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器材革命最終帶來技術革命,這種說法你認同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何理解羽毛球器材革命最終帶來技術革命?

(槐序)

天堂有羽(《羽毛球》特約編輯):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把革命的內容講清楚。

我所認為的器材革命是「木拍——金屬拍——碳素拍」,因此,它們帶來的技術革命是網球派生——力量下壓——短髮力化。

這要從羽毛球的起源談起。

在它出現後的相當長時間內,羽毛球運動被認為是縮小後放進室內的網球運動。

這也要拜起源地英國終年霧雨的氣候所賜,才會想到把戶外的網球運動搬到室內馬廄里舉行。

因為天氣與空間限制,從傳統網球運動,結合從印度回來的英國軍官建議的普納運動,最終派生出了羽毛球運動。

當羽毛球拍跟網球拍都是純木製幾乎一樣重、上面拉的線也一樣緊不起來的時候,打羽毛球就只能跟打網球一樣,一樣大發力,簡單說就是動作大、節奏慢,力量沒有辦法爆發,只能緊拉慢吊打落點,進攻什麼的都少之又少。

當時的速度球或許只能跟我們現在的點殺球相比較,當年的人認為羽毛球運動很紳士,所以這項運動發源在紳士國家英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金屬材料開始進入羽毛球拍製造,這是第一次器材革命。

這個時期,球拍的中杆開始變成金屬的,開始允許你瞬間傳導更大的擊球力量。

於是,我們看到當年的一些資料,像湯仙虎用木框鋁杆拍已經可以殺上網了。

這個我們司空見慣的技術,在手握一支一百多克、現在看起來非常笨重的球拍時是多少不容易。

你有機會找一支120至150克重的特殊加重訓練拍,拉個19磅上場,我保證你會一點進攻的想法都沒有,只會想著如何不受傷。

我覺得湯仙虎先生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穿越回去的人,不僅在器材受限制的年代就發展出後場下壓技術,同時也在國內力量訓練理論幾乎空白的時候,就開始強調核心肌群的訓練。

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碳素球拍誕生,讓羽毛球運動跑步進入「後現代」。

這個時間仍然可以分成兩階段,里程碑大概是2003年世錦賽男單決賽夏煊澤對黃宗翰,一個人拿cab20,另一個拿cab21,被稱為圓頭球拍的閉幕之戰。

其實,何止球拍,這也幾乎是黃宗翰那一代隊員所代表的長髮力技術派開始走下歷史舞台。

我的一個朋友是國家級裁判,他說他最不喜歡執裁黃宗翰的比賽,原因只是黃的打球動作不好看。

當時我沒懂他的意思,後來聽說是因為黃的動作偏大、發力路徑偏長。

黃宗翰作為一名老將,是在老派教練的訓練下出道的。

當年的羽毛球運動節奏沒那麼快,發力路徑長,引拍動作大,尤其強調拉吊技術的單打,劣勢還不是特別明顯,還能打成一個千年老二。

但後期羽毛球的節奏越來越快,這成為了制約黃宗翰的最根本的技術瓶頸。

後現代的羽毛球運動,跟李小龍倡導的武術中的「寸勁」一樣,都追求發力方式的短平快。

現在的網紅教練老李(李士偉)同樣強調短髮力,他在教學視頻里強調拉後場,引拍時一定不能向後倒拍倒得太厲害。

同樣的錯誤,李在福教練的描述是,過度旋轉會毀了你的擊球,這個動作相當於網球上手球中的「搔背」。

雙打的變化就更加明顯,如知乎大神逾暉所總結的,以前的雙打即視感是如吳俊明、陳甲亮一般一直後扣前封,而現在的即視感是像享德拉、阿山一樣一直在前場糾纏。

後現代的羽毛球器材,讓球拍越來越輕,強度越來越高,拍線越來越緊,擊球節奏越來越快。

這些主客觀因素進步後,羽毛球運動才能全面消除網球派生的跡象,成為一項更有個性的運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