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期強迫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主要症狀是重覆出現的思想或行為,病患不想要它出現,且努力抗拒,卻還是無法停止,且引發很大的焦慮。

本病通常在青少年期發病,也有早在童年 ...           兒童青少年期強迫症 陳瑞和、陳信昭          就讀高一的王同學每天花數小時讀書,但卻唸不到兩頁,因為他極度擔心漏唸,必須每一個字都仔細反覆讀過,甚至還不放心,不斷從頭開始唸,結果導致他身心俱疲、成績退步。

(案例一)          「……我老是覺得手髒,每次上過廁所或是摸過髒東西後去洗手時,雖然用肥皂洗了好幾次,但總是覺得沒洗乾淨。

明明應該已經非常乾淨,心裡就是還覺得髒,忍不住還要再洗,每次洗手都要花上幾十分鐘,甚至還曾經洗得雙手都破皮了;也常感覺嘴巴裡髒,每次刷牙都要刷上十幾分鐘,所以現在我每次一進洗手間都得待上將近一小時才能出來,一整天幾乎什麼事都不能做,實在很痛苦……」(案例二)         十歲的陳同學對於周遭環境特別敏感,老是擔心所處的環境不夠乾淨,擔心學校操場塵土飛揚,也擔心門上的把手沾滿了細菌,每晚就寢前,一定得洗完澡才上床睡覺,浴室和床鋪之間,還先用椅子排成一列通道,再用毛巾覆蓋在椅子上,以便洗完澡之後,走在椅子上,由浴室回到床鋪,以避免乾淨的手腳碰觸骯髒的地板。

如果洗完澡回到床鋪的過程不慎將身體「弄髒」,就必須回浴室重新盥洗沐浴,往往一個晚上洗好幾次澡。

(案例三) 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主要症狀是重覆出現的思想或行為,病患不想要它出現,且努力抗拒,卻還是無法停止,且引發很大的焦慮。

本病通常在青少年期發病,也有早在童年發病者。

每1,000人中大約5人患有此病。

有三分之一的強迫症成年患者表示,在童年時就已有類似的症狀出現,但沒有特別在意。

兒童早期發病者將會影響其發展與學習,所以兒童若罹患強迫症,應及早給兒童精神科醫師評估與治療。

強迫症的症狀特徵為何? 一、強迫性思考:     強迫性思考是一種不想要、侵入性的想法、衝動、或影像,而症狀出現時,通常患者感到很討厭、無意義、無法接受,或很難擺脫。

當強迫性思考出現時,隨之而來的是不舒服的感受和焦慮,讓人有一股衝動想去擺脫它。

例如覺得手不乾淨,就以強迫性洗手來使自己安心一點;擺脫的動作也可以是內隱的心靈活動,例如當強迫思考出現時運用其他的想法來對抗或抵消它,不讓它出現。

    常見的強迫性思考包括有關污染的反覆想法(如擔心與人握手會被沾污)、一再懷疑(如懷疑自己已做了某些行動,諸如行車中傷及他人或離去時未鎖門)、需要事情遵照特殊次序(如東西凌亂或不對稱時會強烈不舒服)、有關攻擊或可怕的衝動(如想要傷害自己的弟弟或在教室內喊叫淫穢言語的念頭),以及有關性的想像(如一再出現春宮圖片影像)等。

 二、強迫性行為:     在強迫性思考之後,經常跟隨而來的就是強迫性行為。

強迫性行為可以是重複的行為(如洗手、排序、檢查等)或心智活動(如祈禱、計數、重複默念字句等)。

假如不做強迫性行為,焦慮會一直增高,而在做了強迫行為之後可以暫時降低焦慮,但也因此不斷地強化個案去執行強迫性行為的動機。

    最常見的強迫性行為就是重複清洗與檢查。

其他症狀包括︰數數字(通常是在進行強迫性行為時,例如洗手會數次數)、收集物品、物品排列的整齊性,或要求再保證等。

  三、抗拒:     大部分強迫症病人理解到自己的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並不合宜,且努力地屏除他們不要的強迫性思考,並且防止強迫性行為。

但是,在試圖抗拒強迫症狀時,此人會感覺越來越高漲的焦慮或緊張,而在繼續出現強迫症狀時,病人焦慮或緊張就降低。

    很多人可以在他們工作或上學時的數小時之內控制強迫症狀,但是在病程中幾次對抗強迫性思考或行為都失敗後,患者會投降,不再有動機與其對抗,反將強迫症狀併入自己的生活常規之中。

此時強迫症狀變得更嚴重,以致費時的儀式行為佔據了病人的生活,使得他們無法外出參與活動。

 四、症狀的慢性化:    有些人會在短暫時間內康復,但是大多數的病人的症狀會在數年內起起伏伏。

病情的起伏跟外在壓力、環境改變與心情變化相關。

 以下舉例說明一些常見的強迫性思考與行為: 主     題 強迫性思 考 強迫性行 為 污   染 害怕被細菌、糞便、尿液等污染 不斷要求醫師檢查身體有否愛滋病 重複洗手、洗髮;消毒別人碰觸過的物品 檢   查 擔心門窗或瓦斯沒關 擔心作業寫錯字 出門前不斷重複檢查門窗或瓦斯,以致超過約定時間或遲到;考試不斷重複檢查答案,以致寫不完考卷或作業 對自己或別人的身體傷害 不斷想著自己會傷害弟弟 不敢與弟弟單獨在一起;尋找保證 隱藏刀或塑膠袋 死   亡 出現深愛的人死亡的影像 不斷打電話詢問是否安在 意外傷害(例如車禍、生病等) 不斷想著我可能已經撞上一個路人了 打電話到醫院、警察局 折回原路檢查或檢查車上有無撞痕 在社交場合出現不被接受的行為 不斷覺得有公然罵三字經的衝動 試著「控制」行為;避免參加社交活動 重複問別人是否自己的行為會被接受 性 不斷想著可能會去強姦女人 避免與女人單獨相處;極力去除性的想法 宗   教 不斷浮現自己將會服事魔鬼的念頭 禱告;不斷尋求告解 補償對上帝的奉獻 整齊性 須不斷重複想到覺得正確為止 假如我沒有正確地清理牙齒,我必重複一個動作很多次 不斷的重複,直到感覺對為止 無意義的詞句、影像、音調、言語或數字 讀書時腦中出現電視或音樂的聲音。

          重複讀頌課文,直到沒有聲音出現為止。

 強迫症患者重複的動作讓他們看起來很滑稽,造成的痛苦卻最大,因為他們不得不重複這些無意義的動作、意念,否則無法正常生活。

例如,有個學生看到國文課本中的「之乎者也」,就會一直盯著看,無法繼續讀其他字句。

而強迫意念更像幽靈般纏繞患者腦海不去,迫使之一定要做些什麼,才會使自己稍稍放心些。

對於青春期發病的青少年,有的家長會認為患者「故意作對」而感到生氣,有些認為只要個案「想開一點」就好了,一直勸告個案,但效果不彰而倍感氣餒,最後家人及朋友對於患者反覆出現的症狀感到束手無策。

 以下有一些簡單的問答測驗,可以幫助家長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強迫症傾向。

  1.    是否對如塵土、細菌或其他危險的事表現出過分的擔憂? 2.    是否經常重複不休地問同一個問題? 3.    是否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困難? 4.    是否洗手、洗澡或換衣服太頻繁? 5.    是否常重複的檢查功課,書一遍遍的念,作業寫了又再寫? 6.    是否處理事情都有固定的程序,一旦事情不能依照既定的程序進行,就會表現得非常失望? 7.    是否經常重複做同一件事,直到自己認為滿意為止? 8.    以上這些症狀是否引起情緒上波動太大的困擾? 9.          以上這些症狀是否已在學校或家庭生活中造成衝突?  強迫症的成因為何? 真正的成因尚未清楚,但能肯定的是與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問題有關。

也有家族與基因的研究發現強迫症有家族聚集的傾向,而且同卵雙胞胎的共同罹病率比異卵雙胞胎高,顯示它可能與遺傳有關。

過去認為強迫症是生活經驗所造成,但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它起源於生物(或稱之體質)因素。

因此,強迫症並不是兒童時期學到的壞習慣,也不是個人的古怪個性使然,它是一種屬於精神心智方面的疾病。

 強迫症常見哪些合併症?    強迫症有時合併憂鬱症、飲食障礙、物質濫用、人格違常、過動症、其它的焦慮症。

合併其他疾病將會讓強迫症更難診治。

   即使強迫症患者有健康的病前個性,但隨著病程也可能發展出某些人格特質,例如:畏避性,依賴性,強迫性等人格特質。

     如何治療兒童青少年期強迫症?    兒童青少年不是微型的成年人,不能完全用治療成年人的方式來套用,必須依據兒童青少年的個別特性及脈絡,由家庭、學校和醫院等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有時必須適當地誘導孩童去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逐步設法減輕焦慮的感覺,但有時藥物治療對症狀的減輕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研究,如果藥物療法及行為療法兩者同時並行,效果通常會比單一療法要來得好。

   一、藥物治療     具有影響血清素效果的藥物可以減少強迫症的症狀,這些藥物包括某些抗鬱劑,例如,Anafranil,Prozac,Luvox,Zoloft等。

有時亦需併用其他藥物才能讓治療效果更好。

如能與心理治療或行為治療結合,大約三分之二患者的病情在一年內會大幅改善。

 二、心理治療 行為治療是有效的心理療法。

做法是首先讓患者接觸引發症狀的東西,如污穢物件、利器等,然後用各種方法防止患者做出清潔、檢查等重覆性行為,但過程中需輔以放鬆技巧的訓練,再加上給予解釋、安慰、鼓勵等。

有時強迫性思考不絶於腦海,則用思考暫停法或思想轉移方法治療,就是一旦思想不能自控,就以其他事情來代替及阻止。

不過,這些方法需有專業人員從旁加以協助,方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有時治療師會併用認知重建的技術來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或減少焦慮;也有治療師選擇運用後現代敘事治療的方法來賦權(empower)病患,共同來對抗疾病這隻怪獸。

 強迫症可痊癒嗎?     強迫症通常開始於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典型的發病年齡男性比女性更早,男性在6-15歲,而女性在20-29歲之間。

多數的初發狀況為逐漸產生,但某些個案也屬急性初發。

    一般而言,強迫症屬於慢性疾病。

雖然有三分之一的個案症狀會完全消失,但是大部分個案的症狀是起起伏伏,而症狀惡化常與生活壓力相關聯。

大約15﹪個案的職業及社會功能逐漸退化。

預後不良的因素如下:合併有人格違常、嚴重憂鬱症或躁鬱症;不配合醫療;嚴重家庭問題;固著的強迫性思考或行為;沒有外顯的強迫性行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