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體質,這是什麼鬼分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文由FitEmpire健身領域原創,未經授權轉載健身領域有權追究法律責任。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說自己喝水都能長胖;也有人苦惱,自己怎麼吃都長不胖。
如果你在網上尋求幫助,很多訓練計劃會告訴你,先給你的體型分個類:看你是內胚型,中胚型還是外胚型。
然後根據你的體型類型來制定最理想的飲食和訓練計劃,使你的潛力最大化。
這幾種體型定義如下:
外胚型:特徵為肌肉/四肢修長且纖細,脂肪含量低,通常被稱為苗條。
這種類型的人既不容易儲存脂肪也不容易增加肌肉。
中胚型:特徵為骨骼大小中等,軀幹結實,體脂水平低,肩寬腰細,通常被稱為肌肉勻稱。
這種類型的人容易增加肌肉但不太容易儲存脂肪。
內胚型:特徵為容易儲存脂肪,腰粗,骨架大,通常被稱為胖。
這種類型的人容易儲存脂肪。
看起來似乎沒毛病,而且很科學?
但是這個概念是心理學家William Herbert Sheldon在1940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
通過對於當時常春藤盟校新生入學所拍攝的裸體照片的身體尺寸數據歸類,他認為一個人身體的大小和形狀可以顯示出他(她)的才智、性情、道德價值甚至未來的成就。
簡單來說,這只是他對於人們當時的身體狀態的一種描述性的極端分類(據說他本人帶有嚴重的體型和種族歧視傾向)。
基於他個人的主觀評估結果,沒有任何實驗和數據支撐。
舉例來說,一個典型「外胚型」的瘦弱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訓練後增加了肌肉,這時候他的體型就變為了中胚型或者內胚型?
這種體型分類假說作為特定狀態的描述方法是沒有毛病的,但是當你要基於這種描述來規定你健身的時候應該怎麼訓練怎麼飲食後,就顯得過於草率了。
你不能將這種簡單的分類作為評估自己減脂和增肌潛力的方式。
個體差異確實是存在的。
但影響每個人減脂增肌和你的形體能達到什麼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你的骨架,骨骼跟肌腱長度,快慢肌比例,脂肪在不同部分的分布,睪酮素跟肌生成抑制蛋白這樣的激素水平,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你健身的效果。
這些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個體差異。
但是從人種或者體質大類上進行分類,來告訴你飲食和訓練應該怎麼做,就好像僅僅通過你的出生時間就能預測你的一生一樣的玄學。
我們不應該禁錮於體型假說之中,而是應該踏踏實實的的去做。
個體差異導致每個人進步速度不同,我們的訓練應該根據這個來進行調整。
如果你想減脂或者增肌,卻被網上搜索到的碎片化的信息攪的頭暈腦脹,對如何系統化且有效的訓練還沒有概念,推薦觀看我們的專欄減脂增肌課程。
為你詳細解析增肌減脂期間應該怎麼做,怎麼訓練,飲食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