.書籍及雜誌零售總額 至於零售端的趨勢則略有不同。

3-4月跌幅超過13%,由於電商受疫情衝擊多半較低,甚至因「宅經濟」而逆勢成長,可想見實體通路在這段期間災情之慘重。

5-6月可能因民眾已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消費力已回到2019年同期水準,與出版營收相較,反彈的速度較快。

7-8月推測受到「瘋國旅」出遊潮排擠,反彈程度有限,反倒是9-10月表現較為理想,回到2018年的水準。

電子書延續2019年的趨勢,年初時持續成長,疫情爆發後更一舉突破億元大關。

圖/Readmoo提供 二、通路動態 不分行業別,近年實體通路面對的競爭壓力無需贅言,上半年的疫情可說加速了此一趨勢。

半年多前街上人煙蕭條的景象似乎恍如隔世,但儘管台灣在防疫上表現優異,許多人的消費習慣卻已然改變。

這股作用力持續到下半年,在網路與實體同時引爆。

2020年圖書雜誌零售家數統計,至10月為止共2,059間,與2019年相較仍是減少,但降幅稍歇,變動約在10間左右。

第二季以降更陸續有不少小書店開幕,這些型態各異的書店彷彿一場場不斷上演的實驗。

1.誠品:從實體,到數位? 2020年動作最多的通路非誠品莫屬。

在台灣一舉收掉包括敦南在內的九家分店,除了租約之外,與其說受疫情影響,不如說是趁機處理掉營運狀況不理想的據點。

誠品陸續發表的新計畫,包括全面更新「誠品人」APP,將以往並未明言的等級折扣制度透明化、與公家單位或商場合作開設快閃店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預計藉由「模組化」的小型店,降低深入鄉鎮開店的成本。

誠品自開業以來,幾乎都以都會區為經營據點,如今有心投入非都會區的經營自是好事。

但起初聽到這個消息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社區型店面來客固定,要在有限空間內讓讀者經常感受到新意,又要確實做到庫存控管,難度甚高,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才有可能做到,這與誠品現在的經營策略似乎背道而馳。

原來他們的概念是要將改版後的電商平台「誠品線上」作為補足實體空間的「虛擬二樓」。

姑且不論這個有點奇妙的比喻,但已醞釀數年的網站改版計畫,至少終於趕在電商廝殺愈趨白熱化的2020年底前面市。

「誠品線上」上線後,意圖以獨家商品而非光靠強勢折扣做出市場區隔,但可能受到物流全新建置尚未完善的影響,目前瀏覽時主頁顯示暫停訂購部分商品的公告。

在誠品30週年(2019)時,董事長吳旻潔曾宣示要「做有獨立書店精神的連鎖書店」,「在供應鏈、後勤與運作上有一定的經濟規模與效益,但獨立性來自於選書、職人及活動規劃,這部分不應該是連鎖的,而是要根據在地社區規劃。

」似乎暗示了對社區店型的想像。

然而2020年12月1日「誠品線上」上線時,被問到未來開展小型店是否可能擠壓獨立書店生存,吳旻潔的回答則是:「台灣的獨立書店都還有自己的主張與店主的意志,但誠品的社區店希望兩、三年內深入到社區,因此期待標準是一致的,不大可能連鎖而不複製(下略)。

」連不連鎖與複不複製,在這兩段話裡成了高深莫測的字眼。

而誠品是否真能在以價格戰為勝場的電商中「獨具一格」,如同實體會員制般塑造網路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讓數位與實體真正相輔相成,將是台灣零售通路最值得觀察的範例。

誠品海外店則各地互有消長。

香港在言論自由收緊、疫情時起時落的艱困時局之中,反而為誠品帶來新的契機。

由於由中聯辦控制的最大通路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高度自我審查,目前幾乎只以教科書和自家出版的書籍為販售主力,誠品成為社會議題相關的本土書目以及台灣出版品的主要販售通路。

2020年誠品一口氣開了兩間正式店和兩家期間限定店,「逆勢開舖」也成為香港書市話題。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深圳店在疫情中黯然退場,預計於2020年底正式結業,將成為誠品營運時間最短的門市。

不過雖然中國僅剩蘇州店一個據點,但除了零售銷售外,也積極拓展新的營業模式,循許多台灣人/團隊的腳步,開始擔任「圖書顧問」的角色(許多中國地產商開書店,皆聘用台灣人擔任規畫空間和選書的工作)。

日前一份報導透露,誠品早在2018年就開始與華為在深圳設立的大學合作,為其規畫圖書館軟硬體,採購圖書量高達11萬冊。

2020年動作最多的通路非誠品莫屬,一舉收掉包括敦南在內的九家分店。

圖/誠品提供 2.金石堂、讀冊、博客來:大敵當前,各自努力 另一老牌連鎖通路金石堂,在社區經營的路上時有波折。

2019年的報告中曾提到,天母店和北新店傳出歇業消息後業績不減反升,應讀者要求決定留下;2020年再傳出潮州店一度決定歇業,連甫出版以潮州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大武山下》的作家龍應台亦發聲力挺。

在各種努力後,潮州店最終得以留下,金石堂年底又開設屏東店,更宣告2021年預計再開設三至五間社區型書店。

三年前曾歇業的新營店,也於日前易地重新開幕,成為金石堂第一間販售咖啡的分店。

書店能夠繼續營業當然是好的結果,但每一間店結束與否,相信都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應讀者要求」對經營者而言等於需要再次面對壓力,後續營運能否克服原本的不利條件,就有賴其智慧,以及讀者的長期支持了。

金石堂的網路書店也於2020年改版,而且近日似乎同樣發生交易不順的問題,這幾日點進首頁會看到致歉公告。

另外,根據刑事局統計,2020年「雙11」購物節檔期,金石堂網路書店為詐騙集團最愛冒用的電商品牌,資安問題真的是所有網路平台的痛點。

不過提到資安,可能更多人會想到讀冊網路書店。

2020年1月至8月因在讀冊購書而遭詐騙的人數達230人、金額超過2,200萬元,但董事長張天立竟然將原因歸咎於反服貿運動,讓人匪夷所思。

消費者長期受到資料外洩的威脅,自然會降低在讀冊消費的意願,雖然近幾個月已較少聽到類似事件發生,但讀冊的業績在內外夾殺下,想必已受到極大影響,以往話題性十足的時事策展也不再在讀者間引起討論,不免讓人對其營運狀況產生疑慮。

相較之下,博客來暫且穩坐台灣紙本書市場龍頭,2020年營收持續成長。

除了在既有的營運模式下拓展業績,在網路社群上也以文章、影像持續強化與讀者的溝通,比起標榜「自帶流量」的箴言圖片,對深耕消費客層應該有較實際的效果。

至於電子書方面,博客來經營三年,每10位會員有1位會選購電子書,更喊出上看兩億營收,雖然數字尚未能超越讀墨和Kobo(讀墨2020年營收2.5億,Kobo則稱超過2億),不過博客來以銷售書籍為主,後兩者都有自家的電子書閱讀器,更是一大營收來源。

3.讀墨、Kobo:藍海無限 讀墨Readmoo目前是台灣電子書龍頭,多款專為繁中讀者打造的自家製閱讀器銷情不惡,更預計於2021年第一季推出首台彩色版閱讀器。

讀墨較特別之處是在社群經營上頗有成效,其臉書社團可能是台灣最活躍的閱讀分享社群,配合「閱讀馬拉松」等類似集點效應的活動,「推坑」效果極佳。

儘管經常優化、更新,網站不穩定的狀況仍時有所聞,若未能全面改善,將成為營運致命傷。

Kobo則採用多元化的行銷模式,透過與不同品牌合作,增加會員數與閱讀器的實體銷售點。

電子書對年紀較長的讀者而言,可以解決藏書空間不足的煩惱,還能隨視力變化調整自己適合的閱讀狀態;年紀較輕的讀者則只要帶著手機就能隨時隨地閱讀。

對出版自由受到限制的地區而言,電子書則是逃離思想箝制的機會。

如今這個時代,相信大家已經認同,無需爭執紙書與電書誰比較好,而是必須盡可能地將市場做大,才有維繫「閱讀」的可能。

4.青鳥、Tsutaya:品牌模組化 每間店都在名稱上做變化的青鳥書店,2020年接下位於信義路三段的真書軒,更名森大青鳥,以及進駐四四南村的「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目前至少已有六間分店,主事者蔡瑞珊更運用其媒體經驗跨足雜誌。

TsutayaBookstore蔦屋書店則由潤泰集團再下一城,於高雄大立百貨開出第四間(Tsutaya第六間)分店。

這兩家品牌似乎也形成某種「模組化」規則,儘管不是每間分店的情況都一樣,但獲利模式不一定來自於零售銷售,甚至也不是餐飲,而是與合作方的條件談判。

在營運壓力大幅減輕的前提下,反而有更多空間經營品牌形象,書賣不賣得出去倒是其次。

至於不少報導以「擊潰誠品」來形容近年展店頻頻的Tsutaya,只能說台灣的通路根本沒有被擊潰的本錢,這種說法更像是地產商炒作的新聞。

青鳥與Tsutaya兩家品牌似乎形成某種「模組化」規則。

圖為南港蔦屋書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5.momo:意在電商王座 2018年的觀察報告裡提到momo野心十足進入圖書市場,果然三年之間已成為無法忽視的對手,大有坐三望二搶一之勢。

但momo要的並不是成為最大的圖書通路,而是最大的零售通路,圖書只是完整這個任務的其中一小片罷了。

博客來近年也大力發展百貨部門,只是電商早已廝殺成一片,圖書反而是大多電商不做的領域,反其道而行阻力更小。

momo寧可捨棄毛利,以大量廣告和低價商品搶市占率(他們是唯一有本錢買下捷運站內廣告的通路),完全不甩高度講求人情默契的出版業界,「雙11」只是momo長期以各種名目折扣的其中一檔活動而已。

momo「雙11」一役引起熱議,我想到的是Amazon當年以「掠奪式定價」讓傳統通路兵敗如山倒的前例。

但我認為這種廝殺下的直接受害者並不是小書店,而是無法做出差異的其他電商平台,就連博客來也不得不在11月9日、10日兩天的晚間7點至11點,推出限時的全面66折應戰。

如同前述所言,電商消費者幾乎不具備品牌忠誠度,誰能拿出最有利的商品誰就是贏家。

momo僅花三年就讓消費版圖成長至此,那麼再三年之後呢?會是圖書市場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6.小書店:生存的怒吼 2020年同樣有一些書店選擇結束營業,如宜蘭的旅概念二手書店、西門町的電光影裡書店、台南的時之河書屋、專營藝術圖書的亞典藝術書店、簡體書店若水堂等等。

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書店誕生,萬眾矚目的香港銅鑼灣書店以募資方式於台北重啟自是港台大事,有河書店(前身為有河book)在唭哩岸重生同樣值得慶賀;蘭嶼的「在海一方」開幕後,台灣的主要離島終於全部都有書店了。

從台北、竹苗、中部到嘉南,幾乎每一區都有新的書店。

會選擇開書店的人,本身就有某種反骨的理想性格(無褒貶),當長年處於不公平競爭的狀態被更肆無忌憚地破壞時,我能理解他們在雙11話題中的憤怒。

身為一個曾經的書店人,我覺得將矛頭指向競業通路似乎搞錯了對象,也不認同以閉店作為抗爭手段,但這個做法的確引起了難得的熱烈討論,即使討論的方向與預期不同,仍多少為一灘死水帶來生機。

旁觀這些討論,我發現了與認知不太相符的事實:小書店的經營者似乎未如我想像中了解自己的顧客,也或者是因為與這些書店往來的客群實在太少,形成一個微小的同溫層,以致在發起抗爭時未能完整闡述理念,讓平時並不了解出版生態的大眾產生誤解,更加深了獨立書店「姿態孤高」的偏見。

這件事的後續效應還有待觀察,「新書售價規範制度」自然又再度被提起,但是文化部態度曖昧,只提了2021年可能即將上路的減免營業稅。

免稅雖是好事,但誰知道會不會又成為大通路議價時要求出版商降折的手段? 事實上,新書售價規範最大的阻力絕非來自通路。

在折扣可以做為行銷工具時,要大眾通路放棄它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了明確的規範與配套,通路萬無不配合之理。

當然,新書售價規範並非萬靈丹,而是一種公平對待文化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書店的經營者是否能將理念轉化為執行,這是無論營運規模大小,要維持自給自足最基本的能力。

書店的經營者是否能將理念轉化為執行,這是無論營運規模大小,要維持自給自足最基本的能力。

圖/法新社 三、從排行榜看通路趨勢 在整理各家榜單時1,發現通路對榜單的「詮釋」慾愈來愈強,除了新書榜、類別榜,讀者樣貌的分析也更多樣化,從性別、年齡到地區,甚至星座,都成為統計的標的。

用意或許是想在大同小異的名單中做出特色、吸引讀者目光、增加討論話題、納入更多的銷售品項。

心理勵志和商業理財本來就是排行榜的大宗,心理勵志2020年在各家入榜的數量幾乎都維持在20-25種左右,與以往相去不遠。

近年這類書籍的標題適合網路傳播,因而容易成為討論焦點,然而實際上最搶眼的還是商業理財書目的大幅成長。

以博客來為例,2019年的百大中,此類書目入榜21種,但2020年的投資理財加上商業職場類作品共有32種,許多通路中從不缺席的《富爸爸,窮爸爸》,幾乎成為台灣經濟起落的見證者了。

理財書目變多,擠壓到的可能是人文社科書目。

2020年人文書的出版仍舊興盛,但閱讀門檻較高,比起投資理財自然只能細水長流。

以下列出各通路前十大,做個簡易的觀察比較。

2 1.博客來 博客來實體書十大排行。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博客來電子書十大排行。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博客來2020年為電子書推出四種榜單:總榜、新書榜、完讀榜、畫線榜,大有不讓讀墨專美於前之勢。

對比紙本書榜單,可看出至少前十名的類型重疊性還算高。

紙本書年度冠軍《原子習慣》於2019年中出版後,隨即攻占各大通路,2020年在博客來的銷量甚至是2019年的三倍,讓2020年全台新書銷售冠軍《這世界很煩,但你要很可愛》也只能屈居第二。

2.金石堂、讀冊 金石堂實體書十大排行。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金石堂也首次推出四種實體書榜單:總榜、新書榜、網路榜、實體榜,在其主題頁上還有星座和年齡的各種排名。

比對網路和實體與總榜之間的起伏,可看出總榜受到實體榜的影響較大。

同時相較於實體榜,網路榜有較高比例是輕小說/BL小說等類型,呈現出不同客層的購書習慣。

左:金石堂電子書十大排行;右:讀冊十大排行。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金石堂的電子書榜與實體書重疊度頗高,相對之下,讀冊的電子書十大出現了其他通路較少看到的性感寫真(2019年也有),不過也可能其他通路的銷量並非較少,只是未能擠上前十大而已。

3.讀墨、Kobo、誠品 左起:讀墨十大排行、Kobo十大排行、誠品十大排行。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前兩年讀墨和Kobo的榜單幾乎不動如山,2020年雖然仍有舊書在榜上,相對已多了不少新面孔,反映出紙本與電子書同步日漸普及後,電子版新書的選擇隨之增加。

受到讀墨社群操作的影響,2019年出版的《為什麼要睡覺?》在疫情期間成為「睡眠增強免疫力」的「解答之書」。

誠品除了年度新書榜之外,在年度報告中亦分析海外分店的年度暢銷類型。

香港皆以本土議題為主,以記錄2019年7月21日元朗衝突事件的《元朗黑夜》銷售最佳;蘇州則以類型小說和個人真實經歷居多,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台灣版書名為《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奪下冠軍。

4.momo、小小書房 左:momo十大排行;右:小小書房十大排行。

圖/作者製、Openbook閱讀誌提供 把momo購物網和小小書房的排行榜放在一起,一望即知圖書市場天平的兩端。

momo的總榜幾乎被漫畫和輕小說攻占,第6至第10名都是單價不超過100元的品項。

不確定是否這一年momo有辦過什麼漫畫促銷活動,否則看起來比較像是購買其他商品時順道放進購物車的——當然不能排除漫畫迷與momo消費族群高度重疊的可能。

新書榜與其他通路的重疊度亦不高,《千分之三的意義》推測是特定對象購書。

小小書房的榜單則顯示,一間書店如何透過選書、陳列與活動、推廣,形塑屬於自己的「暢銷書」。

光是「百大中80%是新書、20%是舊書」這一點,就與其他通路有極大差異(目前各家年度暢銷榜多半新舊比例各半)。

雖然根據小小書房的分析內容所述,十大的入榜門檻為25本,對上游從業人士而言或許微不足道,但台灣至少有兩、三百家的小型書店,如果每一間店都能擁有自己的25×10,對出版多元化的維持實有關鍵之效。

這當中不僅有賴書店經營者的努力,也需要各環節的支持。

四、難以預測的未來 回顧這一年,我的疑惑比以往更深、更難想像台灣圖書產業未來的樣貌。

如果出版規模在這十年間打了對折,那麼十年後市場會不會剩不到100億?這樣還稱得上是個產業嗎?更重要的是,有機會扭轉這個局勢嗎? 2020年新書出版量如預期再減少,預估全年約3.3至3.4萬種,儘管我仍對此保持正向觀點,但不免疑惑那些「被減少」未能出版的都是些什麼樣的書,長此以往會否呈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出版社因為應付折扣和愈來愈少的首刷量,不斷改版舊書、拉高新書定價的招數又能玩多久?3「IP」風潮方興未艾,畢竟相較於出版,影視的規模更大、隔閡更小、獲利更吸引人,但唯有作品夠多、夠好,才有本錢創造出真正優質的IP,現在的環境,能夠培養出好作品嗎? 經常看到出版編輯或行銷為網路廣告的目標客群而苦惱。

在這個「分心時代」,讀者要關注的標的太多,光是緊跟名人或新聞話題已經不夠,不僅操作各種社群的粉絲專頁,還有無數我們不知道的臉書社團,甚至line的私人群組每天24小時不停歇討論,要掌握「書從哪裡賣出去」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

理當是「最後一哩路」的書店無論規模大小都未必洞悉自己的顧客,閱讀與群眾的距離是否愈來愈遠? 「耳朵經濟」爆發,愈來愈多出版社發展有聲書等各種數位內容,通路因為書籍銷售萎縮,發展更多樣化的營運模式,傳統定義上的「出版—書店」關係不再牢不可摧,看似創造更多可能,但產業鏈能挺得過這項考驗嗎? 篇幅有限而疑惑無盡,「出版通路年度觀察」邁入第三年,起心動念只是一個「數字控」意圖消解太久沒寫報告的癮頭,在歲末年終湊個回顧的熱鬧,但在這愈發崎嶇的路上,如果這份觀察能為出版人、書店人提供一點點前往明天的動力,那才是回首過往的意義。

(原文授權轉載自「Openbook閱讀誌」,原標題為「年度好書之外》2020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 通路因為書籍銷售萎縮,發展更多樣化的營運模式,傳統定義上的「出版—書店」關係不再牢不可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文:沈如瑩,書店工作者。

理科生、不自由工作者。

主修書店學,副修出版學程,守備範圍從商品策展、活動企劃、店務營運、教育訓練到顧客服務。

相信閱讀能改變世界,希望書店都能自己養活自己。

更多Openbook閱讀誌:Web|FB |延伸閱讀| 2020Openbook好書獎》得獎書單及完整專題,全文上線!年度好書之外》謝謝你們的美麗!——祝福離去的創作靈哲學為根、政經為骨,奇幻是她的日常籤詩:唐鳳心中的十大好書 上述「總榜」為年度銷售總排行,「新書榜」依各家基期統計。

各家榜單規則略有差異:讀冊的新書榜為根據其總榜自行撈取,非官方提供;誠品僅公布新書榜;小小書房榜單不包括團購和其經營之小寫出版的書目。

統計區間:博客來:2019.11.1-2020.10.31;誠品:2019.11-2020.10;金石堂:2019/12/01-2020/11/30;讀冊:2019/11/16-2020/11/15;讀墨:2019/11/16-2020/11/15;小小書房:2019/12/1-2020/12/07;其餘未特別說明。

根據交通大學出版的統計,2020博客來百大入榜書的平均定價為415元,頁單價1.35元,2018年的百大頁單價是1.29元。

時事觀察 出版產業 獨立書店 文學 Openbook閱讀誌 延伸閱讀 假使你希望和平,就應了解戰爭:走過60年歷史的台灣軍事出版 沒有書展的夏天:疫情與國安法打擊下,夾縫求生的香港書業 低價行銷,有何不可?書價「割喉戰」與書店抗爭的幾點反思 電子書定價太高?推廣數位閱讀,只有「折扣」一途? 一杯飲料錢的終極之戰:電商66折之後,出版業與書店何去何從? 年度好書之外:2018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作者其他文章 佐渡守/奇幻之島的漫畫:多元差異與包容,造就迷人的台灣圖像 讓專業的來!談授權、擬合約…影視經紀人的「媒合術」 謝凱特/替自己客製一首情歌:讀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 范銘如/台韓作家「女力爆發」的年代——評趙南柱、江鵝與劉芷妤 蔡曼尼/仙女都看什麼書?藝術家倪瑞宏的《仙女日常奇緣》 陳逸勳/專訪「反正我很閒」:左膠Youtuber?只是在荒謬裡玩出浪漫 沈如瑩/沒有書展的夏天:疫情與國安法打擊下,夾縫求生的香港書業 曾香慈/二次創作?聖地巡禮?一部成功動漫背後的強大獲利術 曾香慈/日本為何到處都是吉祥物?「角色經濟」下的吸金狂潮 蔡鈺淩/「IP至上主義」萬歲?日本影視產業的反面鏡 簡義明/《讓過去成為此刻》:噤聲年代,文學如何記住白色恐怖? 張亦絢/《成為一個新人》:我不知道如何去愛,所以學習重新開始 林欣誼/穿越日治時代的「百合」小說——訪《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 蔡鈺淩/趙南柱《她的名字是》:當代韓國女性的生存與戰鬥 黃崇凱/68年生的金英夏:台韓相似的民主進程與其餵養的文學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是致力推廣閱讀的專業書評網站。

以書籍為核心,我們提供中立的原生報導,客觀的書籍評論,深度的文化觀察,豐富的人物採訪。

秉持公正的精神,並以獨立嚴謹的編輯流程,細心對待每本書籍。

用一整年的時間,評選「年度好書獎」,用心推廣,為台灣豐富的出版歷史留下記憶。

經典好書的誕生,有賴閱讀文化的累積,我們希望成為其中一片立基石。

最新文章 荷蘭自行車大國是如何煉成的?(四):開放文化、公民與治理 陳琮勛/「林義傑用BT種子釣魚」?回溯BT與著作權的愛恨情仇 翁麗淑/《流氓王信福》:為什麼要幫一個「十惡不赦」的死刑犯著書立論? 1930年代島都台北的法國電影熱(下):映畫聯盟與台灣文人的法國夢 1930年代島都台北的法國電影熱(上):教養階層為何癡迷這些電影? 最多瀏覽 以客為尊的服務業?一場百年大疫,加重台灣公務機關長年的行政弊病 俄烏戰場的攻擊主力兵種:永不停止追求打得更遠、更準確的砲兵 徐巧芯違停事件啟示:台灣行人是道路使用的次等公民? 陳柏偉/強尼戴普勝訴,會是#MeToo運動與女性主義的反挫嗎? 陳琮勛/「林義傑用BT種子釣魚」?回溯BT與著作權的愛恨情仇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