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體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松果體是人體的「生物鐘」的調控中心。

由於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和黑暗的調節,因此,晝夜周期中光照與黑暗的周期性交替就會引起褪黑 ... 松果體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松果體 依託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言松果體,道家言天眼,佛家言識海的這麼一處地方。

鍊氣有成者每日以氣溫養之,久而能視人身之氣,人有五臟六腑,各屬五行,開竅於五官,氣華於面,因此能望其表而知其里,氣機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斷其病。

   目錄 1成分結構 2人的第三隻眼睛 3生物鐘調控中心 4分泌褪黑激素 5合成功效 6預感能力 7生物意義 8日本美國研究結果 9事例 10參看 成分結構 松果體(pinealbody)(conar 松果體位置示意圖 ium)[kEJ`neErIEm]位於中腦前丘和丘腦之間。

為一紅褐色的豆狀小體。

為長5~8mm,寬為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腦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

松果體表面被以由軟腦膜延續而來的結締組織被膜,被膜隨血管伸入實質內,將實質分為許多不規則小葉,小葉主要由松果體細胞(pinealocyte)、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纖維等組成。

松果體細胞是松果體內的主要細胞。

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為圓形或不規則形。

核大,圓形、不規則形或分葉狀,著色淺,核仁明顯。

胞質呈弱嗜鹼性,含有少量脂滴。

在鍍銀染色標本中,松果體細胞形狀不規則,有長短不一的突起,突起末端膨大,常止於血管周圍。

電鏡下,細胞質內有粗面內質網,高爾基複合體和小圓形分泌顆粒,顆粒內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

胞質內還有較豐富的粒線體、游離核糖體和脂滴。

細胞膜常與神經末梢形成突觸;在松果體細胞近突觸部可見有突觸帶(synapticribbon),突觸帶由中等電子密度高的小棒狀結構及其周圍的小泡組成,其功能不清。

神經膠質細胞較少,位於松果體細胞之間。

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胞體小,形態不規則,細胞核小,染色深。

細胞有突起,末端附著在松果體細胞或伸到血管周圍間隙。

電鏡下可見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和微絲等。

在松果體細胞之間還可見到一些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鈣化顆粒,稱為腦沙(brainsand)。

其成分主要為磷酸鈣和碳酸鈣。

腦沙一般出現在青春期後,其量隨年齡而增加。

腦沙的功能意義尚不清楚,有人認為。

腦沙的數量可能反映其過去分泌激素的活動情況。

松果體的神經主要來自預交感神經節節後纖維,神經末梢主要止於血管周圍間隙,少量止於松果體細胞之間,有的與細胞形成突觸。

松果體的功能尚不十分了解。

一般認為,人的松果體能合成、分泌多種生物膠和肽類物質,主要是調節神經的分泌和生殖系統的功能,而這種調節具有很強的生物節律性,並與光線的強度有關。

松果體細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羥色胺,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白晝分泌5-羥色胺,黑夜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可能抑制促性腺激素及其釋放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對生殖起抑制作用。

另外,近年來發現,松果體細胞還分泌8-精催產素、5-甲氧色醇、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和抗促性腺因子等,其意義尚待探討。

   人的第三隻眼睛 松果體是人體的第三隻眼睛。

說人體有第三隻眼睛,似乎是不可思議。

其實,生物學家早就發現,早已絕滅的古代動物頭骨上有一個洞。

起初生物學家對此迷惑不解,後來證實這正是第三隻眼睛的眼框。

研究表明,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蛙魚龜蛇,甚至人類的祖先,都曾有過第三隻眼睛。

只不過隨著生物的進化,這第三隻眼睛逐漸從顱骨外移到了腦內,成了「隱秘的」第三隻眼。

儘管松果體移入了黑洞洞的顱腔內。

「深居簡出」、「與世隔絕」,不能直接觀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但由於它曾經執行過人類第三隻眼晴的功能,憑著它原來的一手「絕活」,仍然能感受光的信號並作出反應。

例如人們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會感到心情舒暢、精力充沛、睡眠減少。

反之,遇到細雨連綿的陰霾天氣則會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思睡眠。

這一現象正是松果體在「作祟」。

因為松果體細胞內含有豐富的5一羥色胺,它在特殊酶的作用下轉變為褪黑激素,這是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

研究發現,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制約。

當強光照射時,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在暗光下褪黑激素分泌增加。

而人體內褪黑激素多時會心情壓抑,反之,人體內的褪黑激素少時則「人逢喜事精神爽」。

由此看來,人的情緒受光的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生物鐘調控中心 松果體是人體的「生物鐘」的調控中心。

由於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和黑暗的調節,因此,晝夜周期中光照與黑暗的周期性交替就會引起褪黑激素的分泌量相應地出現晝夜周期性變化。

實驗證實,褪黑激素在血漿中的濃度白晝降低,夜晚升高。

松果體通過褪黑激素的這種晝夜分泌周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放「時間信號」,轉而引發若干與時間或年齡有關的「生物鐘」現象。

如人類的睡眠與覺醒、月經周期中的排卵以及青春期的到來。

新近發現,人體的智力「生物鐘」以33為周期進行運轉,情緒「生物鐘」為28天,體力「生物鐘」為23天。

這三大生物鐘的調撥也是由松果體來執行的。

   分泌褪黑激素 松果體分泌的激素——褪黑激素能夠影響和干預人類的許多神經活動,如睡眠與覺醒、情緒、智力等。

很顯然,松果體在神經信號與激素信號之間扮演著「中介人」的角色。

因此,松果體在人體內執行著一個神經——激轉換器的功能。

這也是松果體的第三個功能。

   合成功效 松果體能合成GnRH、TRH及8精-(氨酸)催產素等肽類激素。

在多種哺乳動物(鼠、牛、羊、豬等)的松果體內GnRH比同種動物下丘腦所含的GnRH量高4-10倍。

有人認為,松果體是GnRH和TRH的補充來源。

然而,我們相信,松果體的功能遠不致此,我們對松果體的認識還很膚淺。

由於它深埋在顱腔內,使我們對它的研究增添了客觀上的困難。

但不管怎樣,隨著研究的深入,它的「廬山真面目」終究會顯現在人們面前。

松果體作用現存的一些猜測:   預感能力 現代生物的松果體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其中人類屬於退化較多的一類,自然界中的動物能對自然災害提前作出反應,而人類通常毫無察覺,因此有人猜測松果體掌管著預感能力,而人類的這一能力退化了;也有人根據松果體能對光波做出反應,推測松果體同樣能對某些射線做出特殊反應。

此外,古時的神職人員常在頭冠上對應松果體的部位鑲嵌較大顆粒的寶石,進行占卜等儀式時,會讓光線射向印堂或眉心天靈等處,皆指向松果體;眉心一直被當作精神力集中的地方,當人遇厄運時會稱「印堂發黑」,不知這些是不是巧合。

   生物意義 松果體細胞接受頸上神經節發出的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的支配,刺激交感神經,可促進松果體合成和分泌褪黑激素。

松果體的分泌機能與光照有密切的關係,持續光照可導致松果體變小,抑制松果體細胞的分泌,而黑暗對松果體的分泌起促進作用。

由於褪黑激素的分泌與合成受光照與黑暗的調節,因此,它的分泌量出現晝夜節律變化。

在人的血漿中,當中午十二點鐘時,其分泌量最低,而在午夜零點時,分泌量最高。

另外,它的周期性分泌與動物和人的性周期及月經周期有明顯的關係。

松果體可能通過褪黑激素的分泌周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放「時間信號」,從而影響機體時間生物效應,如睡眠與覺醒,特別是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周期性活動。

  光照抑制哺乳動物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的途徑大致如下:由於松果體受頸交感節後纖維的支配,當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並將其部分信息傳遞到視交叉上核後,視交叉上核又通過某種尚不清楚的神經聯繫,經內側前腦束把光照信息傳到交感低級中樞,再經脊髓傳至頸上神經節,抑制松果體的活動。

因此,破壞視交叉上核,切斷聯繫頸上交感神經節的神經,或摘除頸上交感神經節,都會使松果體隨明暗變化的節律性活動消失。

光照和刺激視神經,或直接刺激視交叉上核,使頸交感神經節的活動受到抑制,則松果體的活動也隨之降低。

由於松果體的活動受光照的明顯影響,所以生活在兩極的動物的松果體季節性變動特別顯著,在太陽不落的夏季,松果體的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在漫長而黑暗的冬季,松果體活動極度增強,產生大量的褪黑激素,從而抑制生殖活動。

可能正是這種原因,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由於冬天處在黑暗之中缺乏光照,褪黑激素分泌增加,抑制了下丘腦-垂體-卵巢系統,因而婦女在冬天便停經了,而且,愛斯基摩女子的初潮可晚至23歲出現。

近年來發現,燈光和自然光一樣,同樣對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從而減弱對性腺發育的抑制,導致性早熟。

   日本美國研究結果 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通過對鳥類松果體的研究證明,鳥類活動的晝夜節律生物鐘位於松果體細胞內,他們發現,鳥類的活動量是受到褪黑激素的抑制的。

日本科學家在試驗時,分別取下在12小時明暗交替的條件餵養的雞的松果體加以培養,把它分散成一個個細胞,然後在明和暗的環境中觀察其中合成褪黑激素所需酶的活性,結果證明,每個松果體及其分散了的細胞都有生物鐘作用,它們能記憶明暗的規律,並逐步適應新的規律。

美國科學家成功地進行了首例鳥類生物鐘的人工移植,他們在試驗中發現,如將麻雀的松果體摘除,它們活動的晝夜節律就喪失,變得整天活動不停。

如把一隻麻雀的松果體移植到另一隻切除了松果體的麻雀上時,活動節律就又恢復了並且和給予松果體的麻雀原先的活動節律相一致。

松果體是約7×4mm2大小的扁錐形小體,位於丘腦後上方,以柄附於第三腦室頂的後部。

松果體在兒童時期較發達,一般7歲後逐漸萎縮,成年後不斷有鈣鹽沉著。

松果體的主要激素為褪黑素,屬於吲哚類化合物,其分泌呈現明顯的日周期變化。

兩棲類動物褪黑素對其有促使皮膚褪色的作用。

對哺乳類已經失去這種作用,褪黑素的生理作用可能通過下丘腦、或直接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性腺活動,抑制性成熟,防止兒童早熟。

   事例 在1909年位德國的醫師發現一位4歲的男孩提早經歷了不成熟的青春期,然後死亡。

驗屍結果發現這個男孩死於松果體的惡性腫瘤。

因此這位醫師便假設正常的松果體能在孩童時期產生抑制性發育的荷爾蒙,假使腺體被腫瘤所破壞,抑制的作用便會停止,使得性發育提早發生。

參看 《組織學》-松果體 《生理學》-松果體 內分泌系統:內分泌腺 胰島 α-細胞 ·Betacell ·δ-細胞 ·PP-細胞 ·ε-細胞 下丘腦/ 腦下垂體軸 及副甲狀腺 腦下垂體 腦垂腺後葉 神經部 ·正中隆突 ·垂腺柄 垂體細胞 ·赫令氏體 腦垂腺前葉 中間部 ·結節部 ·遠部 嗜酸性細胞(促生長激素細胞、催乳激素細胞) ·嗜鹼性細胞(促皮質細胞、促性腺細胞、促甲狀腺細胞) ·無顆粒難染細胞 甲狀腺軸 甲狀腺 甲狀腺峽部 ·甲狀腺葉 ·甲狀腺錐體葉 ·朱克坎德氏結節 濾泡旁細胞 ·甲狀腺上皮細胞 副甲狀腺 嗜酸性細胞 ·主細胞 腎上腺軸: 腎上腺 腎上腺皮質 球狀區 ·束狀區 ·網狀區 腎上腺髓質 嗜鉻細胞 副神經節 朱克坎德氏器 性腺軸 性腺:睪丸 ·卵巢 ·黃體 松果體 松果腺細胞 ·腦沙 人體 《人體解剖學》-《人體解剖學精要》-《人體解剖學歌訣》-人體穴位圖 運動系統 骨骼 顱骨 軀幹骨 上肢骨 下肢骨 骨連結 關節 肌肉 頭肌(面肌、咀嚼肌) 頸肌(頸淺肌、頸外側肌、頸前肌、頸深肌) 軀幹肌(背肌、胸肌、膈、腹肌) 上肢肌(肩帶肌、臂肌、前臂肌、手肌) 下肢肌(髖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 消化系統 口腔 口唇 頰 齶 牙齒 舌 唾液腺(大唾液腺) 咽 鼻咽 口咽 喉咽 咽肌 食管 食管的狹窄部位 食管壁 胃 胃壁 小腸 十二指腸 空腸 迴腸 大腸 盲腸 闌尾 結腸 直腸 肛管 消化腺 肝臟 肝外膽道(肝管、肝總管、膽囊、膽總管) 胰腺 腹膜 網膜 系膜 腹膜陷凹 呼吸系統 鼻 外鼻 鼻腔 鼻旁竇 咽 咽 喉 喉軟骨 喉肌 喉腔 喉神經 氣管與支氣管 氣管 支氣管 肺 肺內支氣管 支氣管肺段 胸膜 胸胸膜 胸膜腔 縱隔 上縱隔 下縱隔 泌尿系統 腎 腎的被膜(纖維囊、脂肪囊、腎筋膜) 輸尿管 膀胱 尿道 生殖系統 男性生殖器 男性內生殖器 睾丸 附睾 輸精管 射精管 精囊 前列腺 尿道球腺 男性外生殖器 陰阜 陰囊 陰莖 男性尿道 前列腺部 膜部 海綿體部 女性生殖器 女性內生殖器 卵巢 輸卵管 子宮 陰道 前庭大腺 女性外生殖器 陰阜 大陰唇 小陰唇 陰道前庭 陰蒂 前庭球 其它 乳房 會陰 脈管系統 心血管系統 心臟(心包) 血管(動脈、靜脈) 淋巴系統 淋巴管道(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導管) 淋巴結 脾 內分泌系統 甲狀腺 甲狀旁腺 腎上腺 垂體 松果體 胸腺 感覺器 眼 眼球(眼球壁) 眼副器(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眶脂體、眶筋膜) 耳 外耳(耳郭、外耳道、鼓膜) 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竇、乳突小房) 內耳(骨迷路、膜迷路、內耳道) 神經系統 組成 神經細胞 神經膠質 脊髓和脊神經 脊髓 脊神經(後支、前支) 腦 腦幹 小腦 間腦 端腦 腦神經 嗅神經 視神經 動眼神經 滑車神經 三叉神經 展神經 面神經 前庭蝸神經 舌咽神經 迷走神經 副神經 舌下神經 傳導通路 感覺傳導通路(本體感覺傳導通路、淺感覺傳導通路、視覺傳導通路) 運動傳導通路(錐體系、錐體外系) 自主神經系統 內臟運動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 內臟感覺神經 腦和脊髓的被膜 硬膜(硬脊膜、硬腦膜) 蛛網膜 軟膜 腦室和腦脊液 腦室(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 腦脊液 腦和脊髓的血管 腦血管 脊髓血管 內分泌系統:激素/內分泌腺(肽類激素、甾體激素) 內分泌腺 下丘腦-垂體 下丘腦 GnRH、TRH、多巴胺、CRH、GHRH/體抑素、黑色素濃集激素 垂體後葉 抗利尿激素、催產素 垂體前葉 糖蛋白激素α亞基(FSHFSHB、LHLHB、TSHTSHB)、催乳素、 前促黑激素(CLIP、ACTH、MSH、內啡肽、促脂解素)、生長激素 性腺軸 睾丸 睾酮、AMH、抑制素 卵巢 雌二醇、黃體素、抑制素/激活素、鬆弛素 胎盤 hCG、HPL、雌激素、黃體素 腎上腺軸 腎上腺髓質: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醛固酮、皮質醇、脫氫表雄酮 甲狀腺軸 甲狀腺:甲狀腺激素(T3和T4)-降鈣素-甲狀旁腺:副甲狀腺素 胰臟 胰高血糖素、胰島素、胰淀素、生長抑素、胰多肽 松果體 褪黑素 非內分泌腺 消化系統 胃 胃泌素、胃飢餓激素 十二指腸 CCK、腸泌素(GIP、GLP-1)、促胰液素、胃動素、VIP 迴腸 腸高血糖素、酪酪肽 肝臟/其它 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IGF-2) 循環系統 腎 球旁器(腎素)、管周細胞(紅血球生成激素)、骨化三醇、前列腺素 心臟 利鈉肽(ANP、BNP) 其它 脂肪組織 肥胖荷爾蒙、脂聯素、抵抗素 胸腺 胸腺肽(α1、β)、促胸腺生成素、胸腺九肽 骨骼 骨鈣素 靶源性 NGF、BDNF、神經營養素-3 人體百科-神經系統-腦:間腦 上丘腦 松果體 ·韁(韁核) 下丘腦 前部下丘腦前核 ·下丘腦室旁核 ·下丘腦視前區 ·下丘腦視上區 ·下丘腦視交叉上核 中間部/內側部/節部/垂體:垂體漏斗 ·內側隆起 ·弓狀核 ·下丘腦腹內側核 ·下丘腦背內側核 ·灰結節、垂體腺(垂體前葉、垂體後葉) 後部/側部下丘腦後側核 ·乳頭體 ·下丘腦外側區 其它內側前腦束 底丘腦 底丘腦核 ·未定帶 ·丘腦束 ·豆狀束 丘腦/丘腦核列表 腹側核群(腹前核/腹外側核、腹後核/腹後內側核/腹後外側核) ·背內側核 ·丘腦前核 ·丘腦外側核群(丘腦枕) ·層間核(中央內側核) ·中線核群 ·丘腦網狀核 ·後丘腦(內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 ·丘腦間聯合 第三腦室 隱窩:(視隱窩、漏斗隱窩、松果體上隱窩、松果體隱窩) ·下丘腦溝 其它 室間孔 ·視交叉 ·穹窿下器 ·乳頭丘腦束 出自A+醫學百科「松果體」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6%9D%BE%E6%9E%9C%E4%BD%93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松果體」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医者於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12:46的最後更改。

在daiyun和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的工作基礎上。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