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分析:中國改革開放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質@ 教學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城市戶籍居民或是非戶籍居民(農民工)? 2. 什麼生活素質?除了經濟的生活素質,是否要討論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生活素質? 3. 改革開放指的是原則,還是某些具體 ... 教學分享Anybodycanmakehistory;onlyagreatmancanwriteit.--OscarWilde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5311353測驗分析:中國改革開放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質?通識-現代中國剛批改同學的測驗,雖然中四快完結,很多同學還未能認真審題。

為了讓同學更了解通識科的答題技巧,我分析了不同程度的答案,讓同學更把握答題技巧。

參考資料: 時期 三大件 20世紀70年代 手錶 自行車 衣車 20世紀80年代 冰箱 彩電 洗衣機 20世紀90年代 空調 音響組合 錄像機 21世紀 房子 車子 鈔票  問題:「中國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內地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質。

」你在甚麼程度上同意此說話?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10分) 這是頗常見的通識科題型,同學需要判斷「中國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內地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質」的說法,是否有足夠理據支持。

不過,同學在判斷之先,必須認真審題,按照題目所含判斷的邏輯和論點,提供相關細節。

表面上,同學只能支持或否定「中國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內地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質」這個單向的說法,但仔細分析,同學將會發現題目隱藏了很多歧義,有待澄清。

例如: 1.     什麼內地城市居民?城市戶籍居民或是非戶籍居民(農民工)? 2.     什麼生活素質?除了經濟的生活素質,是否要討論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生活素質? 3.     改革開放指的是原則,還是某些具體政策? 題目經分析後,便出現以下的邏輯關係: 1.     「引入外資→內地城市戶籍人口的經濟生活素質」 2.     「增加就業機會→內地城市非戶籍人口的經濟生活素質」 3.     「粗放管理→內地城市戶籍及非戶籍人口的環境生活素質」 4.     「人均收入的增加→內地戶籍人口的福利/非戶籍人口的福利」等 由於問題涉及「在甚麼程度上/何等程度上」的提問用語,同學還須留意: 1.     在確定「程度」時,同學必須分析改革開放對「城市戶籍/非城市戶籍」居民的不同生活素質的影響,以呈現「內地城市居民生活素質的提昇」這句說話本身包含的矛盾與含混之處。

2.     若沒有就「內地城市戶籍居民/非城市戶籍居民」及「經濟/非經濟生活素質」分析,是很難確定「程度」的。

所以,分開處理「內地城市戶籍居民」和「內地非城市戶籍居民」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最後,同學必須留意,不要被「資料」牽著鼻子走,「資料」提供可能有用的論據,但同學千萬不要以為資料呈現的,是最主要的論點。

以下就同學的表現逐一分析。

同學A的答案: 以同學A為例,她一開始便說明「很大程度同意此說法」,接著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令中國的經濟有很大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質。

」她引用了資料說明,中國人的消費力越來越強。

明顯地,她沒有分析題目的內在矛盾,亦被資料牽引著作答方向,未能提出資料以外的論點。

同學B的答案: 同學B的問題,就是被資料牽著鼻子走,不斷以資料說明改革開放與內地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質的關係,沒有清楚審訂題目,指出題目的含混之處。

同學C的答案: 同學C的引言,明顯比同學A和B為佳。

他除了引用資料,指出以經濟數據為主的生活水平提升外,還分析資料的局限,指出生活素質還包括政治、社會等其他範疇。

同學D的答案: 與同學C比較,同學D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她不單將生活素質分為不同範疇,更將內地城市居民,分為有戶籍的居民及沒有城市戶籍的農民工,將題目的內在予盾呈現出來。

因此,她的論點和立場大致上吻合,即對有戶籍的城市居民而言,改革開放的確提昇了他們在經濟範疇的生活素質,但對農民工而言,則有保留。

同學E的答案: 同學E的文章,立場和論點皆一致。

更重要的,是他引用了非常具體的改革開放政策,說明「改革開放」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質」的關係。

例如,他運用了「特區」、「入世」、「城市福利」政策,指出城市居民在經濟及社會生活素質的提昇。

另外,他亦考慮到非戶籍人口的問題,所以他在最後一段,指出農民工並非主要的討論對象。

論點雖然牽強,但至少他有思考這個問題。

他在駁論部份處理不足,但文章的組織結構比之前的三位同學嚴謹,以「首先」、「另外」、「入世後」、「可能有人認為」為段落之首,立竿見影。

如果他能兼顧農民工的生活素質問題,以及運用更多資料,分數將會更高。

/Xuite日誌/回應(1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chuyiukwong's新文章校本歷史課程的本地史研習填補了什麼「空無」?教師與課程探究的關係(總結)校本歷史課程的本地史研習填補了什麼「空無」?教師與課程探究的關係(下)校本歷史課程的本地史研習填補了什麼「空無」?教師與課程探究的關係(中)校本歷史課程的本地史研習填補了什麼「空無」?教師與課程探究的關係(上)借調的最後一天關於「街舞」的幾個片段從口述歷史到鄉土教育立秋詠楝教出來的無知現代不知誰是「客」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chuyiukwong'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