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摘要和心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摘要和心得 · ✓ 誠實且陳述事實:如果我早到了兩分鐘,就說兩分鐘;遲到七分鐘就說七分鐘;知道就知道,不清楚就不清楚;在我說隨便時,就表示我真的 ... 0外語女子旅 跳到主文 我是蓁蓁,7年級中段班小資。

在沒有外語天賦和能力下的旅行遊記+讀書心得 部落格全站分類:休閒旅遊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r09Tue202112:04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摘要和心得 注意你的思想,它們會變為言語。

注意你的言語,它們會變為行動。

注意你的行動,它們會變為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它們會變為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會變為你的命運。

~瑪格麗特•柴契爾   最近老同學想跟我借這本書,並邀請我去參加讀書會,因此我又複習了這本《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這本書火紅的程度,應該不需要我多加贅述了。

非常多人分享關於這本書的心得,所以我就一直沒寫,直到最近覺得好像要整理一下之前的書寫,和二刷的新想法,畢竟我也在猶豫要不要去參加讀書會。

第一次閱讀時,專注在「非暴力溝通」,時隔約十個月再讀,則是關注在接納和謙虛。

  賴佩霞老師雖然過去是光鮮亮麗的藝人,然而她走入心理性靈之路,內在素質涵養極高,有許多值得讓人學習的地方。

這本書是賴老師以已故知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B.Rosenberg 博士所開創的「非暴力溝通」理論為基礎,再加上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

盧森堡博士特別用了豺狼和長頸鹿這兩種動物。

「豺狼」為暴力語言,領域性、控制欲及攻擊性強,習慣自我防備,凡事總要爭個輸贏; 「長頸鹿」為非暴力語言,有更高廣的視野及高度,還有一顆強大的心,願意聆聽和包容。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步驟:觀察Observation、感受Feelings、需要Needs、請求Requests   ❶  觀察:具體的說出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完全不夾帶個人偏見、價值觀與評斷。

    ✓誠實且陳述事實:如果我早到了兩分鐘,就說兩分鐘;遲到七分鐘就說七分鐘;知道就知道,不清楚就不清楚;在我說隨便時,就表示我真的沒有其他意見。

    ✓不說情緒化的字眼。

    ✓不多說、不冷戰、不擺臭臉,目的是合作性溝通。

    ✓「你又來了...」、「你每次都...」、「你老是...」、「你總是...」,意識自己說話有無籠統、誇大不實。

    ✓聆聽自己的聲音,為自己的心念負責。

    ✓練習不帶評論的觀察,像是「這個星期你有兩天進公司時已經超過上班時間」、「早上跟你分享上班發生的事情,你在玩手機沒有回應我」     ✓沒有人喜歡被貼標籤的感覺,即便我們自以為是褒獎或說好聽的話,對某些人來說很可能是心中最深的痛。

  ❷  感受:當下真正的感受,與你的記憶及過去曾經歷的一切無關。

    ✓不把惱怒的情緒推諉給別人的言語或行為,而是單純對自己內心狀態的描述。

    ✓耐心傾聽對方把話說完,不試圖糾正對方的感受是錯的。

    ✓從表達感受中,發現自己內心的渴望。

    ✓隱藏感受,因為害怕示弱。

感受通常涉及揭露人性脆弱的一面。

因此,通常男性和理智型的人,比較不容易察覺自己的感受。

    ✓感受,不是指我們對別人言語或行為的評價,而是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狀態的陳述。

例如:是「我覺得寂寞。

」,而非「我覺得你對我冷漠」     ✓「我覺得你不愛我」、「我感覺他沒有尊重我」、「我有種被你拒絕的感覺」以上這些都不是感受,而是對別人的評斷。

因為我們不可能替他人有感覺,我們只能感覺自己的情緒,這是我們在使用這些語句時最容易產生的混淆。

    ✓ 不急著說話,只是傾聽,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人之所以想勸別人,就是覺得對方需要矯正。

    ✓說出心理感受是無罪的,不需要加入詆毀自己的言語,像是:「對不起,我比較自私,我當時太累了,所以...」     ✓所謂的表達感受,要的是能夠很理性的表達,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呈現自己,不卑不亢。

  ❸需要:釐清心中未獲得滿足的需要,並且具體將需要告訴對方。

     ✓每個人都會有需要,需要營養、睡眠、哀悼、親密關係、獨立思考、連結、安全、愛、尊重、成長、參與、重視......     ✓對於自己需要不夠理解,就會處於一種對生活不滿足,對別人不滿意的狀態     ✓批評,隱藏著自己未滿足的需要。

於是使用批評取代期待,以攻擊需要與請求,結果只是招來反擊。

    ✓勇敢說出我自己的需要,對方會慢慢理解的。

    ✓自己的需要靠自己滿足,別成為情感的奴隸。

當人一心想尋求別人的肯定,很自然以他人為中心,覺得自己渺小,是無助的受害者。

    ✓當我們說「我需要被......」時,意味著解藥在他人手上。

    ✓提出需要時,也永遠記得:千萬別強迫任何人做任何事。

沒有抱怨,只是讓對方明白我們的世界發生了什麼。

    ✓告訴對方你「不要」什麼,不等於你清楚告訴對方你「要」什麼。

    ✓「你為什麼不......」通常不是在詢問,而是想要糾正,或是表達不滿。

  ❹請求:具體告訴對方,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不提出請求,或是是怕被拒絕而受到傷害。

    ✓自己不說,而自己也不懂得自己,便沒有人會「完全」的「應該」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放下命令的舊習,擁抱不中斷的溝通     ✓請求與要求並不同。

請求,是不強迫,可以接受對方的拒絕;要求,是你應該、你必須.....任何為了達成目的,試圖給對方壓力的狀況。

    ✓允許對方說「不」,才有可能進入交流和溝通。

有時候對方拒絕只是當下不知道怎麼回應,需要時間思考。

    ✓讓對方清楚知道,當他說「不」的時候,是可以獲得諒解的。

    ✓請Please,請用我想要的方式來圓滿我的世界。

請求,感覺需要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會添人麻煩,或者是因為自尊心的關係等等,比較不容易說出口。

對我來說,說出請求,是一種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被愛的能力。

然而有時候,結束爭扎,不預設立場、不帶投射情緒,告訴自己就算被拒絕也沒有關係,起碼嘗試過了。

說出請求後,發現其實也沒那麼難。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曾回我:「請求是種邀請,邀請對方同在幸福的關係。

」     記得去年當我讀完這本書,有種醍醐灌頂之感,可是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時,卻有不少挫折感,來自於慣性思維的難受的適應期。

在講求效率的時代的我們總是習慣反應太快,也太快說話。

反應很快,就是習而不察的陳舊慣性。

  這不是我們自己或他人的錯,只是這個社會集體意識就是如此。

很多時候,言語,大腦還沒來得及梳理,內心也還沒來得及反應同理,就這樣說了出口。

再者,在這社會和職場生存,需要表層理性和管理,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所以,我們少談內在感受,有時候談了,甚至會被否定情緒的人批評:「玻璃心」、「抗壓性低」等等。

從小到大我們受了教育,學了國語國文、道德倫理,可是沒學習我們該怎麼好好跟人說話。

而身邊的親友,成了我們學習、潛移默化的典範。

  其實只要不是身體有殘疾,我們每個人都會說話,只是不懂得好好說話;每個人都有情緒,只是不懂得好好表達情緒。

我看完書,更是留意觀察生活周遭,包含我自己、親人朋友們,發現說話交流中不自覺地隱含著微微的暴力,只是我們太習以為常豺狼式語言了。

或是自己明明有感受到什麼,卻懷疑自己可能多心、想太多了,因為大家都是這麼講話跟聆聽的。

沒有人願意承認在自己在日常說話,隱含著暴力和否定、指責;沒有好好認識自己,誠實問自己:當下是真的想要溝通交流,還是只是要對方服從我們命令跟表達內心的不滿? 因為過於習慣,習慣到沒有覺察到說這些話有什麼問題,以致於後來被對方或雙方忍受不了,開始有了埋怨、攻擊、拒絕溝通,關係逐漸走向疏離。

  我在開始長出意識,學習非暴力溝通的同時,忽然也變得不太會說話,或是說話變得比較停頓、緩慢。

想要溝通前,我必須先擬訂好說話的草稿。

因為對我來說,非暴力溝通是種嶄新的語言型態。

可是,在與對方情緒共振的情況下,有時候還是會過快,或是會有不馬上說出來,等會就會忘記了的狀況。

  P49:「通常當對方感受到我們認為「他有問題,應該改造一下」時,他偏偏就越不會願意讓步。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我們越認為「他有問題」,他越會反彈說:「你才有問題!」因為這時,你已經激起了對方的自我防衛機制。

如果在邀請對方的同時,沒注意到自己使用的語言,習慣性的加入批判、自以為是的語氣,就更會讓他內心小劇場噴發:「如果學了以後會像你這副嘴臉,鬼才要去!」 因此,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另一半都不願意一起來上課,我會很坦白的說:「如果走在這一條學習的道路上,心裡卻老覺得別人落後,或認為別人要改一改、沒有智慧、不長進,那就表示,我們可能走錯方向了。

」」   說來慚愧,剛開始理解非暴力溝通並沒有讓我比較欣喜,反而當我面對他人的言語時,會不自覺的更加較真和有評論性:「他怎麼這樣說話?」、「講話這麼暴力?」、「他明明就是在質問我!」、「又在自欺欺人...」 自己有涉獵過些心理學,加上習慣用問題導向,偶爾就會忍不住想要糾正、開導對方。

往往事後才會意識到自己沒有在跟對方沒有站在平等的位置,在一種我高你低的位置,帶著分別心,自以為是的為對方好,想要改變對方。

這並不代表我助人的能力,那是用理性腦在評斷,那是自大和傲慢。

周志建敘事治療師曾說:「後來我越來越討厭「前進」這兩個字。

你何德何能,要幫人前進?如果無法「同在」,你是無法幫人前進的。

」 忘記是誰過的:「層次不同,互動的方式就不同。

」我們忘了自己也曾是無明地傷人傷己過。

學習過了一些東西,覺得自己比別人清楚,就產生優越感,偶爾會有些自恃甚高,似乎忘了自己曾經也是渾沌無明地辛苦走向這條路,看到同時也提醒著自己要謙虛和自省。

  近期賴佩霞老師在直播中繼續提醒著我: 「很多人學心理學會落入一個陷阱:「我就是知道你會這樣!」、「我就知道你缺乏愛」、「你感受什麼我當然知道!」 心理學不是這種姿態,也不是這種目的。

是說我去猜的時候,我們要有覺知自己是在猜,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對方惱怒、緊張或焦慮,但是我們不會知道對方是為什麼惱怒或焦慮,尤其你上過幾天心理學的課,就會認定「你就是這樣。

」 我們是在核對,是不是真的如此,我們是要溝通的。

是與非,對我而言不是最重要的,即便對方說謊,我們還是在溝通,即便你不願意告訴我你真正發生了什麼事,其實我們都在溝通。

有些人會講:「啊我就是跟他講兩次了。

」但你就是要不斷的講不斷的講,因為我們今天在學習的是溝通。

我們不要想說要達成甚麼目的,那是說服力跟談判力,不是溝通。

」   不過,觀察到自己有需要調整之處,也算個好消息。

可以有意識餵養長頸鹿,讓豺狼餓肚子,瘦骨嶙峋連該該叫的力氣都沒有。

當生活中意識到對方言語微暴力時,我提醒自己:我們或多或少有學非暴力溝通,然而對方沒有哦,所以自然會用慣性模式對待我們。

同時,這也是我們學以致用的機會。

賴佩霞老師也提醒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如果連學過非暴力溝通的人都覺得如此受挫,那麼對於一個平常不善於溝通的人來說,會是多大的掙扎啊!」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不用這種方式說話,那就不是我自己。

」、「我就是這個樣子」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還沒有完全認識自己,甚至跟自己關係不太好,在沒有全然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什麼,就只想做自己,擴大並且顯現自我,卻不小心傷及他人與和氣,這樣執拗的做自己,可能是出於一種防衛心理。

不妨試著問自己:選擇這樣應對模式而結的果,這就是我們真的想要的關係嗎?   也會有人說:「為什麼改的人是我,不是對方?」 我也曾經這麼惱怒地說過,認為為什麼錯的人不是我,應該改變的卻是我? 這樣的思維帶著二元對立和道德規範的應然,我自然心有不甘地抗拒改變。

P47:「一、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自己沒有問題,是別人需要改變。

二、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幹嘛要改?改,我就不是我了。

三、我們都不想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改變真的很難。

」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即使我們知道改變對我們有益,可是為什麼做不到了。

書中有句話:「人們並不抗拒改變,人們抗拒的是被改變。

」 如果抗拒改變,是抗拒變得不像自己,那麼,不妨以「蛻變」、「昇華」來比喻,毛毛蟲蛻變成蝴蝶、水澤昇華成白雲。

其實自己本質沒有改變,如果這麼想的話,似乎能夠比較接納。

  波斯詩人魯米(Rumi)的名句:昨日的我聰明,所以我想改變世界。

今日的我有智慧,所以我正在改變自己。

    文章標籤 賴佩霞 非暴力溝通 早安財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JenJen 0外語女子旅 JenJen發表在痞客邦留言(2)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散文筆記個人分類:讀物心得和格言此分類上一篇:《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心得和重點摘要 此分類下一篇:《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心得和摘文 上一篇:《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心得和重點摘要 下一篇:《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心得和摘文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分類 塔羅牌義(0)反正是我(6)2019東京初夏孝親小旅遊(6)一個人旅行這件事(1)【遊記】2018初秋獨闖奧地利捷克(18)【交通】2018初秋獨闖奧地利捷克(5)2018初春日本中部/北陸/京都(16)2017日本東北雪見/東京走春/伊豆賞櫻(15)2016初夏日本北海道一人旅(12)2016春遊日本關西孝親賞櫻(12)讀物心得和格言(44)戲劇/電影/小說(8)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文章搜尋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