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地碎片化閱讀,你只需掌握這四個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天都刷刷今日頭條,翻翻朋友圈的動態,給訂閱號點個讚,了解下重要的八卦,看半小時的邏輯思維,聽聽喜馬拉雅的段子,學習下縱橫職場的十條秘籍,瀏覽下知乎的今日熱榜……
你覺得自己又學到了好多東西,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又多了幾份理解,地鐵公交上、廁所里、午休時,甚至飯桌上,每天都在看,看了那麼多,總有點什麼用吧,不好意思的告訴你,這大部分都是錯覺。
因為不管你通過這種方式看了多少東西,百分之九十你都不可能記住。
剩下的百分之五,可能今天記住了,明天也會忘。
最後的百分之五,就算你記住了,基本上也一直沒什麼用。
很多人都覺得,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裡隨意閱讀獲取一些內容來充實自己,獲得一個自身提高上升的通道,其實這個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的時間和生命的浪費。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裡,工作、生活的各種事情幾乎把個人的時間撕扯的七零八散,在你焦慮的潛意識裡一般都有這樣的想法,這麼點時間不要浪費了,干點什麼吧,於是你就有了開頭的那些事情,但最終的本質還是在浪費生命。
以前我也是這樣,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學習,但是學習的效果差強人意。
其實我們在碎片化閱讀學習的時候,有兩個困難:
一是如何形成知識體系,不能碎片閱讀,到了大腦裡面還都是碎片;
二就是碎片化閱讀學習的知識,怎麼才能記得住?
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我有點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第一:變被動閱讀為主動思考,構建自己的思維知識框架。
形成知識體系,如同蓋房子,滿地的磚頭材料,就是今天的知識信息泛濫。
但是最缺乏建築草圖,如果有了草圖,就可以蓋各種各樣的房子;然而沒有草圖,再多的磚頭材料,什麼用都沒有。
建築設計師不多,會蓋房子的人也沒有很多。
一樣的,能構建知識體系的人也不多。
知識體系在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框架,有了框架,我們才能把握知識。
把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的最關鍵一步就是構建框架,這個過程需要專注,需要投入,需要主動的思考。
第二:熟練到改變大腦,才能不會遺忘。
現在學,一會兒忘。
今天學,明天忘,這都是正常的,過目不讓才不正常,甚至不可能。
要知道,懶於複習是我們人性的弱點,自以為學會了掌握了,其實什麼都沒有。
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付遺忘始終是放在首位的。
我們只有三種方法:不斷的複習、儘快的應用、儘可能多的增加理解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
第三:收藏,做好筆記。
遇見好的文章,第一步就是收藏。
為什麼要收藏?很簡單,你覺得它好。
一定是文章裡面的某個觀點、概念、現象等等讓你覺得好。
這個點或是彌補或是加強了我們以前的知識漏洞,那就第一時間收藏好。
如果沒有收藏,那過一段時間,你突然想到我曾經讀過的觀點、概念能用上,而你卻找不到它,那麼你會在糾結懊悔中浪費時間與感情。
僅僅是收藏好了,那是沒用的,如上所說,人的遺忘非常迅速,你必須對它加工,哪怕標註下重點,做個小批註,都會加深你對知識的印象。
簡短的筆記完了,自然過渡到深度筆記。
古人的各種註疏,毛澤東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邏輯思維》的羅振宇也是這個方法,只要看東西,一定做筆記,做好筆記,構建了新知識和原有知識之間的聯繫,更促進知識框架的形成。
第四:及時的分享。
跟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及時的分享。
分享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再梳理激活的過程。
一個概念、一個觀點抑或一個現象,當我們分享給他人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我們對這個例子還有那些模糊的地方。
對這個模糊的地方,自己立即就會有感覺,在說的過程中,說前會想,說的過程在想,說完自然會回顧,等於說了一遍,複習三遍。
分享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好了,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了,希望大家能真正的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時間,真正有效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