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打卡到了該叫停的時候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提出,將對2016級本科生的課外鍛鍊實行運動打卡考勤,未完成規定次數,將影響體育成績及獎學金評定。

在學生中實行運動打卡,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試水,而在執行過程中,也伴隨著學生對運動被「強制」的質疑,以及執行過程中的管理問題。

(2016年8月2日《新京報》)

近年來校園長跑猝死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體質下滑現象引起社會各方關注。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推出跑步打卡舉措,並與體育成績及獎學金評定掛鈎。

筆者以為用打卡的辦法「強制」學生鍛鍊,未必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最佳選項。

大學生體質下降有著諸多主觀和客觀因素:高中階段,好多學校為了提高高考成績,大量壓減音樂、體育、美術等「副科」課時是公開的秘密,學生習慣了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哪有時間參加體育鍛鍊?大多數高中高二以後就不開體育課,課程表上的「體育課」早被語、數、外老師瓜分,更遑論課外體育活動了。

進了大學後,好多學生「業餘時間學習」,主要精力都花在上網玩遊戲上,他們習慣了從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求快樂,生活變得散慢而沒有規律,部分學生過著凌晨兩三點睡覺、第二天中午起床的這種黑白顛倒的生活,教室、宿舍和網絡幾乎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此外,大學體育課設置不盡合理也是導致大學生體質下滑的一個客觀原因。

絕大多數高校通常只在一、二年級開設體育課,每周一次,在時間上無法保證學生體育鍛鍊的效果,加上大學體育教育採取選修形式,大學生會因為選擇自己喜歡的某項運動而忽視了全方位的鍛鍊,造成身體素質的不均衡發展,再加上國內高校持續擴招,造成體育場地與器材無法滿足不斷增多的學生鍛鍊的需要,高密度的大學校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體質的改善。

一部分大學生即使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想法,也會因客觀條件限制而難以實現。

缺少體育鍛鍊,缺少體力活動,造成了大學生身體素質全面下降,幾乎每年媒體都都有關於新生軍訓期間以及大學長跑活動中多人暈倒的報導就不足為奇了。

高校推出跑步打卡舉措,表面上看是為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其真正的動力源自教育部對學校自身工作的考核,這是典型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做法。

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標準》文件明確要求:高校學生的體質測試成績必須記入學生檔案,且及格率必須要在95%以上,對於未達到標準要求的高校將取消學校體育訓練隊的招生資格,並在全國進行公示。

於是乎各學校聞風而動:北京師範大學提出,將對2016級本科生的課外鍛鍊實行運動打卡考勤,未完成規定次數,將影響體育成績及獎學金評定;清華大學要求學生參加跑步鍛鍊,並且要「刷臉」3次完成打卡,甚至還推出了專門的APP;武漢大學也通過一款APP對本科生的環跑進行核算,考核計入體育成績的20%……試想:如若沒有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文件在上,高校管理們還會玩空心思在跑步打卡上花這麼大精力和代價嗎?

可是智商再低的人都知道,鍛鍊的途徑千萬條,條條大路通羅馬。

健身走、跑步、騎自行車、游泳、打桌球、打羽毛球、登高、做健身操、打太極拳、跳繩等不一而足,不同的體育鍛鍊方法和鍛鍊內容有著不同的鍛鍊效果。

有的體育鍛鍊可以提高身體的運動素質,增進健康。

有的可以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對形成良好的體型有著重要的幫助。

而有的體育鍛鍊則可以娛樂強身,從精神上進行調節,豐富文化生活,還有的體育鍛鍊可以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消除生理上一些功能障礙,有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有的可以增長肌肉力量等等。

再說,大學生體質下降也不能單單歸咎於大學體育教育。

很大程度上是應試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從小並沒有形成良好的體育鍛鍊習慣和鍛鍊興趣,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小學甚至從學前班娃娃開始抓起。

所以,與其「強制」學生跑步打卡,不如積極宣傳體育鍛鍊的好處,讓「每天鍛鍊1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成為大學生的健康理念,使之養成習慣終身受益,讓「我運動,我快樂」的健身方式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可以依靠學生社團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鍊,改變運動會只有少數學生參與的現狀;高校還可以適當加大體育課程在大學教育總課程安排中的比重,在體育課中加強身體訓練的要求,培養學生們參加體育鍛鍊的好習慣,嘗試對學校運動會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革,吸引和動員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總之,辦法總比困難多。

從高校跑步打卡的實踐看,有人為了快點完成任務,會穿著輪滑鞋,騎自行車、滑滑板,甚至有學生專門給學校要求安裝的跑步APP「越獄」,以至於日常走路、上下樓梯都被計算成了運動量。

另外,由於學校要求學生進行運動的時間比較集中,打卡地點還出現排隊打卡、人流阻塞的問題。

種種跡象表明:跑步打卡的做法明顯跑偏了,現在到了該叫停的時候了。

STtnR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