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30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教師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
教師培訓必須以提高師德素養和業務能力為核心,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按需施訓」三條原則,強化校本研修在全員培訓的主陣地地位。
為了貫徹落實陝西省「以德為先、骨幹帶動、全員提升」戰略,加強中小學「三級三類」骨幹體系建設,有效推進校本研修,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陝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對《中小學校本研修50問》內容進行了整理和篩選,遴選出其中30問,作為各地和各中小學教師開展校本研修必須掌握的主要內容,現予以公布。
1.校本研修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校本研修」的概念是2004年3月27日袁貴仁副部長在一個培訓會議上正式提出的。
陝西省的校本研修始於2010年省教育廳下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校本研修的意見〔陝教師2010〕69號文件》中提出來的。
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落實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每五年完成360學時的繼續教育任務」,均衡基礎教育資源,促進中小學教育教學和課程改革的全面發展。
2.什麼是「校本研修」?
「校本」就是以校為本,「研修」則是研究、探索和反思,以實現教師自身的提升。
廣義說「基於學校,在學校中,為了學校」。
3.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面向全員、整體推進。
校本研修必須面向全體中小學教師,調動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實現全員參與。
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轄區內的校本研修進行統籌規劃、統一部署、重點下移,在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全面開展,整體推進校本研修工作。
——區域協作、資源共享。
要在立足本校的基礎上,倡導「大校本」理念,針對許多農村學校布點分散、教師人數少、優質資源分散的實際,整合區域資源,加強校際合作,構建研修聯盟,創造性地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提高研修質量和效果。
——以校為本、突出特色。
校本研修是以學校為基本單位,旨在優化本校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促進學校整體發展的研修活動形式,必須立足本校實際,突出自身辦學特色。
要將校本研修與本校教育教學實踐和師資隊伍建設實際相結合,努力探索適合本校特點的研修內容、研修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
——聚焦課堂、注重實效。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
校本研修要植根於課堂,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為基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強化課堂質量評價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要將教研活動、學術研究和教師培訓有機結合,以研促教、以研促訓,切實提高校本研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如何理解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
「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從三個不同的方面為校本研修提供了路徑,也提示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方力量——教師個人、教師群體、給予專業引領的專家。
「實踐反思」是教師與自我的對話,「同伴互助」是教師與同行的對話,「專業引領」是實踐與理論的對話。
通過對話最終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在實踐中,我們只有充分地發揮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各自的作用,並注重相互間的整合滲透,我們才能使校本研修獲得實效。
5.校本研修有哪些特點?
——全員性。
主體是教師,也包括學校管理人員及其輔助人員。
對象為全員,全員參與,整體推進。
——實效性。
貼近學校實際、為了學校發展,基於教師、以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解決問題的指向性明確,能夠較好地促進教育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的結合。
——針對性。
針對學生的發展,針對教師的個體發展,針對學校的發展。
——自主性。
校本研修的主體是學校和教師,其享有充分的研訓自主權。
能自主制訂和實施研訓方案,自主選擇研訓內容和資源,自主制定教師專業發展的計劃。
——靈活性。
校本研修可根據學校和教師實,在內容設置、方法確定、人員組合、時間安排等方面具有充分的靈活性,研訓的內容、形式、對象、時空均具有靈活性。
6.校本研修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學科知識與教學技能:學科教學研究的最新動態與成果;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現;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與組織策略;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研究性學習及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與實踐等。
——教師成長與專業發展:教育法規與政策;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理想與專業發展規劃;教師心理調適與情緒調控;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評價;現代教育技術與應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學藝術與教學風格等。
——教學管理與學校發展:學校辦學思想與辦學特色;學校文化建設與風、教風、學風建設;學校發展與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校本研修規劃與方案等。
——班級管理與學生成長:學生成長與身心發展;班主任工作與班集體建設;班級活動的組織與班務管理;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學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輔導;團隊活動組織與管理等。
7.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
校本研修要根據研修目標任務和具體內容,結合區域和學校實際情況,科學設計、靈活運用。
基本類型和方式有:
——基於課堂教學的研修方式:集體備課;示範觀摩;聽課評課;同課異教;微格教學;案例分析等。
——基於專家指導的研修方式:專題講座;案例點評;諮詢診斷;交流研討;名師工作室等。
——基於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以老帶新;結對互助;教研活動;專題沙龍;興趣小組等。
——基於校際合作的研修方式:對口支教;影子培訓;項目合作;基地活動;校際結對;區域聯盟等。
——基於專業發展的研修方式:實踐反思;技能訓練;教學競賽;專題(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
——基於網絡平台的研修方式:校園網站、專題論壇、主題空間;博客寫作;QQ群交流等。
8.校本研修的基本過程有哪些?
——問題提出。
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學校和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所以要「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為出發點。
要在專家指導下診斷學校和教師發展中的聚焦性問題和生成性問題,把脈要定位準確,診斷要切准關鍵。
——目標設計。
設計指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案、設想、構思、策劃。
一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搜集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案例;二要遴選出關乎學校特色建設、可持續發展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問題和關鍵問題;三要提出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論假設;四要擬訂解決問題的課題及研究方案;五要制定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六要不間斷地進行介入性階段反思。
——研修行動。
行動是依據目標和任務解決問題的過程。
行動意味著改革和進步,是一次成長的過程,一個專業發展的過程。
在行動中,校本研修系統的三大要素要協調運作、優化組合,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樹立「問題既課題,工作既研究,教師既專家,成長既成果」的研修觀。
——及時總結。
一次有計劃、有目的、有內容、有組織、有管理、有考核、有激勵的校本研修活動,既要有階段性的信息整理和過程描述,也要有過程評價和對問題解決的逼近分析,還要進行反思和回歸實踐的驗證,並根據開展情況,對設計方案和理論假設進行調整或重新設計。
9.教師校本研修初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患得患失,趨於功利。
職稱與工資、獎金、福利掛鈎,有些教師參與研修是為自己的職稱評定或評優奠基。
但教師的教育科研必不可少,且教育科研是一件十分嚴謹的事情,只把研修當作揚名求利的工具,在工作中就會患得患失,趨於功利,
——管理不力,缺乏引領。
校長認識模糊,全當特色爭優,有牌即思掛,無譽則求安,校本研修變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
甚至認為研修是骨幹們的活兒,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缺乏專業引領,研修風氣不濃,研修變成了散兵游勇,蕭條無比。
——觀念陳舊,維穩維輕。
部分教師安於現狀,缺乏進取心,求穩,不思變,缺乏求新、求異思想和敢想、敢幹、敢闖的奧運精神,教育教學觀念跟不上新時期的高要求。
10.教師在校本研修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專家論:只有專家指導才是唯一;
——條件論:只有走出校園才能學習;
——攀比論:只有專家才能提高自我;
——升學論:只有升學率高才是水平;
——金錢論:只有投資才能占有資源;
——推卸論:只有領導重視才能成長。
11.開展校本研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且不可一刀切,全面開展,突出特色;
——且不可集體活動代替個人反思,要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
——且不可以教研代替研修,尋找全面提高教師教育的新途徑;
——且不可以追求升學率代替研修,要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且不可以課題研究代替研修,要整體推進;
——且不可急功近利,要持之以恆;
——且不可貪大求洋,要從實際出發;
——且不可一陣風,要形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
12.什麼是教師校本研修計劃?
教師的年度校本研修計劃包括目標、任務、措施和步驟。
具體來說包括教師對個人職業目標與預期成就的設想,針對實現目標提出的師德師風、教育教學、教研科研、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任務,針對任務提出自己的措施和實施步驟。
13.教師如何做個人年度總結?
依據年度計劃和一年的實施情況從思想工作、教育教學、教研科研、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全面總結,特別是在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方面要進行認真梳理。
要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有針對性的提出今後的改進意見。
14.什麼是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即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技能的過程,是一個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情感、社會責任感不斷成熟、不斷提升、不斷創新的過程。
15.教師專業成長的四個階段有哪些?
——適應磨合期(1-3年)的教學新手, 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
——適應發展期(4-6年)的經驗型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較好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成熟提高期(7-10年)的研究型教師,產生進一步提高和發展的慾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
——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的專家型教師, 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16.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知識系統:專門知識是構成專業標準的依據,是專業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教師的專業知識由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知識、教學實踐知識組成。
——教育實踐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實踐能力是衡量教師專業能力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專業能力中的核心內容,它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學科教學能力等。
科研能力和水平則體現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的密切結合,是教育教學創新對教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保證。
——積極情感和高尚人格:教師的積極情感和高尚人格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教師專業活動和行為的動力系統。
教師的積極情感會產生「皮格馬里翁」效應,感染學生。
教師的理性人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17.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保證;
——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
——教學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同伴互助——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
——專業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條件;
——課題研究——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載體。
18.什麼是自我反思?
1987年美國舍恩提出「教師即反思性實踐者」的口號。
1989年波斯納將之概括為「成長=實踐+反思
」。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也就是教師自己主動研究自己。
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樑,又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自我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19.自我反思的途徑主要有哪些?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越來越顯出動態生成性,有些課堂中的突發問題或值得深思的現象在課前很難預料到,「預設」與「生成」漸漸成為課堂教學的兩大焦點。
而課後教案則較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課後教案就是把自己上課時的課堂實錄詳盡、及時地記錄下來,並對其中某些片段和環節進行不斷的反思、總結,從而揚長避短,以便於今後教學的提高。
——反思日記。
實踐者在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結束後,及時地記錄下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記錄下教育教學的背景、實施要點、實施效果及伴隨而至的思想感悟和情感體驗,記錄下發現的問題及反思後設計的假設性解決方案等。
——教育敘事。
實踐者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獨特的事件或感受,要及時地記錄下你的思考和感受。
寫教育敘事可長可短,不一定長篇大論。
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積攢下來的點滴敘事,經過整理、歸納、加工,就是一冊校本研修成長集。
——觀摩體會。
通過觀摩別人的公開課和示範課,分析別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來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是教學反思的一條重要途徑。
因為這樣可以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
這種反思可以極好使教師從自我封閉狀態解脫出來,讓教師通過鏡子來反思自我。
許多教學名家常說自己的「名師」是聽出來的,其實都是他們對別人的課堂進行反思,借他山之石的結果。
20.什麼叫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就是教師之間真誠的合作、交流和共享,實質是建立教研夥伴(研共體)。
與專家引領和自我反思相比,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三要素中最難實現的環節。
其特點是互動,同伴之間相互影響,通過加工、改造、促進等形式,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研究。
它的基本形式是交談(對話)、協作、幫助等。
實質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合作,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合作文化,是實現1+1>2的有效途徑。
可共同分享經驗,也可共同探究問題。
21.同伴互助在活動形式上有哪幾種類型?
——對話:交換信息,共享經驗,深度會談,探討和辯論
——協作:尋找夥伴,共同承擔某項實際問題研究。
——幫助:指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績的骨幹教師指導新任教師或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的教師。
22.專業引領的實質及主要方式是什麼?
——靠教師研修先進的教學理論,並運用於反思和互動的教學研究活動之中。
這是教師從教書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經之路,教師養成學習的習慣,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的專業引領。
——靠專家、學者的指導。
教師們在與專家的互動中,在真實的課堂、真情的參與、真心的交流、真誠的研討中,實現真正的提高。
——教研員的上門指導,面對面地點評和引領,安排老師參加各類教研活動、培訓。
23.專業引領的具體形式主要有哪些?
——輔導講座。
就課堂教學中的有關問題作專題或系列性講座,舉辦學術性報告和理論學習輔導講座,解讀新課程標準和內容,介紹課程改革對教師素養的要求,並與教師進行互動式交流。
——專題談話。
一對一、面對面地進行專題談話。
針對教師教學中的困惑,確定談話專題,擬訂談話提綱。
過程中引導教師自我分析、自我評價,鼓勵教師表達自己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點。
——專題式研討。
外派教學骨幹參加各種專題的學術會議,建立由骨幹教師組成的「先導小組」,內化理念後向其他教師傳播新的教育教學思想。
「先導小組」成員與其他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以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為研討內容,重點解決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比如新教材內容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等。
——教學現場指導。
專業研究人員對教學現場指導。
專業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備課(設計)、聽課(觀察)、評課(總結)等。
教師團隊專業水平實現飛躍。
24.觀課議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以觀察為基礎。
同事之間互相觀摩教學,主要以師生行為、課堂事實、現象、氛圍、效果為觀察要點。
觀察者要記下所觀察班級的所有信息,使反思建立在充分全面掌握課堂信息的基礎上。
——教師間進行合作性議課。
獻課教師和觀課教師是既平等又對立的主體間關係,彼此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各自的處境和條件、願望和設想。
——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堅持以學論教。
就是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焦點,以學的方式討論教的方式,以學的狀態討論教的狀態,以學的質量討論教的水平和質量,通過學生的學不映射觀察教師的教,以學考察教,以學改進教。
某種意義上,以學論教是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的根本方法和技術。
——在同伴指導人員中明確一位大家都信任的專業人員,他能夠與人進行很好的溝通,思想開明,能努力提高他自身的教學技能。
有責任心做事謹慎,在課堂上富有創新精神。
25.如何進行觀課議課?
觀課議課以課前說課議課為起點,以課堂觀察為基礎,以課後議課以及反思改進為核心,三個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觀課議課循環。
——觀課前的說課議課。
與現有聽課評課活動比較,觀課議課強調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意義的理解,強調集中在一定的主題上,強調對授課教師教學風格、教學追求、教學特色的尊重,強調授課教師與觀課教師的課前溝通和互動。
——課堂觀察。
觀課教師在課堂觀察中,不是純粹的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介入者、幫助者,要把「我」投入進去,不僅對「課堂管理行為」及效果進行觀察,並且要思考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課後反思與記錄。
觀課議課提倡「把經歷的事情說出來,把討論的東西記下來,把想到的辦法做出來。
」「說出來」
「記下來」是一種敘事研究,而「做出來」則是一種行動研究。
反思首先是一種追問,我們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填寫相關的反思記錄,也可以以敘事的方式從「教學設計」「設計意圖」「課堂實錄」「課後反思」「議課記錄」「改進設想」等方面進行思考。
在寫教學敘事過程中,可以分出教學片段,選擇某一個教學片段或者教學細節進行總結,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關主題,將相近和相似的片斷集中進行教學敘事。
26.什麼是案例研修?
案例研修是以教學案例為載體,以參與者對案例的分析、討論這主要形式的研修方法。
案例研修的目標是為了獲得案例中的故事、蘊涵的困惑、解決的思路的理解,形成解決相應問題的專業能力。
27.組織案例研修有哪些環節?
組織案例學習和討論一般包括以下環節:一是案例準備,尋找(或者製作)突出研修主題的案例素材。
二是討論準備,包括組織討論成員,安排討論活動,說明討論主題,通過與此相關的學習材料。
三是觀察案例。
四是討論案例。
五是回顧小結研修活動,對相關主題進行研究和詮釋,或者引出需要研修的新問題。
28.案例研修有哪些方法?
——看活動對象。
執教老師的視角。
他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出現以後,他可能想怎麼做?他實際做了什麼?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的活動收到效果了嗎?整個活動中,反映了執教者怎樣的價值追求?等等。
——看錶達對象。
案例的編寫者和提供者的視角。
他為什麼選擇這個案例?他想告訴我們什麼?他是怎樣選擇和組織這個案例的?等等。
——從自身的角度看。
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我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差異?除了案例中老師已有的作為和自己經驗的作為,還可以有哪些作為?自己該怎麼辦?等等。
29.什麼是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以分享教學設計的方式解決教學設計問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作為一種有效的實踐訓練方式,其思路就是:組織教師圍繞一個單元或一節課,通過任務分工,進行教學設計、交流和討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設計,在實踐和討論教學設計的活動中學習教學設計,以提高集體成員的教學設計能力。
30.集體備課的基本流程有哪些?
——任務分工。
集體備課需要所有參與者都承擔責任,要提高任務承擔者的工作質量,一是建立一定機制強化任務承擔者的責任心,提高個體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要明確任務質量標準,避免任務承擔者不負責任,敷衍了事。
——個體創造。
個體創造的主要任務是,在深入鑽研和理解教學內容、吃透教材、廣泛收集相關資源的基礎上,提出如何認識教學內容、如何開發利用相關教學資源、如何組織和實施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並認真準備相關教學內容的課程資源。
——集體研討。
操作環節包括:一是承擔任務的教師向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理解,講述自己對教學方法、教學流程和教學環境的處理意見,並介紹自己為此涉獵和準備的相關資源。
二是接受其他成員對相關內容和主題的質詢。
三是參與教師共同對這一任務對話研討,進行思維碰撞,以完善設計方案,使其成為成員共享的集體智慧成果。
——個性化處理。
集體成果最終需要個體實現,最後的個性化處理目的在於使設計更適合自己的學生,更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後修訂完善。
教後修訂和完善是一次集體反思和提升,它有利於促進教師比較和評估,從而提高教學設計質量,並使修訂完善的方案成為以後設計的有效的參考資料。
(文/同軍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