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的預防與治療 - 台灣癌症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腦瘤的症狀視其大小及位置而定。

腦瘤症狀之產生,主要因為腦受頭顱骨的限制,為一空間受限的器官,當腫瘤在頭顱內生長時 ... 首頁 台灣常見癌症 腦瘤 喉癌 鼻咽癌 口腔癌 食道癌 甲狀腺癌 肺癌 乳癌 胃癌 腸胃道間質瘤 肝癌 膽囊膽管癌 胰臟癌 大腸直腸癌 攝護腺癌 卵巢癌 輸卵管癌 子宮內膜癌 子宮頸癌 陰道癌 腎臟癌 膀胱癌 皮膚癌 多發性骨髓瘤 淋巴癌 血癌 骨癌 癌症預防 蔬果彩虹579 規律運動 體重控制 遠離菸檳 定期篩檢 防癌小博士 預防活動資訊 防癌小常識 癌症e學苑(癌友服務) 癌症的認識 台灣十大癌症 其他癌症 自我照護管理 醫療新知 癌症照護 癌症營養 心理支持 復健運動 免疫治療 身心靈康復課程 北部課程 南部課程 跨院際講座 病友支持團體 肺腑之癌 腸相挺 笑顏逐開 悅聲合唱團 愛care之友 午茶話療 抗癌鬥士 癌症病友補助 營養品補助 經濟補助 交通補助 居家喘息 心理諮商 癌症保險諮詢 假髮租借 專業諮詢服務 線上諮詢 數位教學平台 直播小教室 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 癌友關懷教育中心 癌友權益促進 最新消息 捐款與支持 捐款方式 線上捐款 捐款芳名錄 勸募專區 愛心義賣 志工招募 企業參與 台癌圖書館 圖書出版 其他出版 會訊下載 各項專業調查 衛教手冊&懶人包 關於基金會 基金會緣起 宗旨與目標 服務項目 組織架構 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榮耀共享 年度報告 會員專區 站內搜尋 首頁 癌症治療最新文章 腦瘤的預防與治療 收藏文章 友善列印 收藏文章 謝忠志主任/新店耕莘醫院放腫科   腦部是個獨特的器官,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複雜,組成的細胞種類多樣。

醫學上所稱「腫瘤」,係指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形成累贅,甚至於侵犯周圍或遠處的細胞組織,影響正常生理功能。

如同其他部位的腫瘤,腦部的腫瘤亦有良性與惡性之分,各包括多種細胞類型。

良性與惡性腫瘤一般以組織病理學的檢查來確定,惡性的腫瘤即所謂的癌症,癌細胞生長快速,並侵犯周圍組織。

良性腦瘤雖然不會侵犯到鄰近組織,但也可能壓迫腦組織的敏感區域並造成症狀,當一個良性腫瘤位於腦部的重要功能區域,並影響到神經與其他生理功能時,即使它不含癌細胞,臨床上仍應被視為惡性的。

有些腫瘤無法獲得病理診斷,必須倚賴影像檢查與臨床表徵作判斷。

整體而言,腦部腫瘤無論其本質為良性與惡性,均可能造成神經功能的傷害,因此一般在臨床上均統稱為「腦瘤」。

若根據腫瘤來源的不同,可以分成:「原發性腦瘤」–原本就從腦的組織細胞長出來的,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這一類;「續發性腦瘤」–從其他部位轉移過來,例如:肺癌或乳癌轉移至腦部,這一類「外來客」反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腦瘤,部分病人甚至尚未被發現原發處有癌病,就因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而發現已轉移至腦部。

腦瘤的成因與預防 大部份的腦瘤都是由於基因的突變或損傷所造成的,另外有一些不正常的基因活化後,刺激分泌生長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而造成腫瘤的血管增生和腫瘤的細胞增生。

基因的變異可能來自遺傳或環境因素。

藉由流行病學的研究,已有某些環境因素被發現會增加腦瘤的發生率,包括:物理性因素,如游離輻射線、電磁波…;化學性因素,如含氮硫化物的染料、殺蟲劑、有機溶劑…;生物性因素,如某些病毒與腦部的淋巴癌有關。

關於腦瘤的危險因子與預防,有一個至今未有共識的問題是: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就筆者所知,目前已發表的研究多屬調查與統計分析的性質。

而兩件事在統計上呈現出相關性,並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存在,可能尚有其他的變數與交互作用必須進一步探討與釐清。

手機的電磁波是屬於非游離輻射,我們對於非游離輻射長期使用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所知極有限,相較對游離輻射(例如:X-射線)的了解要少得多。

後者是早已經被證實會致癌的,而且其風險機率與劑量的相關性沒有「閾值」(“門檻值”),兩者幾乎成正比關係,亦即曝露量愈多,風險越高。

此模式是否適用於手機所屬的非游離輻射電磁波,仍有待討論?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既然是一種輻射線,接觸多了,對身體總是沒好處。

問題關鍵成了如何界定「接觸多了」?近年有一個研究顯示,累積使用時間達兩千小時以上者,其罹患腦瘤的風險會比較高,其差異達統計學上的意義。

對此議題,在未有明確的結論與共識達成以前,謹將這數據提供給關切此問題的民眾作一個參考。

腦瘤的症狀 腦瘤的症狀視其大小及位置而定。

腦瘤症狀之產生,主要因為腦受頭顱骨的限制,為一空間受限的器官,當腫瘤在頭顱內生長時,會因壓迫腦組織或浸潤腦組織而產生症狀。

也可能因為腫瘤周圍水腫腫脹而造成顱內壓力昇高,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

若腫瘤影響到腦脊髓液的流通,使得腦室的水分滯積,則造成水腦導致症狀發生。

但假如腦瘤長得很慢,初期往往沒有症狀。

其常見的症狀包括: 頭痛,且可能在凌晨時分會特別痛。

步態不穩、協調或平衡力變差。

抽慉,或視覺障礙。

頭暈、噁心、嘔吐。

記憶力衰退、語言障礙、或性格改變。

手、腳無力或感覺神經受損。

上述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其他器官系統的病變,或是中樞神經的非腫瘤病變也可能導致這些症狀。

但這些症狀,對身體猶如警訊,提示應儘速就醫,以查明病因。

治療方式 腦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全身性藥物治療。

有時必須採取數種治療方式搭配使用的「多專科團隊醫療」。

腫瘤之治療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之細胞型態、位置、大小、病人年紀、身體狀況。

病人可與醫師討論,參與治療的決定,以下是幾個可供討論的方向: 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可選擇,各方式的優缺點? 治療的預期效果與病情預後如何? 治療的可能的副作用? 副作用產生時如何治療? 接著簡介這幾種治療方式。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切除是腦瘤的主要治療方式。

通常外科醫師會儘量切除腦瘤,但若腫瘤與重要腦組織相連或靠近時,外科醫師只能盡其力拿掉一部份腫瘤。

部份切除可減少腫瘤體積而降低腦壓,並能減少後續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程度。

無法切除的腫瘤,可能會進行切片採樣,以便做詳細的細胞型態分析,以助於後續治療方式之選擇。

有時切片是以穿刺採樣方式進行,醫師以特殊頭架配合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定腫瘤位置,然後在頭骨上穿出一小洞引導細針進入腫瘤,以此技術進行之切片術或治療稱之為「立體定位」。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乃是以高能輻射線造成癌細胞損傷使其死亡之治療法。

經常用於摧毀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殺死術後殘餘之癌細胞,也用於不可能接受手術治療之病人。

放射治療最常用的是以體外放射治療的設備,一天給予一次照射、每週五次,至於總劑量應給多少,則視不同病理型態、部位、年齡而異。

針對某些範圍較小的特定腫瘤,可以採用單次或數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這種治療根據治療機器的型式廠牌不同,俗稱「加馬刀」、「電腦刀」等,其定位原理類似上述「立體定位」,但治療的工具是以放射線取代手術刀。

全身性藥物治療: 部分的原發惡性腦瘤,可能須要加上化學治療,如分化差的星狀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等,但效益尚待評估。

另外,臨床上最常見的腦部腫瘤,反而是由其他器官或組織轉移而至腦部的續發性腦瘤,此類腦瘤的治療除了腦部之外,也常合併其他器官的腫瘤,可能必須加上全身性的藥物治療。

這些全身性的治療,針對腫瘤類型,有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瘤的治療亦有長足的進步。

但無論如何進步與能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優質的醫療必須要考慮病人的個別性。

因此藉由醫病雙向的溝通互動,「量身訂製」一套最妥切的治療方式,再使用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則可得到最佳的療效。

目錄 癌症資訊 台灣常見癌症 癌症治療最新文章 臨床試驗 醫病之間 最新消息 【重要】保護癌友權益!台癌呼籲:壽險公司應比照去年三級警戒期間放寬給付認定 最新消息 【活動公告】高雄分會:癌症家庭回歸職場就業支持職能培訓班-照顧服務員職前訓練班開始報名! 最新消息 【重要防疫公告】疫情期間癌友服務注意事項! 最新消息 熱門活動 APP隨身服務 台癌e照護 下載專屬你的抗癌服務,提供營養師、護理師及社工線上諮詢與更多會員功能。

在FACEBOOK上追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