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氧訓練中的"快與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氧訓練屬於長距離耐力訓練,又稱「心肺功能訓練」。

它是通過連續不斷和反覆多次的運動,在一定時間內以持續時間久、運動強度低的運動方式來完成運動。


對於馬拉松運動員來說,運動員有氧運動的時間段越長,缺氧反應來得就越慢,對運動員完成和提高馬拉松比賽成績越有幫助,因缺氧而造成低血糖的反應也就越小。

本人1998年~2000年在山東省隊和日本訓練期間,有氧訓練都是教練強調的訓練重點。

對於業餘馬拉松跑友而言,不斷地強化和加強有氧耐力訓練,同樣非常重要,只有不斷地通過加大攝氧的能力和儲存能量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機體的適應性。

通常,有氧訓練的整體負荷要大於混氧訓練和無氧訓練,但是有氧訓練的整體訓練強度(配速)要低於混氧訓練和無氧訓練,但是有氧訓練中的配速要求(快跑與慢跑)卻非常有講究,快跑有快跑的作用,慢跑也有慢跑的理由。

接下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有氧訓練中的「快跑和慢跑」。




目前,業餘跑友除了參加全程馬拉松以外,還會參加一些5公里、10公里、半馬競速賽,這些中短距離項目大多以「高強度有氧運動」的形式呈現,雖然也都還是有氧供能為主,但是比賽強度已經明顯要高於一般有氧訓練的強度。

所以,通常我們會按照訓練強度把有氧訓練分為:常規強度有氧訓練(持續跑);高強度有氧訓練(快跑)和低強度有氧訓練(慢跑)三種模式:

常規強度有氧訓練


通常,有效的常規強度有氧訓練的強度應該控制在:65%-70%左右最大攝氧率(業餘跑者心率:150次-155次左右/分),這樣的訓練強度基本屬於中等強度,既有一定的刺激效果,又容易持續反覆進行。

常規強度有氧訓練的強度(配速)應該是馬拉松運動員長期堅持的日常有氧訓練強度。

所以,即便國內最頂尖的專業馬拉松運動員多布傑、何引麗、戚振飛、劉洪亮、董國建等人的日常訓練,依然是圍繞著有氧訓練做文章。

而對於業餘跑友來說,常規強度有氧訓練負荷至少應該占總訓練負荷的80%以上,如果每周有5次訓練,至少3次以上的訓練應該按照這樣的訓練強度進行,從而確保日常有氧訓練的最佳效果。




高強度有氧訓練


如果按65%-70%左右最大攝氧率是有氧訓練的最佳訓練強度,那麼當訓練強度到達最大攝氧率的80%,心率170次-175次左右/分,就屬於高強度有氧訓練。

許多業餘跑友的乳酸閾就在80%附近,這個區間也是優秀中長跑運動員發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強度(但是業餘跑友在這個區間往往不能持久)。

當運動員進行較高強度的有氧訓練時,心肺、肌肉、血管都連續長時間處於大負荷運轉的狀態,可以直接刺激和提升有氧耐力。

當接近乳酸閾時,體內乳酸是一邊產生、一邊消除的,不斷刺激可以提高乳酸閾,也為無氧耐力的提高打下基礎。

通常,有效的高強度有氧訓練的強度應該控制在:75%-80%左右最大攝氧率(業餘跑者心率:170次-175次左右/分)。

對於業餘馬拉松跑友來說,高強度有氧訓練負荷應該占總訓練負荷的15%左右。




具體的訓練方法(以有氧距離15公里為標準):

1、先慢跑2公里熱身,然後按照心率170次/分進行訓練;

2、前5公里按照心率150次/分,後10公里按照心率175次/分進行訓練;

3、15公里有氧訓練,第一個五公里按照心率160次/分;第二個五公里按照心率170次/分;第三個五公里按照心率175次/分。

注意:每完成一個五公里慢跑400米(中間不間斷)再進行下一個五公里。


低強度有氧訓練


從提高中長跑運動員專項能力的角度出發,有氧訓練強度低於最大攝氧率的50%(運動中說話非常輕鬆的狀態),心率140次以下/分,對人體的有氧代謝能力刺激不大。

如果中長跑運動員長期按照這個強度訓練,運動員身體會處於自我適應的狀態,實際的訓練效果不大。

當然,低強度有氧訓練並不是一點用途也沒有。

對於剛開始跑步的小白,前期訓練還是應該堅持「低強度有氧訓練+核心力量訓練」組合訓練法。

這種組合訓練法對於沒有跑步經歷的小白效果還是比較不錯,低強度有氧訓練是可以達到提高跑步小白有氧耐力的效果,而核心力量訓練既能加強跑步小白核心肌肉群力量,訓練強度又能起到心肺刺激的效果。




另外,低強度有氧訓練還可以用於運動員重點課(高強度間歇訓練、速度訓練等)後的身體恢復、賽後身體調整以及運動員受傷康復階段的體能恢復訓練等。

總之,有氧訓練中的「快跑與慢跑」都是有講究的,根據自身運動能力和訓練目標,科學、合理地選擇有氧訓練強度,才能真正實現訓練目的,達到想要的訓練效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