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廈門半馬兩跑者猝死 請杜絕「衝動型跑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官方公告。

今天上午8點,2016建發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在海滄大道上鳴槍開跑,參加此次賽事的1.8萬個選手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整個廈門沸騰在參賽者們的奔跑中~

跑者林某某在距離終點4.5公里處倒地,心臟驟停、呼吸停止;跑者吳某某則在到達終點後倒地,心跳停止、呼吸微弱、瞳孔放大。

兩位跑友經現場醫療點醫護人心肺復甦、電除顫等搶救措施,並迅速送往海滄醫院繼續搶救,但依舊未能挽回生命。

3年來,在中國的馬拉松賽道上,已經發生了超過10起猝死事件。

在馬拉松賽事井噴、醫療保障良莠不齊、賽事充斥商業躁動的當下,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賽道上出事的大多數半馬選手?

「衝動型消費」成最大隱患

跑步是這幾年最流行的大眾體育項目。

不少人在感受到「跑步熱」的衝擊後,也想隨大流湧入馬拉松賽道,而相較於專業度更高的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則成為跑步「菜鳥」的首選。

「參加全馬的選手幾乎都需要進行系統的長時間訓練,這個跨度短則三四個月,長則需要半年或者一年。

他們要經常進行20公里以上的訓練,所以比較了解自己。

」專業跑步教練王曉剛這樣說。


現場救援圖片。

在王曉剛看來,很多參加半馬的選手是屬於「衝動型消費者」,不少人平時可能只能跑5公里或者10公里,但是感覺21公里的賽程只要「咬咬牙就能跑完」,並沒有去了解自己的身體極限。

作為國家體育總局認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陳國樑幾乎每周都要參加各種馬拉松賽事,他在長年的參賽經歷中發現,10公里和半馬比賽中出現的傷病情況不少於全馬,很多跑者出現髂脛束摩擦綜合徵、足底筋膜炎。

「馬拉松的門檻越來越低,變得你有一雙合腳的鞋就能出去跑,然後各種以前不曾運動的人因為衝動開始跑比賽,特別是10公里和半馬。

」陳國樑告訴小奔,「往往這些人是最追求成績的,也是最容易出事的。

2015年12月5日,深圳國際馬拉松賽半程馬拉松,一33歲男性參賽者在離終點400米時突然倒地,搶救無效死亡。

為什麼事故多發在終點前?

在廈門國際半馬比賽中,一名跑友倒在終點前4.5公里處,一名則是在到達終點後出現慘劇。

「很多參加半馬的年輕跑者,因為經驗不足,專業度不夠,在大賽上很容易興奮過頭。

」王曉剛指出,這也成為賽道上的悲劇大都發生在終點及終點附近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缺乏系統訓練,不了解身體在極限狀態下的變化,在接近終點時,他們聽到旁邊觀眾或者志願者的加油吶喊,很容易因為腎上腺素加速分泌而開始衝刺。

「這種情況是最危險的,他們下意識的加速,可能就造成心率超過200。

」王曉剛說,「或許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可以承受的極限範圍。

「中山心外健康跑俱樂部」成員搶救跑友。

上海中山醫院心外科副主任魏來醫生,也是「中山心外健康跑俱樂部」的跑者,在2015年的上海國際馬拉松上,他就和跑團的其他成員在賽道上成功救治了一名心臟驟停跑友。

「很多出問題的跑者其實沒有什麼疾病史,都是在最後出現了惡性心律失常,導致心臟驟停。

」魏來醫生告訴小奔,「其實在跑步到達極限前,都會有一些前兆,比如現胸悶、心悸、出虛汗甚至有嘔吐症狀。

對此,王曉剛的建議是,參賽跑者最好應有佩戴GPS手錶查看心率的習慣,並且在訓練中了解自己的最高心率,以及目標配速時的心率情況。

其實在今年全國各地的不少賽事,像是上海馬拉松,就增設了「醫生跑者」在賽道上解決參賽者遇到的突發問題。

2015年11月15日,2015上饒全國半程馬拉松,上饒市藍天救援隊及醫護人員正在現場對選手進行搶救。

該選手經搶救無效死亡。

國內賽事該如何保障跑友安全

當然,要防止猝死悲劇再次發生,主辦方也應該重視包括半馬和健康跑在內的賽事安全以及急救。

跑者猝死,當然不能將全部原因都怪到賽事的主辦方身上,不過賽事的安全保障問題當然也和跑者的安全緊密聯繫。

據廈門半馬的志願者在賽後回憶,一位穿著廈門馬拉松比賽服的男性倒在地上,一位女子上前為其進行心臟復甦,當時周圍圍了一大圈人。

其實,當跑者出現猝死的症狀之後,應該保持周圍的空氣流通,疏散部分圍觀人群,這樣也方便急救人員到現場進行搶救。

「儘管急救各方面都算及時,但廈門半馬的這次保障確實還是有一些漏洞。

」長期負責馬拉松賽事安全救援的「第一反應」總指揮陸樂這樣分析。

除了賽道上的保障,其實近年來,國內的馬拉松賽事組委會從「第一步」就沒有把好關,一般國際的大型賽事都會要求報名者提供體檢證明。

不過,這兩年大多數國內賽事要求的體檢報告極為簡單:脈搏、血壓和心電圖。

魏來醫生說,常見的運動猝死,實質是遭遇負荷後,心室異常顫動、心臟停止跳動、停止供氧。

也就是說,一般的心電圖和脈搏完全無法杜絕隱患。

而相對於半馬的安全保障,國內的不少賽事組委會更重視全馬跑者的安全問題。

在一些國內賽事中,比賽的前半程都是5公里甚至接近10公里才設置一個救助站,而在後半程則是2到3公里設置一個。

如果在賽事路線安排上,全馬和半馬的最後賽段沒有重合,很多跑者的受傷點可能會成為賽道的「盲區」。

不僅如此,大多數國內馬拉松賽,醫療保障主要由醫院主導,一些醫療方面的志願者進行配合。

但對於心肺復甦等第一急救措施,普通志願者或許知之甚少。

在這方面,國內賽事可以借鑑東京馬拉松。

東京馬拉松配備了AED心臟起搏設備72台,在保障設置上,每隔3分鐘的路程會有2人一組的志願者,攜帶心臟除顫儀在路邊待命,並且還有騎行急救員和跑步急救員。

01

這些年,因馬拉松賽事發生的意外事故層出不窮

近年來馬拉松熱潮席捲中國,各類賽事如雨後春筍般絡繹不絕。

這本是件大利於民的好事,卻因為接二連三的意外事故而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2016年12月4日,一名29歲的英國男子在新加坡半程馬拉松比賽距離終點1km處倒地,最終不治。

在2015年12月5號的深圳國際馬拉松賽事上,數名選手因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其中一名33歲的男子在途中倒地,被送往醫院救治,不幸去世。

2015年,福州舉辦的國際馬拉松有約1.5萬人參賽,公告顯示,賽事期間接受救治總人數3428人次(1人可多次接受救治)。

其中肌肉痙攣3173人次,扭傷拉傷122人次,關節疼痛 37人次,腹痛嘔吐16人次,脫水30人,休克2人,心跳驟停1人,其他不適47人次。

經救護車送醫院治療7人,其中死亡1人。

2016年3月,廣東清遠馬拉松,被稱為「最受傷」馬拉松,總計兩萬名的參賽選手中,有1.2萬人次接受救治。

2014年,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的終點線前,一名跑友永遠停下了自己的步伐。

年僅30歲的方勇在終點前一頭栽倒在地,心臟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方勇是中央警衛局退役士兵,單手平板支撐5分鐘,伏地挺身汗水濕透報紙,一口氣(水下不呼吸)潛泳100多米……身體素質不能說不好,但是還是發生了這種意外!

早在2012年1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2000至2010年間在美國參加全馬或半馬的人將近1100萬,心跳停止事件共發生59起(51人為男性),造成42人死亡。

有人統計了中國參加馬拉松比賽人群的猝死發生率為1.54/10萬,遠低於全人群猝死的發生率41.84/10萬。

02

為何半程馬拉松更容易出意外?

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在國內發生8例馬拉松跑者猝死事件,而這8例猝死事件無一例外,全部都發生在半程馬拉松上。

在為悲劇扼腕的同時,很多跑步愛好者也困惑:為何跑42.195公里的全馬沒出事,只有21.0975公里的半馬卻頻頻發生意外?

首要的問題,恐怕是出在人們的認識上。

許多「菜鳥」跑者都認為,半馬是全程馬拉松打了個五折,難度也相應打了五折。

半馬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堅持下來,全馬則必須要有一定的長跑基礎。

記者有位喜愛長跑的朋友還將自己的微信簽名改為「半馬怡情,全馬傷身」。

這種「難度打折」「半馬怡情」的想法,其實比跑馬拉松本身更危險。

著名長跑運動員孫英傑現在運營一個跑步訓練營,她說,她從不敢讓隊員輕視半馬,「我教育學員,要和全馬一樣,注意每一公里的體能分配,注意自己的運動能力、心臟的能力是不是夠了。

孫英傑說,有些業餘跑者,膽子比他們專業的都大,「我們經受過訓練,知道人的極限在哪裡,知道身體什麼樣的狀況就要慎重了,相反,很多年輕跑者有些輕視馬拉松。

03

警惕!極點和衝刺階段是馬拉松猝死的關鍵節點

從這些猝死事件中,我們能看出,極點和衝刺階段是馬拉松猝死的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極點是人體感到最難受的時期,心跳及呼吸加快,並感到肌肉無力;而衝刺時,選手希望創造好成績,往往忽視了心臟功能可能出現的問題。

浙江的著名跑者陳盆濱也說,在跑步中,跑者要一直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一旦出現胸悶、心悸、出虛汗甚至有嘔吐症狀,就不應該堅持,必須立即停止。

陳盆濱說見過很多長跑愛好者盲目地追求速度和名次,也有的是為了在朋友中炫耀,他覺得這些人都沒有真正領會馬拉松的精髓。

「我認為業餘愛好者出意外的最大原因就是太追求速度,跑慢一點,馬拉松還是很安全的。

04

如何預防馬拉松猝死事件?

參賽選手方面:

一、未經過系統訓練者不宜參加

沒有科學訓練,談什麼馬拉松!因此,日常訓練和系統化的訓練非常重要。

備賽訓練最好在比賽日之前21周開始,連續不斷地進行21周,每周訓練四次,強度和時間在每周都要有所調整。

所以,一次安全的馬拉松需要至少提前5個月就開始準備!如果你沒有賽前訓練,請不要盲目去湊這個熱鬧。

二、慢性疾病患者不宜參加

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如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臟肝臟或腎臟等器官功能不全的人不適宜參加。

2016年10月16日在南京的馬拉松比賽中,來自山東的劉先生跑到30km時,出現呼吸困難、意識不清、身體不受控制,隨後送醫院搶救。

經查患者出現橫紋肌溶解、腎損傷等表現。

三、量力而行,學會自我保護

大約52%的悲劇發生在最後10公里衝刺階段。

比賽過程中應注意補水,特別是在最後階段,身體已經處於相對透支狀態,盲目衝刺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如出現不適的症狀,應及時終止比賽。

你參加馬拉松,不是跟專業選手比,而是挑戰自己,所以能無傷、順利完賽最重要,而不是一時激情的隨意亂跑。

舉辦方方面:

一、關注比賽環境

拿12月4日新加坡馬拉松比賽為例,雖然舉辦方為避免高溫,選擇在凌晨4:30開跑,根據天氣記錄,當日氣溫最高33℃,且局部雷雨天氣,空氣濕度較大,對於運動員來講,並不是一個舒適的運動環境。

二、加強選手篩查

雖然現在提倡全面運動,但是運動的項目有很大的選擇性!宣傳方應該給大眾傳達清楚馬拉松賽事的真實情況,明確告知這項運動的實質屬性,注意事項,以及適合參與的人群等等,並且對參賽人群做嚴格的篩查。

除了常規體檢外,應了解參與者既往運動情況、患病情況、精神狀態、以及是否存在猝死的家族史等。

三、完善醫療保障

除配備醫療設施、醫務人員勤務保障等。

所有參與的勤務人員也要學會AED等設施的使用等。

珍愛生命,科學跑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