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簡答題、論述題總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教育學簡答、論述題總結

1.20世紀後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學性。

2.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的意義

(1)有利於構建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

(2)有利於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3)有利於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4)有利於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5)培育創新精神,積極投身教育改革。

3.簡述蘇格拉底問答法。

★★

(1)這種問答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稱為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覆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稱為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

(2)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實際上是一種師生平等的辯論方法。

他從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理解去得到結論,通過與學生的問答、交談、討論甚至爭辯的方法來向學生傳播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強調教育應是由內而外的,是將兒童心靈中的智慧不斷引出、發展的過程,而不是由外而內的,不是注入、訓練、鑄造的過程。

4.簡述杜威的五步探究教學法。

★★

五個步驟即思維五步說或五步探究教學法,即創設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

5.簡述(試述)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係。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②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

③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

④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內容的取捨;

⑤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體制;

⑥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

(2)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養出政治經濟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

③教育促進民主化進程,但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6.簡述(試述)教育與生產力水平之間的關係。

(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②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③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方法與手段;

④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的專業設置;

⑤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教育的經濟功能)

①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②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7.簡述(試述)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係。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的動力作用。

①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②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③科學技術能夠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

④科學技術影響教育技術。

(2)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再生產;

②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進科研技術成果的開發利用。

8.簡述(試述)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1)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①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②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③文化影響著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2)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9.簡述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1)教育自身的歷史繼承性;

(2)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平行性。

10.簡述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11.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學校教育在影響個體發展上的特殊功能)是什麼?★★

(1)學校教育對於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12.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是什麼?教師如何根據學生對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教學工作?★★★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人的發展的順序性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這種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人的發展。

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節而施」,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的異化,造成教育的負效應。

對於早期教育的問題,我們要明白,早期教育並不是越早越好,過於誇大早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極為錯誤的。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個體身心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

如果不顧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鍋煮」,讓孩子同成年人一樣地聽報告、搞活動、開批判會,把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這就違反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

教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採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既不能把小學生當中學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為一談。

同時應注意前後相鄰階段的銜接,做好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工作。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就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學要抓住關鍵期,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效果。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互補性首先是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能與環境協調,從而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其次,互補性也存在於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能起到調節作用,能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

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規律要求教育工作者:(1)要樹立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暫時落後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通過其他方面的補償性發展,都會達到與一般正常學生一樣的發展水平;(2)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自覺。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人的先天素質、環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決定了人的身心發展存在著個別差異。

個別差異首先表現在不同兒童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不同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

再次,個別差異還表現在不同兒童所具有的不同個性心理傾向上。

另外,個別差異也表現在群體間,如男女性別的差異。

根據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13.簡述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係

(1)教育方針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根據政治、經濟要求,明令頒布實行的一定歷史階段教育工作的總的指導方針或總方向。

教育方針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是全國各級各類教育的目的和必須遵循的準則,是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

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教育的根本性質、總的指導思想和教育工作的總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針的若干組成要素之一。

(2)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的內容一般包括以下三個組成部分:①教育的性質和服務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中核心和基本的內容。

正確的教育目的觀有助於制定有效指導教育實踐的教育方針。

(3)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既有一定的聯繫,也有一定的區別。

二者的關係表現在以下幾點:①「教育目的」是理論術語,是學術性概念,屬於教育基本理論範疇;「教育方針」則是工作術語,是政治性概念,屬於教育政策學範疇。

同時,教育目的也屬於目的性範疇,而教育方針則屬於手段性範疇。

②教育目的著重於對人才培養規格做出規定,教育方針著重於對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提出要求。

或者說,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總要求,規定教育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教育方針是階級或政黨確定的一定時期內教育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

③教育目的有時是由社會團體或個人提出的,對教育實踐可以不具約束力;而教育方針則是由政府或政黨提出的,對教育實踐具有強制性。

④教育方針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對於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要大於教育目的,因為教育方針的內容中不只限於教育目的的規定,還涉及教育的性質和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

14.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是什麼?

2010年7月29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

《綱要》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是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

15.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1)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2)素質教育的內涵:①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②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③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④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16.素質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開展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有助於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力;

(2)素質教育是克服應試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3)素質教育有助於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落實。

17.簡述(試述)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5)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6)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7)教育的國際交流加強;(8)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18.教師職業的特點(教師職業角色)有哪些?★★

(1)「傳道者」角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2)「授業、解惑者」角色(知識傳授者、人類文化的傳遞者);(3)示範者角色(榜樣);(4)「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長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學習者」「學者」角色。

19.試述教師的職業素養

★★★

(1)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①對待事業: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事業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也是教師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源泉。

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要求教師做到:依法執教,嚴謹治教;愛崗敬業,廉潔從教。

②對待學生: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教師高尚道德品質的表現。

熱愛學生要求教師做到:把對學生的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要全面關懷學生。

要關愛全體學生。

理解和寬容學生。

解放學生。

對學生要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

③對待集體:團結協作

要求教師做到:(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3)弘揚正氣,摒棄陋習。

④對待自己:為人師表(良好的道德修養)

教師必須做到:(1)高度自覺,自我監控。

(2)身教重於言教。

(2)教師的知識素養

①政治理論修養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的。

為此要求教師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統領教育教學,學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問題,認識並解決問題,以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正確的政治方向。

②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本體性知識)

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了解該學科的發展脈絡;教師還要了解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③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④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條件性知識)

教師的教育科學知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學生身心發展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和學生成績評價的知識。

其中,教育學、心理學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師首先要掌握的最為基本的教育學科知識。

此外,教師還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識。

⑤豐富的實踐知識

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基於教師個人的經驗積累,在對待和處理教育問題時體現出的個人特質和教育智慧。

它可能來源於課堂教育教學情境之中,也可能來源於課堂內外的師生互動行為,帶有明顯的情境性、個體性,是教師對複雜的和不斷變化的教育情境的一種判斷和處理,它受個人的經歷、意識、風格及行為方式的影響。

(3)教師的能力素養

①語言表達能力

對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求如下:(1)準確、簡練,具有科學性。

(2)清晰、流暢,具有邏輯性。

(3)生動、形象,具有啟發性。

(4)語言和肢體語言的巧妙結合。

②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要善於制訂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編寫教案,組織教材,以加強教育教學工作的預見性、有序性;教師要善於組織課堂教學,以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要善於組織學校、家庭及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進行教育資源的整合。

③組織管理能力

教師要有確定合理目標和計劃的能力。

教師要有引導學生的能力。

④自我調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較高的教育機智)

教育活動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所以要求教師能適應各種變化,進行自我調控。

(4)職業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師德 ;②愉悅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際關係 ;④健康的人格。

20.如何建立教師威信

(1)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徵;

(3)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21.如何實現教師專業化★★

教師專業化的實現,從客觀上來看,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資金支持;從主觀上來看,需要教師的個人努力。

(1)國家和政府對教師專業化的促進與保障

(1)加強教師教育。

①建立一體化和開放式的教師教育體系。

通過師範教育、入職培訓、在職培訓等方式。

(2)制定法律法規。

(3)提供經濟保障。

(2)教師個人為實現專業化應做的主觀努力

善於學習。

恆於研究。

勤於反思。

勇於實踐。

22.試述現代學生觀

★★

學生觀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及其態度與行為,進而影響學生的發展。

(1)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①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②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③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④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2)學生是獨特的人

①學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③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①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③學生是責權主體。

23.良好師生關係建立的途徑與方法

★★★

(1)教師方面

從根本上說,良好的師生關係首先取決於教師。

為此,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①了解和研究學生。

②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③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④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⑤發揚教育民主。

⑥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⑦正確處理師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

(2)學生方面

①正確認識自己。

②正確認識老師。

(3)環境方面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確保校園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完整性和純潔性。

加強學風教育,促進良好學風養成,使學生在一個良好的學風氛圍下健康地學習,這對於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價值。

24.簡述我國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

★★

(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4)心理相容。

25.課程的意義是什麼?

(1)課程是學校培養人才藍圖的具體表現;

(2)課程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

(3)課程是學生吸取知識的主要來源;

(4)合理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5)課程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和標準。

26.課程標準的意義是什麼?

(1)在國家層面,它標誌著公民素養有了明確的質量標準;

(2)在學校教育層面上,它標誌著素質教育的落實有了根本依託;

(3)在教材層面上,它標誌著教科書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4)在教學層面上,它標誌著教師專業自主權的確立有了保障。

27.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要求是什麼?

(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

(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與適用性;

(3)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一;

(4)理論與實踐統一;

(5)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6)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縱向和橫向聯繫。

28.簡述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構想(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

★★

(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2)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3)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作為必修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

(4)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29.校本課程開發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1)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專業自主意識的提升;

(2)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知識結構的完善;

(3)校本課程開發增強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

(4)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反思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30.簡述泰勒的目標模式。

★★

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他於1949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

(1)學校應當追求哪些目標?(學校應當追求的目標)

(2)怎樣選擇和形成學習經驗?(選擇和形成學習經驗)

(3)怎樣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

(4)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課程評價/評價結果)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經驗);(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經驗);(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31.有效實施課程的條件有哪些?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

①合理性(相對優越性);②和諧性;③明確性;④簡約性;⑤可傳播性;⑥可操作性。

(2)學區的特徵

(3)學校的特徵:校長的作用。

教師的影響。

(4)校外環境

32.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

(1)進行社會調查;(2)審查學生活動;(3)開發實施條件;(4)研究學生情況;(5)鑑別利用校外資源;(6)建立資源資料庫。

33.簡述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5)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徵,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34.試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基本特點)

★★★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間接性規律)

①以間接經驗為主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特點

學習間接經驗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

藉助間接經驗認識世界,是認識上的捷徑。

學習間接經驗也是由學生特殊的認識任務決定的。

②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書本知識,一般表現為概念、定理、原理等,這對學生來說是間接經驗。

學生要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必須以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實獲得的感性經驗為基礎,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充分利用和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③貫徹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要防止兩種傾向

應該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

(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雙邊性規律)

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教師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並起著引導、規範、評價和糾正的作用;對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的態度發揮作用;影響學生的個性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應當指出,教學中一切不民主的強迫灌輸和獨斷專橫做法,都算不上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都不符合現代教學的要求。

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能動性

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學生對外部信息具有選擇的能動性、自覺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與否直接受學生本人的學習動機、興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所左右;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內部加工時體現出獨立性、創造性,因為學生對信息進行內部加工過程受到個體原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意志、價值觀念等制約。

③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關係

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相互促進的。

④貫徹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要防止兩種傾向

(3)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發展性規律)

①知識和智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區別)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智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

知識的多少與才能的高低並不等同,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並不相同。

智力並不完全是隨著知識的掌握而自然發展起來。

②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統一和相互促進的(聯繫)

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統一在教學活動中。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過程。

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這兩個教學任務統一在同一個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同一個認識主體的認識活動之中。

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③要使知識的掌握真正促進智力的發展是有條件的

從傳授知識的內容上看,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是規律性的知識。

從傳授知識的量來看,一定時間範圍內所學知識的量要適當,不能過多。

採用啟發式教學。

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因材施教。

④貫徹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要防止兩種傾向

(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教育性規律)

①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賴於其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

首先,科學的世界觀和先進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作基礎;其次,知識學習的本身是艱苦的勞動,這個學習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優秀道德品質。

正如赫爾巴特說的「我想不到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②思想品德的提高為學生積極地學習知識提供動力

學習活動是一項十分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就需要學習者必須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較高的思想覺悟。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培養、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導他們將個人的學習與社會發展、祖國前途聯繫起來,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保證。

③貫徹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35.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步驟。

★★

(1)激發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

36.什麼是教學原則?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1)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2)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量力性原則。

37.簡述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

(1)思想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①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②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38.簡述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

(1)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並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原則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的體現。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①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聯繫實際;②重視引導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逐步培養與形成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行「第三次學習」;④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的關係;⑤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39.簡述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

(1)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儘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

直觀手段的種類一般分為三大類: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言語直觀。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②將直觀教具的演示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③重視運用言語直觀。

40.簡述教學的啟發性原則

★★★

(1)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①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於實際;④發揚教學民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師資格證必考簡答題最後一發匯總

中學簡答題 40分1. 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2)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學校結構。(4)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