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舊區情系列(二):「重建」土瓜灣 - 文匯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升斗小民的這些生活模式卻在舊區重建的衝擊下面臨崩解危機。

老友記搬遷、舊店舖收檔, ... 船廠為美國探險家建造的「香港海龍」號帆船更名噪一時。

導航≡  關於文匯報   雲報紙   文匯報PDF版   移動客戶端  簡體 首頁>文匯報>副刊>正文 細味舊區情系列(二):「重建」土瓜灣 2016-12-24 平民氣質恐湮沒社區互助將何存 土瓜灣是九龍最後的舊區。

區內街坊在保育團體的協助下,透過平民織作強化了社區互助與認同。

但升斗小民的這些生活模式卻在舊區重建的衝擊下面臨崩解危機。

老友記搬遷、舊店舖收檔,這一切在憂心忡忡的保育人士看來,是微觀經濟的消亡、社區聯結的流逝、平民氣質的散失。

重建的腳步聲迫近,用各種方式去延續土瓜灣人的那份不捨情,也成為了一項有價值的使命。

採訪、攝影:香港文匯報記者徐全 有位受訪者這樣說道:「『重建』的本質是為民生謀幸福、讓香港人安居樂業、保留社區的歷史、讓各行業共建新的理想社區。

」但似乎無人知道,未來的土瓜灣會變成何種面貌。

織線承載工業史街坊互助暖人心 來到土瓜灣,記者看到不同顏色的廢棄塑膠袋,被街坊編織成新的靚手袋;不同顏色的毛線織出了銀包、圍巾或披肩。

而令記者印象最深刻的,則屬「編織與勞工階層的結合」這一創意:在苦力工經常使用的推鐵車上,加裝編織網以方便工人們擺放物品。

街坊們說,這一切都是「平民智慧」。

「其實是街坊自發互動在先,進而我們參與,形成了推廣。

」民間團體「織織團」成員陳芷靖(Eunice)這樣告訴記者。

據悉,土瓜灣部分街坊懂得編織,則其他街坊看到後便會討教其中的奧妙,這個「隊伍」也就逐漸擴大了。

「我們參與之後,進行了包括開課、工作坊等不同方法在內的系統化推廣,邀請懂得織作的老街坊來集體教授當區居民。

」Eunice這樣對記者說。

小型編織品多可獨立完成,但複雜作品則要歷經不同工序。

Eunice透露,「織織團」會將不同的工序交由不同街坊完成,形成「分工」、「配合」的狀態。

「正是透過這種合作式的互動,讓已有的街坊互助情加深了。

」Eunice解釋道。

的確,這些編織品充滿了人情味的甜意。

「很喜愛土瓜灣,因為在編織中,認識了新街坊、新朋友,也覺得自己不再孤單。

」一位新來港人士講出了自己對編織的內心體驗。

除此之外,用織作來回溯社區歷史也是「織織團」的重要工作。

土瓜灣曾經是香港的工業區,庇利造船廠也曾落戶於此。

船廠為美國探險家建造的「香港海龍」號帆船更名噪一時。

「織織團」和藝術家一道,組織街坊編織出了「海龍船袋」,小手袋的背後是香港工業變遷的滄桑。

「這一切都體現了濃濃的平民精神。

」Eunice很開心地分享編織的情感意義。

據了解,街坊們很多時候是「為身邊人而織作」,即會將編好的作品相互贈送。

保育藝術家王永棠(AhTong)告訴記者,土瓜灣畢竟是基層平民區,所以作品有時亦會在市集出售,而且頗受歡迎。

AhTong以「社區生產」來形容這些編織品。

這也是「織織團」的期待:以推廣編織的方式營造社區,讓街坊更了解土瓜灣,強化大家的情感聯結與互助精神。

微觀經濟遭擠壓本土聯結勢不保 但此種平民氣息與街坊互助,卻可能完結於即將到來的「市區重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