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軍許亞萍和她的水上體育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許亞萍正在教授皮划艇課。

許亞萍/供圖

「請參加皮划艇混雙賽的選手速到檢錄處檢錄,你們的比賽馬上就要開始嘍。

」 重複播報多次後,喇叭里姑娘嗲嗲的聲音「任性」地拉長了每一個字,省去標點後的通知顯得格外苦口婆心。

聲音隨著啟真湖的波紋傳到對岸,逗樂了正在清掃圖書館前空地的環衛阿姨,她忍不住像身邊的學生一樣拿起手機對準湖面,一一對焦一撮撮分布的帆板、皮划艇、龍舟和槳板瑜伽。

5月20日,作為浙江大學校慶120周年慶典的重頭戲,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的第三屆水上運動會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參賽隊伍,不少愛好水上運動的中年人帶著孩子赤腳在草坪上,和學生一起狂歡,近千人祝賀、安慰、鼓勵和久別重逢,統統被揉成一張聲音的網,罩得西區草坪如被夏蟬攻陷。

「單發通知到各個學院動員參賽已經很困難,還得幫忙培訓。

」罩住李曦熹的是回憶。

3年前,在浙江大學任教的皮划艇世界冠軍許亞萍提出辦水上運動會,十多名同學一起扛起了「想像中得好幾百號人才能做的事」,李曦熹是其中之一。

儘管,每晚9點下課後,籌備會開到凌晨兩三點,但人員、裝備和資金的短缺讓李曦熹在心裡認定「這事搞不起來。

」他沒想到,越來越多人像他當初一樣,被「很酷、很新奇」的水上運動吸引,迅速豐滿了沒有稜角的概念。

這讓李曦熹毫不猶豫地相信了許亞萍的另一個願望,「抬腳就跑,拿球就拍,希望水上運動也像在陸地上這樣通暢,甚至能變成校內的常規交通工具。

深埋的願望在2013年被鬆動。

入校後,沒有相應的課程,划船冠軍「理所應當地」去教了游泳,許亞萍熟悉的湖面通常只有龍舟來往,直到黃慧雄用木頭與玻璃鋼自製的小艇由西向東出現在湖面上,「建築專業的學生,很早就喜歡皮划艇,嫌器材太貴,就自己動手做了一艘劃著去上課。

」 出於驚喜,更出於感動,許亞萍對準備喝止黃慧雄的保安作了解釋,堅定了「這個項目一定會受學生喜歡」。

計劃還在醞釀,颱風「菲特」導致寧波餘姚市區70%被淹,公益組織的人撥通許亞萍的電話,希望借用幾個會皮划艇的學生幫忙救援,但巧婦無米,許亞萍終於認定「是時候申請開課了。

不出所料,場地器材和安全問題橫亘在前。

開課需要數十條艇,加上槳、救生衣等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了安放學生的興趣,許亞萍去朋友開的水上農家樂「打工」,配置了20餘條艇,學生也自發成立了水上俱樂部,在周密的安全保障計劃下,一個由男生女生搭檔划船的活動吸引了上千人報名,阻力被學生的熱情一點點抵消著,在多位老師的幫助下,學校在湖邊搭建了臨時碼頭,添置了新的器具和艇,在2014年成為率先在國內開設皮划艇課程的綜合類大學。

看似小眾的皮划艇課一開始給了90個名額,報名的卻有600多人,這種被大二學生王英強形容為「中彩票」一樣的選課比例,一直持續至今,「從兩個班到8個班,原來每班上限35人,現在有兩個實驗班已拓展到65人。

」許亞萍透露,為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觸水,皮艇球、獨木舟、帆船帆板、槳板和槳板瑜伽等已成為學生新的選擇,為此,學校新增了兩名老師與她並肩作戰。

據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主任吳葉海介紹,「浙江大學水上運動俱樂部2014年成立至今,有師生、校友及部分社會人士3000多人,現有各類水上項目運動員約100多人,包含了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

許亞萍的堅持讓皮划艇數量由兩位數變成三位數,也讓更多水上項目退役運動員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

昔日國家隊的「師妹」林秋華正在廈門大學教授皮划艇課,她所走的正是許亞萍已經趟過的路,「很多隊友都去當教練了,但我不想看著更多人那麼辛苦地過著只有吃飯和訓練的生活,認識這個項目應該有不一樣的途徑,大學是全新的平台。

「大學就像小社會,要在運動員三點一線的生活里,把人的因素串進去。

」許亞萍想起初來乍到的橫衝直撞,不由感慨:「如果帶著冠軍的架子進來這裡,很難生存下去,退役運動員進入高校並非那麼容易,除了對學歷的要求外,思維的轉變更重要。

」她從來參加培訓的運動員身上看到了曾今的自己,「上來就否定別人的東西,因為教練對我們就是否定和命令。

」這個習慣曾讓李曦熹對許亞萍產生了「愣頭青」的印象,但幾番碰撞和退讓後,「萍姐性格還是很直,但解決問題靈活了很多。

「靈活」讓許亞萍體會到高校中的水上項目「不能搞成以競技為主,而要發揮其教育功能。

」她選擇在第一堂課時就亮明自己的態度和身份,「我看中考勤和投入度,現在的學生課業很忙、社會實踐也多,如果他能堅持下水,並投入其中,最後考試結果並不重要,我更看重過程。

」曾經以結果為導向的許亞萍發覺了自己的轉變,也期待著學生的變化。

「這樣的遊戲,我女兒這麼大的小朋友一分鐘就能完成,他們花了10多分鐘。

」許亞萍看了一眼正在盯著動畫片的女兒,講起在課上布置的一個踩船的遊戲,技巧簡單,需要一定協作與溝通,但說完規則後,所有人站在原地,有的面面相覷,有的低頭沉默,「沒人主動當領導者,不自信、害怕失敗、怕承擔責任。

」下水之後,「各劃各的,全程沒有交流,亂作一團。

」在許亞萍看來,現在的孩子「能在微信上談戀愛,在生活中卻害怕語言。

但水上項目「需要肌膚之親,過命的交情」,堅持下來的人,把隊友當成了家人。

根據學校要求,王英強所學專業大二結束後要搬遷至舟山校區,意味著3個月後他不再能擔任許亞萍的「小秘書」,也將離開昔日的隊友,「我不願意去新校區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離開水上俱樂部,如果有一天我回到碼頭,發現隊友都是新面孔,會覺得物是人非。

在玉泉校區的李曦熹同樣留戀歸屬感,早上6點集合訓練,他總是5點半起床,從市區騎20分鐘電單車趕到碼頭,「一周7天,除了上課時間和去實驗室,我基本都待在這裡。

」在高年級和理工科較為集中的玉泉校區,李曦熹很難找到與在水上的活力,為了從水面看到與陸地上不同的視角,老家在山西的他選擇留在杭州,「我考察過工作地點附近有一大片水域,我要努力給自己買艘艇。

本報杭州5月21日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