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氣壓彙整 - 台灣高山症缺氧研究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環境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在高海拔的低氣壓的環境中,因為人體可以獲得的氧氣分壓較海平面為低,因此將使肺泡氣中的氧氣分壓下降,造成肺泡中的氧氣分壓與血液中氧氣 ... 跳至主要內容 1. 環境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在高海拔的低氣壓的環境中,因為人體可以獲得的氧氣分壓較海平面為低,因此將使肺泡氣中的氧氣分壓下降,造成肺泡中的氧氣分壓與血液中氧氣分壓之間的壓力差下降,單位時間內肺泡擴散到毛細管的氧減少,造成動脈中氧分壓與血氧飽和度下降。

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

雖然氧氣在同一高度仍然同樣是占約21%,但是海拔越高氣壓卻照比例降低,於是在越稀薄的空氣中同樣比例的21%氧氣,當到達海拔4600公尺時,環境中的氧氣大概只有剩下平地的50%左右。

計算方式為:–與平地比較所可獲得的氧氣比例為:412/760=54%–高山上實際在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比例為:21%X54%=11.34%當然實際外部環境和人體所能獲得的氧氣比例就不是簡單的用比例計算而得的,而是經過研究量測之後統計所得,詳細資料可參考下表: 不同高度的氧氣分壓與血氧關係表(單位:毫米汞柱mmHg) 高度M        PB       PiO2       PaO2       PaCO2       SaO2% 0               760      149        94          41            97 1,500           630      122        66          39           92 2,400           564      108       60          37           89 3,000          523       100       53          36           85 3,700          483       91        52          35           83 4,600          412       76        44          32           75 5,500           379      69         40          29           71 6,100           349      63         38          21           65 7,300           280       52        34          16            50 備註:高度=公尺,PB=大氣壓力,PiO2=吸入氧氣分壓,PaO2=動脈氧氣分壓,PaC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SaO2=動脈氧氣飽和度 由於大氣與肺泡中的『氧分壓』落差是隨著高度而縮小,影響肺泡中氧氣及二氧化碳兩種氣體的交換速率、紅血球結合氧氣能力,以及氧氣在組織中釋放的速度。

因此,當身體組織中供氧不足產生缺氧,輕則引發高山症,若是突然的嚴重缺氧,則可能發生昏迷或引起更嚴重的高山症腦水腫,以及高山症肺水腫病變。

高山症狀在海拔2100m以上的任何高度都可能會發生,特別容易發生在海拔2750m以上,不過因人、因狀況而異,有些身體狀況較不好(心臟病、二尖瓣、長期慢性缺氧等),可能在1500-2000m就出現頭痛等上述不舒服之高山症症狀。

2.運動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正常情況下,人體在海平面運動時,動脈內的含氧量會微微的上升,以便供應回饋運動所需。

但是,在高海拔的環境中進行運動、步行等消耗體能的事情,動脈內的氣壓反而會出現下降情況。

3. 睡眠氣壓下降與高山症關係 「睡得愈低,爬得愈高」,這也是高原登山的黃金法則之一,也就是攀爬高山或攻頂後,一定要下降到較低的海拔紮營過夜。

這是因為在高海拔睡眠時,呼吸換氧能力在睡眠中會下降,因此晚上時低氧現象更明顯,更多的休息反而沒有效果。

搜尋關鍵字: 近期文章 高山症腦水腫的治療及藥物給予 高山症肺水腫的治療及藥物給予 預防高山症的飲食準備 預防高山症的營養增補劑 預防高山症的體能準備 近期留言彙整 2020年3月 2020年2月 2019年12月 2019年11月 2019年10月 2019年7月 分類 全部文章 專題報導 案例評論 高山症新知 其他操作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org台灣繁體中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