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砭» 證型鑑別» 陰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陰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口燥咽乾,眩暈失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午後顴紅,尿少色黃,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陰虛證常見於「虛勞」、「勞療」、「消渴 ... 醫砭 沈藥子 home 資料庫電子書 search 門診地點 預約掛號關於 聯絡我們 會員登入 language 简体繁體 bug_report color_lens 隨機有機白深邃黑大地黃森林綠東方紅 format_size 適中小最小大最大 menu search 證型鑑別 類別注音拼音 arrow_drop_down 導覽類證鑑別文獻別錄 證型陰虛 【概念】陰虛證是指精血不足或津液虧損而出現的陰虛液少、陰不制陽的臨床表現的總稱。

多因先天虧損,久病勞損,或熱病後陰液耗傷所致。

本條所述的陰虛證是指機體整體陰虛液少而言,與各臟腑的陰證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各臟腑的陰虛證分別由有關條目介紹,本條不再贅述。

陰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口燥咽乾,眩暈失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午後顴紅,尿少色黃,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陰虛證常見於「虛勞」、「勞療」、「消渴」、「眩暈」等疾病中。

本證臨床應與「血虛證」、「津液虧損證」、「濕鬱熱伏證」相鑒別。

【鑑別處理】陰虛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之中,由於其病因、病位不同,故臨床表現亦各異。

如虛勞而見陰虛證者,多因稟賦不足,房勞過度,陰精虧耗,臟腑虛損所致,症見頭暈、顴紅、咽痛、失眠,盜汗,五心煩熱,腰酸,遺精,舌紅苔光剝,脈細數。

此皆陰虛火旺之象,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方用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若勞瘵而見本證者,多為癆蟲侵入,肺臟受損,日久肺陰虧損,陰虛則生內熱,故見骨蒸勞熱,顴紅,咳嗽,咯血,胸肋疼痛,盜汗,心煩失眠,舌紅絳,脈細數等症狀,治宜養陰清肺,方用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鑒》)加減。

若消渴病出現陰虛證,多為素體陰虛,復因勞傷過度,或情志失調,膏粱厚味,蘊熱傷陰所致。

其表現為大渴引飲,多食而瘦,尿多有甜味,舌質紅,脈細數。

治宜滋養陰液,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若眩暈病中出現陰虛證,多為陰虛導致肝風內動,故見眩暈耳鳴,肢體震顫,筋惕肉瞤,五心煩熱,惡心嘔吐,舌紅,脈細數等症。

治宜養陰熄風,方選大定風珠(《溫病條辨》)加減。

陰虛證常見於慢性疾患中,病變日久易耗傷陰液。

平素喜食炙煿煎炒者,亦易積熱動火而傷陰,出現陰虛證。

吳鞠通說:「熱之所過,其陰必傷。

」故溫熱病後期都有傷陰之勢,而往往出現陰虛證。

陰虛證在病機演化過程中常有三種情況:一是陰虛液少,陽氣失所御制,陽亢化風而見陰虛動風證。

其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肢麻振顫,手足蠕動,語言不利;二是陰虛證遷延日久,陰虛及陽而見陰陽兩虛證。

其臨床表現既有陰虛證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又有陽虛證之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三是在溫病後期,或某些內傷雜病,陰液虧損,元氣亦傷,出現氣陰兩虛證,表現為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口乾咽燥,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脈虛數等。

【類證鑑別】血虛證與陰虛證:血虛證本屬陰虛證的範疇,兩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都有相似之處。

血虛證是由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思慮過度,陰血暗耗,或失血過多所致。

臨床以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色淡,心悸失眠,頭暈目眩,肢體麻木,脈細等為主要表現。

陰虛證是由稟賦不足,或思慮過度,耗傷陰液,或慢性出血,久病傷陰,或溫熱病耗傷陰液等原因所致。

臨床表現除血虛證症狀外,尚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熟,午後顴紅,舌紅,脈細數等陰虛內熱的表現。

血虛證與陰虛證的鑒別要點在於陰虛證有陰不制陽之熱象。

津液虧損證與陰虛證:津液屬陰,津液虧損證亦屬於陰虛證範疇,但陰虛證包括範圍較廣,津液虧損證可進一步發展為陰虛證。

津液虧損證是由於大汗,吐瀉及燥熱之邪灼傷津液所致。

主要表現有咽乾口渴,唇舌乾燥,皮膚乾燥或枯癟,小便短少,大便燥結,脈細數等症。

陰虛證的表現則兼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陰血虛,熱內生證,以此是為與津液虧損的鑒別點。

濕鬱熱伏證與陰虛證:濕鬱熱伏證所表現的發熱,往往「狀若陰虛,病難速已」,故應予以鑒別。

濕鬱熱伏證是由氣候濕熱,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濕邪侵襲人體,濕性重濁,阻礙陽氣,熱不能宣散透發所致。

臨床以身熱不揚,午後熱重,汗出熱不退,倦怠乏力,胸腹脹悶,頭重如裹,肢體沉重,食慾不振,舌苔厚膩,脈濡數等為主要表現。

濕鬱熱伏證之胸腹脹悶,納呆,頭重,肢重,苔膩等濕邪阻滯之象,為陰虛證所不見,而其身熱不揚,汗出熱不退,又與陰虛證之五心煩熱,午後顴紅有別。

【文獻別錄】《素問‧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

」《素問.評熱病論》:「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靈樞‧本神篇》:「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醫學正傳‧醫學或問》:「曰陰虛者,腎精之真陰虛也,其病多壯熱,責其無水,治法以補血藥中加知母、黃柏等藥,或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證治匯補‧嘔吐》:「陰虛成嘔,不獨胃家為病,所謂無陰則嘔也。

」 【其它相關項目】 證型鑑別-陰虛內熱證型鑑別-陰虛陽亢 關於|聯絡我們|服務條款|隱私權條款|著作權聲明 智橐‧醫砭‧沈藥子©2008~2022著作權所有 expand_less cookie本網站採用cookies技術提供優質、安全的瀏覽服務,關閉cookies可能導致無法正常瀏覽。

您若繼續瀏覽本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站採用cookies技術,並且完全接受本站的服務條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