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腳疼可能鞋不對,選鞋牢記 6 要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你走進鞋店想買雙運動鞋,用來跑步、散步、健走、或爬山......買跑鞋你會考慮哪些因素?品牌?價位?顏值?代言人?統計上看,大多數普通消費者選鞋是看心情,以主觀認定來選擇,卻忽略了自己的腳,往往導致買回不適合的鞋,甚至增加運動傷害風險。

本文就跑鞋的選擇給出了6個要領,記住它們,助你買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鞋,有效減少疼痛困擾,降低受傷風險。




足部運動傷害的 3 大關鍵


首先,從物理治療的角度來說說可能造成足部運動傷害的原因:

1. 足弓高低

活動時足弓下沉量是否在0.4-0.6cm之間的正常範圍?若下沉過多,可能是功能性扁平足(俗稱為低足弓);若下沉不夠(俗稱為高足弓)。

2. 動作控制能力或行為

例如走路時的步態或跑步時的動態姿勢(跑姿)。

3. 環境

活動的場所和地形影響很大,例如在硬地上跑步、走路,比在塑膠跑道上做同樣強度運動的衝擊要大。

選鞋的合腳性 4 要素


合腳性是選任何鞋子最基礎的考量,在合腳性不好的情況下運動,將慢慢堆疊出傷害,而且不只影響腳底,久而久之膝蓋等身體其它部位也會受傷。

例如鞋子長度選錯可能黑趾甲、楦寬選錯可能造成腳底兩側磨起水泡。

可是,現今一般消費者選鞋時,合腳性卻是很多人忽略的一個環節。


以下是合腳性要注意的基本要素:

1. 鞋楦

鞋楦寬度應與腳型對應,常見的腳型分類是依腳趾長度分為希臘腳、埃及腳、羅馬腳。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外型修長漂亮的窄楦,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舒適的超寬楦。




2. 鞋身﹠鞋舌

這關係到你的腳背,因為亞洲人腳背較高,試鞋時請特別注意。

3. 鞋後跟內里

鞋子的足跟杯部位是後跟包裹性和腳底支撐性的關鍵,尤其功能性扁平足加上過度內旋者應特別注意。



穩定型跑鞋的後跟有支撐架


4. 中足

選擇跑鞋,要看自己的腳掌和中足是否對應,如果你的中足較寬、足弓較低或過度內旋(足弓坍塌或扁平足),可選擇有「直線底台」的鞋型,也就是中足部位設計較寬的鞋型。

否則,常見消費者穿的鞋不適合自己的腳型,中足的肉溢出底台,連最基本的合腳性都沒法滿足。


選鞋的腳感 2 原則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走路或跑步時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步態,所以選鞋不只要考量靜態的足弓狀況、腳型,也要搭配動態的腳感和路感,才能更周全。

首先以跑步舉例,暫且將一名跑者的步態分為原始步態(走路時的姿勢)和跑步步態兩種,若兩種步態接近,屬於穩定型跑者;若兩種步態偏離,屬於支撐型跑者。

如果你是支撐型跑者,就需要一雙包裹性、支撐性較高的跑鞋。

對應兩種步態,選鞋時可考慮靜態腳感和動態路感,靜態腳感是穿上鞋來回走動的感覺,首要關鍵必須舒適;接著是動態路感,這通常很難在鞋店裡完成,當你穿回去活動時,將感受到這雙鞋在路面上的緩震、回彈功能。

要注意的是,緩震和回彈在鞋子上是兩種不同的材質與功能

無論走路或跑步,腳後跟、中足、前腳掌三部分都會接觸地面,鞋款應該分三區塊幫助我們在腳落地時緩衝腳後跟(吸震)、中足快速穩定、前腳掌輕鬆推進(回彈)。

一個人的步態影響的不只是腳底,還會擴及膝蓋和整個下肢。

有條件的話,建議買鞋時可先接受動態足部測試,通過動態視頻與感應貼片連結分析,測量整個下半身,也同時能了解跑鞋是否符合合腳性4要素和腳感2原則。

不同腳型的選鞋建議


高足弓、一般足弓、瘦腳型、鞋底中央與外側磨損較嚴重者:

首要考慮避震緩衝性好的跑鞋。

因為高足弓腳底觸地時腳掌與後跟承重較重,應更注重選擇避震緩衝性能好的中底,也可使用定製化的鞋墊作為補充。

比如:亞瑟士的Nimbus、Cumulus系列。

低足弓、功能性扁平足、內旋足、O型腿、鞋跟內側磨損較嚴重者:

首要考慮包裹支撐性好的跑鞋。

這類人在運動時步態相對不穩,可選擇足弓內側設計較多支撐的鞋;若足弓已塌陷、中足較寬,可選擇直線底台鞋款。

比如:亞瑟士的Kayano,GT-2000系列。


對足底痛者的選鞋建議


對已有足底筋膜炎的人來說,更應該選避震緩衝功能好的鞋型來減緩疼痛程度。

如果想預防受傷,仍舊要參考上面關於選鞋合腳性4要素和腳感2原則。

此外,鞋墊和中底材質是可嘗試的額外幫助。

最常見的中底材質為EVA,好處是輕量、柔軟,但施壓潰縮後回復原狀的能力較差。

而另一種材質PU,因為密度大於EVA,越去按壓(即穿越多次),材質的分子會越活化,有相當好的回彈力。

不過因為成本較高且稍重,採用它的運動品牌鞋款有限。

對於體重過大、足底有疾病問題的人,可選擇回彈力較好的中底材質鞋款。

如果仍有不適,也可進一步選購定製化的鞋墊。




常見 3 大誤區


以下是常見的一些選鞋誤區,看看你是不是也犯過這些錯誤?

1. 一雙運動鞋能做各種項目運動?

各運動項目都有其對應的功能需求,例如你可以穿帆布鞋走路逛街,但它的避震緩衝性、支撐性都不好、用來跑步的話,恐怕沒幾公里膝蓋就會跟你抗議了(當然不排除個別大神級人物能駕馭)。

所謂術業有專攻,運動鞋也一樣。

2. 選鞋用手來掂量輕重?

鞋子是穿在腳上的,不是拿在手上的。

然而,許多人尤其是跑者在選鞋時,習慣把鞋拿在手上掂量輕重。

身體對鞋子重量的感受取決於自身體重、運動強度(跑步或走路)、地形上下坡(應用場景),而不是純粹依照鞋子的絕對數值輕重來判斷是否合適。

3.參考高手的選鞋攻略來選鞋?

以跑鞋為例,敢跟大眾或跑友分享自己選鞋攻略的人,通常是自身跑步能力強的跑者,甚至是職業選手。

但重點是:你跟他們一樣厲害嗎?如果你是SUB5(全馬42公里跑進5小時)、超過標準體重的跑者,卻去效仿SUB300(全馬42公里跑進3小時)的精瘦型跑者一樣穿輕薄型競速跑鞋,除非你想跑完一個全馬休息兩個月,否則千萬別學了。

建議成績未達SUB330(全馬42公里跑進3小時30分)的跑者,在挑選全馬比賽用鞋時,還是把避震緩衝功能好的跑鞋當作首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