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程為載體 傳遞中華文化的精氣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的學生在老舍茶館表演相聲經典作品。

本版均為資料圖片

燈小優質教育資源帶的學生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學京劇、畫臉譜。

藉助學校的校本課程平台,老師可以發掘自己的業餘愛好開發傳統文化課程。

基礎教育階段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也是接受傳統文化薰陶的重要階段。

教育部明確提出,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強調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之中。

對學校而言,將傳統文化巧妙融入課程之中,不增加學生負擔,又讓學生充滿興趣,考驗的既是學校的課程設計能力,還有教師的專業素養。

面對這一挑戰,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在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辦法,以書法、傳統工藝、體育、藝術等多元課程為載體,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學生。

課程多樣

激發興趣方能傳承文化

「前面有烏江攔路,後面韓信追兵甚緊。

霸王正在危急之中,只見江面飄飄來一打魚小舟……」近日,一台相聲專場演出在前門老舍茶館舉行,演員都是十來歲的孩子。

一開場,孩子們就用相聲經典作品《八扇屏》中的「渾人項羽」選段展示了「貫口」技藝。

這些小演員都來自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育星」相聲社,他們也是北京中小學中第一個登上曲藝專業舞台進行相聲專場演出的學生。

強天強和同學搭檔王梓旭的對口相聲表演《顛倒詞》引得台下一片笑聲。

「孩子自己報的相聲選修課。

」強天強的媽媽唐春紅說,相聲是學校校本課程之一,兒子喜歡錶演,四年級時就報了這門課。

孩子跟著專業老師練了一年,學了單口、對口、貫口、雙簧,以傳統經典相聲作品居多。

有興趣的孩子還可以到相聲社繼續深造,每周兩課時。

校友應寧是著名相聲演員,學校成為應寧曲藝工作室的教育實踐基地。

他和徒弟崔駿都是孩子的老師。

學校語文老師金慧靜也「加盟」成為相聲課程的管理老師,負責學生的組織管理。

無論在校內做匯報表演還是到校外辦專場演出,學生都在展示中收穫樂趣與自信,這使得他們更喜歡相聲,願意說好相聲。

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

燈小的前身是老育英學校,當時學校就以傳統文化為根,在校內開設國術(武術)、書法等課程。

如今,書法已是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開設的基礎性必修課程,資源帶四個校區,全部配備了專業書法教師,一至六年級學生每周都有一節書法課,北池子校區從一年級就開設了軟筆書法課。

此外,資源帶還開設了京劇、武術、中國鼓、篆刻、圍棋等十餘門傳統文化校本選修課程。

分層設計

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課程

「傳統文化要從『走近』學生到『走進』學生。

」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校長滕亞傑說,傳統文化要真正融入教育,對課程整體設計能力和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都提出了更高挑戰。

為此,學校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分層設計,構建了「多元課程體系」——「育·英」課程,在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課程三個層面都開設了傳統文化課。

其中,基礎性課程發揮的是普及作用,如每個孩子都學的書法就屬於基礎性必修課。

北池子校區德育主任兼書法老師馬文華說,低年級孩子在識字中感受傳統文化最合時宜,學習書法可以讓孩子從中領悟做人道理。

豐富性課程指的是校本自主課程,目前資源帶統一開設了包括京劇、相聲等在內的6大類50餘門自主課,為有興趣的學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學習平台。

發展性課程則包含了主題式綜合實踐課、學院日課程等,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與實踐能力,旨在培養高水平人才。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課程設計,燈小優質教育資源帶將傳統文化變為無形的感染力,讓學生不僅學到傳統知識與技巧,也從中獲得為人生奠基的道德修養。

觀點

老師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感染學生

●滕亞傑 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校長

學校和老師僅僅傳遞給孩子傳統文化的技藝嗎?我認為,要傳遞給孩子的是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懷。

學校和老師以課程作為載體,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孩子們中華文化的精氣神。

因此,傳統文化進校園,首先老師要從意識上接受傳統文化為根,並且從情感上認可傳統文化。

老師們花樣翻新的教學手段,都是來源於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正是這份熱愛感染了學生,吸引學生們走進傳統文化,並在學習中逐步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探索

外引資源

「非遺」大師分主題進校園

4月24日,非遺項目傳承人、京劇臉譜藝術家盛華來到燈小禮士校區,帶著二年級師生學京劇、畫臉譜。

這是燈小「非遺進校園,一周一傳承」的活動之一。

類似的活動在燈小已經開展了1年有餘,最初是17位「非遺」大師將毛猴、彩蛋、絹花、面人等集中以活動、講座的方式走進校園,之後則是分主題式逐一走進學校,並將剪紙、臉譜等特別符合學生興趣的內容,逐步固定為學校的校本課程,系統向學生講授其中的技藝。

學生和大師零距離學習,通過聽、看、做、學,感知「非遺」,傳承「非遺」。

截至目前,非遺大師走進燈市口小學資源帶近一年時間,總共開課共84節次,覆蓋學生近八千人次。

內育專才

發掘老師業餘愛好開新課

4月底,「享童趣之韻,展中華之美」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第三屆書畫展開幕,包括油畫、國畫、皮影、兔爺、紙傘等在內的千餘幅師生作品在三品美術館亮相。

其中,彩塑作品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燈小許多傳統文化課程,是學校根據老師的業餘愛好開設的,如篆刻、國畫、書法、茶藝、彩塑等。

燈小彩塑課就由東高房校區美術老師周香菊開設。

周香菊父親是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專攻泥塑藝術,老先生自創了「北京微型泥塑」。

周香菊從小耳濡目染,做老師後一直想著如何把泥塑與美術相結合,把傳統技藝教給孩子。

藉助學校校本課程平台,周香菊開了彩塑課。

彩塑由泥塑演變而來,因為泥不好處理,周香菊改用輕型黏土。

藉助彩塑課程,傳統泥塑藝術得到了新傳承。

周香菊還為人美社、人教社的全國美術教材錄製了24節泥塑微課。

她與學生的彩塑作品還被一年級人美社北京版美術教材中《多樣的小餅乾》一課使用。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佳琳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沐浴中成長

而傳統文化的大幅增加也貫穿於初中階段,初中古詩文選篇占所有選篇的51.7%,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據悉,在今年新學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