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一族 《停不下來的人》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總之,臨床前的嚙齒動物研究顯示,啟動分泌血清素的神經元,身體溫暖後就會產生類似抗憂鬱藥的效果。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溫度感覺通路與掌控情緒的大腦系統會相互作用, ...
0
1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1
0
好書搶先看
生命奧祕
社會群體
精神心理
醫療健康
強迫症一族─《停不下來的人》
PanSci
・2015/04/21
・2336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SR值484
・五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停不下來的人(4)
偷竊症(1)
厭食症(2)
強迫症(9)
拔毛症(2)
摳皮症(1)
暴食症(1)
身體畸形恐懼症(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部分病人出現「特殊的偷竊行為,卻找不到任何理由或動機」。
現在,偷竊症的案例遠少於強迫症,而相較於一般在商店中順手牽羊的小偷,偷竊症患者的年紀通常比較大,而且就像妥瑞氏症患者一樣,他們在偷竊前備感焦慮,偷竊後反而鬆了口氣。
類似的疾患還有購物癖(或稱強迫購買症),它曾於一百年前短暫出現在精神醫學的教科書中。
另一項帶來極大困擾的衝動控制疾患是拔毛症。
顧名思義,就是患者經常拔自己的頭髮,一旦到了東禿一塊、西禿一塊的地步,他們就會用假髮遮住。
拔毛症患者所拔的通常是頭髮,但也有人偏好拔睫毛或陰毛,有些患者甚至完全沒察覺到自己的行為:一名因嚴重拔毛症而接受治療的男子,某次開車的時候低頭一看,赫然發現儀表板上竟然布滿自己的頭髮。
有些患者則會吃毛髮:一名三十四歲的土耳其熟女連吃了十年的頭髮,最後醫生不得不動手術,取出塞滿她胃部的髮球。
髮球一旦超過胃的負荷而被擠進腸道,就是醫師所說的「毛石腸梗阻症候群」,俗稱「長髮公主症候群」,名字源自格林童話《長髮公主》,但這個症狀可是會致命的。
還有一種疾患叫做「摳皮症」,患者不斷摳抓皮膚上的斑點、結痂等凸起或瑕疵,一天可以抓上好幾個小時,就連睡覺時也一樣。
約有三分之一的摳皮症患者,甚至會吃掉自己摳下來的碎屑;部分患者還會用細針、大頭針、刮鬍刀和除針器等工具輔助。
這些舉動都可能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
美國東部有名男子曾將患有摳皮症的妻子緊急送醫,因為他一回到家,看到妻子脖子上有個血淋淋的大傷口,看起來活像是彈孔,直覺以為她身受槍傷。
他的妻子聲稱脖子上有顆粉刺,動不動就會用指甲摳抓。
那天,她拿了支鑷子來摳粉刺,甚至往皮膚下挖、深入皮下組織,最後碰到了肌肉;她用鑷子夾著自己的肉,一次又一次向下摳,差點就刺穿了頸動脈。
萬一真的到了這種地步,她勢必會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這名女子是會計師,腦筋很好又口齒伶俐,各方面都十分正常,唯一的問題就是摳皮症。
她對自己的皮膚外觀十分在意,簡直到了妄想的地步。
她從四十四歲開始出現摳抓的毛病,而令她備感挫折的是,所有諮詢過的醫生都不了解她;對她來說,摳抓的動機並不是要傷害自己,而是要去除皮膚上的瑕疵。
她會指著自己的臉,堅稱某塊皮膚有異狀,而且不承認自己有任何誇大;事實上,她身上所有的瑕疵,全都是自己狂抓腿部、手臂和臉部所留下的傷疤。
強迫症光譜上最令人煎熬的症狀,應當是「身體畸形恐懼症」。
這個症狀會讓人過度在意外表的缺陷,通常是不滿意自己的樣子,但有時候是挑剔別人的容貌(所謂的「身體畸形恐懼投射症」)。
這類患者的男女比例相當,多半是在意自己臉上或頭部的瑕疵,就算是一點點皺紋,他們都能當成難看無比的畸形。
他們每天會花好幾個小時,強迫執行特定的儀式,可能是反覆檢查鏡中的自己,或者刻意上好幾層妝。
這些患者多半認為自己外表的缺陷會嚇到其他人,有人甚至把自己關在家裡;即使出門,也要戴上假髮、帽子、墨鏡等配件,或是走路要維持特定姿勢;有些人只要經過商家或汽車的窗戶,就一定要照一下鏡子;還有人會把家裡所有的鏡子都蓋上毛巾。
大部分患者都要再三確定自己外貌正常才能安心,且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自殺的念頭。
不過,這種恐懼症並不新奇。
早在一八九一年,義大利精神科醫師恩里科.摩瑟利就接手過類似病例,他說:「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忽然萌生對身體畸形的恐懼,無論是說話、讀書或吃飯到一半,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這種念頭。
」根據統計,目前約有一%至二%的人口罹患這種疾病。
但是就跟強迫症一樣,患者本身羞於啟齒,再加上醫生不夠敏銳,導致診斷出來的病例比實際上要少。
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往往把真正的想法藏在心裡,因為怕別人會嗤之以鼻,批評他們虛榮或自戀;在臨床上,這些患者也比強迫症患者更容易被判定為妄想,因為他們較不會認知到自己的念頭或行為有多麼荒唐。
有人會把身體畸形恐懼症和「肢體健全認同障礙」混淆。
所謂的肢體健全認同障礙,指的是身體健全的人覺得多了一隻手或一隻腳,因此會要求醫師幫自己截肢;如果醫師拒絕動手術,患者就會試著用斧頭、菜刀或自製的裁切器來完成心願。
如果腦袋浮現的擾人念頭跟外表無關,而是跟健康有關,那就有可能是「慮病症」。
就像我們會形容某人「有點強迫症的傾向」,這個症狀也已經脫離了原本的臨床定義。
許多人以為,慮病症患者就是對鼻塞和咳嗽等小毛病大驚小怪,或者一頭痛就擔心長了腦瘤。
這種症狀聽起來好像不嚴重—還讓人覺得有點蠢,但是真正的慮病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煎熬,其實並不亞於強迫症患者:對罹病的焦慮轉變成執念,再用繁複冗長的強迫行為去壓抑。
他們會自己量體溫、脈搏和血壓,反覆檢查自己的吞嚥能力、追蹤尿液和排便情況,並留意疑似癌症的腫塊。
有些患者本來健健康康,但身體經過百般折騰後,反而出現變化或不適。
他們也需要獲得別人的安撫才能放心,包括親朋好友、醫師、專家、醫院專線、網友等等。
強迫症是源於內心的念頭,慮病症則沉溺在身體的感受,並將影響加以誇大。
厭食症和暴食症等飲食疾患,同樣有與強迫症明顯相同之處。
重複出現的強烈念頭,迫使患者採取特定的行為模式來減少焦慮,譬如拒絕進食或吃個不停,隨之而來的就是催吐或劇烈運動等強迫行為。
其中,刻意壓抑念頭似乎是關鍵所在。
暴食症患者很厭惡自己的飲食習慣,努力克制卻不得要領,反而更容易出現暴食的行為。
厭食症患者的執念和強迫行為則可能無關食物或體重,包括想把東西對稱排列等非理性的欲望。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5四月選書《停不下來的人:強迫症,與迷失在腦海中的真實人生》,究竟出版社出版。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PanSci
1006篇文章
・
987位粉絲
+追蹤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2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3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6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動彈不得的心:強迫行為是一種病嗎?
熱戀好比強迫症—《搞笑諾貝爾獎》
你真的認識強迫症嗎?
心靈癱瘓──無法停止的強迫思考
【紀錄】M.I.C.XXXIII:控制
0
3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1
空虛、寂寞、真的會覺得冷?體溫調節與憂鬱症的關聯──《做個有溫度的人》
時報出版
・2022/09/11
・3423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下視丘(4)
厭食症(2)
恆定(1)
情緒(102)
憂鬱(28)
溫度(43)
血清素(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憂鬱跟冷的聯想
著名的臨床心理師貝克(AaronBeck)曾寫電子郵件告訴我,他臨床治療的患者常說他們覺得冷。
或許沒有人對這點感到意外,畢竟覺得冷與感到憂鬱似乎「很自然」就湊在一起了。
然而,這並沒有告訴我們,讓兩者如此明顯相連的生理機制是什麼。
如果常常覺得冷的話,記得注意保暖,還要注意你的心情哦!圖/GIPHY
1970年,韋克林(AnthonyWakeling)與羅素(GeraldRussell)做了一項研究,探索十一位罹患神經性厭食症的女性患者的體溫調節。
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飲食障礙,其特徵是自我限制飲食、過激的減肥欲望、非常害怕體重增加(該研究也找來十一位健康的女性作為對照組)。
雖然多數的厭食症患者體重過輕,但她們還是認為自己太胖。
儘管她們已經吃得很少了,有些人還會催吐或濫用瀉藥。
我們知道神經性厭食症可能導致心臟受損、骨質疏鬆症、不孕,或其他與營養不良有關的疾病。
那十一位患者在住院期間於營養不良狀態下接受檢測,隨後又於進食後再次接受檢測;這些測試包括衡量口腔與皮膚的溫度在接受熱刺激與標準膳食之後的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患者基本上對任何類型的溫度變化都不太敏感。
因此,神經性厭食症似乎與體溫調節能力受損有關。
臨床證據與體溫控制失調是一致的,患者的四肢冰涼發青,組織與微血管床受損,常喊冷。
事實上,一些嚴重營養不良的人會出現體溫過低的現象,甚至可能致命。
研究這些厭食症族群往往很困難,因為大樣本取得不易;樣本小則意味著,目前為止我們的結論大多只是推測。
但我們的理論性推論呼應了一個概念:食物攝取是由下視丘的結構所調節的,下視丘也正是調節溫度的地方。
hypothalamus就是下視丘,主要功能跟人體的恆定有關。
圖/wikipedia
以手術破壞下視丘內的核(名稱是腹內側核〔ventromedialnucleus〕)會導致老鼠暴飲暴食及肥胖;老鼠下視丘的極外側部分(即遠離那個核)雙側受損時,會導致老鼠節食,把自己餓死。
新的研究已把這些結果延伸應用到其他物種上,例如,山羊與老鼠的研究都顯示,腹內側核涉及食物攝取的調節。
注意,人類大腦中的下視丘很小,所以很難研究。
不過,觀察顯示,人類的這個大腦結構出現病變時,可能使人變胖或消瘦。
前面提過,下視丘的一部分在體溫調節中負責扮演主恆溫器的角色;但我們也提過,下視丘不只是恆溫器而已,它也調節多種基本的代謝流程、睡眠、疲勞、晝夜節律與依附行為。
這裡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研究人員必須避免陷入反向推論的陷阱。
下視丘很複雜,一個神經區域不只負責一種行為或機制。
我們知道,身體承受熱壓力時,它的視前區是散熱控制部位。
食物攝取與體溫調節之間的關聯不是偶然的,兩者都攸關新陳代謝,也都參與身體能量平衡的間接控制。
韋克林與羅素研究厭食症患者時,推測食物攝取調節失靈可能與無法調節體溫有關。
早期關於神經性厭食症的病因,理論是強調心理根源,例如童年遭到性侵、在功能失調的家庭成長所造成的情感創傷。
一般認為導致神經性厭食症的其他心理因素,還包括焦慮、孤獨、自卑、憂鬱。
以文化身體理想意象為基礎的社會原因,在過去也是重要因素。
厭食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也很複雜。
圖/Pixabay
厭食症跟憂鬱症的關聯
最近,研究探索了基因因素(這種疾病有很高的遺傳性)以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過度活躍(導致無法妥善地調節荷爾蒙)。
有些人認為厭食症與憂鬱症之間是因果關係,但兩者的關聯其實沒那麼直接。
早期的憂鬱症理論就像厭食症理論一樣,把憂鬱症視為一種心理失調,但最近的研究是探索身體失調與社交情境的失調。
在這方面,醫學與心理學都穩定地朝著一條漫漫長路發展:持續把神經運作視為身體現象,把大腦、神經系統與其他身體組成視為包含在單一生物的整體內。
以前的理論認為,大腦是所有心理疾病的源頭。
這類理論雖然還沒被完全推翻,但越來越多人認為,把情緒障礙(尤其是憂鬱症)視為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以及所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身心失調,可能比較正確。
這反映了一種仍持續發展的心理健康觀點,不僅源自於大腦,而且源自一個更大、涵蓋更廣的系統,而那個系統會配合實體與社交環境進行調適。
換言之,從身體到中樞神經系統的輸入,在認知與情緒狀態中都扮演關鍵要角。
來自周邊的輸入,其中包括溫度感覺訊號,那些訊號可能對幸福感與憂鬱感有很重要的影響。
傳統上,理論是把焦點放在體溫調節的生理面,也就是達成與維持恆定。
不過,最近的研究以證據顯示,調節體溫所涉及的神經機制與情緒狀態的關聯,遠比傳統理論所想的更密切。
溫度的調節對於身體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得重要!恆溫動物是這樣,那變溫動物也一樣嗎?圖/envatoelements
溫暖的好處
我們已經看到,接觸實體冷熱與有關社交冷熱的認知及情感行為相關。
最近,許多對嚙齒動物做的研究顯示,實體溫暖會刺激血清素的分泌;在大眾文化中,這些神經傳遞物質與產生幸福感、快樂感、甚至欣快感有關。
這個觀點確實有些道理,雖然生物化學與生理上的現實複雜得多。
總之,臨床前的嚙齒動物研究顯示,啟動分泌血清素的神經元,身體溫暖後就會產生類似抗憂鬱藥的效果。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溫度感覺通路與掌控情緒的大腦系統會相互作用,無法妥善調節溫度可能與情感疾病(affectivedisorder)有關。
最耐人尋味的是,研究顯示,提供實體溫暖(即啟動溫暖的溫度感覺神經通路)可能有治療情感疾病(包括憂鬱症)的療效。
我們知道,有情感疾病的人,對溫度有不同的感知,對皮膚溫度變化也有不同的反應,他們不見得能調節體溫。
有些研究人員甚至認為,膚電傳導程度可能是辨識憂鬱症的特徵。
情緒與溫度看似具有許多關聯,不過,根據現有的證據,我認為目前並沒有簡單的生物特徵可以判斷心理症狀。
不管有沒有具體的生物特徵,憂鬱症患者似乎都有調節體溫的問題。
這現象呼應了貝克在電子郵件中的臆測:憂鬱症患者對溫度的反應確實變了。
對無害的溫度刺激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可能也與憂鬱症有關,因為憂鬱症會弱化一個人對舒適溫暖的感知,但強化一個人對不舒適高溫的感知。
研究也顯示,憂鬱症患者比健康的人更少流汗,可見降溫機制運作不良。
2009年,一項研究綜合分析了三個獨立實驗室的研究結果,總共涉及279位憂鬱症患者與59位健康的參與者。
綜合分析的結果顯示,膚電傳導性較低導致出汗減少,可能是憂鬱症患者自殺風險的一個指標。
研究顯示,傳入的熱感應訊號,會刺激血清素合成系統以及與憂鬱有關的大腦區域。
這表示,憂鬱症患者的體內降溫機制運轉不良。
熱的調節不良常被發生在憂鬱症換著身上,但這似乎跟前面提到的感到溫暖會有比較正面的感覺有衝突。
圖/envatoelements
2007年的一項研究,檢視了非典型憂鬱與自我安慰行為之間的關係(例如想吃巧克力之類的療癒美食、想洗熱水澡)。
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因素、體溫調節、憂鬱症之間可能有關聯。
這些行為是用來對抗皮膚溫度低或社交冷淡嗎?它們可能是為了觸發降溫機制,以降低交感神經與情緒的促發,以及核心體溫嗎?還是這兩種動機都存在呢?
回想一下前面的實驗:社交排擠導致皮膚溫度降低,但拿著熱飲又減少了社交排擠的負面影響。
我相信身體溫暖可以抒解一些憂鬱感,但真正的解方當然複雜得多。
那取決於社交環境、溫度,以及你因應這些因素的方式之間的關係。
在未來幾年裡,我相信會有新的技術讓我們詳細研究這些關聯。
——本文摘自《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2022年9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時報出版
148篇文章
・
27位粉絲
+追蹤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2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3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6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蟲蟲危機!氣溫上升加速害蟲蠶食農作物——《圖解全球碳年鑑》
溫暖的房子更有「家」的感覺?還能讓房子賣更多錢!──《做個有溫度的人》
「溫度」改變別人的看法?拿著一杯熱飲就能讓人覺得自己好相處──《做個有溫度的人》
「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
讓孩子成為冒險王!花更多時間在冒險遊戲,體驗到更少焦慮及憂鬱情緒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動彈不得的心:強迫行為是一種病嗎?
莊博安
・2017/09/02
・3802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SR值540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強迫性人格障礙症(1)
強迫症(9)
心理學(304)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許多強迫行為之所以吸引我們去做,不是因為它們能帶來喜悅,而是它們保證能平息焦慮。
……極度的渴望,它燃燒、折磨我們,好像血管充滿了蒸氣、滲入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急需將其釋放。
(1)」
即使強迫行為會讓腦中分泌讓人喜悅的多巴胺,但也僅僅是平息躁動的多巴胺;在許多強迫行為背後,其實是擔心、害怕某些可能成真的災難發生,所以用特定的儀式行為去抵銷(undo)那些想法。
聽起來或許令人匪夷所思,但當你相信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而你也會不顧一切地阻止它發生。
source:maxpixel
LH(2)(此名稱為代號)小學二年級時父母離婚,他跟著媽媽離開原本的家,後來媽媽再婚,但LH和繼父的關係十分惡劣,因為常會被亂拿自己的東西,連房間抽屜裡的小物品都會被亂動,這讓他相當沒有安全感。
這個情形從他小五持續到高中畢業離開家,整整8年的時間,LH在房間買了保險箱,能上鎖的抽屜都上鎖,把筆電螢幕對準窗戶左邊的那條白框,木頭椅子的四支角柱對齊用鉛筆在地上畫的幾乎隱形的四條線,然後將枕頭、棉被、卡比獸大玩偶和書本全都方向一致地擺向正北邊。
最後,將房門裝了兩個鋼鎖,彷彿與門外的人只是鄰居,而且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
上大學後,這種不安全感持續困擾他,宿舍裡所有東西都要上鎖。
由於室友間都很陌生,他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東西有沒有遺失或被動過。
而疑神疑鬼的表現和幾次誤會吵架後,讓整個寢室的關係相當緊張,LH索性搬到校外居住,每天就能「自在的」把所有物品朝向「對的」方向,並逐項檢查有沒有被動過的痕跡。
圖/作者提供
LH從國中起每天花費在擺放與檢查的時間超過五個小時,一直到碩士班畢業那年第一次找我諮商時才提起。
也許有人會問,「這14年間,他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嗎?」
「一點點。
但這麼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不然有人能偷偷進來家裡,或趁半夜殺死我怎麼辦?」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這樣的行為卻也極度影響生活,且大部分的行為已經超乎「安全檢查」的範圍,甚至一點關聯都沒有。
從強迫思考轉變為焦慮,再轉變為強迫行為
典型的強迫症狀會依附在令患者焦慮的事物上,但更嚴重的情況似乎會有「新舊交替」的現象,也就是產生新的強迫行為取代舊的,而且隨著嚴重程度提升,更會從「普遍強迫行為」演變成(或增加)「專屬強迫行為」。
像是洗手消除細菌,升級成將用水裝滿洗手台,雙手泡在水中,左手手心摩擦右手手背七下,右手手心摩擦左手手背七下,接著十根手指交叉用力摩擦旋轉,最後將手指頭用「對的感覺」用力向外彈出,才能把指縫裡的細菌清理乾淨。
尋找「對的感覺」是最痛苦的時刻,因為沒有固定標準,一切只能依照內心釋懷程度而定,直到威脅(細菌讓人死掉)的感覺消失才能停止。
這很有可能因為,我們無法處理生活中「真實威脅」引發的焦慮害怕,因此腦中創造出一種「虛擬威脅」,並把它重疊,好讓我們以為處理了後者,前者也會一併消除,如此一來,前者的焦慮便暫時停止。
圖/作者提供
但重點是,「虛擬威脅」的焦慮感很難停止。
因為「真實威脅」常是過去某些創傷事件(不論是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雖然現在已經消除,卻殘留在心靈中揮散不去。
所以,一部分的你希望停止,一部分卻不想。
因為一旦停止了,透過強迫行為鎮壓的「真實威脅」的焦慮感會一併爆裂開來,內心中我們認為這是比虛擬威脅更可怕的,因此才需要由強迫行為當作安全氣囊,緩衝迎面而來的撞擊。
我有沒有強迫症?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常見的情境是:一開始有某種現實問題產生,接著想辦法解決,但解決不成或耗盡心神後,開始擔心問題演變成生活中的災難,甚至影響自身或重要他人的生命安全。
這個想法在腦海中纏繞不去,像木乃伊般綑綁住原有的理性,越是思考越是迴圈,使得災難化想法的密度不斷提升,最後深沉入潛意識,讓你從原先看似「正常」的解決問題行為,發展成「異常」的動作來排除可能發生災難的想法。
OCD患者容易被外在事件引發內在糾結的情緒與想法,而自我又難以梳理這樣的狀態,或是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需要梳理(也就是所謂有沒有病識感)。
而不論你是否意識到,當內在被引發的情緒越強烈,心靈悄悄促成外在對應的行為就越激烈。
這裡的問題在於──內外在接錯了線,或強度不一致,使得行為超乎想像。
過往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精神疾病,大都看你是否符合診斷手冊中N項準則,一旦符合,你就有某項精神疾病。
但其實一個人的心理難以用全有全無定律就能夠說明的。
雪倫‧貝格利就將OCD從類別(癥狀有或無)轉換為向度(癥狀程度低到高)的視角(1)。
這是更為友善地看待心靈結構的一種方式。
當我們用光譜般的視角觀察他人,我們會發現,平常想令人翻白眼、莫名其妙,憤怒沮喪等等的行為,好像也有一些些可以理解。
因為有太多的癥狀,都是內在心靈試圖回應外在現實的一種方式,才慢慢扭曲了人格與外顯表現。
同時,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某種精神疾病或人格特質並非只被某個基因所決定,而是一群基因(3)。
這也是將「精神疾病」視為光譜上連續的、可移動的點,而非一翻兩瞪眼。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人都有精神疾病,相反的,這表明了人類的情緒、思想與行為都是普遍的現象,瞭解到程度的高低,能增加我們的同理心,讓其他人的身心狀況變得可理解,或至少可諒解。
那所謂的「精神病」是什麼?它的確存在,但它的存在是因著不同時代、文化與權力,在光譜上劃下的那道切截點所致。
這也導致了「某個時代瘋子特別多」、「爭辯哀悼幾個禮拜算憂鬱」、「每個小孩都有過動症」的現象。
如同他寫道:「有些情況下它是疾患,為其所困者確實需要診斷與協助;但更多的強迫行為,是在表達心理需求,就和人類的本性一樣正常──希望一切平安、受掌控,希望與人聯繫與變得重要。
如果這些都算精神病,那我們不就全都瘋了?(1)」
圖/Sureser@Pixabay
「每天都有無數的行為,在疾病與健康之間游走,卻沒有跨越那條界線。
」
舉滑手機這件事情來說,即使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想戒掉FB、不想再看其他人的 Instagram發了什麼限時動態,但你仍然會隱隱約約的害怕,天曉得是否會因為沒看到某個朋友的重大消息,或者某位明星的八卦,明天和朋友閒聊時會不會跟不上話題,慢慢的他們就不想理你了?如果又正好是身處娛樂圈或行銷人士,不懂最新的梗在說什麼,會不會馬上就要丟飯碗了?
小小的強迫行為能讓我們平息焦慮、更能自律、盡責。
但也要注意,這裡說的強迫行為指的是光譜上較為前段的地方,也就是偏向完美主義、較為謹慎、遵守規則等等,這與強迫性人格障礙症(Obsessiv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OCPD)較為相似。
事實上OCD與OCPD重疊之處很多,兩者的差別在於後者為一種長久養成的性格,且大多行為較具「正當性」。
舉例來說,若OCD患者認為踩在磁磚裂縫上會導致房子崩塌,因此需要再踩旁邊沒有裂縫的磁磚七下,以消除災難發生。
OCPD患者則較可能認為,房子不能出現一絲裂縫,否則地震時裂縫一路繃開,就會使房子崩塌,因此經常請人修補。
但老實說,後者為「魔法型思考」還是「正當型思考」很難界定,它似乎誇張了些,但也有它的道理。
能確定的是,兩種類型的患者皆是出自於焦慮,且在行為過後獲得釋放感。
至於一種是否會變成另一種、兩者是否容易共病等問題似乎難有定論,有時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沒有那麼清楚的界線。
但不論這些名詞與內涵如何更改,重要的是,我們透過回顧心理學文獻與案例,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更有覺察。
強迫行為可說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藉以迴避與撫慰焦慮的心。
透過探索強迫思想與行為底下的焦慮為何,以及造成生活中哪些影響,提升「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想?」的反思時,更有機會看見自我矛盾或解除危機的想法,進而從漆黑的輪迴中解脫。
畢竟,當今越來越多「真實威脅」產生,社會變化急速劇烈、親密關係疏離扭曲、金錢勞力相互掠奪、媒體漫天渲染、恐怖主義盛行等等。
太多事件逼迫我們的情緒就範,我們開始想像許多「虛擬威脅」,也因此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虛擬空間」,好從手足無措的現實中不斷逃脫。
但你需要知道的是,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前行,可以起身抵抗,可以有所不同,並有機會驅離強迫行為。
它也將成為你生命中相當重要的「選擇」及「轉折」,你的意願,決定靈魂能否探尋真正欲求的方向。
更多相關文章,歡迎至作者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延伸閱讀與備註
雪倫‧貝格利。
2017。
《強迫行為的心理學》。
大是文化。
為保護當事人,內容經修改至無法辨認。
Taylor,S.(2013).Moleculargenetics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comprehensivemeta-analysisofgeneticassociationstudies. Molecularpsychiatry, 18(7),799.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莊博安
15篇文章
・
3位粉絲
+追蹤
諮商心理師。
純粹透過寫作,想了解複雜的自己、生活、和世界。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寫給自己的心理筆記https://goo.gl/JGMlL6。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2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3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6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溫度」改變別人的看法?拿著一杯熱飲就能讓人覺得自己好相處──《做個有溫度的人》
「選擇困難症」看這裡!學會召開大腦會議,讓你的腦內人格不打架!──《全腦人生》
「想像力」幫費爾普斯奪下了23面金牌,難道,我也可以嗎?——《心念的力量》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你今天拖延了嗎?了解拖延症的心理學,讓你不再自我責備——《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熱戀好比強迫症—《搞笑諾貝爾獎》
行路出版
・2016/09/09
・2539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SR值576
・九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強迫症(9)
搞笑諾貝爾獎(70)
浪漫愛情(1)
血清素(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愛情在演化上的結果相當重要,重要到必定有某種確立已久的生物過程在調節。
近年來的研究認為,神經質和性行為、甚至強迫症,都很可能和血清素轉運子(serotonintransporter)有關。
戀愛初期階段的典型表現和強迫症有些相似之處,這促使我們想要探討,這兩種狀況也許有可能同樣受到血清素轉運子濃度變化所影響。
」─引自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以及阿基斯卡爾的報告
正式宣布—
搞笑諾貝爾獎化學獎頒給比薩大學(UniversityofPisa)的多娜泰拉.莫拉西提(Donatella Marazziti)、亞歷山大.羅西(AlessandraRossi)以及喬凡尼.卡薩諾(GiovanniB.Cassano),還有加州大學聖地牙哥(SanDiego)分校的哈加普.阿基斯卡爾(HagopS.Akiskal)。
因為他們發現,從生物化學上來說,浪漫愛情可能和嚴重的強迫症沒什麼分別。
他們的研究在出版時名為〈浪漫愛情中血小板血清素轉運子的變化〉,引自1999年5月的《心理醫學(PsychologicalMedicine),第741頁至745頁。
圖/BIGBANG
有數以百計、甚至數以千計的情歌、情詩、小說和電影,探討了痴戀、強迫行為與浪漫愛情之間的關聯。
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以及阿基斯卡爾,破天荒對這個複雜且細膩的問題做了首次全面的生化研究。
優秀的科學家做事都是一絲不苟,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和阿基斯卡爾博士便是如此。
他們先是隆重地宣布了他們的興趣:「由於墜入情網是演化過程中,帶有明顯暗示的一種自然現象,因此我們有理由假設,這種現象是由一種完全確立的生物性過程在居中牽線。
」接著他們公告了研究目的:「在這份報告裡,我們檢驗了血清素轉運子、戀愛狀態以及強迫症之間的關係。
」這樣的預備動作有點違反常態,不過他們對於這個題目可是認真的。
但在我們開始認真之前,得先了解他們提到的化學物質「血清素」。
血清素在調節各種行為,包括慾望、睡眠、興奮以及沮喪,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美國賓州蓋茲堡的蓋茲堡大學(GettysburgUniversity)教授方彼得(PeterFong),也對這種化學物質深感興趣,因而做了一些實驗,給蛤蜊餵百憂解,拿下了1998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參見本書〈百憂解讓蛤蜊更「性」福〉一節。
)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和阿基斯卡爾博士把浪漫/痴戀/強迫症的整個泥淖,簡化成以下兩個簡單問題:
1.人類的血液裡真的有浪漫因子嗎?假如真有的話,
2.這些因子和強迫症患者血液裡的物質相似嗎?
他們早已知道,痴戀和強迫症這個雙頭怪確實在血液裡竄著,這是測得出來的。
也有科學家已經證實,強迫症患者血液裡的血清素含量,和沒有痴戀、沒有強迫症的人大不相同。
他們的研究很直接:既檢驗強迫症患者,也檢驗戀情打得火熱的人。
他們拿這兩組實驗對象的血液,和穩定、平凡、沒有在戀愛、沒有在痴戀、沒有強迫症的男男女女的血液做比較,結果顯示:後者這些人的血液比較冷靜、放鬆且平淡。
他們決定每一組都檢視二十個人。
找來二十個強迫症患者很容易,找到二十個單調乏味的人也很容易。
但要找到二十個陷入愛河的人卻很棘手,因為「浪漫愛情」並沒有公認的科學定義。
為了做研究,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和阿基斯卡爾博士,在出版的報告中提出了自己的定義:
「我們找了二十個剛剛墜入愛河的實驗對象(十七名女性和三名男性,平均年齡二十四歲),我們是透過廣告從醫學院的學生中招募到這些人的,挑選的標準如下:
1.這段戀情是在過去半年內萌芽的;
2.這對戀人尚未有過性關係;以及
3.每天至少有四個小時在想念情人。
」
稍後我們將會證明,這個定義的爭議滿大的(參見後面)。
血液測試的結果讓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和阿基斯卡爾博士看得目瞪口呆,這些結果清楚顯示:「墜入愛河的受試者和患有強迫症的受試者,(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都顯著下降,這似乎顯示這兩種狀況在某個程度上是相似的⋯⋯這也就表示,戀愛確實會導致一種不正常的狀態——這可以從不同國家、不同年紀的人所用的各種說法得到證實,像是『瘋狂』墜入情網,或是得了『相思病』。
」
莫拉西提博士和同事也研究了情侶們過了「小鹿亂撞時期」之後會怎麼樣。
他們在做了第一次血液測試的一年後,訪談了這些人,並且採集了新的血液樣本。
當中有六個人談戀愛的對象沒變,但已經不再沒日沒夜地想著對方了;這六個人的血液,和那些老夫老妻的血液一樣,都波瀾不興。
科學再一次確認了古代詩人早就很瞭的事情。
平淡而穩定的狀態下血液也同樣波瀾不興。
圖/pixabay
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和阿基斯卡爾,因為發掘了浪漫的化學成分以及化學成分的浪漫,榮獲 2000 年搞笑諾貝爾化學獎。
莫拉西提原本計畫自費來參加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但臨時因為丈夫生病,改成預錄得獎感言給我們,她在錄音帶裡說道:
「愛情是人類生命和宇宙的發動機,所以研究愛情這件事很重要。
然而我很肯定,不管我們多努力,大自然的奧祕仍舊難以捉摸。
我只是對這個典型的人類感情的生物機制,提供了一點點見解。
我這個研究的主要偏差,在於我的樣本大多是義大利人,而義大利人談戀愛的方式可能和其他人種(比方美國人)大不相同。
我很遺憾沒辦法前去參加頒獎典禮,我向你們致上無上的敬意,願頒獎典禮圓滿完成。
祝你們能夠繼續享受生命,永浴愛河。
」
搞笑諾貝爾獎小百科—愛情,非得有性才行嗎?
莫拉西提、羅西、卡薩諾和阿基斯卡爾博士很清楚,有些人認為性愛是浪漫愛情的一部分。
他們自己未必同意,但為了科學目的,還是決定僅僅考慮「最近才墜入情網、仍處在熱戀初期階段、尚未發生性關係的實驗對象」。
他們在報告裡說明了為什麼這麼做:「有些人可能會把性交當作是愛情的必要元素,但我們不這麼認為。
法國作家斯湯達爾認為,愛情是未完成的激情。
我們認為,這個想法構成了痴戀的基礎,也正是戀愛初期階段的主要特徵(不過不乏特例是一輩子處於一種抽象的理想化狀態〔abstractidealization〕,痴戀著對方,因而創作出獻給對方的詩歌和音樂。
)」
本文摘自《最有梗的桂冠:搞笑諾貝爾獎》,行路出版。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行路出版
16篇文章
・
7位粉絲
+追蹤
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2天前
邏輯是絕對的,但情緒是彈性的:淺談物理學家狄拉克與情緒的故事——《情緒的三把鑰匙》
1
2天前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26
3天前
為什麼恐龍可以長得這~麼大,這合理嗎?牠們的食量又會有多驚人?──《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1
4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6天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2022年搞笑諾貝爾安全工程獎】交通安全麋鹿有責!用假麋鹿守護行車和平!
【2022年搞笑諾貝爾工程學獎】旋鈕大小與手指數之間的完美關係:轉動音量鈕需要用到幾根手指?
【2022年搞笑諾貝爾生物獎】斷尾便祕的蠍子傳宗接代?!
【2022年搞笑諾貝爾經濟獎】不想努力的我,把運氣點滿就對了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問題] 精神疾病的公務員... (關於自行停藥) - 精華區prozac
這是寫給所有未諮詢醫生就自行停藥的人的,尤其是反覆自行停藥的病友。 ... 可是因為那時還是學生漸漸緩解本身也有強迫症的問題(容易強迫性的負面 ...
- 2[轉錄] 強迫症簡介- 精華區prozac - 批踢踢實業坊
作者: XXXX69 (鴨子划水) 標題: [轉錄][轉錄] 強迫症簡介時間: Sun Jan 18 ... 若症狀改善之後停藥可能再復發,所以一般會合併認知行為治療。
- 3衛生福利部【台灣e院】-精神科 常見問題
通常停藥後,等藥物代謝後,這些狀況就會改善,但停藥後也容易導致憂鬱症復發,產生更嚴重的症狀,所以還是要跟你看診的醫師再多討論。 2. 所有的抗精神病藥物都有低 ...
- 4強迫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一些案例中,強迫行為甚至還會導致一些對患者不利的身體症狀,比如不停使用抗菌 ... 高的藥物癮風險(主要是作為對高焦慮情緒採取的應對方式),但藥物成癮在強迫症 ...
- 5強迫症OCD – 淺談精神官能症–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
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 […] ... 不斷藥2.不停門診3.不忘做功課,這三不原則,您與生病的親人將會有近乎常人的生活。祝福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