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碰撞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板塊碰撞. 外文名. plates collision. 分類. 弧弧碰撞、弧陸碰撞和陸陸碰撞 ... 定義. 兩個同類型板塊(同為陸殼板塊或同為洋殼板塊)相遇、相對運動的現象即為板塊 ...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板塊碰撞/8893849 複製 複製成功 板塊碰撞 編輯 鎖定 板塊碰撞(platescollision)是指兩板塊相向運動發生俯衝消減,當其間的洋殼全部損耗以後,陸殼因浮力不能下潛而導致碰撞。

中文名 板塊碰撞 外文名 platescollision 分    類 弧弧碰撞、弧陸碰撞和陸陸碰撞 現    象 兩板塊相向運動發生俯衝消減 學    科 構造地質學 成    因 陸殼因浮力不能下潛 目錄 1 定義 2 主要特徵 3 分類 4 典型板塊碰撞 板塊碰撞定義 編輯 兩個同類型板塊(同為陸殼板塊或同為洋殼板塊)相遇、相對運動的現象即為板塊碰撞。

由於同類型板塊的岩石圈密度相同,所以相遇時並不發生一個板塊俯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下的現象。

但碰撞時會發生以岩石圈的消減來抵消擴張帶增長的現象。

這種消減是以褶皺作用和壓縮作用使岩石圈變成狹窄的、線狀的活動帶的方式實現的。

在板塊碰撞的情況下,沉積在板塊邊緣的沉積地層都被壓縮成一系列緊密的褶皺帶和逆掩帶,大洋地殼的破片可以被推擠到相鄰的陸殼岩石上,形成蛇綠岩帶。

喜馬拉雅帶被認為是典型的板塊碰撞實例。

大陸殼和島弧也可以發生碰撞。

[1]  板塊碰撞主要特徵 編輯 板塊碰撞是指兩個具有大陸型地殼的岩石圈板塊在其相互會聚的邊界上發生陸殼的會合,並進一步產生相互擠壓,形成造山帶的作用和過程。

在板塊碰撞邊界上發育地縫合線,其附近的山脈稱為“碰撞型造山帶”。

在此造山帶中發育一系列與原先板塊俯衝方向平行或近於平行的衝斷層或逆掩斷層,形成大型的疊瓦狀構造。

這種造山帶是構造活動性十分強烈的地帶,常伴有淺源和中源構造地震發生。

板塊碰撞會形成:地震、火山噴發、陡峭的山峯等。

[1]  板塊碰撞分類 編輯 根據兩側陸殼的性質可分為弧弧碰撞,弧陸碰撞和陸陸碰撞。

千島和日本島弧正沿北海道南部碰撞;台灣東海岸山脈是呂宋弧與歐亞大陸之間弧陸碰撞的產物;中國的秦嶺、大別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等山脈都是不同地質時期陸陸碰撞的產物。

[1]  按構造環境,可分為大陸與島弧碰撞和大陸與大陸碰撞兩種類型。

前者發生在島弧-海溝系的構造背景下,當大洋殼完全沿海溝向島弧之下俯衝完備後,洋殼之後的陸殼便與島弧發生碰撞。

其結果一方面使大陸與島弧連成一體,併產生擠壓造山帶,使陸殼範圍擴大;另一方面在島弧的另一側形成新的海溝和消減帶。

後者發生在兩個相互會聚的大陸板塊邊緣,當兩陸殼之間的洋殼沿其中一個大陸邊緣俯衝完備後,兩塊大陸便發生碰撞,其結果使大陸範圍擴大,並形成規模巨大的擠壓造山帶,例如喜馬拉雅山脈和烏拉爾山脈。

[1]  板塊碰撞典型板塊碰撞 編輯 晚古生代,全球板塊的運動軌跡表明,全球板塊整體以順時針旋轉的方式運動,聚合形成泛大陸。

通過分析單個板塊的運動學特徵以及不同板塊間的相對運動,表明在泛大陸聚合過程中,至少出現四種碰撞方式:①追尾式碰撞:不同板塊在同向運動過程中,板塊運動速度存在差異,如前方板塊速度慢於後方板塊,則會造成其間洋盆逐漸收斂—關閉,如萊茵洋(海西造山帶)、索倫洋(索倫山造山帶)等。

②側向式碰撞:兩個板塊運動軌跡大角度交叉,發生側向碰撞,如波羅的板塊向北運動過程中與向東北運動的西伯利亞板塊碰撞,造成烏拉爾洋盆閉合,形成狹長的造山帶。

③錯車式碰撞:兩個板塊,同向或者相向交錯運動,在其側翼發生走滑—斜向式聚合。

如塔里木和華北板塊轉動方向相反,在側翼斜向對接,以洋盆屬性不明和走滑斷層系發育為特徵。

④擁堵式碰撞:多個大板塊之間匯聚區域的小陸塊和地體發生多邊匯聚,廣泛出現島弧增生和殘餘洋盆,如中亞造山帶。

[2]  參考資料 1.    朱志澄,曾佐勳,樊光明.構造地質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江海,李維波,王洪浩,張華添,毛翔.晚古生代泛大陸聚合過程中板塊碰撞的運動學分析[J].地質論評,2013,59(06):1047-1059. 圖集 板塊碰撞的概述圖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5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w_ou (2021-01-27) 1 定義 2 主要特徵 3 分類 4 典型板塊碰撞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