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會學習的孩子都明白這件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中高考的到來,和學生、家長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多父母在言語中流露出期盼自己孩子提分的同時,也在冥思苦想著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可以學得如此好、如此輕鬆。

其實,對那些好學生的研究表明,儘管他們之間存在著智商、方法、專注度等方面的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學習風格是什麼,從而選擇更有效率的手段進行學習。

01

前些天,我和朋友相約吃飯,聊著聊著就說到了孩子身上,她正為上五年級的兒子發愁,問及緣由,說是不明原因的成績下滑。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時還好,從四年級下半學期開始,成績一落千丈。

朋友找老師了解在校情況,反饋是孩子上課時能認真聽講,也能按時完成課堂作業,只是沒有以前那麼活躍,人際關係也不錯。

況且一直以來父母的關係比較和諧,教育孩子也比較民主,從沒有過「家長制、一言堂」,實在找不出一個可以解釋成績下降的緣由。

全家人非常苦惱,甚至利用假期到專業機構做了智商等一系列測試,結果也都在正常範圍。

之後,為了給孩子補習,媽媽還專門聘請的有經驗的老師做家教,可成績依舊不盡人意。

我向朋友詢問了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雖然並不十分詳細,但和之前幾年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都是跟著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

02

教英語的表妹曾經和我聊起她們班上的一個男孩子,坐在教室倒數第二排,上課從來不抬頭看黑板,也不認真記筆記,除非迫不得已必需寫,他才會將眼睛從課桌下面那半平方米的位置拉上來落到書本上。

起初,表妹心裡挺不是滋味,覺得這樣的學習狀態對任何人都沒有什麼好處,於是就找機會提問該學生,心想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回答的話,可以藉此機會批評教育一下,促使他改變。

可誰知每次的「偷襲提問」都難不倒這個孩子,仿佛他有超能力一樣,心不在焉的外表下永遠都帶著一顆聰明的頭腦。

03

上高中的時候,我的同桌是個少數民族的男生,活潑外向、積極主動,學習成績在班裡也名列前茅。

不過他有個特點,就是無論老師講什麼知識點,他都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創造條件驗證一番,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自己學到的東西才更紮實,為此化學老師還特批他有資格課後去實驗室做實驗,不過前提是老師在的情況下。

高中三年,他把能動手操作的實驗反覆做了好幾遍,同時還創造出了一些新的實驗方法,發明了兩項實驗教具,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創新能手」稱號。

04

其實,排除出現重大變故或明確原因的情況,孩子學習成績下滑,要著重考慮他們的學習習慣和風格的因素。

每個人都不同,說話辦事有自己的風格,學習也有自己的風格,最常見的莫過於三種,即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

但是這並不代表一個孩子只具備一種風格,而是這種風格會突出一些,以其為主,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是,孩子更傾向於哪種學習風格,千萬不要教條的認為是唯一的


那麼,要怎麼判斷呢?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在孩子學習生活中細心觀察,就會慢慢地找到他們偏重的類型。

* 孩子是否比較喜歡帶圖畫的書籍?

* 孩子是否享受繪畫的樂趣,喜歡不停地寫寫畫畫?

* 孩子喜歡各種拼圖遊戲,並能夠順利地完成嗎?

* 孩子喜歡聽故事勝過自己讀故事?

* 生活中孩子話比較多,喜歡接下茬。

* 容易記住押韻的詩詞,節奏感比較好。

* 孩子學習生活中經常出現「坐不住」的現象。

* 擅長各種手工製作,比如:粘土、衍紙、樂高等。

* 無論做什麼事情,孩子手裡習慣擺弄一些橡皮、尺子之類的小零件,或者一邊做事情、一邊玩手指等。

05

視覺型學習風格的人,對文字、圖像的識別能力較強,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通過「看」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樣的人通常比較喜歡看書,有較強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多半適合自學。

其缺點是對聲音不敏感,聽課的時候對聲音內容的傳遞不容易記住,學習效果相對低些。

上面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由於1-3年級課本圖畫比較多,學習起來沒有問題,到了四年級,知識難度增加、課本內容也由圖片向文字轉化,老師的授課方式不再像對待低年級學生那樣圖文並茂,而是更多的集中在講解、讀背、複述上面,這是典型的聽覺型的教學法。

如果一個視覺型的孩子不能提早訓練並適應這種方法的話,勢必會降低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成績下滑也就在所難免了。

06

以聽覺型風格學習為主的人,對聲音有著天生的敏感度,聽比看更容易吸收知識,因此這樣的學生,無論坐在教室的哪個位置,無論眼睛看向何處或是手裡擺弄著什麼物件,只要他是在用心地聽,效果一定不差。

這樣的學生,在學校往往比較吃香,因為學生上課基本上是聽講的過程,小學生上課時間的50%以上都是在聽老師講話,能不能專心地聽,聽到多少、聽懂多少、記住多少,最終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07

觸覺型學習風格,也可以被稱為體覺型,這樣的人喜歡通過體驗去感知外界、進行學習。

所以通常情況下,他們更喜歡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親自嘗試,才能獲得對知識更深入的記憶和理解。

如果某些事情沒有辦法親自體驗,他們當然也能接受,只不過提取時相對會慢些。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多動手記筆記、用紙筆做演練,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實驗機會,或者進行角色扮演,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學習風格的迥異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了解自己的類型,也不是以強行改變為目的。

他如同為我們身體提供養分的通道,了解其特點,從而懂得為自己選擇更容易吸收的方式才是最佳選擇。

了解自己,發揮優勢,才有可能學得更輕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