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專家都經歷過的練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個眾所周知,傳遍大江南北的理論叫「一萬個小時理論」相信你們應該不陌生。

這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的一個理念,它搭建了一個大多數人都想達到的一個高度的雲梯­–––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格拉德威爾說「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籌,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句話影響巨大,他把天才拉下雲端並扣上一頂1萬小時的帽子,讓平凡的人看到了成為領域內專家的希望。

如果我們一天工作8小時,5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完成1萬個小時定律,但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工作了5年成為了領域裡的專家?

很少。

為什麼?

因為很多人理解的1萬個小時是在領域的「投入時間」,而我在前面的文章《知識爆炸時代的寵兒是怎麼煉成的?》中提過用時間作為投入的程度的單位其實是荒唐的,實際投入其實是時間和效率的乘積。

那篇我主要說的是如何加強我們的時間也就是——思維時間,而今天我想談談效率——刻意練習

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弗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他強調了我們1萬小時投入的「質量」,想要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專家,關鍵在於「刻意」的在這個領域內練習。

如何掌握刻意練習方法?

我們要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把人對外界的認知和學習分為了三個同心圓,最裡面的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區域,中間的一層是」學習區」,而最外面的一層是「恐慌區「。

如果你已經掌握了一項技能或者是知識,比如加減法,如果你熟練掌握了這項知識,那麼你去菜市場買菜這就是在舒適區中進行的。

但是現在公司要用EXCEL做報表需要用到函數,這不是你已經掌握的知識,但是這並不難理解,這就是在你的學習區中進行的。

但如果現在要你馬上寫用代碼編寫出一個複雜的程序,這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你根本不知從何下手,這就是你的恐慌區。

在舒適區中學習,你不會獲得成長,在恐慌區中學習,你只會獲得絕望,所以只有在學習區中學習才是有效的刻意練習。

我們要時刻警惕陷入舒適區中,有一個可以區分你處在學習區還是舒適區的標準就是你的感受——不舒服

因為我們始終在用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方式做事,脫離舒適區我們要具有強大的意志力,因為當我們把一件事練熟以後,我們會把這件事「自動化「。

比如開車,不熟練的人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熟練掌握這項技能的人基本可以一邊打電話一邊開,甚至你問他是怎麼開的,他都說不清楚,因為這件事已經進入了他的舒適區。

羅胖說過一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不再是農耕民族的學習方式(一輩子在一個領域學到死,這很容易陷入舒適區),而應該是以遊牧民族的方式來學習,哪裡水草豐美我們就遷徙到哪(保持永遠在學習區中練習)。

我們要跟人學

在一個領域中,跟書學習不如跟人學。

因為牛人的腦子中,知識已經經過反覆的更新疊代,他們就是知識的載體。

把已經嚼爛的知識輸出給你,可以極大降低你的學習成本,輕鬆而且效率又高。

我們要有即時反饋

我們學習,考試就是反饋。

如果把一本書看得很熟悉,以為書中的內容都已理解,其實真正理解,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

沒有測驗,你的知識只是幻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需要一個旁觀者來指出我們自己注意不到的錯誤。

我們不僅要反饋,而且反饋還要有「即時性」。

現代老師最大的作用是什麼?正是提供即時的反饋。

C羅的足球水平一定超過了他的教練,為什麼他還要請教練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練能在訓練中以旁觀者的身份提供即時的反饋,沒有反饋就相當於沒有球門,對天射練任意球一樣——無法通過結果來糾正和診斷自己的學習,所以,在你的刻意練習中一定要加入持續的反饋

我們要進行大量的重複練習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籃球足球還是音樂訓練中,都是大量的「分塊「練習。

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訓練少數能力,一塊一塊的反覆練習,如果想把一個動作套路,甚至是一種心態,「長」在大腦中,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重複

我們需要像運動員一樣,對某些關鍵技能進行細分,一天可能只是不停地練習一個動作,在一次次重複中標準化自己的動作,不停地重複練習

1萬個小時理論的核心就是刻意練習,而刻意練習就是意味著你無法輕鬆,因為我們不停地思考、總結、反饋,不停地遷徙到新的草地。

1萬小時是決定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基礎,只有經歷了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你才有可能成為領域中的專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