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教育,打造數字校園,雄安率先建立示範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態。

智能環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

主要已開發國家均已意識到新形勢下教育變革勢在必行,從國家層面發布教育創新戰略,設計教育改革發展藍圖,積極探索新模式、開發新產品、推進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

我國已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強調發展智能教育,主動應對新技術浪潮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因此,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充分激發信息技術革命性影響。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實踐,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已初步顯現,但與新時代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

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服務能力不強,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與應用水平不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基本具備但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高端研究和實踐人才依然短缺。

充分激發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推動教育觀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需要針對問題舉起新旗幟、提出新目標、運用新手段、制定新舉措。

一、基本目標

  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努力構建「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資訊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務  

繼續深入推進「三通兩平台」,實現三個方面普及應用。

「寬頻網絡校校通」實現提速增智,所有學校全部接入網際網路,帶寬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無線校園和智能設備應用逐步普及。

「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提質增效,在「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基礎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

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實現融合發展。

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和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各級各類學校。

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推動從技術應用向能力素質拓展,使之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成為必備的基本素質。

三、實施行動

  • (一)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

  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32個省級體系全部連通,數字教育資源實現開放共享,教育大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全面形成。

優化「平台+教育」服務模式與能力。

依託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數字教育資源版權保護和共享交易機制,利用平台模式實現資源眾籌眾創,改變數字教育資源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解決資源供需瓶頸問題。

完善優課服務,發揮「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示範引領作用,形成覆蓋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段、學科的生成性資源體系。

  實施教育大資源共享計劃。

拓展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開放資源匯聚共享,打破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傳統壁壘,利用大數據技術採集、匯聚網際網路上豐富的教學、科研、文化資源,為各級各類學校和全體學習者提供海量、適切的學習資源服務,實現從「專用資源服務」向「大資源服務」的轉變。

  • (二)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

  通過試點探索利用寬頻衛星實現邊遠地區學校網際網路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途徑。

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

  促進數字校園建設全面普及。

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發布中小學、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範,推動實現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全覆蓋。

將網絡教學環境納入學校辦學條件建設標準,數字教育資源列入中小學教材配備要求範圍。

加強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虛擬仿真實訓教學環境建設,服務信息化教學需要。

推動各地以區域為單位統籌建立數字校園專門保障隊伍,徹底解決學校運維保障力量薄弱問題。

  • (三)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

  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託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範,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示範。

協調有關部門,支持在雄安新區等一批地方積極、條件具備的地區,設立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範區」
,開展智慧教育探索與實踐,推動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創新,提升區域教育水平,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形成引領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

 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應用,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探索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新環境建設與應用模式。

  • (四)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

  充分認識提升信息素養對於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規模化測評,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和培訓。

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

組織開展學生信息素養評價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適合我國國情、可操作性強的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

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

  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育。

加強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應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識、信息倫理等方面的培育,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完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充實適應資訊時代、智能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工智慧和編程課程內容。

推動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並將信息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繼續辦好各類應用交流與推廣活動,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