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小白必修的六大緩震科技跑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運動逐漸專業化和科學化的時代背景下,跑鞋的性能越發引起大眾的重視:從注重性價比到外觀設計,再到科技層面的內容,人們對於跑鞋的認知不斷深入,而如果想真正認識一雙跑鞋,還得從它的緩震性能說起。
現代跑鞋誕生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彼時的款式囊括足跟控制、足跟支撐以及前足彈性三大特徵,它對於人類跑步運動的提升效果顯著。
跑鞋的穿著體驗、對人體觸地模式的改變以及減少人體的運動損傷方面是跑鞋的最大作用。
對於一雙跑鞋來說,緩震性是最廣為人知的跑鞋核心性能,優秀的緩震可以抵消絕大部分的運動衝擊力,並且將其轉化為穿著者再次啟動的蓄能。
傳統的緩震材料以EVA和緩震泡棉為主,結合以乳膠或者矽膠打造的鞋墊,共同為跑者營造緩震體驗。
而從跑者的角度出發,緩震性能無疑是上腳跑鞋之後最為直觀的感受元素,其舒適與否很大程度由緩震體驗決定。
在漫長的運動裝備史上,科學家和設計師為了打造良性的緩震體驗進行過多種形式的嘗試,也因而促成了諸多緩震材料的誕生。
那麼作為跑步的入門級選手,需要怎樣挑選適合自己的緩震科技,以達到提升運動效果的目的呢?我們不妨從市面上各品牌的緩震科技入手,從基礎到深層的元素進行挖掘,從而引導更多的用戶科學高效地選擇合適的鞋款,為跑步運動和健康生活添動力。
Air Max 氣墊
在跑鞋發展史上,氣墊科技是一項具有標杆意義的緩震材料:以高壓的方式灌入堅韌的合成橡膠內,特殊的大分子氣體體積大於合成橡膠層的細微縫隙,從而實現防止氣體從氣墊當中流失的目的,隨即被注入中底來針對性地提供跑鞋所需的緩震效果。
主流氣墊的構造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其一是以氣柱為支撐的設計,即在空氣和氣囊間通過加入彈性氣柱的方式來形成支撐效果的Max Air氣墊。
其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耐克旗下最負盛名、應用於跑步鞋領域最為廣泛的科技,由傳奇設計師汀克·哈德菲爾德操刀打造。
在過去的超過二十年時間裡,耐克的Max Air氣墊得到了多種形態的進化,從單一的氣墊形態到分區式的氣墊,再到支撐整體腳型的全掌氣墊,Max Air的變化也象徵著人們對於更加舒適的跑鞋緩震體驗的追求。
Max Air氣墊尤其契合體重較大或者對於緩震體驗有深度需求的用戶,其進化的方向在於以更加充實的空氣體積來取代泡棉材質,利用空氣的壓縮和形變來降低足部蹬地產生的衝擊,兼有敏捷高效的回彈響應,從而實現更加穩定而明顯的緩震表現。
Air Zoom氣墊
同樣誕生於上世紀的Zoom Air氣墊亦是頗負盛名的緩震科技,屬於耐克旗下成熟的氣墊技術,其特點是超輕和超薄。
Zoom AIr氣墊的上下兩端平面由熱壓固定而成的織物擔綱,中央的位置則由數量眾多的尼龍纖維材質構造,通過將壓縮空氣注入氣囊之中形成穩定結構。
在靜止的狀態下,Zoom Air氣墊在空氣的幫助下讓這些尼龍纖維繃直從而維持穩定的狀態,而在受到外界分散衝擊力的時候則迅速回彈,由此形成反饋和二次啟動的推動力。
最關鍵的核心在於尼龍纖維的形變帶來的支撐和回彈緩震效果,亦是Zoom Air緩震性能的來源。
上圖清晰地反映了Nike Zoom工作時的原理,由於特殊的大分子氣體體積大於合成橡膠層的細微縫隙,因此解決了氣墊中的氣體流失問題,讓Zoom Air氣墊能夠承受更大的衝擊力,並且迅速回歸到原始的狀態,以等待下一次的外力振動和衝擊。
在實際的應用方面,Nike Zoom Air氣墊的應用範圍要遠勝上文提到的Max Air科技,它可以適用不同類型的穿著者,在大眾應用上更加得心應手,不管是小體重還是普通區間的體重都可以輕鬆駕馭,滿足大部分受眾的緩震剛需。
Air Vapormax氣墊
誕生於2017年的Air Vapormax是耐克氣墊家族的最新成員,也是實力最為強勁的一員,它創造性地將整個跑鞋的中底氣墊化,以連體式的分區氣墊來對應人體足部受力點,針對性地為跑步運動提供足夠的支撐和緩震,營造雲般舒適腳感。
Air Vapormax的緩震原理來源於其氣墊中注入的惰性氣體,整體由承托層、支撐柱、氣墊、外底橡膠四層內容構造,後跟的氣墊以馬蹄型呈現,這種形狀能很好的承托足跟;分割式的氣墊設計,讓Vapormax的氣墊層彎折更加輕鬆舒適,也更接近人體裸足的運動效果。
那麼不同類型的跑者該如何確定自己選擇的氣墊跑鞋類型呢?在通常情況下,對於大體重的跑者來說,選擇以大氣柱為支撐的氣墊能夠得到更加明顯的緩震效果,而小體重或者普通的跑者則可以考慮尼龍纖維氣墊的鞋款,其反饋更加出色回彈亦相對舒適,營造良好運動表現。
Boost緩震
作為運動裝備市場僅次於耐克的超級巨頭品牌,adidas在科技研發上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近幾年來橫掃市場的Boost科技便是旗下諸多科技的縮影。
它取材於常見的TPU材質,經過特殊工藝的加工之後以顆粒狀的形態呈現。
阿迪達斯和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共同打造的Boost材料,其本質是將熱可塑性聚氨酯如同爆米花一樣進行分拆,使之轉化為成數以千計的微型能量膠囊,從而賦予其強韌有力的回彈效果,再將能夠存儲能量並釋放的小顆粒聚合成型。
除了良好的能量儲存和釋放性能之外,已經轉化為Boost材料的熱可塑性聚氨酯還擁有駕馭不同溫控環境的情況,不管在高溫還是低溫環境裡都可以保證高強度的性能水準,並且延續其耐彎折、輕質化的材料優勢,為跑者營造舒適腳感。
Bounce緩震
Bounce緩震是阿迪達斯旗下的老牌緩震科技,其應用的時間遠比Boost科技要長久。
作為一種新型的緩衝反彈中底技術,Bounce獨立的幾何模塊化構造能夠將蹬地的能量進行反饋轉化為充足的動力,從而帶來傳統材料無法企及的高效回彈和充實反饋。
與傳統的發泡材料不同,Bounce科技並不會在形成緩震的過程當中卸去跑者的力使之形成能量的損耗,而是通過中底的幾何模塊結構進行收縮和回彈,進而將衝擊力轉化為下次啟動的動力,為跑者節省更多的能量儲備。
模塊化的Bounce中底最能營造緩震效果的地方在於,當人體蹬地發力的瞬間,其垂直方向的弧形外壁在壓力下迅速向外伸展,在同一時間點內連接兩邊外壁的水平彈性連接模塊將被繃直,通過契合人體腳型的曲線設計,模塊化Bounce材料可以在保證緩震的同時,又提供足夠的推動力。
在Boost和Bounce之間如何作出抉擇呢?其實並不複雜:Boost適用於需要頂級緩震體驗的穿著者,柔軟舒適的腳感是這項科技的最大優勢;而Bounce緩震的優勢在於反饋和爆發力,助力跑者達到更高的速度,同時耐用性更勝一籌。
李寧:雲緩震科技
放眼國內的諸多品牌,李寧在跑步運動科技的研發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而雲科技則是品牌深耕這一領域多年的傑出作品。
同樣屬於化合產物的李寧雲,通過化學鍵將囊括EVA和橡膠等四種不同物性的高分子材料聚合,打造出基本框架。
李寧雲緩震科技的緣由來自於其減震回彈的過程,得益於中底橡膠分子結構中苯環的加持,從而實現了發泡材質腔壁的整體強度提升,賦予雲科技反彈和避震效果,並且相應地延長了鞋款的耐用程度。
通俗地理解雲科技的工作流程,我們不妨將其視作是高分子材料和空氣氣囊之間的填充和融合:氣囊吸收人體的衝擊力之後發生形變,從而卸去外力的震盪;氣囊變形後又通過韌性十足的材料和高分子回復材料迅速復原,即是反彈作用。
雲科技的覆蓋人群面積相對較大,一方面得益於作為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特性,雲科技可以適應多種不同體型的穿著者;另一方面其不斷更新的框架構造又實現了蓄能和緩震的高效配合,從而賦予跑者舒適輕柔的緩震體驗。
相信讀完本篇文章,我們對於不同品牌的六大緩震科技將有進一步的了解,根據腳型選擇鞋款,面對不同的科技選擇,能夠幫助我們切實有效地選到契合自身需求的鞋款,從而帶來良性的輔助效果,為健康跑步運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