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讀書筆記,又專注又高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36氪經授權發布。
大部分人做讀書筆記,往往都是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用文字或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整本書的框架和大意畫出來,將一本書濃縮成一頁紙。
另一種,是在讀完全書的基礎上,抒寫自己的感性認識,偏重於書評。
這兩種方法當然都是很好的,對於全書的理解和記憶,也會比較有幫助。
但是,這些朋友,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
做讀書筆記,一定要以「全書」為單位嗎?
有一段時間,很多媒體和自媒體,習慣用「讀完xx本書」來給「閱讀」定量。
比如,我們會看到諸多這樣的說法:
中國人平均每年圖書閱讀量為多少多少本,日本人是多少多少本,美國人是多少多少本……以此來說明「國人閱讀量遠少於外國人」。
很多人在日常社交中,也會用「讀多少本書」給自己貼標籤。
-
我今年的計劃是讀30本書,現在已經讀完12本了。
-
你一般多久讀一本書?半個月?哎呀好厲害,我一個月都讀不完一本。
-
我平均每年閱讀80本書,是什麼水平?
-
——以及一些閱讀課的標題:「如何才能像我一樣,每年閱讀150本書。
」
怎麼說呢……如果用這種方法來衡量我的閱讀量的話,那我只能說很慚愧:
我一年讀完的書,大概不超過20本。
但是,我平均每月會購買20-30本書(大多是電子書),一年下來大概是400本。
這些書,買了之後會讀嗎?當然會。
但絕大多數的書,我只會跳著讀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可能是一個章節,有的可能是一兩頁,然後就放著。
為什麼?
因為這本書之中,我感興趣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那麼這整本書,就只有這部分內容,對我才是有價值的。
其他部分的內容呢?也許是已經知道的,也許是不感興趣的,也許是現在不想去研究的,那麼,我就沒有必要把時間,耗費在它們上面。
因為投入產出比不高。
這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讀書不要強求「讀完」,只要關注自己需要、感興趣、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就可以了。
其餘的,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冗餘信息。
做讀書筆記,也是一樣。
不要去關注「這本書講了什麼」,而是關注「我從這本書之中,得到了什麼。
」
一本書買回來,讀了一章,放著;過了幾個月,對其他部分產生興趣,再去讀一章,產生新的想法和啟發。
這就是我日常的閱讀方式。
所以,一本書買回來,我通常不會一下子讀完,而是慢慢讀,少則幾周,多則半年、一年——甚至有些書永遠都不會讀完,而是只讀其中一部分,都非常常見。
其實,你可以閉上眼睛,回想一下:那些你津津樂道的「讀完」的書,現在還能記得多少?
那些你畫出來的思維導圖,對著它們看,你能把全書的內容複述出來嗎?
讀書最本質的原則,是要「以我所需,為我所用」。
如果不是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其實是沒有用處的。
一本書,寫得再好,它始終也是「作者的體系」。
作者只是構建了一個自洽、嚴密的邏輯。
如果你全盤照收,那麼你就只是強行記住了「作者的體系」——它是沒有辦法成為「自己的體系」的。
如何讓書里的內容真正成為「自己的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找到感興趣的點,進行橫向閱讀、對比、歸納、提煉,再用讀書筆記的形式,將它們書面化地記錄下來。
這才能通過閱讀,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以,關於做讀書筆記,我想給你這幾點建議。
1. 帶著問題去讀
讀一本書之前,一定要問自己:我對這本書有什麼了解,我希望從這本書之中獲得什麼信息,來補充我某個知識面的缺乏?
然後,把這個問題寫下來,在閱讀的時候,著重去尋找這方面的信息。
這是你閱讀這本書時,優先級最高的事情。
其他的章節,內容,信息,即使很吸引人,也請把它們放到優先級其次的位置。
只有這樣,你的閱讀才是有的放矢——你才能夠真正記住書里的內容,將它們化為已用,並且不會輕易遺忘。
而不是靠記憶強行記住。
人的閱讀記憶效率,其實是相當低的,如果你不把它們應用、聯繫到實際中,而是靠強行記憶的話,大概只能記住20-25%而已。
帶著問題讀完一遍之後,就可以放下了。
如果下一次,你產生了新的疑惑,恰好書里有相關的內容,再翻出來讀即可。
這樣,反反覆復讀上幾遍,將「作者的體系」拆散,分解,將裡面的知識點,融入自身,融會貫通——這才是你真正學到的東西。
2. 找到感興趣的點
很多人會說:但是,我在讀一本書之前,並不知道裡面有什麼信息呀。
或者說:我沒有很強的目的性,純粹就是想讀這本書,不可以嗎?
當然可以。
但本質是一樣的。
一本書,你通讀一遍,一定會在其中發現一兩個點,是你最感興趣的。
那麼,不要急著給全書畫導圖、做大綱,而是找到這個點,把它深挖,挖透了,弄明白作者如何組織和表達它。
如果覺得不夠,更好的做法,是上網搜索相關內容,查閱其他相關的書籍、文獻,把這個知識點的相關背景、脈絡,弄得一清二楚。
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這才是一份有效的讀書筆記。
就算你讀完全本《社會心理學》,只記住了「從眾」,也沒關係。
你要做的是,徹底把「從眾」這個點挖透,理解,記住,而不是強迫自己去勾勒整本《社會心理學》的脈絡。
然後,下一次閱讀的時候,也許,你會發現一個新的知識點,讓你特別感興趣(比如「自尊」)。
那麼,再把「自尊」這個點挖透,徹底弄懂。
這個過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
一本厚厚的書,你可能要花好幾年,才把裡面的概念和知識點完全弄懂,沒有關係——沒有人要求你必須迅速讀完一本書,不要給自己設限。
3. 用自己的話表述
我在知乎反反覆復多次講過: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一個概念,最重要的,就是看能否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概念講出來。
如果你只是把書里的原話記下來,那是很難有真正的理解的——因為這個時候,你記憶的是「符號」本身,而不是「符號」背後的意涵。
也就是說,你記憶和抄寫的是那段文字本身,但文字背後的含義是什麼,它有什麼內涵和外延,它在什麼情況下適用、什麼情況下不適用,等等,是很難被覺察到的。
所以,做讀書筆記的時候,可以進行「自我對話」:在心裡假裝有一個聽眾,用自己的話,把這個知識點解釋給他聽。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任何障礙,查資料,弄清楚,然後再繼續。
直到完全明白通暢,毫無障礙為止。
把這個解釋的過程,記在你的讀書筆記里,這就是你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
以後查閱時,如果發現不夠明確、不夠完善的地方,再進行修補和優化。
4. 輸出
理解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輸出。
所有的知識,本質上,都必須經過「內化-應用」的過程,才能說是真正把它弄懂,真正變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所以,當學會一個知識點之後,不妨試著用它去解讀一個實際問題,再把這個過程,寫成一篇文章。
在這個過程之中,你會體驗到一種成就感:你再也不僅僅停留在「知道」,還可以用它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必然是不夠全面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這也沒關係,因為這是一個反覆疊代的過程。
下一次,當你學習到新的知識點之後,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文章,找到其中的不足之處,重新修復,讓它隨著你的知識更新而更新。
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不斷地保持和活化它的生命力。
最後,複習一下。
做讀書筆記,不妨按照這個結構進行組織。
1. What
我在這本書裡面,獲得了一個什麼知識點?
關注這個知識點就可以,其他的請暫且放下。
2. Why
這個知識點的背景和邏輯是什麼?
它為什麼是這樣的?
它有哪些相關聯的資料可以參考?
有哪些理論和知識可以聯繫起來?
嘗試著用自己的話,去回答上面這些問題。
3. How
這個知識點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我可以如何使用它?
嘗試著寫出一篇「有實際意義」的文章。
最後,推薦幾款適合用來做讀書筆記的工具。
Onenote
我主力使用的工具,好處是可以非常清晰、系統地整理自己的筆記。
缺點是移動端比較臃腫。
較適合習慣PC端閱讀的人。
印象筆記 / 有道雲筆記 / 為知筆記
整理能力和編輯器比Onenote弱一些,好處是輕便快捷,適合手機使用。
幕布
大綱式組織工具,適合條理性強的人,用來處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聯很適合。
Mac可以用OmniOutliner。
簡書
不錯的寫作工具,可以用來做最後的文章輸出。
思維導圖——引導孩子通往閱讀之路
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以後,就開始需要對他們進行閱讀方法的引導了,如何提高閱讀效率,讓閱讀的過程能夠正真的提升孩子的知識水平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介紹給大家,這個工具叫做思維導圖。一、什麼是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