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亞季風區 季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紀委副書記,請見「季風(解放軍)」。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8年7月1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7月1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季風"—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自然系列的一部分天氣 溫帶季節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熱帶季節 旱季 雨季 寒帶季節 極晝 極夜 風暴 雲 積雨雲 弧狀雲 下擊暴流 微下擊暴流 熱暴流 沙塵暴 薩姆風 哈寶風 季風 烈風 西洛可風 火災暴風 閃電 雷暴 劇烈雷雨 雷打雪 風暴潮 超級單體 龍捲風 陸龍捲 塵捲風 火龍捲 海龍捲風 氣旋 中氣旋(英語:Mesocyclone) 反氣旋 熱帶氣旋(颶風) 溫帶氣旋 歐洲風暴(英語:Europeanwindstorm) 大西洋颶風(英語:AtlanticHurricane) 颱風 德雷喬(英語:Derecho) 冬季風暴(英語:Winterstorm) 冰暴(英語:Icestorm) 雪暴 地面暴風雪(英語:Groundblizzard) 雪颮 降雨 毛毛雨(凍毛毛雨(英語:Freezingdrizzle)) 霰 冰雹 冰珠(鑽石塵) 雨(凍雨) 暴雨 雪 雨夾雪 雪谷(英語:Snowgrains) 雪輥(英語:Snowroller) 半融冰(英語:Slush) 主題(英語:Indexofmeteorologyarticles) 大氣河流 大氣對流 空氣污染 氣候 雲 霧 寒流 熱浪 高速氣流 氣象學 惡劣天氣(英語:Severeweather) 天氣預報 氣象主題閱論編 季風(又稱季候風)是週期性的風,隨著季節變化,並且盛行風向(40%以上風頻)季節切變達120度以上(按照傳統定義,非全球性季風定義)。

主要發生在季風亞洲(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西非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沿海地帶等地。

北美、南美、阿拉伯半島及東南非亦有小範圍的季風現象,但未能形成大範圍且穩定的季風氣候帶。

目次 1歷史 2季風的形成 2.1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成因 2.2行星風系季節移動成因 3夏季季候風 3.1南亞季風區 3.2東亞季風區 4冬季季候風 5參考文獻 6相關連結 歷史[編輯] 阿拉伯人很早已發現了季風,並稱之為"موسم"(Mausim),意思為季節。

古時代阿拉伯商人利用風向的季節變化特點從事航海活動,當時人們對盛行此地的季風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17世紀後期,隨著歐洲商人在這一地區航海活動的增加,人們對季風的觀察更為細緻,從而加深了對季風的認識。

17世紀後期愛德蒙·哈雷首先提出海陸間熱力環流的季風成因理論。

隨著季風風向的轉變,雲雨等天氣現象也發生相應變化,因此季風與農業生產密切有關,從而引起廣泛關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為高空資料的積累,對季風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認識,提出季風是海陸分布、行星環流及地形三者的綜合影響。

季風的形成[編輯]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成因[編輯] 這個影像用觀測數據顯示了亞洲季風的發展和影響 海水的比熱容量遠比陸地為高,所以陸地在冬季時的降溫以及夏季時的升溫比海洋快和明顯,造成溫度上的差異。

當空氣受熱膨脹,密度便會降低,因而向上升;反之亦然。

這使得在夏季時陸地的氣壓會比海洋低,海洋的冷濕空氣向陸地移動,冬季時則相反,所以季風區在夏季和冬季的風向會相反。

[1] 行星風系季節移動成因[編輯] 在赤道附近,以北半球為例,冬半年盛行東北信風,夏半年赤道低壓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而北偏,使得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右偏作用下偏轉成西南方向的赤道西風。

信風和赤道西風方向大致相反,從而形成季風。

夏季季節風[編輯] 印度季風造成的暴雨 印度西南季風示意圖 亞洲東部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地區,原因是該地地處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影響十分明顯。

該地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熱帶季風氣候、副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1]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氣候。

除此之外還有溫帶大陸性氣候。

[2] 南亞季風區[編輯] 南亞季風區範圍包括北印度洋和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包含印度次大陸和中南半島西岸。

在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吹出之東南信風,在跨越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轉為西南風(赤道西風)[1]、加上索馬利亞的地形影響,成為強烈的西南氣流吹向印度次大陸。

加上青藏高原受熱而在高空形成青藏高氣壓,加強該區的高空輻散,使南亞季風區的夏季季節風強而穩定,並有大量對流活動產生。

因為地面吹著強勁的西風季節風,但高空卻受青藏高氣壓的東風急流影響,以致地面和高空風向不一致,或說垂直風切強烈,以致南亞季風區熱帶氣旋活動較少。

東亞季風區[編輯] 東亞季風區範圍包括南海及太平洋西北沿岸地區,包含中南半島東岸、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菲律賓群島、日本等地。

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大洋洲散熱明顯,成了一個冷源,氣壓比海洋高,季風氣流自東南向西北吹,進入北半球受科氏力(科里奧利力)影響偏轉為西南風,混合越過中南半島的南亞季風後在中國內陸的內陸熱低壓影響下轉而吹向中國內地,形成東南亞和南海夏季的西南季風。

東面的太平洋因升溫比亞歐大陸慢,濕潤的空氣向亞洲的低壓移動,在東亞東部形成東南季風。

[1]這股氣流位於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西側,並會和越赤氣流發展出季風槽。

大部分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都是在季風槽中發展出來的。

東亞季風跨越的緯度極廣,南至近赤道的檳城,北達副極地氣候的廟街(俄羅斯)、馬加丹,均為季風可到達的範圍。

冬季季節風[編輯] 在北半球的冬季,西伯利亞平原以及蒙古高原成為一個強大的冷源,由於熱力性質的差異使氣壓上升,形成由東亞吹向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冬季季節風。

[1]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1.4地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中文(簡體)).  ^歷史與社會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關連結[編輯] 夏季季風 東亞季風實驗 季風亞洲 閱論編天氣系統行星尺度副熱帶高壓 –極地東風 –信風帶 –西風帶 –其他行星風系系統綜觀尺度熱帶輻合帶 –西風槽 –極地渦旋 –羅斯貝波 –赤道反氣旋 –季風槽 –溫帶氣旋(爆發性旋生、科納風暴、雙核低氣壓、溫帶低壓)中尺度切變線 –熱那亞低氣壓 –熱帶氣旋(潛在熱帶氣旋、熱帶性低氣壓、颱風、颶風) –後熱帶氣旋 –副熱帶氣旋 –極地低壓、副極地低壓 –季風 –東風波小尺度雷暴 –龍捲風 –塵捲風 –海陸風 –颮線 –對流-火龍捲 –熱暴流其他鋒 –逆溫層 閱論編主要天氣現象天氣 晴天 陰天 天氣分類 國際式(日語:地上天気図#天気) 日本式(日語:地上天気図#日本式天気図) 降雨 雨 雪 霰 冰雹 冰珠 霙 凍雨 鑽石塵 毛毛雨 霧雪(英語:Snowgrains) 霪雨(日語:地雨) 驟雨 陣雪(日語:驟雪) 暴雨 游擊式暴雨(英語:Guerrillarainstorm) 凝結、撞凍(英語:Accretion) 雲 霧 靄 冰霧 露水 霧凇 霜 凍雨 冰晶 霜柱(英語:Needleice) 結冰(日語:結氷) 大氣塵學 煙霧 霾 光化學煙霧 沙塵暴 風 信風 西風帶 極地東風帶 海陸風 季風 下擊暴流 龍捲風 塵捲風 局部風(日語:地方風) 靜風(日語:凪) 風暴 大氣光學 彩虹 彩雲 華 光環 暈 幻日 環天頂弧 環水平弧 光柱 霞 雲隙光 海市蜃樓 大氣電學 閃電 雷 雷暴 中高層大氣放電 極光 其它 氣旋 低氣壓 反氣旋 高氣壓 鋒面 規範控制 AAT:300054742 BNF:cb12121034k(data) GND:4170491-5 LCCN:sh85086993 NDL:0056599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季风&oldid=70037202」 分類:​季風風雨氣象學氣候因子隱藏分類:​自2018年7月缺少可靠來源的條目自2018年7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CebuanoČeštinaDanskDeutschडोटेली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alegoગુજરાતી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mburgs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ဘာသာမန်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