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畫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筆畫問題(Eulerian graph)是圖論中一個著名的問題。

一筆畫問題起源於柯尼斯堡七橋問題。

數學家歐拉在他1736年發表的論文《柯尼斯堡的七橋》中不僅解決了七橋問題, ... 一筆畫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一筆畫問題(Euleriangraph)是圖論中一個著名的問題。

一筆畫問題起源於柯尼斯堡七橋問題。

數學家歐拉在他1736年發表的論文《柯尼斯堡的七橋》中不僅解決了七橋問題,也提出了一筆畫定理,順帶解決了一筆畫問題[1]。

一般認為,歐拉的研究是圖論的開端。

與一筆畫問題相對應的一個圖論問題是哈密頓路徑問題。

能夠在不重複折返的前提下一筆畫寫出或一次走完該路徑的條件,是文字、圖形、路徑的奇頂點的數目正好是0個或2個時,而如果奇頂點的數目兩個時,必須正好為起點或終點,奇頂點是指該點延展出奇數數目的方向,例如T字路口延展出三條道路方向,而線段的端點也是只有一個方向的奇頂點 目次 1問題的提出 2一筆畫定理 2.1定理一 2.2定理二 2.3有向圖的一筆畫 3例子 3.1七橋問題 3.2一些可以一筆畫的例子 4一筆畫問題與哈密頓問題 5參見 6參考來源 問題的提出[編輯] 一筆畫問題是柯尼斯堡問題經抽象化後的推廣,是圖遍歷問題的一種。

在柯尼斯堡問題中,如果將橋所連接的地區視為點,將每座橋視為一條邊,那麼問題將變成:對於一個有著四個頂點和七條邊的連通圖 G ( S , E ) {\displaystyleG(S,E)} ,能否找到一個恰好包含了所有的邊,並且沒有重複的路徑。

歐拉將這個問題推廣為:對於一個給定的圖,怎樣判斷是否存在著一個恰好包含了所有的邊,並且沒有重複的路徑?這就是一筆畫問題。

用圖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判斷這個圖是否是一個能夠遍歷完所有的邊而沒有重複。

這樣的圖現稱為歐拉圖。

這時遍歷的路徑稱作歐拉路徑(一個環或者一條鏈),如果路徑閉合(一個圈),則稱為歐拉迴路[1]。

一筆畫問題的推廣是多筆畫問題,即對於不能一筆畫的圖,探討最少能用多少筆來畫成。

一筆畫定理[編輯] 對於一筆畫問題,有兩個判斷的準則,它們都由歐拉提出並證明[1]。

定理一[編輯] 連通的無向圖 G {\displaystyleG} 有歐拉路徑的充要條件是: G {\displaystyleG} 中奇頂點(連接的邊數量為奇數的頂點)的數目等於0或者2。

連通的無向圖 G {\displaystyleG} 是歐拉環(存在歐拉迴路)的充要條件是: G {\displaystyleG} 中每個頂點的度都是偶數。

[2]。

證明:[2][3] 必要性:如果一個圖能一筆畫成,那麼對每一個頂點,要麼路徑中「進入」這個點的邊數等於「離開」這個點的邊數:這時點的度為偶數。

要麼兩者相差一:這時這個點必然是起點或終點之一。

注意到有起點就必然有終點,因此奇頂點的數目要麼是0,要麼是2。

充分性: 如果圖中沒有奇頂點,那麼隨便選一個點出發,連一個環 C 1 {\displaystyleC_{1}} 。

如果這個環就是原圖,那麼結束。

如果不是,那麼由於原圖是連通的, C 1 {\displaystyleC_{1}} 和原圖的其它部分必然有公共頂點 s 1 {\displaystyles_{1}} 。

從這一點出發,在原圖的剩餘部分中重複上述步驟。

由於原圖是連通圖,經過若干步後,全圖被分為一些環。

由於兩個相連的環就是一個環,原來的圖也就是一個歐拉環了。

如果圖中有兩個奇頂點 u {\displaystyleu} 和 v {\displaystylev} ,那麼加多一條邊將它們連上後得到一個無奇頂點的連通圖。

由上知這個圖是一個環,因此去掉新加的邊後成為一條路徑,起點和終點是 u {\displaystyleu} 和 v {\displaystylev} 。

證畢。

連通無向圖有歐拉路徑的充要條件也可以寫作「圖中奇頂點數目不多於2個」,這是因為奇頂點數目不可能是1個。

實際上,連通無向圖中,奇頂點的數目總是偶數。

對於不連通的無向圖,如果有兩個互不連通的部分都包含至少一條邊,那麼顯然不能一筆畫。

只有當此圖的邊全都在某一個連通部分中(即其它的連通部分都是一個個孤立的頂點,度數為0),並滿足連通無向圖關於一筆畫的充要條件,而該圖才能一筆畫。

也即是說,可以一筆畫的(無向)圖如果不是連通圖,就必定是一個可以一筆畫的連通圖與若干個孤立頂點的組合。

除了用頂點的度數作為判定的充要條件,還可以用圖中邊的特性來作為歐拉迴路存在的判定準則。

連通的無向圖 G {\displaystyleG} 中存在歐拉迴路,等價於圖 G {\displaystyleG} 所有的邊可以劃分為若干個環的不交並。

具體來說,等價於存在一系列的環 C 1 , C 2 , ⋯ , C m {\displaystyleC_{1},C_{2},\cdots,C_{m}} ,使得圖 G {\displaystyleG} 里的每一條邊都恰好屬於某一個環。

定理二[編輯] 如果連通無向圖 G {\displaystyleG} 有 2 k {\displaystyle2k} 個奇頂點,那麼它可以用 k {\displaystylek} 筆畫成,並且至少要用 k {\displaystylek} 筆畫成[2]。

證明:[2][3] 將這 2 k {\displaystyle2k} 個奇頂點分成 k {\displaystylek} 對後分別連起,則得到一個無奇頂點的連通圖。

由上知這個圖是一個環,因此去掉新加的邊後至多成為 k {\displaystylek} 條歐拉路徑,因此必然可以用 k {\displaystylek} 筆畫成。

但是假設全圖可以分為 q {\displaystyleq} 條歐拉路徑,則由定理一知,每條鏈中只有不多於兩個奇頂點,於是 2 q ≥ 2 k {\displaystyle2q\geq2k} 。

因此必定要 k {\displaystylek} 筆畫成。

有向圖的一筆畫[編輯] 對有向圖來說,一筆畫不僅指遍歷所有邊,而且要遵循正確的方向。

嚴謹地說,一個連通有向圖 G {\displaystyleG} 有歐拉路徑,指存在一個頂點,從它出發,沿著有向邊的方向,可以不重複地遍歷圖中所有的邊。

有向圖的歐拉迴路則是指可以從某一頂點開始,沿有向邊的方向不重複地遍歷所有邊,然後回到原來出發的頂點。

用類似於定理一中證明的思路,可以得到有向圖一筆畫的判定準則: 一個連通的有向圖可以表示為一條從頂點 u {\displaystyleu} 到 v {\displaystylev} 的(不閉合的)歐拉路徑的充要條件是: u {\displaystyleu} 的出度(從這個頂點發出的有向邊的數量)比入度(指向這個頂點的有向邊的數量)多1, v {\displaystylev} 的出度比入度少1,而其它頂點的出度和入度都相等。

一個連通的有向圖是歐拉環(存在歐拉迴路)的充要條件是以下兩個之一: 每個頂點的出度和入度都相等; 存在一系列的(有向)環 C 1 , C 2 , ⋯ , C m {\displaystyleC_{1},C_{2},\cdots,C_{m}} ,使得圖 G {\displaystyleG} 里的每一條邊都恰好屬於某一個環。

例子[編輯] 圖一:無法一筆畫,原因:有四個奇頂點,不符合0個或2個奇頂點的條件 圖二:儘管按照中文書寫習慣「串」字不止一筆,但它可以一筆寫成,因為只有上下兩個奇頂點。

圖三:六角星,0個奇頂點 圖四,只有兩個在下方的奇頂點 圖五(圖四的動態版) 七橋問題[編輯] 圖一是七橋問題抽象化後得到的模型,由四個頂點和七條邊組成。

由於四個頂點全是奇頂點,由定理一(奇頂點的數目正好是0個或2個)可知無法一筆畫成。

一些可以一筆畫的例子[編輯] 圖二是中文「串」字。

由於只有最上方和最下方的頂點是奇頂點,由定理一知它可以一筆寫成,圖片內給出了一個例子。

圖三的六角星因每個頂點都是偶頂點,如上,由定理一得知,不論是由哪個點出發,它都可以一筆畫成。

圖四(和圖五)的圖只有最左下方和最右下方的頂點是奇頂點,由定理一知它可以一筆畫成,由其中一個奇頂點畫到另一個奇頂點。

一筆畫問題與哈密頓問題[編輯] 一筆畫問題討論的是能否不重複地遍歷一個圖的所有邊,至於其中有否頂點的遍歷或重複經過則沒有要求。

哈密頓問題討論的則是頂點的遍歷:能否不重複地遍歷一個圖的所有頂點?[4]哈密頓問題由哈密頓在1856年首次提出,至今尚未完全解決[2]。

參見[編輯] 柯尼斯堡七橋問題 哈密爾頓問題 樹(圖論) 中國郵遞員問題 參考來源[編輯] ^1.01.11.2JanetHeineBarnett,EarlyWritingsonGraphTheory:EulerCircuitsandTheKönigsbergBridgeProble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2.12.22.32.4熊斌,鄭仲義,《圖論》,第四章,38-46,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03.1詳細的證明[永久失效連結] ^欧拉图和哈密顿图.[2008-09-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一笔画问题&oldid=72167401」 分類:​圖論數學問題隱藏分類:​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Català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EnglishSuomiעבריתHrvatski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ombardLietuvių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