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閾下字舞探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內容提要:我國舞蹈種類眾多,各具特色。
由於社會歷史原因,其中一種淹沒於時間長河中達百餘年之久,如今隨著考古發掘和古文獻的出土重現人間。
這就是「字舞」。
字舞始於李唐王朝終於晚清時代,是極富華夏文化魅力的宮廷舞蹈,直到清代滅亡,字舞才湮沒於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
字舞和其他藝術門類:書法、文字學、音樂之間有著密切深厚的聯繫,彰顯出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與特殊的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藍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10級博士研究生。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天津市藝術規劃科研項目「字舞的發掘與研究」(B08067)的部分成果節選
字舞是中華文明藝術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其創始於唐代歷經宋元明清,猶如滔滔河水時疾時徐,卻經久不衰。
在漫長的一千多年的歷史當中,字舞作為國家慶典之必備宮宴舞蹈以及祈福祭天的常見形式廣為流傳。
隨著中華文化周邊輻射效應的增強,相鄰地區例如南詔、緬甸、泰國、朝鮮、日本等地將其作為表達對宗主國崇敬和學習的方式而進行了吸收和採納。
直到清代滅亡,字舞才湮沒於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時至今日已是鮮為人知。
為了再度讓其回歸公眾的視野,筆者將從多個學科的研究角度對字舞進行剖析和解讀。
希望以此文拋磚引玉,引起學界重視,從而將字舞恢復、創新、弘揚並傳承下去。
一 字舞概述
字舞始於李唐王朝終於晚清時代,是極富華夏文化魅力的宮廷舞蹈。
在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舞工》開始有所記載:「舞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字舞者,以舞亞身於地,布成字也。
」①
字舞顧名思義必然離不開漢字這個載體。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關於「舞」之字形和含義的解釋,其出於《舛部》、《羽部》、《巫部》等部,說明舞蹈來源豐富,可以藉由多樣形意的漢字來進行闡發。
例如:《舛部》:「舞、樂也。
用是相背,從舛聲。
」《巫部》:「巫、祝也……象人兩袖舞形。
」字形本身已經告訴了我們當時舞蹈的形式和特點。
可見「舞」字創始之初就和舞形有著莫大的關聯。
如果說前有《說文》解「舞」,那麼後則有字舞積沉於文化,發掘於氣韻,形之於字,彰之於文。
可謂前後呼應,雖歷經千年依然耀彩於中國古典舞蹈之林。
《說文解字》中對「舞」之一字的釋源很好地為字和舞二者之間建起了橋樑。
下面我們就將從歷時角度來審視一下字舞的發展演變歷程。
華夏宮廷舞蹈始於夏商時代。
《史記·殷本紀》載:「(帝紂)好酒淫樂……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②
其後武王牧野一戰,推翻殷商,命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因襲前代禮儀樂制,建立西周的禮樂制度。
作為一種禮樂教化的工具,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享有著尊貴的地位,即所謂的「雅樂」、「雅舞」。
此後成為傳統,一直在中華禮樂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至漢時設立樂府,收編民間樂舞加以改良,以饗宮廷。
這種景況至隋唐時期達到鼎盛,教坊司、梨園院等機構培養大批專業樂舞藝人,他們不斷吐故納新,展現了舞蹈史上的盛唐氣象,留給後人無數色彩絢麗的名作。
其強大、開放、包容、氣勢恢宏的文化基礎將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的發展推向了頂峰。
在這個恢弘的背景下字舞也就應運而生了。
唐玄宗及武后(則天)時以「字舞」形式編排的《聖壽樂》最具有代表性,她運用舞蹈隊形及姿態的變化,擺出「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16個字。
③
其中「萬」、「歲」、「寶」、「彌」古體字形繁難,筆畫結構複雜,需用140人的大型舞隊,經過一番苦心編排設計和多次的排練,才能有條不紊地擺出這16個字。
字舞並不像現代的大型團體操那樣只是簡單布形,機械站位的格式藝術。
字舞是在變換穿插的舞姿中舞蹈出一個又一個祈禱國富民昌的美好祝願。
舞蹈動作的軌跡也如書法線條,其表現出的力感、質感,舞隊的人數,形成的圖形,甚至男女數量搭配、比例也都大有講究,就連服飾搭配也極盡華美妍麗之能事。
可謂是「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間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整個舞蹈運行起來氣韻宛然,曲有姿態。
字舞以其新穎雅麗,氣勢宏大的魅力,在宮廷中極受歡迎。
時至宋朝,宮廷中依舊延續唐代的字舞。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七「字舞」也說:「其言聖壽樂舞……此宋時樂舞聖節舞字所仿也。
」④ 然而宋朝邊患嚴重,屢受外族入侵之苦。
固然其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卻很難再現盛唐宏遠威毅的氣勢。
從而在藝術上形成了一種內斂厚重,精緻細膩的特點。
字舞作為當時盛行的宮廷舞蹈概莫能外。
元朝是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字舞也吸收了其它民族的特點,如邊行進邊作字舞;動作中加入了很多例如「軟手」、「抖肩」、「碎步」的北方草原民族舞蹈元素,形成了獨具韻味的字舞。
詩人張德輝在《邊堠紀行》、楊允孚在《灤京雜詠》等詩作中都有讚美之辭。
明、清兩代的字舞規模達至空前且增加了很多民間的色彩。
重要的一點就是字舞開始用於祭孔的場合,字舞莊嚴肅穆,舞者一舉一動皆有法度並擺成「大哉孔子」四個大字以敬先賢,以饗聖人。
而且在各種佳節到來之際宮女們總會手持緋扇,映襯煙火,步履輕盈衣袂翩翩,上演一場字舞盛宴。
可謂是「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
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可惜的是,清末字舞,百多年來已成絕響。
時至今日留藏在我們民族記憶中的更多的是「貞元邊將愛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的「西涼伎」,是「奔車輪緩旋風遲」的「胡旋舞」而非承載著更多漢文化底蘊的字舞,不可謂不是一樁憾事。
直到陝西省三原縣發掘出土了唐代貞觀四年李壽之墓中的大量壁畫和石槨上陰線刻出的字舞才又重新喚起了我們對於往昔字舞曼妙風華氣象的追憶。
為更明確字舞的嬗變脈絡,方便讀者在閱讀時進行對比和觀察,筆者以時間為軸對字舞進行了概要地梳理,見下表:
縱向考察給我們以清晰的字舞發展線索,橫向的推展和系聯讓我們看到華夏文明的巨大輻射範圍,彰顯了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藝術成就。
字舞不僅僅是中國宮廷舞蹈的瑰寶,同時也是周邊諸國、各民族仰慕漢文化學習華夏藝術的見證。
有彩雲之南美稱的滇南之地自古民族雜居,到今天有的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在中國極盛的隋唐時期,為了和天朝上國建立更密切的聯繫,促使漢字進一步深入到當地的社會,很多少數民族如南詔等地更是派人去「習禮子璋詩書」。
貞元九年(793年)異牟尋歸唐,奉獻「夷中歌曲」「天南滇月俗歌」同時也帶回了字舞。
⑤
緬甸亦深受漢唐文化的薰染。
在崇尚華夏文化的基礎上,根據字舞,以韋皋的《南昭奉聖樂》為輔,舞者執羽毛頓首象徵朝拜,在舞字時擊掌拱手,來表達對中華文化的傾慕和對朝廷的歸順。
此舞還曾到長安演出,唐德宗甚至親臨觀看。
至於高麗,因彼時所用文字亦是漢字,朝野又皆尚歌舞,對盛唐字舞怎能不傾心。
清人鄭麟趾所著《高麗史·樂志二·用俗樂節度》中曾提到:「三十一年二月乙未,燃燈,御重光殿觀樂,教坊女弟子奏王母隊歌舞,舞成四字,或『君王萬歲』或『天下太平』。
」⑥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在古典樂舞文化上同樣是漢唐的忠實追隨者。
為此還專設「雅楽」(ががく)一詞,意為「雅曲正舞」。
語言文字之間透露了一個事實:中國傳統雅樂和宮廷其他舞蹈,大多隨著清帝國的消亡而散佚,但中國隋唐時期傳至日本的樂舞仍被保留著。
⑦ 相信盛唐字舞必然也對她產生過影響。
地域影響研究概況見下表:
考證字舞的歷史意義與輻射傳播,發掘她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關係,分析字舞在當代復活的文化、藝術意義,以及它作為一種為各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推廣中華文化的寶貴漢字資源等等內容都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探索她的價值。
因此,下文筆者將從立體學科建構角度將字舞作為一個複合體來進行考察。
這樣就會發現字舞和諸多的藝術門類或學科都有著莫大的關聯,她是這些學科交織而生成的明珠。
二 字舞與書法
《聖壽樂》字舞出土內容最為詳盡,其中舞者身披青色舞衣,頭戴金銅之冠,輕舞翩躚,自身的舞蹈變化加之以隊形的繁複轉變,擺出多個漢字的一幕幕可謂是「狀似明月泛雲河,體如輕風動流波」(南朝宋·劉鑠《白紵曲》)。
這說明字舞表演時不但要照顧到整體的效果,每一個舞者自身也有他的一套優美動作。
就如同我們的地球,既要圍繞太陽公轉,又要毫不停息做自轉。
既要照顧宏觀的字形字體的美觀,還要求每一個舞者在表演過程中儘量展示自己的妙舞風姿。
這對設計者和舞者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所以甚至需要極具音樂天賦的唐明皇親自下場指導排練。
袁禾先生認為:中國舞蹈有三個最重要的特徵即「回」、「流」、「韻」。
「回」者圓轉輪迴盤旋往復,「流」者舞運時空婉轉綿延,「韻」者氣力風骨形神兼備。
字舞作為人類藝術精神需求的一種表達形式,就很好地表現了上述種種特點。
這和其作為載體的漢字實在是有極大的相似性。
在書寫漢字的時候最重要的也是注重氣韻,講究筆勢筆意,迴旋往復。
所以這兩者天生就有一個橋樑溝通彼此。
舞文弄墨、筆飛墨舞這樣的成語充分說明二者的通感古代先賢早有感觸,並予以了充分的關注和精彩的描寫。
古有張旭觀公孫大娘劍器之舞,草書大進,名篇遺世,青史留名;今有林懷民先生創行草三部曲以饗觀眾,雲門舞集以太極、拳術為語彙的書舞結合創造了一出傳世絕唱。
書法的寫意性、象徵性、構圖性都為舞蹈設計者們開啟了一道通向神思的大門。
貫穿二者,不是同類相加的效果,而是幾何數級遞增的美感。
下面筆者就三個方面論述字舞之於書法之間的系聯。
(一)舞書隨形
正所謂書不限於法,舞不拘於形。
宗白華先生曾言:中國的書法畫法皆趨向于飛舞。
這種飛舞是漢字所獨有的形體間架結構產生的美。
舞蹈造型亦有個體美、整體美的講究。
舞者的表情、姿態、動作、隊形變換、圖案文字組合都有著與書法相似的構型美感。
平冽在《開元字舞賦》中曾有描述,字舞開始的時候,八佾舞羽龠交錯,七盤舞綺袖翻飛。
場上鼓聲如雷,舞姬們踏著鼓點,忽翔忽止,「雷轉旋風,應龜鼓以赴節;鸞回鶴舉,遁鳥跡以成文」。
⑧
從該描述中不難看出字舞變幻萬方的形移暗合著書法的意趣將構成怎樣一幅華美的盛世之歌。
書法注重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
精緻的安排,合理的書寫將會把漢字中體現的圖畫通過一種巧妙的方式展現得淋漓盡致。
字舞表演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即「作字如畫」,漢字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幅幅寫意的圖畫,現在則用舞蹈的形式展現出來。
每一個舞者都充分運用肢體的舞蹈語彙去展示漢字的結構美、造型美,從而形成一副動靜相宜,字在畫中,畫即是字的如詩舞卷。
(二)勢存舞書
古人強調筆勢,要有力度、勁道、風骨,絕不可軟趴趴的沒有氣勢。
王右軍潛心苦練多年方成力透紙背之勁道。
他所追求的就是拔山扛鼎、血肉豐滿的境界。
評價書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就是筆勢的浮沉、輕重的對比。
同樣的我們中國的古典舞要求的是形、神、勁、律四體兼備。
舞者自身的動作要將力和自己的身體的活協調起來,將全身運轉的力由一舉一動中從體內發散出來。
那麼由幾十甚至上百位這樣的舞者在不斷變化中組成的充滿力度與氣勢的漢字篇章。
這樣的舞蹈將是一種何等賞心悅目的存在。
對於字舞來說構造一兩個字的成功,並不是真正的成功。
她要求在字與字搭配的章法中也創造出和書法一樣的美感來。
書法不僅僅包含每一個字的構件對比、間架鋪排,還要注重字與字之間離合嬗變與行氣布白的效果以達到一脈氣息彼此呼應,同氣連枝的效果。
清代劉熙載《書概》云:「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數字……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應之妙。
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
」⑨
因之,字舞的布局也就更為講究和細膩,其隊形排列中蘊含著的書法排章布形,使其更加令人嘆為觀止。
(三)舞書氣韻
舞蹈藝術講究的四大要點是:「氣」「意」「形」「韻」。
氣是中國傳統哲學觀中自然生命力和精神生命力的總和。
鍾嶸在其名作《詩品》中這樣描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
」可見其為中國古典美學與哲學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內容。
不管是舞蹈藝術的精神內蘊還是舞者舞蹈過程中的呼吸變換都在氣的方面有著極高的要求。
至於「形」和「意」則指舞蹈的內容和形式。
字舞以字為形,以中國古老的漢字文化為意,更發揮了其特殊的優勢。
將漢字以不同於書法的另外一種藝術形式美輪美奐而且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在觀者的面前。
神韻和氣有著密切的關聯,其最早出現於東漢末年的人物品評之語。
此後開始運用於藝術的評論當中。
從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原則開始,神韻一說開始在中國古典審美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字舞因其特殊的表現形式,除了自身舞蹈的特質外,還兼具了漢字美學的心相。
將「韻外之致」或「味外之旨」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一個成功的舞蹈必須能展現「神韻行乎其間」的含蓄蘊藉、尋繹不盡的美感,否則就是生硬的肢體語言和機械的隊形變換。
字舞底蘊深厚而又多元一體的建構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註腳,其風範讓人神往,即使跨越千年,仍能引起共鳴,令人感悟。
三 字舞與音樂
舞蹈和音樂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我國古代就有「舞者,樂之容也」之說。
可謂「舞與歌相應,歌主聲,舞主形。
」放眼古今中外無論是霓裳羽衣曲的梵音與舞者曼妙舞姿的結合還是根據法國聖·桑的音樂創作的芭蕾舞《天鵝之死》,音樂與舞蹈都水乳交融,情致委婉,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字舞當然也不能迴避這一點。
《新唐書·禮樂志》曾記載「(字舞)用大鼓,雜以龜茲樂,其聲震厲」⑩
可見其節奏感是非常強的。
音樂終究是聽的審美感受,舞蹈語彙則更具直觀的視覺衝擊力。
字舞通過其優美的動作、精緻的隊列變換、深蘊字形中的力道與氣勢,輔之以煌煌之音,謂為盛況:一如全唐詩卷118-11孫逖(一作沈佺期)《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所描述的「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
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
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
」字舞以其特有的流轉性和造型性配之以節奏感極強的音樂,兩相輝映為觀者奉獻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盛世氣象。
音樂對字舞起著強大的支撐作用。
韻律和節奏是字舞表情達意輾轉多變的基本要素。
蘇珊·朗格在她的《藝術問題》一書中提到:舞蹈是一種虛幻的力,是人體運動所產生的發散與聚合、衝突與和解、高起與低落的張力,以富於節奏、韻律的動態形式,直接表現情感活動。
(11) 字舞是一種形韻兼備,跨越千年,影響深遠的樂舞。
對字舞的領悟和欣賞要基於樂與舞的雙重構擬,才能更好地領會其中的美感。
字舞在表演過程中勢必貫徹了會意於舞,融情於曲的原則,因為漢字本身的豐富象形性和象意性決定了字舞的優美與意蘊的深遠。
而在舞者的優雅動作與隊形的繁複變換都要在節奏整齊,韻味典雅的音樂中一一展現,這樣才能在所有點、畫的舞動和流轉與形態的定格和變幻中感受到真正的樂舞的力量。
或方或圓,或長或短,變化萬端,無窮盡也。
所有這些都必須依據音樂的力量來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
同時舞者的形象,舞蹈的深層次語彙都是在音樂的配合下,通過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大小,來深刻細緻地描繪人物內心的情緒波動的。
音樂和舞蹈皆長於抒情。
《史記》有載:「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就說明了音為心表,心為音鏡的道理。
同樣舞蹈是高度凝練人體動作的優美藝術,其創作同樣是發於情,形於表的。
她和音樂一同以視覺和聽覺的不同方式,直接地將藝術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通過對形象的直觀感知,引起自身的情緒激動和思維變化。
字舞之所以千百年不衰,除了編導獨具匠心的構思以外,富有民族特色的宮廷雅樂對其氛圍的烘托想必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字舞中蘊含的煌煌中華,盛世氣息,民族驕傲,華夏風骨,自有其動人心魄的魅力。
凡我華夏子孫在觀字舞,聽雅樂時想必都有一種盪胸生層雲的自豪吧。
這與其說是節拍、韻律、共通的抒情性,倒不如說是中國天人合一觀念下「一心」應和於自然的華彩之音。
舞以載音,音以傳形兩者兼備,無出字舞其右者。
四 字舞與漢字
漢字作為華夏文明的象徵,是炎黃文化的巔峰之一。
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國造型藝術之始,並伴隨著中國藝術以形寫意,以意表情觀念的成長而成熟起來。
其結構特徵,沉積了數千年華夏民族的智慧心像和文化理念。
漢字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藝術。
她包蘊著漢文化之祖伏羲氏仰觀蒼穹、俯察大地的智慧與博大。
她是華夏大地渾厚奇絕、博大精深的山水人文的具象,是數千載文化涵養心物交融、凝鍊聚合的升華。
所以與其說字舞創作的靈感來源於漢字不如說來源於對祖國天地山水、大好河山及其博大精深文化「基因」的整體把握。
字舞在展現自身魅力的過程中也展現了炎黃子孫認識世界的方式。
這種創作的靈感在隨著漢字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豐滿和完善。
從而形成了字舞的成熟狀態,收穫了藝術的碩果。
下面我們就從漢字與字舞的形式和意蘊兩方面來探討其更深層次的關係。
(一)在形式上
1.黃金比例,巧妙對稱。
按歐陽詢漢字八訣中的歸納,漢字構型是為: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
可見漢字構型謹嚴、安排科學、比例勻稱,是其重要特點。
「聖超千古、道泰百工」這幾個字經常出現在字舞的表演中。
不管上下左右哪種結構都是架構精緻,比例對稱的。
因為字舞不是固化的方塊字,而是在行雲流水中翩躚變化的靈動,是參差變化的對立統一。
從舞者自身的一舉手一抬足到整個隊形的變換整合都是恰到好處,妙趣橫生的。
2.留白與布局。
漢民族是一個極富哲學理念的民族,對於文字架構與空間分配的美感有其獨特的認知與審美。
其中一個重要規律即筆畫和空間凡是相鄰的都要是相等的,只有這樣,寫出的字才好看。
如「直」字,除橫豎之筆粗細相同外,還要保證上面三個空白區域的面積相等。
這個特點關係到字舞中舞者的站位,哪裡集中,哪裡分散,借用漢字的字形就可以構造出自然美麗的組合。
(二)在美學意境上
1.平正剛直,方圓規矩。
方正外形之下傳達的是儒行之道中正方直的精神內涵。
楷書的橫豎之間夾角接近90°,整個文字看起來接近於正方形。
每個字都顯得穩重、大方,有張力,而且筆畫稜角分明,這是儒學理念的最好詮釋。
她正體現了中國文化思想的「天圓地方」和「外圓內方」的哲理。
字舞在舞動過程中也要遵守這個規矩。
方正圓潤,對立統一。
東方哲理在舞者動作的變換,隊形的不斷重構中彰顯出來。
2.系連和諧,天人合一。
漢字本身就是弧連交替,直曲結合的。
構件之間彼此呼應,筆意連綿,其弧線近似於幾何的圓弧線。
例如很多字的構件在正負空間中形成一種互補相合的態勢,他們多以一個「S」形界限進行分割,好像一幅太極圖。
因而,視覺的美感是和諧勻稱,文化上則體現了「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道家哲學思想。
字舞在這方面相較於其他舞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她完全是取法自然,仿效天地。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字舞的立象盡意使得單純的視覺快感上升為一種精神美感的體驗。
上文中我們以立體建構的方法,多元考察了字舞的藝術特點。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都濃縮於漢語漢字中。
每個漢字都有著非凡的誕生歷程和豐富的發展歷史。
將漢字融入到舞蹈中,將書法融入到舞蹈中。
按照漢字的字意、形成的歷史和外形結構創造成三維空間的形體藝術,將其賦予生命、情感和精神。
這將是一件大有可為的事情。
字舞擁有得天獨厚的載體——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其獨特性、神秘性、豐富的含義性早已得到全球的認可。
可是要讓外國人枯燥地發掘其中的樂趣並不現實。
所以必須以一種更為通俗或者說人類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推廣。
讓他們在欣賞中國古老絢爛文化的同時,了解到漢字的魅力。
字舞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也許外國人不了解敦煌文化,也許他們不知道何謂「飛天」,但是他們同樣對邰麗華表演的《千手觀音》大為讚賞,甚至無限傾倒。
那麼我們的字舞為什麼不可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呢?
美國設計師普羅斯說過:「人們總以為設計有三維:美學、技術和經濟,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維:人性。
」(12)
人性在當前社會已經泛化,體現中國人審美價值哲學思想的人性化這一要求已經越來越迫切。
還原漢字的藝術信息應該說是一條捷徑。
探索本土文化的內涵,找出傳統文化與自己個性的碰撞點,形成我國民族舞蹈獨特的設計風格,這也是筆者希望在今天重現昔日字舞輝煌並將其納入文化創意產業的意圖所在。
字舞是剛剛重見天日的一項文化藝術品種,對她的考證、研究、恢復、創新、發展這整個的脈絡還需要繼續梳理和整合。
可以說這一工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獻和學術價值。
更何況在文化創意產業大行其道的今天,把握好有價值的藝術創造品給我們帶來的將是多重層面上的進步和滿足。
至於對字舞的後續復甦工作,以及把她加入到創意文化產業鏈條中的策劃都將為再創中國古典舞蹈藝術的盛世做出其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國古典精華文庫·諸子百家》之藝文,第11頁。
② [漢]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05頁。
③ 豐家驊:《漫話字舞》,《文史知識》,1994年第12期。
④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遼寧萬有圖書發行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版,第442頁。
⑤ 豐家驊:《漫話字舞》,《文史知識》,1994年第12期。
⑥ 金琦摘編:《老佛爺壽誕出奇觀,鯉魚歡跳「壽」字舞》,《文匯報》,1995年7月15日第6版。
⑦ 劉青弋:《日本雅樂的傳承與文化交流》,《藝術評論》,2010年第3期。
⑧ 李秉鑒:《古代的字舞》,《文史雜誌》,1994年第5期。
⑨ 潘運告:《晚清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頁。
⑩ 豐家驊:《漫話字舞》,《文史知識》,1994年第12期。
(11) 蘇珊·朗格:《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頁。
(12) 顧衛國:《漢字構型對平面設計的影響》,《文藝研究》,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