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體驗危險」比「注意安全」更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丨唐辛子

來源丨一覽扶桑(ID:sjcff2016)

日本從幼兒園開始,每年都會按年度制定各種安全避難訓練:震災避難訓練、火災避難訓練、遭遇突發犯罪的防暴避難訓練……,等等。

這些安全避難訓練,都可以視為「危險體感教育」的一部分。

因為所有的安全避難訓練,都會事先預設一個模擬現場,然後孩子們在預設的模擬現場中由老師帶領,學習如何有條不紊地安全撤離。

在我為我家小朋友記錄的成長日記里,曾多次記錄過日本的幼兒園與學校是如何進行安全避難訓練的。

摘錄一部分如下。

防犯訓練日

是在我家小朋友4歲、上幼兒園中班時的事。

有一天,小朋友回家告訴我說:

「媽媽,我們幼兒園裡來了個蒙面的壞人。

這話讓我大吃一驚。

那時候我們剛剛搬進新居,小朋友也因此剛剛轉進離家不遠的一所幼兒園,這所幼兒園離車站很近,並正好位於一座高架橋的下面,從安全角度來看,地理位置不是很好。

所以,聽到孩子這句話,我不由得神經緊張,馬上追問小朋友:

「來了個蒙面的壞人?真的嗎?」

「真的。

」小朋友回答說。

「那你們怎麼辦?老師呢?」

「我和其他小朋友都趕快按老師的要求,大家集中躲在一間教室,將門關好。

老師們站在教室外面,手裡拿著很粗的棍子,將蒙著臉的壞人趕跑了。

聽完小朋友的描繪,我心裡大鬆了口氣,當下馬上找出開學的時候,幼兒園發給各位家長們看的「年度活動安排表」,找到當天的日期,果然不出所料,只見在那一天的活動安排欄里,寫著這麼幾個字:「防犯訓練日」——原來,小朋友所說的「蒙面的壞人」,是老師們自己裝扮的,那天是幼兒園定期舉辦的「防暴訓練教室」的日子。

奈良,修學旅行的幼兒園小朋友

臨海訓練

六年級的小朋友參加學校組織的「臨海訓練」回家了。

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在海邊野營了二晚,皮膚曬得更黑了。

問小朋友「臨海訓練」感覺如何?答:

「太可怕了!剛下海時,我感到身體一直往下沉,當時只覺得『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可是我不想就這樣死在海里,於是拚命朝岸邊游……游到岸邊時,我感覺自己全身都在發抖……」

在各項體育運動中,我家小朋友最不擅長的就是游泳,因此對於「臨海訓練」真是刻骨銘心。

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水,從安全角度出發,孩子們必須從小學會游泳,以備非常時刻能夠靠自力求生。

所以,按日本文部省的相關規定,公立學校都要按要求修建學校游泳池。

1-2年級的小朋友,游泳課主要就是玩水,目的在於培養對於水的親近感。

從3年級開始,就要學會游泳並進行考核了。

學校一般教孩子們蛙泳和自由式兩種。

3-4年級同學,要求游泳考試蛙泳能游50米、自由式25米。

到5年級則要求蛙泳100米,自由式50米。

到小學6年級,就必須參加「臨海訓練」:由有經驗的老師領著孩子們去下海游泳,要求孩子們在規定海域內必須能游完200米。

著衣水泳訓練

今天是小朋友學校的「著衣水泳訓練」日。

為小朋友多準備了一套衣服,方便她參加「著衣水泳訓練」之後更換。

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每年夏天的學校游泳課,都會有「著衣水泳訓練」。

所謂「著衣水泳」,就是指讓孩子穿著普通的日常服裝,在不小心「被掉落到水裡」後,如何逃生和自救。

因為根據數據調查顯示:一個會游泳的人,平時穿上泳裝如果能游525米遠的話,若穿上日常衣服,泳力則起碼減少一半,游到250米時便會精疲力竭。

因此,即使學校教會孩子們游泳,但在萬一遭遇水難事故時,如何掌握有效的自救方法和逃生技巧,便顯得非常重要。

京都水族館,修學旅行的小學生

一般學校游泳課的「著衣水泳訓練」,要求起碼能達到以下的幾個目的:

1:讓學生們體會身穿日常服裝掉落水中時,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2:身穿日常服裝時,應該使用何種游泳法?要怎麼泳才最有效?

3:在身穿日常衣服的狀態下,自己能游多遠?需要花多少時間?

4:身上的衣服以及鞋子等,對於自己的泳力有什麼樣的影響?

5:能夠邊游泳邊在浮出水面的同時,做到大聲呼救嗎?

6:在水中有必要脫掉衣服嗎?

7:如果正好身邊有浮游物,該如何利用?

8:如果水溫非常低,該注意些什麼?

9:平時出門去水邊釣魚或玩耍時,必須注意些什麼?

從上面的幾段日記可以看到:日本孩子的安全防範訓練、臨海訓練、著衣水泳訓練……等等,都是在「體驗危險」。

「體驗危險」的目的就是讓人長記性,從此懂得防患於未然。

因為遠離危險的最好方法,並不是與危險隔絕,而是熟悉危險和認識危險。

其原理與種疫苗接種相近。

只有當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對身邊的危險擁有熟悉感之後,才能從心理上產生有效抗體,冷靜採取對策,確保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在日本,雖然沒有出現過惡劣的高溫校車事件,但也有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會因為「只是離開小會兒」,而讓孩子單獨呆在車廂內。

日本自動車聯盟(以下簡稱JAF)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問卷,發現有三成以上的家長,會將孩子單獨留在車內。

因為「很快就回來」,所以這些家長們對此都不以為意。

東京電車內,獨自上學的日本小學生

JAF因此做了一個車廂溫度測試,用檢測數據告訴家長們:單獨將孩子留在車廂內有多危險。

JAF首先將準備好的5台麵包車的車廂內溫度都調控在25度,然後在35度高溫下,從中午12點放置到下午4點,之後,5台麵包車分別測試出如下結果:

第一台黑色麵包車:車門緊閉、不開空調,車廂內最高溫度為57度,平均溫度51度,儀錶板附近最高溫度79度。

第二台白色麵包車:車門緊閉、不開空調,車廂內最高溫度為52度,平均溫度47度,儀錶板附近最高溫度74度。

第三台白色麵包車:前車窗安置遮陽板,車門緊閉、不開空調,車廂內最高溫度為50度,平均溫度45度,儀錶板附近最高溫度52度。

第四台白色麵包車:車窗打開3cm,車門緊閉、不開空調,車廂內最高溫度為45度,平均溫度42度,儀錶板附近最高溫度75度。

第五台白色麵包車:車門緊閉、打開空調,車廂內最高溫度為27度,平均溫度26度,儀錶板附近最高溫度61度。

從上述測試結果,JAF得出的結論是:即使使用遮陽板,打開車窗,也無法防止車廂高溫;而且就算打開空調控制車廂溫度,但因此必須一直打開汽車引擎,無法排除誤操作或者燃油耗盡,同樣具有危險性。

從上面的檢測溫度JAF還進行了一些實驗,發現儀錶板附近70多度的高溫,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可以煎熟雞蛋、令蠟筆融化、令打火機產生龜裂、手機出現警告畫面,部分機能無法使用。

從WBGT指數(即人體所受的熱強度)來看,車廂空調只須關閉僅僅15分鐘,就會直線上升達到危險級別。

尤其是乳幼兒的體溫調節機能尚未發達,即使短時間處於高溫中,體溫也會迅速上升,導致死亡。

因此,有些父母以「孩子睡著了」為由,將孩子單獨留在車內,是極其危險的事。

如何杜絕「幼童被遺車內」事件再次發生?個人意見是:讓大人們切身體驗一下車門緊閉的高溫車廂非常有必要。

希望小孩子擁有安全的生活環境,大人們必須先教育自己,首先讓自己認識危險。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日本兒童的「危險體感教育」》。

文中使用圖片均由庫索拍攝。

唐辛子,旅日華人作家,著有《日本女人的愛情武士道》等。

你怎麼看待日本的這種教育方式?你覺得中國在這方面做得怎麼樣呢?留言區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