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比較丨25年前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體育教學對於中小學生的身體鍛鍊與發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些年來在我國的中小學校,由於體育項目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發生問題,家長和學校反目、向學校索賠的事情屢見報端,看上去是家長勝訴了,但實際上給體育教學帶來了毀滅性的消極影響,給民族的振興帶來了致命打擊。

甚至有些學校乾脆拆除了體育教學器材,如單槓、雙槓等。

再看日本,二戰後,日本「新日本建設」的教育方針開始施行,主要內容包括:加強國家的文化建設,以及國民整體的教養水平及獨立地科學思考能力。

在學校體育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以遊戲、徒手體操等內容為中心,增加教學過程秩序為評價手段,同時強調學校體育組織以及運動團隊的運作過程應加強民主意識。

1964年文部省修訂了教學指導書——《體育學習指導要領》,小學規定的教學項目為六項,即體操,器械運動,田徑,游泳,球類運動,舞蹈,格鬥,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運動俱樂部,並提出「要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體育的樂趣,並有所進步,這個方針應成為日常的體育教學的重要課題」。

總的目標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增強其自信心,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

根據日本文部省2009年的統計,日本兒童每周運動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人有90%左右。

在日本,每天下午放學後,小學生的活動一半以上跟運動有關,學校開設相應的場所給學生,學生可自由選擇喜歡的運動項目。

有統計表明,日本每天鍛鍊兩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總數四成多。

日本文部省的長官說:「學校體育是人的一生體育的基礎。

從小開始,必須灌輸體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思想。

」日本的體育教育是根據小學生不同時期的情況來實施的,低年級學生主要進行身體的簡單運動,利用輔助器材鍛鍊,還有做遊戲等方式;中年級則在低年級運動的基礎上增加保健的內容,高年級就會更多地增加球類運動。

換句話說,也就是小學時,讓小學生們學會玩,喜歡上運動;初中時,要讓他們發現喜歡的運動項目;到了高中,他們就可以專注於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更多的練習,提升水平。

1993年,孫雲曉的《夏令營中的較量》發表後,在中國引起巨大震動。

中日孩子之間不僅較量體質,也在較量著背後的家庭與社會理念。

很明顯,25年前,中國孩子就已經輸了。

在磨鍊孩子意志、培養孩子耐力方面,日本人出了奇的嚴苛。

日本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怕冷、多運動」的思想,特別是到了冬季,日本小朋友一律穿著齊齊的小短裙,小短褲。

有的日本家庭,要求孩子從小洗冷水澡,美其名曰:鍛鍊孩子體質,磨鍊孩子毅力。

從小學到大學,日本學校體育館往往都是投入最大、設備最好的地方。

同時各種公共體育設施的普及,也為日本人的鍛鍊提供了隨處可去的場所。

許多場所都在虧本經營,需要政府的預算支持。

在一些日本人的觀念看來,去運動場所的人越多,去醫院的人就越少,這些運動場所的支出也可從醫療保險中收回來。

此外,為防範學生在運動時發生意外,除了做好必須的準備,日本還有完善的體育保險,能有效緩解學校、家長的擔憂。

日本人還重視提供給孩子吃苦的機會,比如從幼兒園開始安排「遠足」鍛鍊課,安排孩子們爬山,或者步行去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園遊玩。

大部分日本孩子,從小被要求做家務:整理房間、收拾碗筷、幫大人買東西;上大學之後,還要自己打工賺生活費……總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日本人說:父母從來不會把孩子看成能力不足的小孩去照顧,而要把孩子培養成吃苦耐勞的小大人。

雖然一開始也會擔心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只要放開手,時間會證明一切。

體制決定一切,日本與我國社會制度不同,因而教育也必然有著本質上的差別,體育教學當然也不例外。

野蠻其體魄,是幼兒成長階段重要的環節,當我們的孩子20年後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的時候,能否對抗得住這群正在嗷嗷叫著成長的小狼?教育的意義,比起教會孩子幾首兒歌,幾個成語,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讓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如何爭取、如何克服困難,世界上最高級的教育,莫過於此。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民族復興,立於幼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日本的體育教育遠不止「運動」那麼簡單

體育鍛鍊的目的遠不止給孩子一個強健的體魄那麼簡單。在日本的小學裡,體育課的被重視程度超乎人們的想像,體育鍛鍊的目的也遠不止給孩子一個強健的體魄那麼簡單。一、不同年級的體育課要求有明確區分日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