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醫學中心醫療資訊,哪家最公開?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扣除自己要求開刀的病人後,17家醫學中心全部至少得8分,表示各家醫院都有八成以上的民眾回答「有」,表現不錯。

其中,成大、台中榮總、台大、三總等4家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每日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迷思破解 17家醫學中心醫療資訊,哪家最公開? 收藏 圖片來源/邱瑞金 瀏覽數66,625 2004/08/01· 作者/黃惠鈴 ·出處/康健雜誌 第69期 放大字體 這是很多台灣人共同的經驗:看病、動手術,多只能四處託人打聽,甚至問醫院打掃的阿嫂。

每個人都怕看錯醫師,選錯科,但好醫院、好醫師怎麼找?《康健》雜誌深入全台17家醫學中心,在種種艱難下,從手術溝通、藥袋標示、網站醫師資料,完成調查。

到底,哪家醫院的醫療資訊服務最友善? 醫院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如同異國。

……一旦踏入,要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醫院的工作人員說著特殊語言,他們依循與外界截然不同的規則與習慣在工作與生活。

──《住院自保手冊》(TakeThisBookToTheHospitalWithYou)***一切從一連串的拒絕開始,忍不住讓人懷疑:這是什麼樣的偉大機密?為什麼每個單位都緊張兮兮?當《康健》最初發想做醫院調查,試探地打電話問內科醫學會「各醫學中心有多少內科醫師?」對方只說:「你是哪個單位?」「我們不對外提供資料。

」就「卡」一聲,掛斷電話。

換試試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吧!它接受衛生署委託,負責評鑑全台所有醫院的等級,評鑑結果會牽涉健保給付,資料豐富。

「資料都不對外提供,尤其是個別醫院的資料,必須先經院方同意。

」醫策會回答長一點,但答案一樣還是「NO」。

在網上看到台灣醫院協會公開銷售《台灣地區91年度醫院年鑑》光碟,好像有一線曙光,去電一問,發現資料東缺西缺。

協會的人坦承,即使各醫院都是他們的會員,也約有一半的醫院不給資料。

「個別單位想去跟醫院要,他們不會告訴你,你們拿不到的!」答案更長,也更令人沮喪。

廣告 但最挫敗的,莫過於一向重視醫療品質、醫學教育的醫界大老諄諄勸告:「你們是在跳火坑。

……能不做,就不要做。

」甚至有人說,就算拿到醫院給的數據,也是「garbage」(垃圾),因為醫院會造假數據,「拿一堆垃圾分析,有什麼用?」他反問。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熟悉遊戲規則的醫界意見領袖提醒:醫院不喜歡人家做排名!醫院不是救人的地方嗎?難道消費者沒有權利知道,哪些是好醫院、好醫生?購物都可以貨比三家,問產地、問原料、問做工、問價錢……,為什麼,一碰到「白色巨塔」,幾乎就只有單向傳播?更慘的是,連「垃圾」都要不到,酷!你不是圈內人說穿了,只有一句話:你不是圈內人。

只有醫界才知道誰好、誰較差,外界幾乎無從得知。

有病要看醫生、動手術,多只能靠眾人口碑、打聽再打聽,進了醫院,但憑個人造化。

「我看到有人開刀技術差,又把病人的血管弄斷……,有的病人還是慕這個醫師的名而來,可是他根本不會開這個刀,可能找助手開,或自己勉強開但開不好。

碰到這種事,這個病人倒楣,因為他的醫療資訊太少。

沒有人告訴他,什麼地方可以找到好醫生,哪家醫院開得比較好,」在醫學中心工作二十多年的開刀房人員感慨。

廣告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助理教授王惠玄,日前曾參與一場座談會,出席者包括醫療人員、學者、病人團體與民間社團代表、政府官員等。

病人代表與民間社團代表在會中強烈表達,他們需要知道包括病因、病情變化、如何治療、治療風險、治療後果、術後照顧等,讓長期做醫院評鑑的她當場既震驚又悲痛:「這些是很基本的,但病人卻仍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她阿姨前一陣子因肝癌住進知名的醫學中心要開刀,找的主治醫師自然是名醫。

但星期五住院後,一會兒住院醫師告知她阿姨「星期一作檢查」;一會兒又被另個住院醫師告知「星期一開刀」,混亂的資訊讓阿姨真不知3天後到底要不要開刀。

六神無主的阿姨一直沒見到主治醫師,更糟的是,還打聽到這位名醫在幫她動完刀後隔天馬上要出國,術後就算有任何狀況,也找不到醫師。

她嚇得倉皇逃離醫院,不願輕率動手術。

好醫院、好醫生哪裡找? 廣告 曾有個台大醫院資深主治醫師誇張地比喻:「如果你認識在台大掃地的阿嫂,她口中的台大只是台大。

如果你認識住院醫師,台大是二流醫院。

如果你認識主治醫師,台大是一流醫院。

如果你認識我,台大就是世界級醫院!」哇,真厲害。

可是,能有多少人有緣認識他?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鄭守夏等人,曾研究住院病人的就醫選擇資訊,發現每100個人中就會有約43人曾打聽醫院的消息,有52人會打聽醫師;超過一半的人(56%)表示需要就醫選擇的資訊,最需要的資訊項目,依序是醫師的專長、醫術及醫德等。

另外,當受訪民眾被問到感覺「欲探聽和醫院有關的消息,容不容易問得到?」、「欲探聽和醫師有關的消息時,容不容易問得到?」分別是每100人中有43人,以及近53人,回答「不容易或很不容易」。

鄭守夏等人最近發表在國外期刊的一篇研究更指出,如果衛生單位提供民眾有關醫師的資訊,例如醫師的專科、以往受訓經驗、對病人的親切程度等,對病人是否有助?結果顯示,七成的民眾回答有幫助,需要這類資訊。

當受訪者被問到「如果你常看的醫生,在報告上表現很差,是否可能換醫生?」結果超過七成的人會考慮換醫生。

而在台灣,民眾有權選擇換醫生,蒐集民眾看得懂的品質指標,並且加以公布,真的是會有幫助,鄭守夏指出。

適度的資訊公開,能帶來更好的醫療品質。

國外的公衛研究已顯示,將醫院的表現公布大眾,會刺激表現較差的醫院改善品質。

《康健雜誌》當然不缺席。

我們選定醫院評鑑中最高層級的17家醫學中心(包括北部的台大、台北榮總、三總、馬偕、新光、國泰、林口長庚;中部的台中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彰基;南部的奇美、成大、高雄榮總、高雄長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東部的佛教慈濟醫學中心),就手術溝通過程、藥事服務、網站上的醫師資料等醫療資訊,初步評比,提供醫界持續改進、守護病人的動力。

一、手術溝通過程醫學有一部份是藝術,因為包含醫病關係之間的溝通。

我們目前無法知道哪家醫院的手術治療成績優劣,但術前溝通至少是安撫病人、親屬不要緊張,甚至減少醫療糾紛很重要的一部份,而且民眾很在乎,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鄭守夏指出。

為了解各醫院醫病之間的溝通狀況,《康健》雜誌進行媒體首度醫院出口民調,由記者從4月26日~6月4日分赴每家醫學中心的開刀房家屬等候區,各面談訪問有效樣本30人。

這些受訪對象各有家屬或親友正在開刀房接受手術,且這些來自不同科別的病人都至少前一天住院,不是急診緊急動刀。

調查前,《康健》曾行文將調查目的告知各醫學中心。

很有趣地,各家醫院反應不一。

有的醫院樂於合作,例如在公文寄出後,率先回覆的彰基,副院長親自來電,表示歡迎,並隨即將電話轉給在一旁的護理部張主任,了解記者有何需求。

事實上,他們打這通電話前,內部曾先開會討論「要不要讓《康健》來?」有的員工擔心,萬一調查成績欠佳,有損醫院形象。

但據張主任轉述,副院長聽了,反而勉勵大家,外來的公正第三者團體,如《康健》的調查,有助於醫院知道日後可以如何改進,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其他醫院如台大、台中榮總、成大、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醫也願意配合。

有的醫院婉拒,包括新光、奇美、慈濟,理由是「不方便」、「會打擾病人家屬」等。

而《康健》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家屬不但不排斥回答問卷,甚至表示有必要做這類調查。

當然也有醫院相應不理,包括台北榮總、三總、國泰、高雄榮總、高雄長庚。

此外,還有更多事先沒料到的狀況。

《康健》記者在北部一家醫學中心的調查已進行22份問卷時,被開刀房的護理人員叫來警衛,把記者請出醫院大門。

當我們向這家醫院溝通尋求再度重返醫院完成問卷時,卻遭對方公關主任表示「不要把我們算在這次排名裡」。

不過,我們仍然低調地回到這家醫院,完成剩下的8份問卷。

另外,我們的記者到中部一家醫院時,發現院方在開刀房等候區牆上掛個牌子,要家屬聽過手術解說,向坐在入口處的院方人員領牌、確認聽過解說後,再進入等候區。

不過,據記者調查,許多人拿了牌子後沒歸還,所以院方的「巧思」還是有疏漏,仍有不少人反映,手術溝通狀況不佳。

更有趣的是,當記者向院方表明已做完問卷,隔幾天再回到等候區時,赫然發現原先掛在牆上的牌子沒了,入口處的工作人員、還有他使用的桌子、椅子等,也都消失。

除了感受到醫院對這次調查的重視外,也令人憂心醫院的「表演文化」。

在種種艱難狀況下,不管醫院樂意配合或婉拒,我們都一一完成調查(整體結果分析見66頁「17家醫學中心住院手術溝通品質知多少?」一文)。

同時就以下5題,分析各醫院在手術溝通過程中的落差。

■給分方式各題中回答「有」或「是」的民眾比例在95~100%的醫院,表現最佳,得10分;比例在90~94%的,得9分;80~89%的,得8分;70~79%的,得7分;60~69%的,得6分;50~59%得5分;40~49%得4分;30~39%得3分;20~29%得2分;10~19%得1分。

(見43頁表1「手術溝通,哪家醫院最友善?」)哪家醫院最友善Q:手術前,醫生有沒有告訴你或病人,不動手術可能的後果,讓你們知道為什麼一定要開刀?扣除自己要求開刀的病人後,17家醫學中心全部至少得8分,表示各家醫院都有八成以上的民眾回答「有」,表現不錯。

其中,成大、台中榮總、台大、三總等4家醫院的受訪者,回答「有」的比例高達95%以上,得10分。

得9分的有6家醫院,分別是新光、國泰、台北榮總、林口長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其他包括馬偕等7家醫院,得8分。

Q:手術前,醫生有沒有告訴你或病人,手術可能有風險、併發症、副作用等?只有彰基一家醫院的受訪者回答「有」的比例,高達九成,得9分。

台大、三總、新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4家醫院,得8分。

得7分的,有高雄長庚等7家醫院;得6分的,有國泰等4家醫院。

而奇美醫院的病人家屬,回答「有」的比例不到六成(56.7%),得5分。

或許在調查期間,回答「有」的比例偏高的醫院,較多病人的病情較嚴重,醫生需解釋較多。

Q:手術前,有人向你或病人解釋手術步驟會怎麼做嗎?三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家醫院的受訪者,有八成多的人表示,術前曾有人以口頭說明,或還用畫圖、道具、模型或錄影帶等工具,向他們解釋手術步驟,得8分。

得7分的,包括高雄榮總等7家醫院;得6分的,包括新光等7家醫院;奇美的受訪者回答「有」的比例只有四成多(46.7%),得4分。

Q:是主治醫師向你們解釋手術步驟會怎麼做?共有15家醫院的受訪者,回答由主治醫師解釋手術步驟的比例,達八成以上。

其中三總、台北榮總、成大、彰基等4家醫院,有九成多的受訪者回答,主治醫師有向他們解釋手術步驟,因此得9分。

另外,慈濟等11家醫院得8分。

而高醫、馬偕,聽過主治醫師解釋的病人家屬親友比例是七成多,得7分。

Q:手術前,麻醉醫師有沒有來?當受訪者被問到麻醉醫師是否曾在術前出現,或甚至曾告知受訪者或病人,麻醉可能有什麼風險、副作用等,只有新光醫院的民眾,有七成的比例(70%)回答曾在術前見過麻醉醫師。

台北榮總、台中榮總、台大、成大等4家醫院,各有六成多的比例,曾見過麻醉醫師,得6分。

但剩下12家醫院的受訪者見過麻醉醫師的比例比六成低,得分都少於6分。

其中,三總、高醫得5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彰基、高雄長庚得4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慈濟、奇美、高雄榮總得3分。

每日開刀量龐大(約近300檯刀)的林口長庚只有二成多的民眾回答「有」,得2分;國泰、馬偕甚至只有一成多的人,曾在術前見過麻醉醫師,得1分。

總得分綜合以上5題的表現,在手術溝通過程的資訊提供方面,醫院間總得分最高的是40分,最低的是28分,表現在平均值34.5分之上的,共有9家醫院。

其中,三總以總得分40分,對民眾最友善。

表現佳(總得分在平均值之上)的醫院,還包括台大(39分)、新光(38分)、台北榮總(38分)、成大(38分)、彰基(37分)、台中榮總(37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36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35分)。

低於平均值的醫院共有8家。

(見43頁表1)二、藥事服務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曾做過兩次藥袋標示調查,不但促使衛生署擬定藥袋標示的政策,醫界也從善如流,紛紛為民眾用藥安全盡力。

衛生署今年也將藥品包裝容器完整標示的規定,列入重大推動政策之一。

對民眾來說,很樂於見到藥袋標示愈來愈清楚,服用安全愈來愈有保障。

「藥袋清楚標示,對病人有幫助,」對醫院藥劑單位的努力,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侯勝茂持肯定態度。

藥袋標示屢屢創新的台北榮總曾調查,在採用更完整的藥袋標示後,病人更能明瞭如何使用藥物及注意相關事項,使得門診病人藥物諮詢人次逐年降低,前年度的諮詢人次比民國89年度減少了一半,去年度更比89年度減少77%,效果顯著。

《康健》在這次藥務服務的評比中,除了蒐集各醫學中心3、4月的藥袋,同時也在6月底,去電各醫院藥劑部,確認藥袋標示的項目。

評比的內容除了衛生署建議的3項藥袋標示項目(主要適應症、主要副作用、其他用藥指示),還有醫改會對各醫院的藥袋評比中,曾提出的「商品名中文化」(加註中文藥名)、「藥品外觀」兩項。

此外,我們也首度把各醫院的網站是否提供民眾,利用該院藥物的搜尋引擎查詢所領藥物的資料,列入評比(調查時間在6月25日),共計6項指標。

其中,「主要適應症」在這次調查中,包括在藥袋上以用途、作用、適應症、臨床用途等字眼來表示。

「其他用藥指示」包括藥袋上標示部份藥品的特殊保存方式,或警語、用藥須知、注意事項等。

■給分方式凡符合一項,得1分。

但在「主要副作用」部份,有些醫院藥劑部只在發某些有重大副作用的藥時,才會在藥袋上加註,做得不完全,所以給0.5分。

醫院如以警語、用藥需知、注意事項等欄目在藥袋上標出藥物的副作用,則在「其他用藥指示」得1分,但在「主要副作用」這項不計分。

哪家醫院最友善每家醫院的藥袋都有「主要適應症」、「其他用藥指示」兩項標示,各得2分。

(見47頁表2「藥事服務比較」但在「主要副作用」這項,只有台大、三總每項藥物都會列,各得1分。

國泰醫院、高雄長庚只有常發生或重大的藥物副作用才列出,得0.5分。

其他包括台北榮總、馬偕、新光等13家醫院,對藥物的副作用在藥袋上以警語、用藥需知、注意事項、用藥指示等形式出現,所以在這項不予計分。

而在其他用藥指示這項得分。

「商品名中文化」部份,包括台北榮總等10家醫院已標示,各得1分。

這幾家醫院的民眾領藥後,如有疑問,不需要咿咿啊啊,拼英文拼得老半天。

但包括每日門診量居所有醫學中心之冠的林口長庚等在內的7家醫院,並不提供藥名中文化服務。

有的醫院藥劑人員解釋,「台灣目前通用的還是外文(藥名)」、或「作業不方便」。

至於藥品外觀,例如:「淺紅、圓形、單面刻痕」的描述,包括台北榮總、台大等9家醫院也都貼心地註明在藥袋上,各得1分。

而高雄榮總是藥品仿單上有這類說明的藥物,才會標明在藥袋上,所以得0.5分。

新光、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7家醫院,還沒有這項標示。

曾協助衛生署建立藥務辨識系統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主任,對是否標示中文化商品名和藥品外觀有異議。

他認為,商品名中文化的實用性值得考量。

因為英文學名才是統一的,而商品名即使成分相同,但各家廠商命名不一。

他擔心,用中文化商品名日後怕影響民眾跟專業人員的溝通。

而藥品外觀的描述上,對形狀、或藥物上標示的英文、刻痕較沒問題,但顏色的認定,例如是粉紅或淡粉、淡紫,恐有落差。

至於各醫院網站是否可讓民眾查詢所領藥物的疑問,只有台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有這項服務,各得1分。

台中榮總、高雄榮總雖有藥品查詢系統,但以英文說明,民眾未必看得懂,所以給0.5分。

林口長庚等其他13家醫院,大部份不對外開放查詢院內藥品;或有的醫院的藥劑部網頁,點入後是空的,或只能查衛教單張資料;更有醫院的網站上找不到藥劑部網頁。

總得分這項評比中,醫院間最高得分是6分,最低得分是2分。

共有8家醫院得分在平均值3.5分之上。

其中,台大以每項都得分,滿分6分的成績,對民眾的藥事服務上,表現的最友善。

其次是三總,得5分。

得4分的醫院包括台北榮總、馬偕、彰基、高醫等。

得3.5分的醫院有國泰、高雄長庚。

表現在平均值之下,得3分的醫院包括新光、林口長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奇美、成大、高雄榮總、慈濟等7家醫院。

至於台中榮總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分別得2.5分與2分,對民眾的藥事服務較不友善。

三、網站醫師資料評比一位住在宜蘭的民眾千方百計打聽到中部一位名醫,不嫌路途遙遠帶媽媽求醫,所有家族也動員排班陪病。

沒想到,手術過程中出了點差錯,眾人口耳相傳的名醫只丟給家屬一句「一百個人中,就會有兩、三個人這樣」。

創辦成大醫學院的黃崑巖教授也歸納自身經驗,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常會因三種情況打電話給他:一是有某種病症,不知該看哪一科;二是請他介紹醫生,因為擔心沒有人際網絡,得不到特別照顧;三是因為醫生沒有好好解釋,而向他請教藥物、檢查報告。

既然台灣現在欠缺一個由政府衛生單位設置,指引民眾就醫的醫師資料庫,那麼,各醫學中心本身網站上,是否會對它的醫師群有詳細介紹?尤其在各醫院一家比一家規模龐大,分科複雜下,民眾看病常擔心:「是不是看對醫生、選對科?」因此《康健》率先評比17家醫學中心網站的醫師資料。

我們參考美國紐約州政府衛生局網站的醫師資料庫。

它規定全州的醫師至少必須登錄個人學歷、經歷、專長、專科醫師資格等基本資料,供民眾就醫前查詢。

我們選定民眾看病需求大的內科、外科系為主,並彙整各醫院這兩大科系共有的8類次專科網站為評比對象,包括內科系的心臟科、血液腫瘤科、胃腸肝膽科、腎臟科、新陳代謝科、感染科等6科;以及外科的一般外科系(含大腸直腸外科等消化系外科),心臟血管、胸腔外科系。

■給分方式就各次專科網站上列出的專任主治醫師(分母),一一檢視有寫學歷、經歷、專長及專科醫師資格等4項指標的醫師數(分子),計算得分,全部醫師都符合4指標的,得1分。

以此加總8類次專科的分數,如果全部醫師群都符合指標,將得8分。

另外,如網站上列出的醫師名單中,未交代哪些是專任主治醫師,則將所有醫師視為專任主治醫師。

哪家醫院最友善整體來說,絕大多數醫院科部網站提供的醫師資料零零落落,甚至有些科的網站一點入,毫無任何醫師名單,可能只告訴你,主治醫師、住院醫師有幾人,想知道醫師各自背景?抱歉,沒有。

有的網站,即使列出各主治醫師的介紹,但有些醫師填寫的內容,真不知能提供民眾什麼就醫指引。

例如,點選某某醫師,螢幕上赫然只出現一行:「因忙於開刀,無暇他顧,敬請見諒」。

或有人在專長欄寫「做研究,寫論文」,想找他求醫的人,不猶豫恐怕也難。

醫師介紹不全的情況在外科體系更常見。

不過,可喜的是,有幾科醫師全部提供齊全的基本資料,值得鼓勵,包括三總腎臟科、新光心臟內科、台中榮總胃腸病科,台北榮總更有胃腸科、腎臟科、新陳代謝科等3科。

4年多前接到科主任指示,負責規劃台北榮總胃腸科網站的主治醫師盧俊良說,他花半年時間蒐集相關資料,同時也參考美國醫學中心的作法,而在這科網站上放民眾看得懂的資訊,包括醫師背景和常見疾病介紹等。

累積多年經驗,他發現,有一、兩成病人的確會先上網查看醫師介紹,得知他專長大腸激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功能性腸胃疾病,而特別來掛診。

另方面,民眾就醫前,如有機會先進一步認識醫師,也有助於醫病關係,盧俊良認為。

不過,他坦承,維持網站運作比發想內容更重要,但需要人力和時間。

也因此,在這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各醫院許多科部的網站不夠新,有些網站離上次更新日期,至少是一年前。

因不夠新,有些醫師明明已不再看診或離職,卻仍被列在醫師名單中。

例如,親民黨副主席、知名心臟外科醫師的張昭雄,雖已不再看診但仍被列在林口長庚的心臟外科醫師群。

總得分至於各家醫院在網站醫師資料的表現情況,醫院間得分最高的是5.7分,最低分是0分,表現在平均值1.1分以上的,有5家醫院。

其中,台北榮總以5.7分奪冠,對民眾的網站資訊服務最友善。

其次是彰基(2.5)、高醫(2.5)、台中榮總(2.1)、三總(1.9)。

其他12家醫院在這項的表現都有待加強,包括新光(1.0)、國泰(0.9)、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0.6)、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0.6)、高雄榮總(0.6)、台大(0.3)、高雄長庚(0.2)、林口長庚(0.1);4家得0分的醫院,包括馬偕、奇美、成大、慈濟,網站上所提供的醫師資料最不友善。

三項綜合結果綜合以上三項(手術溝通過程、藥事服務、網站上的醫師資料)醫療資訊評比,三總、台北榮總、彰基有三項得分都在醫院間的平均值以上,對民眾的友善程度勝各醫院,表現最優。

台大、台中榮總、高醫也各有兩項得分在平均值以上,表現佳。

新光、馬偕、國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大、高雄長庚等7家,各有一項得分在平均值以上,友善程度普通。

另外,有4家醫院在三項評比中,表現都低於平均值,包括林口長庚、奇美、高雄榮總、慈濟,友善程度尚待加強。

(見56頁表4「醫療資訊服務,哪家醫院最友善」)為了更好的明天在《康健》深入各醫學中心的問卷調查中,近三成民眾求醫前先向親戚朋友等人際網絡打聽醫生、醫院,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解讀:「顯然民眾的資訊不足,勢必要檢討。

」《康健》首度的醫療資訊服務友善醫院調查,當然仍有許多改進空間,但誠如衛生署醫療品質委員會主任委員黃達夫所強調的:「醫療資訊公開是個must(必為之事)。

」醫療品質委員會正提給衛生署一本《國家醫療品質政策發展方向之探討》白皮書。

書中建議,未來要設立一個類似智庫的公正團體,評估、蒐集台灣的醫療品質,並將適時對大眾公布資訊。

「我們的目標是要知道,到底病人有沒有被好好照顧,」黃達夫期許。

尤其目前在資訊沒有公開或缺乏分析的情況下,他和其他醫療品質委員會的成員發現,台灣醫療品質的最大問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何在」!美國麻州的達特茅斯學院附設醫院,曾在各醫院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評比中,敬陪末座,院方一度面臨解散手術團隊或改進技術的抉擇。

他們決定痛定思痛,在牆上貼出許多手術數據與其他治療成績頂尖的醫院相比、思索改進。

一段時日後,整個團隊的協調更佳,同時也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錯誤、感染率、合併症的死亡率,並連帶降低成本。

相對地,「在國內,我們不知道繞道手術的死亡率是多少,」黃達夫指出,他有次曾委託一家醫院算自己的繞道手術成績,結果對方算完後嚇壞了,因為情況相當不理想。

美國健康及人類服務部(類似我們的衛生署)底下的「健康照護研究與品質機構」,提供民眾上網查詢有關眾多治療資訊與各健保單位或醫院的品質評估。

「健保單位資料與資訊表」(theHealthPlanEmployerDataandInformationSet,簡稱HEDIS)就是用來評估各健保單位,包括消費者對它的評分,以及醫療專業上的表現。

例如,其中一個評比是看各醫院是否建議癮君子戒菸。

另外,美國有許多州公布醫療資訊。

例如,加州醫療局提供24小時連線服務,讓民眾查詢醫師的資料。

華盛頓州衛生局也在網上公布醫院的表現。

美國醫學專科委員會(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供民眾以電話查詢,他想找的醫師是不是有某項專科資格。

也有公正的組織每年出版指南,公布醫療行為有瑕疵的醫師名單。

相形之下,台灣沒有一個醫師資料庫讓民眾查詢,更遑論各醫院的治療成績。

「美國可以公布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公布,不要認為我們的病人比美國人笨!」一位學者不滿地疾呼。

另方面,揭露資訊,也可讓醫界更了解民眾的需求,促進醫病和諧。

這次的調查只是起步,我們期待醫療資訊的透明程度,有朝一日能如衛生署署長陳建仁告訴《康健》的:「希望醫院表現能像大學評鑑一樣,可以公開」。

看更多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69期 拒吸二手菸,不能慢慢來 你家孩子營養午餐健康嗎? 17家醫學中心醫療資訊,哪家最公開?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早產兒基金會30周年紀念|小腳ㄚ,也值得擁有大機會! 熱門文章 1. 疫苗混打效果、副作用比較》混打BNT、莫德納誰較好?5件事先評估 4. 香菜是醫師的寶貝 能解決「腦霧」、清除體內有毒重金屬 2. 樂茞軍:比樹葬、海葬更灑脫,「零葬」新流行 5. 子宮肌瘤和洗髮精有關?婦科名醫:這幾個習慣,妨礙子宮健康 3. 雞蛋對膽固醇的影響沒那麼大,飽和脂肪才是兇手! 6. 《電影之神》刻畫老年人生的圓滿 90歲名導:感人故事就藏在普通不過的日常角落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飲食新知 覺得自己年輕的人,通常蔬果也吃得比較多 最新專題 《看康健×熊健康限時贈閱活動》 親愛的自己你,還好嗎?2021傾聽自己點亮心光|康健雜誌x雅詩蘭黛集團 2021CHR健康企業公民得獎名單 中醫順時調養|24節氣養生口袋日曆 【2021國病大調查】不吸菸的肺癌,怎麼來的? 測測看你的心血管罹患風險值|避免急性心臟病發 保健懶人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