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碎片化閱讀中汲取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末的時候一口氣才看完了關注的很多公眾號,內容五花八門——職場、設計、時尚、娛樂、文史…….全都是碎片化的閱讀和學習。

我們想要的,無非是:

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取更多自己感興趣的或者對自己有益的信息。

面對碎片化閱讀和學習的時候,一般都會遇到兩個問題:第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第二,如何鞏固知識。

通過下面這幾個步驟,你就可以把碎片化閱讀高效的轉化為知識體系。

/ 01 /

構建你的思維框架

如果沒有思維框架,所有的碎片化學習都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比如說,我們平時放衣服。

如果,家裡面沒有衣櫥、沒有衣架、沒有各種整理袋。

如果你有幾百套衣服,而且各種各樣的,內衣外衣,冬天的,夏天的,各種款式的。

那麼即便你再心靈手巧,也很難把它們擺放整齊。

即便你可以把他們擺放的很整齊,那麼擺放的時候,使用的時候,都會極其不方便,而且會耗費大量時間。

而對於知識而言,對於我們如饑似渴的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的人,思維框架就是衣架、衣廚、整理袋、收納箱。

或者更簡單的說,思維框架就是衣架,你可以在上面懸掛任何東西。

但是沒有它,你就只能滿地仍,到處找了。

知識體系在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框架

有了這些思維框架,我們才能夠把握知識,我們才能把知識選在這些框架上面。

我們之所以要設計這個衣架、衣櫥、衣櫃這些東西,就是為了能夠把衣服擺放的整齊。

尤其是在衣服多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些必要的設備的話,這些衣服是不可能放整齊的。

所以我們有整理箱、整理袋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為了把衣服放在整齊。

有合適的工具才能讓它們各就其位。

/ 02 /

收藏、做筆記

第一步,收藏

遇到好文章,第一步能做的事就把它收藏下來。

為什麼要收藏?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你覺得它好。

一定是文章裡面提到了某個概念、某個現象、某個案例或某個觀點讓你覺得好。

這個點或者是加強了我們以前的某個認識或者彌補了我們以前的某個知識漏洞,那麼第一步要做收藏。

如果不收藏的話,那麼過一段時間,你突然想到了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有個案例能用上,或者有個觀點能用上,或者就僅僅是想起來了還想再看一遍。

而你卻找不到它。

那麼你會在糾結懊悔上浪費許多時間和感情。

第二步,做筆記

人的遺忘是非常迅速的,你必須對它進行加工,哪怕是在上面標註一下重點,都是好的

或者僅僅在你認為說得好的句子上,加上「這個好」,「這個有用」,都會加深你對那個知識或事實的印象。

簡短的筆記習慣了之後,自然會過度到深度筆記。

大家都知道一個例子,毛澤東所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羅振宇也是用這個方法,只要他看東西,一定會做筆記。

這些高手們,沒有一個是不做筆記的,甚至是記日記。

原因非常簡單。

還是上線提到的遺忘曲線規律。

學到新知識之後,儘快複習時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複習方式。

而且,做筆記,構建了新知識和原有知識知識之間的連結,這個過程恰恰符合知識擴展的神經科學本質。

/ 03 /

迅速分享

跟誰分享?只要能分享的對象,都要及時跟他們分享一下。

比如說,同學、同事、朋友等等。

及時分享。

只要是能及時分享,一定要及時分享。

為什麼要及時?原因非常簡單。

就是之前說的,因為我們遺忘速度實在太快。

為什麼分享很重要?從原理上面來看,分享就等於再次把這個知識激活了

哪怕是一個概念,或者只有一個例子,只有一個故事,都值得分享。

當我們去說的時候,我們立即會發現原來我們對這個例子還有哪些模糊的地方,對這個概念還有哪些模糊的地方,自己立刻就有感覺,然後說的全過程,說之前可能會想,說的過程還在想,說完之後自然會回顧。

等於說一遍,複習了三遍。

也就是說把大腦里的知識激活了三遍。

在分享的過程中,你的知識不單是鞏固,而且會從與他人的交流中增加新的知識。

教給別人。

/ 04 /

把筆記變成作品(零存整取)

當我們大腦裡面的一系列點,連起來之後,就變成文章了,或者變成一幅圖,思維導圖、腦圖,等等。

作圖或者寫文章是把知識系統化的一個關鍵步驟。

因為,在這個過程你必須對知識進行設計,對概念、觀點和事例的聯繫進行設計,然後清晰流暢的展現出來。

每天零零散散把關注的文章保存下來,把各種想法寫下來,做筆記,積累多了以後,連起來後變成一篇文章,這就是零存整取。

要記住,零散的磚頭對你來說沒有多大用處,只有當它們變成房子的時候才發揮了最大價值。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跑步鍛鍊這件事情很重要。

巴菲特八十多歲了,他很重視身體鍛鍊的方式是跑步;王永慶也是,他一生都堅持著跑步這個習慣;村上春樹這個小說家,他說馬拉松長跑給他帶來的靈感啟發。

這些都證明這些成功者無論是投資家、企業家或是作家,他們都重視這個跑步鍛鍊,說明跑步鍛鍊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重要。

這些就值得寫篇小文章。

這篇文章可以以各種形式進行分享,以文章的形式、圖文的形式、音頻的形式、視頻的形式等等;或者說你在公司裡面做報告的形式,在學校里寫論文的形式等等。

一旦分享出去之後,那麼立刻會有各種各樣的反饋,朋友的反饋、讀者的反饋等等,那麼你對知識的認識就更深刻了。

/ 05 /

運用槓鈴策略

把碎片閱讀變成知識體系的最優策略就是槓鈴結構。

槓鈴結構的發明者是《黑天鵝》的作者,也是《反脆弱:如何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作者塔勒布。

無論是投資、鍛鍊還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好採取一個槓鈴結構或者啞鈴結構。

比如:

吃貨的槓鈴策略:

吃飯時,點 70%自己喜歡的菜,30%沒有嘗試過的菜。

遊客的槓鈴策略:

旅遊時,80%的時間到推薦的景點遊玩,20%的時間隨機閒逛。

學習的槓鈴策略:

70%的時間到自己的專業學習,30%的時間廣泛涉獵其他知識。

谷歌的槓鈴策略:

80%的工作時間用於完成指定任務,20%的時間用於研究探索性項目。

對於碎片化閱讀也是如此的。

碎片化閱讀可能會浪費掉你的很多時間,如果你抱著廣泛的了解各種可能的知識的態度,那麼一旦你彌補了自己的某個知識盲點,或者發現了對你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信息,那將是巨大的收穫。

閱讀內容的槓鈴策略:

80%圍繞你的專長、興趣,使得你的專長興趣更加突出。

20%是與你關注的東西毫不相干的,這些知識有可能是你的知識盲點。

比如,愛因斯坦喜歡文學、喜歡拉小提琴,這看起來跟他的物理學研究毫無關係。

但小提琴可以調節心情,而文學加強了愛因斯坦文章的傳播力。

在學習時間上,70%的時間進行知識加工,整理思維框架、做筆記、整理筆記、畫圖或者寫作、討論、分享,等等。

這些工作很花時間,但是為了形成知識體系,這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

做到一定程度,你會有豁然開朗,一通百通的感覺,吸收知識的速度會大大加快。

30%的時間用來進行碎片化的閱讀和收集。

隨著思維框架的純屬,你分辨知識的能力會越來越快,雖然只有30%左右的時間,實際上對於你開拓視野,發現新東西,做必要的收集,已經足夠了。

這30%的時間,最重要的事情是獵奇!可能某一個你以前不知道的事實或者概念,或者一個人物的故事,大大的震撼到你,顛覆了你的認識。

也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會看到垃圾文章或垃圾知識,沒關係,開拓視野產生顛覆性認知有時候會走些彎路。

/ 06 /

主題閱讀

另外一種模式,那就是主題閱讀的模式。

比如每天看文章,文章多了之後,把這些文章跟自己的關注點聯繫起來。

比如關注業界的某一個新聞理論,或者寫篇報導,那我就專門看專業新聞類的書。

獲取相關有用的的知識要在自己已有的專長上再次突破,或者發現了一個重要知識盲點,那就要用主題閱讀突擊一下,把它們收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

結論:

如果沒有思維框架,碎片化的閱讀永遠都形不成知識體系。

反之,構建知識體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

容易忘記事情是常態,一個知識或者技能,一個人可以學100遍,而仍然學不會。

這並不稀奇,絕大多數的原因是你無視遺忘規律,這是紮根於我們的生物體本性的規律。

所以,叔本華說,你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你反覆琢磨的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高效的通過閱讀學習

在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前,大家主要通過閱讀書籍進行學習,但是隨著知識爆炸性增長,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許多人逐漸產生一種無力感,這麼多知識如何去學習。經常有一些大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