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可能是我們一生學術能力最強階段,這些知識以後還有用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我們一生中最有學問的時候是在高中和大學,在那段時間,我們能做化學實驗,解析高等數學或製作出複雜精妙的機械設計,但當我們進入工作之後,似乎一切都用不上了。

那麼以往的這些學習經驗真的是徒勞無用的麼?以下這篇文章糾正了我們之前一些消極的看法,其實只要是你學過的知識,都深深留在你的記憶深處,塑造著你的思維模式與能力。

最近我從家裡翻出了一箱高中時期的東西,我忍不住對過去我所涉獵的知識之廣感到無比震驚。

我找到了一份手寫的複雜的幾何證明,還有主題是美國在菲律賓革命中的角色的學術論文,還有一堆我現在看來幾乎和瑞典新聞一樣難懂的課業。

這對於和我一樣很多年都沒有踏進校園的成年來說可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吧——也許這也側面反映出一開始學習這些東西就沒什麼意義。

不過,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

研究表明人們對於過去在學校里學習的東西中某些信息可以記憶很久。

例如一項1998年的研究讓1,168名成年人參加一個發展心理學測試,而這與他們3~16年前參加的大學課程測試相差無幾。

的確有有一大部分內容的確被遺忘了,尤其是在修完課程的前三年當中忘得尤其多,但也不是全部都忘了。

研究發現即使是16年以後,參與者仍然記得一些大學課程知識,特別是一些事實性的內容(與思維技巧相比)。

另一項1991年心理學研究的研究者則檢視了對高中數學內容的記憶,他們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這些發現表明學生們忘記的知識比他們想像的要少。

而他們記憶的東西是有價值的。

這個結論對於學生在學校應該讀什麼學科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按照自然規律,知識如果被反覆重溫自然會被記憶下來。

舉個例子,MIT的學生做的一項研究發現物理專業的學生對於大一課程的記憶程度比非物理類專業的學生好。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持續的使用可以使知識難以再被遺忘。

在一項著名的研究中,研究者在一些成年人之中做了一次代數測試,這些人曾經接觸代數的時間從數月到數十年不等。

大部分的參與者努力地回憶如何解方程式,但是那些不只學習了微積分的成人(要掌握微積分需要理解代數)依然能解出基本的代數問題——即使他們已經有幾十年沒做了。

換句話說,在更高級的數學課程中經過常年的代數聯繫可以使這部分的記憶更持久。

那麼有些事實人們還記得,另一些卻被遺忘了呢?其中一種情況是,記憶的情境——知識是在何時何地學習的——也許已經被遺忘了,即使內容還可以被記起。

這就好比一個記得聽過過一部電影不錯,但卻不記得是誰說的。

相似的,一個學生也許記得一個事實,但卻已經不記得是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了。

而且如果她曾經多次學到這個事實,那麼讓她回憶起在哪裡學到的就更難了。

另一種情況恰好相反,學生仍記得情境——例如他知道是在學校里學習了法語——卻誤認為自己已經把所學的全忘光了。

畢竟很有可能是這樣,即使他什麼也記不起來,一些記憶仍然存在。

這一部分過去記憶的隱性殘留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快地想起同樣的內容。

曾有研究針對這一現象對摩門教傳教士進行測試,他們學習一種外語並且幾十年不使用,但事實證明被忘記的詞彙仍然能被很快地拾起來。

其他一些實驗室內進行的實驗也證明了同一現象的存在。

總之,這種保存知識的能力是有實際效用的——而原因和智力的本質息息相關。

智力有兩個組成部分。

其中一項與精神馬力類似——一個人可以同時記憶多少信息,以及他是否能夠高效地使用這些信息。

研究人員通過一些類似於儘可能快地比較兩根直線的長短或是默寫一串數字的測試來檢測這一指標。

智力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就像一個資料庫:它包含了一個人所知道的所有事實和習得的各種技能——類似閱讀和計算這樣的技能。

這一部分可以通過詞彙和常識測試來檢驗。

研究人員長期以來都認同去學校上學能夠促進智商的發展。

問題是增強精神馬力或擴大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資料庫是否能夠使他們變得更聰明。

最近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學校里學習了更長時間的人並沒有比其他人更擅長一些簡單的心理判斷(類似於比較直線長短)。

還有一些研究則指出優秀的大學對於增強學生的精神馬力並沒有太多補益。

其實,去學校上課只是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包括事實類的信息以及一些諸如分析歷史文獻和數學思維之類的技能。

有關於在學校上課的意義有兩種觀點。

如果上學的意義在於學習的內容,那麼我們就需要更好地理解究竟哪些內容是對學生有終身價值的。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但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見仁見智,非常複雜。

一個學生可能根本用不到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或三角函數,但是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能夠提升學生將空間關係可視化的能力,而這一點對許多事情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之前提到的研究也證明了持續不斷的學習和學習什麼一樣重要。

重溫能夠防止遺忘,而持續多年的學習能夠使某些知識永存。

所以當我們思考希望學生學些什麼的時候,僅僅強調內容是不夠的。

事實證明一個學生必須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反覆地使用或思考學到的東西才能一輩子記得這些內容。

在傳統意義中,一些教育學家認為學生學什麼東西並不重要,只要夠難,並且使他們不喜歡的。

20世紀早期,教育理論家認為學生應該學習拉丁語,不是因為它是一門有用的語言,而是學習拉丁語能夠訓練大腦的邏輯思考。

儘管這一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被推翻了,但是21世紀的觀點則認為技術已經使記憶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學會思考。

這兩種觀點都將思維當做多用途的肌肉,不論接受什麼樣的任務都能夠獲得力量的提升。

不過這兩種觀點也都有瑕疵。

以往的教育政策辯論都集中在結構性的問題上——例如教師質量,許可要求和管理學校的法律。

但對於人類記憶的研究則顯示,學術內容和其被持續使用的必要性是教育成果的重要決定因素,而這些方面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換句話說,也許最重要的根本就不是思維訓練。

(蘭花教育微信公眾號:lanhuajiaoyu2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