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治台灣歷史年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緒(1875-1895) 清治台灣歷史年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臺灣清朝時期歷史年表,起自1683年明鄭延平王鄭克塽舉國降清,終於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前後歷經了8位清朝皇帝的統治時期,共計212年,為目前臺灣歷史上最長的歷史時代。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1661-1683 清治時期1683-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迄今 其他政權 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淡水國 ·雞籠國 ·荷治雞籠 '蛤仔蘭'卑馬巴 大肚王國中部  ·大龜文 ·加祿堂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魍港十寨(諸羅外九莊)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 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憲法史-外交史-軍事史-戰爭史) 經濟史(貨幣史-鹽業史-糖業史-農業史-漁業史-林業史-建築史(百大建設-十大土木史蹟)-工業史-礦業史-煤礦史-茶業史-彩券史) 文化史(文學史-藝術史- 電影史-攝影史-漫畫史- 動畫史-臺語文史) 媒體史(報業史-電視史) 交通史(鐵路史-航空史-公路史-古道史-郵政史-通訊史) 體育史(棒球史-賽馬史) 教育史 社會史(人口史-猶太人史) 科學史(地質史-地圖史-氣象史-天文史- 鳥類學史-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宜蘭史-桃園史 新竹史-苗栗史-臺中史 彰化史-南投史-雲林史 嘉義史-臺南史 澎湖史-高雄史-屏東史 花蓮史-臺東史-小琉球史 綠島史-蘭嶼史-龜山島史 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古蹟列表-臺灣遺址列表 臺灣第一列表 臺灣舊地名列表 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 臺灣行政中心列表 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 臺灣社會運動(黨外-臺獨-學運-環保-勞工運動) 臺灣統治者(總統) 史前臺灣歷史年表 荷治臺灣歷史年表 西治臺灣歷史年表 明鄭臺灣歷史年表 清治臺灣歷史年表 日治臺灣歷史年表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 其他史料 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 新帝國主義-臺灣抗日運動 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 二二八事件-臺灣白色恐怖 美麗島事件-本土化運動 臺灣問題-臺海現狀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族群-經濟-交通 地理-文化-教育-法律 政治-政府-軍事-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閱論編 目次 1歷史年表 1.1康熙(1683-1722) 1.2雍正(1723-1735) 1.3乾隆(1736-1795) 1.4嘉慶(1796-1820) 1.5道光(1821-1850) 1.6咸豐(1851-1861) 1.7同治(1862-1874) 1.8光緒(1875-1895) 2參考 3相關條目 歷史年表[編輯] 康熙(1683-1722)[編輯] 二十二年(1683年) 7月8日到16日,施琅率領清軍於澎湖海戰擊潰了劉國軒的水師主力。

七月十五日(新曆9月5日),明鄭舊臣馮錫范將鄭克塽送交施琅。

鄭克塽向施琅投降,隨後前往京師,被康熙皇帝封為海澄公,隸屬漢軍正紅旗。

清朝將台灣納入版圖。

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台灣開始實行剃髮易服。

二十三年(1684年) 4月14日,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三個縣,府治設在今台南市。

五十七年(1718年),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 六十年(1721年),台灣爆發朱一貴事件,朱一貴起兵反抗清庭統治,攻下台灣府城(今台南市),復國號大明,年號「永和」,且廢除滿服、長辮剪斷,恢復明朝時的服裝及傳統漢人的髮式。

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奉邀隨行。

雍正(1723-1735)[編輯] 元年(1723年),台廈道更名為台灣道,下轄一府四縣一廳:將諸羅縣之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另設淡水同知兼巡北路。

五年(1727年),台灣道正式與廈門分離,並將道署移署於台南。

台灣道設一府四縣二廳。

九年(1731年),彰化縣之大甲溪以北正式劃歸淡水廳。

九年(1731年) 年末,暴發大甲西社番亂。

乾隆(1736-1795)[編輯] 十二年(1748年) 十二月初八(1月8日),彰化縣內凹莊及柳樹湳兵民被兇番焚殺案[1]。

五十二年(1787年),因林爽文事件,為嘉獎諸羅縣協助平亂之百姓而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

但大體上,清廷的治台政策,主要仍是依循內地的統治情況,視情況先鼓勵人民開墾,其後再由官方在隨後設置行政單位,或是依據軍事的需求來調整。

此種策略一直到1874年日軍在牡丹社事件中犯台之後,才有所改變。

嘉慶(1796-1820)[編輯] 十六年(1811年),宜蘭地區因吳沙率領群眾開墾,並侵略佔領葛瑪蘭族土地,使人數之和達數萬之多,應居民要求故又增設噶瑪蘭廳,之後並重新劃分區劃。

十七年(1812年),增設噶瑪蘭廳。

道光(1821-1850)[編輯] 二十一年(1841年) 九月起,英國艦隊數度出現臺灣外海,試圖占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都沒有成功。

咸豐(1851-1861)[編輯] 四年(1854年) 七月,剛與日本締結親善條約由培理率領的美國東洋艦隊在基隆港停泊約十日間,藉口搜尋失蹤水兵,登陸勘查基隆煤礦。

八年(1858年) 六月,締結天津條約。

依據天津條約,清政府將台灣的淡水(1862年)、基隆(1863年)安平、打狗(今日之高雄)均於1864年陸續開放,並且允許宣教士來台傳播基督教。

同治(1862-1874)[編輯] 元年(1862年) 正月(1月30日),大地震。

[2] 三月,戴潮春於彰化縣起義,攻克縣城,殺死兵備道孔昭慈,並繼續攻打嘉義、大甲等地,迅速擴張至全臺。

[3] 五月十一日(6月7日)戌刻,臺南、嘉義一帶發生強烈地震,房屋倒塌、臺民死傷慘重。

[4] 六年(1867年),李仙得於廈門領事任內,與南台灣的原住民酋長卓杞篤之間締結有關救助海難的條約。

十年(1871年),發生琉球宮古島的居民六十六名漂流至南台灣恆春半島、其中五十四名被高士佛社的排灣族原住民殺害、剩下十二名脫險返國的「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

十三年(1874年),日本攻打台灣牡丹社原住民,即「牡丹社事件」。

十月,建延平郡王祠,祭祀延平王鄭成功以及140位鄭氏諸臣。

[5] 光緒(1875-1895)[編輯] 元年(1875年),台灣增設為二府八縣四廳。

四年(1878年),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亦稱達固湖灣事件)。

十年(1884年) 四月,爆發了中法戰爭,法國派艦隊強行進入基隆港。

八月,又登陸基隆將炮台加以破壞,並在市街遊行威嚇後撤退。

九月,攻擊基隆及淡水。

十一月至翌年二月,期間反覆地攻擊基隆周圍。

十一年(1885年) 三月底,法軍占領澎湖。

十月,台灣獨立建省,劉銘傳被委任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之後劉銘傳在台灣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修建鐵路(基隆-松山、八堵區間)等現代設施。

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清日在日本下關簽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日本,史稱乙未割台。

台灣末代巡撫唐景崧與士紳成立臺灣民主國,臺灣清治時期結束。

參考[編輯] ^張志相.〈台灣烏溪流域「七將軍廟」源流考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台灣: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7-06,(第14期)(中文(臺灣)).  ^《臺灣通史》,卷03,經營紀:「同治元年春正月,地大震。

」 ^《臺灣通史》,卷03,經營紀:「三月,彰化戴潮春起事,陷縣城,兵備道孔昭慈死之。

嗣圍嘉義,攻大甲,全臺俶擾。

」 ^《澎湖廳志》,卷11:「夏五月,地震,台灣、嘉義尤甚。

」 ^「十月,詔建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祠,追諡「忠節」,以明季諸臣百十四人配,從臺灣人士之請也。

」 相關條目[編輯] 史前台灣歷史年表 荷治台灣歷史年表 西治台灣歷史年表 明鄭時期歷史年表 清治台灣歷史年表 日治台灣歷史年表 戰後台灣歷史年表(中華民國歷史年表) 主題訪問相關主題台灣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清治台灣歷史年表&oldid=68783805」 分類:​台灣清治時期清朝列表台灣歷史相關列表隱藏分類:​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