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的腺病毒疫苗(嬌生、牛津、史普尼克疫苗)之原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科學家從基因治療領域借鑑,將目光轉向「能傳遞基因的病毒載體」。

基因治療的原理是:. 將人工設計、可產生目標蛋白質的DNA 送入人體細胞; 將人工設計的DNA 轉錄 ... 8 12 5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8 12 5 專欄 醫療健康 拯救世界的腺病毒疫苗(嬌生、牛津、史普尼克疫苗)之原理 miss9 ・2021/03/04 ・2878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SR值555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71) 疫苗(146) 腺病毒疫苗(1) 蛋白質(52)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用基因治療的概念,對抗新興傳染病 疫苗的最高策略之一是「模擬被自然感染」,刺激免疫系統、生成記憶型B、T細胞,以產生體液型(humoralimmunity)和細胞型免疫(cell-mediatedimmunity)。

因此,疫苗的古老技術裡,有種方式是利用多次繼代培養,養出致病力較弱的子代,再將弱化但仍活著的病毒注入人體[註1],讓病毒在人體細胞裡繁殖,偽裝成被野生株病毒感染的假象[1]。

麻疹、德國麻疹疫苗等皆是此類型。

利用多次繼代培養,養出致病力較弱的子代,再將弱化但仍活著的病毒注入人體,偽裝成被野生株病雞蛋是常見的繼代培養素材之一,現行的流感疫苗所用的病毒,多數從雞蛋繼代培養而來。

圖/PIXNIO 然而,面對高毒性的新興病原體,如: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等,直接餵活病毒給人體,肯定不是件好主意。

因此科學家從基因治療領域借鑑,將目光轉向「能傳遞基因的病毒載體」。

基因治療的原理是: 將人工設計、可產生目標蛋白質的DNA送入人體細胞將人工設計的DNA轉錄成RNA,細胞再將RNA轉譯成目標蛋白質目標蛋白質取代患者的缺陷蛋白質,治癒病人 而研發疫苗的科學家,借用了基因治療的概念,將「目標蛋白」換成病毒蛋白質、讓細胞產生病毒蛋白質,創造出被感染的假象。

當免疫細胞看到表面佈滿病毒蛋白質的細胞,就會認為人體正被病毒感染,因此啟動整個免疫反應,藉此模擬自然感染、訓練免疫系統。

要怎麼讓細胞產生病毒蛋白質呢?細胞就像中央廚房,遵守著DNA主廚的指令,主廚(DNA)寫出食譜(mRNA),細胞廚房就會依照食譜烹調出料理(蛋白質)。

若科學家希望細胞作出一份病毒蛋餅,那我們就將設計過的主廚(DNA)安全地送到廚房,主廚就會寫出正確的食譜(mRNA),細胞廚房便能烹調出一份我們心目中的病毒蛋餅(冠狀病毒棘蛋白)了。

設計過的DNA就像主廚,會寫出正確的食譜(mRNA),讓細胞廚房製作出我們心目中的冠狀病毒棘蛋白。

圖/Pexels 腺病毒載體技術的優勢和缺點 基因治療裡,眾多技術都能將基因送至細胞內。

而在新型冠狀病毒瘟疫(COVID-19)威脅下,許多疫苗科學家將目光投向了「腺病毒載體」技術。

腺病毒是顆20面體的中型、無膜、雙股DNA病毒,約70-100奈米(nm)[2]。

科學家創造出有缺陷的腺病毒,該缺陷病毒僅能在特殊細胞內繁殖,因此確保該人工病毒不會危害人體,或流竄到自然生態圈裡。

而人工腺病毒的DNA可乘載新型冠狀病毒的棘蛋白(spikeprotein)的DNA;當此人工腺病毒注射至人體、感染人類細胞,進而成功地將棘蛋白DNA送至細胞內、再轉錄成RNA,最終產生病毒蛋白質。

被人工腺病毒感染的細胞,會在表面產生出病毒棘蛋白,而後被免疫細胞發現、刺激免疫反應[3]。

如此便能「模擬被自然感染」,以達到疫苗的效果。

病毒載體型疫苗之卡通示意圖。

圖/參考文獻3 然而,腺病毒載體有其本身的優/劣勢: 優點 研發歷史悠久,腺病毒載體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起研發[4]。

相較於mRNA疫苗需零下之保存溫度,腺病毒載體疫苗僅需維持在2-8℃,冷鏈保存友善。

相較於蛋白質次單元型或去活化型疫苗,腺病毒載體能夠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無需額外添加佐劑協助[5] 缺點 野生株的腺病毒能引起普通感冒,據估計,約有5%的一般感冒是由腺病毒感染[6]。

換言之,多數人可能對眾多亞型的腺病毒帶有抗體,當疫苗注射至人體時,抗體就會破壞腺病毒,導致疫苗失效。

據研究,約有35-95%(依居住地不同而有差異)的人類帶有第5型腺病毒(AdHu5)的抗體[5]。

因此疫苗科學家們,紛紛改用其他亞型、物種的腺病毒為素材,試圖避開人體內原有的抗體。

中國的康希諾疫苗(CanSino):使用第5型腺病毒(AdenovirusType5)作載體,優勢為1劑。

已獲中國、墨西哥等國通過使用。

美國嬌生疫苗(Johnson&Johnson):使用第26型腺病毒(AdenovirusType26)作載體,規避原有抗體,優勢為1劑。

已獲美國通過使用。

英國牛津疫苗(Oxford-AstraZeneca):使用黑猩猩腺病毒(ChAdOx1)作載體,規避原有抗體。

須打2劑。

已獲台灣、世界衛生組織/WHO、歐盟、英國等國通過使用。

俄羅斯史普尼克疫苗(SputnikV):第1劑使用第26型腺病毒(AdenovirusType26),第2劑使用第5型腺病毒(AdenovirusType5)。

兩劑採用不同載體的設計,降低第1劑產生的抗體,可能會攻擊第2劑疫苗載體的可能性。

已獲俄羅斯、墨西哥、匈牙利等國通過使用。

牛津、嬌生、史普尼克疫苗之保護力和不良反應 資料採用已公開且經同儕審核的三期臨床報告,或已公開且經政府審核通過緊急許可之三期臨床報告。

保護力 表1/腺病毒載體疫苗之保護力。

括號內為95%信心區間 圖表1/腺病毒載體疫苗之保護力。

不良反應 表2/腺病毒載體疫苗之不良反應比例 圖表2/腺病毒載體疫苗之不良反應比例 新型冠狀病毒瘟疫/COVID-19讓多項科學跨越行政障礙而落地、接受真實世界的考驗。

腺病毒載體疫苗也是受惠的領域之一。

在可期的未來裡,我們將可逐漸看到腺病毒疫苗挑戰HIV、C型肝炎等疾病,協助人類克服前所未有的頑疾。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

KeepCalmandCarryOn. 註釋 註1:病毒不被視為生物,因此並沒有「活著」或「死亡」的狀態。

但為求容易理解,本文將仍帶有活性、可感染細胞的病毒視為「活病毒」。

註2:牛津疫苗依兩劑間隔時間不同,保護力有所差異。

大約落在55~81%之間。

詳細數據可參考《蔣維倫(2021)醫護出現拒打潮?牛津疫苗的不良反應真有這麼恐怖?泛科學》 參考文獻 認識流感疫苗。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Chapter67Adenoviruses.MedicalMicrobiology.4thedition.UniversityofTexasMedicalBranchatGalveston;1996.EwenCallaway(2020)Theraceforcoronavirusvaccines:agraphicalguide.Nature.DOI: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0-01221-yChaoZhangandDongmingZhou(2016)Adenoviralvector-basedstrategiesagainstinfectiousdiseaseandcancer.HumanVaccines&Immunotherapeutics.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16.1165908MangalakumariJeyanathan,SamAfkhami,FionaSmaill,MatthewS.Miller,BrianD.Lichty&ZhouXing(2020)ImmunologicalconsiderationsforCOVID-19vaccinestrategies.NatureReviewsImmunology.DOI:https://doi.org/10.1038/s41577-020-00434-6WilliamS.M.WoldandKarolyToth(2013)AdenovirusVectorsforGeneTherapy,VaccinationandCancerGeneTherapy.CurrentGeneTherapy.13(6):421–433.蔣維倫(2021)今晚,你想打那支?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們的保護力。

泛科學JanssenAd26.COV2.SVaccineforthePreventionofCOVID-19.VaccinesandRelatedBiologicalProductsAdvisoryCommitteeMeeting.2021/02/26.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onCOVID-19VaccineAstraZeneca.UKMedicines&HealthcareproductsRegulatoryAgency.2021/02/23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8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George 2021/03/05 回覆 康希諾疫苗的部分怎麼沒有資料?看起來史普尼克疫苗應該是最有效的,想法也是最聰明的,為何西方國家不研發類似的疫苗呢?台灣目前的進展到哪裡了?為什麼沒有繼代減毒疫苗出來呢? #2 miss9 2021/03/05 回覆 #1 康希諾疫苗目前未看到三期臨床試驗的同儕審核通過paper,或公開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且經國家間管機構審核通過的資料,故無法撰入文中 史普尼克使用腺病毒載體技術發展它們的疫苗,歐美國家也有採用類似技術進行研發,如:美國嬌生、英國牛津 #3 miss9 2021/03/05 回覆 #1台灣疫苗的進度,可關注每天下午2點的疾管署記者會 弱化、減毒疫苗似乎也有廠商在研發 #4 windmill 2021/03/06 回覆 洗腦、操縱、監禁、搶劫、侮辱、綁票、入室盜竊……中共的行事作風越發朝向墨西哥毒梟靠攏,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 windmill 2021/03/26 回覆 #4我還漏了一條,教唆殺人。

中共的暗殺手段之殘酷比起前蘇聯KGB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沒有來由的暴力往往突如其來,令人防不勝防。

在中共治理之下的中國,遍地是橫行霸道的悍匪,而且民眾沒有持槍權,無法及時擊斃莫名其妙無緣無故就發起瘋對人暴力相向的悍匪 #6 windmill 2021/03/26 回覆 #5在我們國家啊,要想平安無事安分守己生活一輩子比中樂透還難,天災(covid19)與人禍(不期而至的暴力事件)齊上場,沒人能安享晚年,全體中國人都不得好死,不得善終。

#7 阿凱 2021/05/18 回覆 請問,腺病毒載體疫苗有可能會在人體造成基因突變嗎? 另外打進去人體後,這些被腺病毒附著的人體細胞最後是被人體製造的抗體殺死嗎?還是仍然存活?只是靠著製造類新冠病毒蛋白質激發抗體出現? 謝謝 很想了解~ #8 miss9 2021/05/18 回覆 #7不太可能會造成基因突變,因為腺病毒載體本來就是從基因治療的技術演化而來,如果有突變的可能,應該不會再繼續研發 吃到腺病毒的細胞最終的結果,我也不是很清楚,也許未來可以再持續研究看看~ miss9 169篇文章 ・ 614位粉絲 +追蹤 蔣維倫。

很喜歡貓貓。

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

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email protected]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9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1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疫苗能擋下BA.4與BA.5嗎?有沒有可能重複感染? 孕婦能使用猴痘疫苗或藥物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0 1 4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4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深層秘密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5/25 ・2927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助人行為(1) 旁觀者效應(4) 社會心理學(7) 群眾效應(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劉韋佐、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熱心助人背後隱藏什麼樣的內心劇場? 臺灣民眾熱心公益,世界有目共睹,不論是日本311大地震、防疫物資捐贈,還是烏俄戰爭,都可見到臺灣人的無私捐獻。

然而,當援助者數量遠多於待援者時,你依然願意慷慨相助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江彥生研究員,以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經由「獨裁者遊戲」揭露「英雄/小卒效應」,到底多數人是樂於當慷慨的英雄?還是甘為保守的小卒?一起揭開助人行為的內心劇場吧! 圖/iStock 搭公車時,目睹身邊的乘客受到他人無端騷擾,你會怎麼做? 見義勇為,立即出手援助!深怕第一個出手反而招來麻煩,還是先觀察一下好了。

當作沒看到,少一事是一事。

這樣的場景常在公共場合發生,多數人會忖量他人行為來評估是否出手助人,這正是社會心理學所關注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Effect)。

面對單一的待援者時,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往往會等待他人搶先一步伸出援手。

或許是出於自利心態,也可能是「責任分擔」心理作祟,這樣的旁觀者效應在不同狀態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與衝突,引發社會心理學家想進一步探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動機。

為何有人在公共場合受傷、被騷擾,多數人選擇旁觀?並非我們沒有同理心或助人之力,主要是在場的人正在觀察,看有沒有人先我一步伸出援手。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學科,以科學方法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人們會採取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造成的後果。

上述提到的旁觀者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通常是數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會產生的現象,那麼若是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 來玩獨裁者遊戲,英雄、小卒現身! 江彥生提到,許多研究證據指出,當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這名援助者更願意展現「英雄氣概」,援助通常會給得很霸氣!但是,當有好幾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此時似乎沒有展現英雄氣概的機會,若只能當「小卒」,那還是先等看看其他人會不會出手吧! 為了驗證上述心理狀態,江彥生借用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Economics)中的「獨裁者遊戲」(DictatorGame)來設計實驗。

實驗以匿名方式進行,先支付每位受試者新臺幣200元酬勞,再請受試者擔任援助者的角色。

在絕對自由的情境下,觀察受試者會選擇獨享這200元,抑或將部分所得捐給其他待援者。

實驗結果顯示,手上握有酬勞的人或多或少都願意捐款。

此外,江彥生也發現,比起面對單一待援者,若面對數名待援者時,受試者通常願意捐得更多。

然而,當知道有其他握有酬勞的援助者時,受試者就不會這麼大方了,原因可能出自「責任分擔」心理,甚至可能在援助者之間產生社經地位的比較心態,不想因捐款而讓自己的經濟狀況趨於劣勢。

研究結果與「英雄/小卒效應」可說是不謀而合。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選擇是「對稱」的嗎? 「英雄/小卒效應」獲得驗證後,江彥生更想進一步探究的是:在面對眾多援助者時,一個人所減少的慷慨度,比起面對眾多待援者所增加的慷慨度,是否相同?換句話說,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是否對稱? 為什麼會談到「對稱」呢?原來在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中,有一個著名的「不對稱理論」,源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所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或譯「前景理論」)。

展望理論指出,「損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比起「獲得」的正面感受,人們更在意損失所帶來的影響。

這說明了人類對於「得」與「失」的感受是不對稱的。

那麼英雄和小卒之間的助人行為會是對稱的嗎?在下列圖示中,援助者贈與待援者的金額為「縱軸」,而援助者與待援者的人數比例為「橫軸」。

來看看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的改變。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江彥生) 實驗結果顯示,當援助者的人數超過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下滑的幅度(小卒效應),比起援助者少於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上升的幅度(英雄效應),竟足足多出了一倍之多! 「小卒效應」是「英雄效應」的兩倍強! 換句話說,當我們發現自己當不了英雄,選擇「縮手」的程度反而更快!即便有當英雄的機會,「出手」也不盡然闊綽。

「英雄/小卒效應」不僅揭露人在面對弱勢者的心理變化,更能運用在線上捐款或募資活動的設計上。

江彥生以「Kiva」平台為例,這是一個和全球微型貸款合作的網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捐款幫助他人,減緩貧窮問題。

平台上的待援者會寫出自己的背景和財務需求,供援助者瀏覽後決定要給予多少經濟支援。

若能利用上述的「英雄效應」,透過調整演算法,調配出最適當的瀏覽分配比例,應能激發援助者最大的英雄氣概,盡量不遺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想當社會心理學家?你必須先是個好導演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家常常遊走在不同的社群之間,藉由精心設計的實驗,發掘人性的各種衝突與複雜層面。

江彥生談到,一名社會心理學家要對組織或社群互動感興趣,關注人格、社會影響力,以及群體的行為狀態。

除此之外,你還需具備設計實驗的想像力。

江彥生笑著說,做實驗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導演!設計實驗有點像在編寫劇本,要先在腦海中沙盤推演角色可能的行為舉止,思考如何讓角色之間產生互動。

接著還要讓角色投入實驗情境,然後觀察這些人在情境中的反應。

正統的社會學像是紀錄片,而社會心理學就像電影,透過劇本的編寫,設計一個實驗情境,觀察個人或群體的互動關係、心理反應,以科學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

江彥生的研究室有佔滿整片牆的黑板,上頭用粉筆畫了許多圖式及演算公式,是在反覆推敲不對稱助人行為等研究計畫所留下的思考軌跡。

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情景,江彥生卻以銳利的眼光探究每個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狀態。

雖然自嘲是「談話殺手」,但在訪談之間,卻處處顯露江彥生對研究的熱情,藉由剖析當前複雜的社會系統,讓我們更了解芸芸眾生難以言說的內心劇場。

延伸閱讀 Chiang,Y-S.,Hsu,Y-F.(2019).Theasymmetryofaltruisticgivingwhengiversoutnumberrecipientsandviceversa.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73,152-160.江彥生(2021)。

【專欄】英雄氣短,小卒氣長?淺談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中研院訊。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58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9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1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當虛榮成為主流,自戀程度也能評比——《墮落的人腦》 【GENE思書軒】掌握人性成為「房間裡最明智的人」 為什麼當意外發生時,旁觀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卻越少?──《哇賽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用line開群聊討論公事,總是有一句沒一句呢? 1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2 0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科學新聞解剖室 ・2022/08/28 ・5689字 ・閱讀時間約11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71) 保健食品(13) 維生素D(8) 蜂蜜(6) 醫師(4) 鋅(2) 魚油(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38 文/黃俊儒、賴雁蓉、陳儀珈 案情 2020年1月21日,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1]台灣第一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開始,疫情至今已延燒兩年多。

過程中,我們歷經了兩個多月的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2]、清零的舉國歡騰,但很遺憾,疫情仍未宣告結案。

今年四月,新一波Omicron所開始造成的確診數節節攀升,再度拉扯我們的焦慮神經。

在防疫政策逐漸從清零轉向共存,確診數連日破萬的今日,我們該如何避免成為確診者?如何提升免疫力與保護力?如何成為獨特的天選之人?等等,儼然成為最具話題性的議題。

隨著疫情拉長戰線,各種防疫知識、妙方、偏方與日俱增,解剖員就在不同的親友的LINE群組中看到這一則許多人都轉傳的熱門影音[3],扛著「不想染疫?名醫教你5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的響亮標題,頗有為無助大眾指點明燈的救世感。

影/YouTube 簡單明瞭的「5招」自救法,實在為焦慮的民眾提供了一條明確又簡單的防疫大道,加上又是醫生現身說法,實在太安心了。

但解剖員仔細觀看影片內容,仍不禁冒出幾個疑惑——如果這麼容易,為什麼確診數依舊居高不下?疫情指揮中心為何不參考作為全民指引呢?面對諸多疑慮,就和解剖員一起深入探查防疫的灰色地帶! 解剖 一、台灣的名醫快要跟孝子一樣多了!? 「不想染疫?名醫教你5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瘟疫蔓延的年代,來自「名醫」的建議,或許足以作為許多民眾心中的慰藉。

但是,到底符合什麼樣的資格,才可以算得上是「名醫」呢?只要是「有名」的醫生,都適合為疫情代言嗎? 這段期間,各大媒體無不熱衷談論、討論、辯論疫情的種種:要打哪個廠牌的疫苗?小孩要打疫苗嗎?要如何預防?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是否合宜?在媒體前侃侃而談的醫生們,儼然成為世人的救世主,但是也偶爾會發現,醫生之間的言論也有矛盾之處。

那麼,我們要相信誰說的呢? 例如,胸腔外科蘇醫師在臉書上發表[4]:「當國外都在強調會重複感染,卻只有台灣在強調感染會有『無敵星星』」。

對此,前台大感染科林氏璧醫師則協助緩頰澄清無敵星星的概念:「主要論點是「混合免疫」(Hybridimmunity),強調的是混合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對未來的任何變種病毒應該都更有免疫記憶、更能防重症,如此而已。

」[5]兩位都是很有名的醫師,觀點卻不盡相同,我們要相信誰呢? 再者,這麼複雜的疫情,哪一科的醫生最適合為新冠疫情發聲呢?胸腔科的醫師適合嗎?身心科的醫師呢?和疫情最直接相關的醫生專家應該是誰呢?「事實查核中心」的醫生專訪[6]中提到,就學理上,小兒感染科或許才是最熟悉疫苗的專家,他們替民眾施打過最多疫苗,因此最瞭解。

但我們也常看到很多不是疫情控制相關領域的醫師抒發意見,大多數是善意提醒民眾應注意的事情,從各種角度來防堵疫情。

這倒也無妨,但可以確定的是,面對這麼複雜的百年一疫,所謂的「名醫」或是「專家」,都不是這麼容易的可以輕易地界定出來。

回過頭來看,影片中提出五招自救法的江醫師,算是「名醫」嗎?經過解剖員抽絲剝繭地搜尋後,發現江醫師在網路媒體平台[7]上寫著腎臟科專科醫師,長期研究保健食品、癌症預防、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等,涉獵十分廣泛。

除了醫生本業之外,江醫師同時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健康食品經營者,所經營的公司[8]營運販售多樣健康食品和保健品。

此外,搜尋的過程中,也很意外地發現,江醫師經常於許多媒體中曝光,同時也是幾個社會新聞裡面的當事人[9]。

所以,如果從媒體曝光的角度來看,江醫師確實「很有名」,但是誠如先前的討論,這樣的「有名」是不是可以轉換成足以針對疫情提供專業意見的「名醫」,這可能就待商榷了。

台灣媒體界有個笑話,就是新聞報導中「女的都是正妹,男的都是肥宅,出車禍的都是孝子!」 當新聞中的「名醫」快要跟「孝子」一樣多的時候,也是閱聽人需要小心判斷的時候。

二、維生素D、魚油、藻油、蜂膠真的神奇好棒棒嗎? 在這一部訪談影片中,所謂的「5招自救法」指的是維生素D、魚油/藻油、蜂蜜/蜂膠、鋅、鹽水漱喉這五項。

江醫師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了許多論文數據,還有看起來「很科學」、「很實證」的實驗統計結果,告訴觀眾哪些營養補充品真的可以有效預防重症,甚至減緩新冠疫情的症狀。

經過解剖員的查證,江醫師引用的醫學研究確實存在,不過這些研究結果真的如同影片中所描述的這麼篤定嗎?我們從最廣為人知的疫情營養補充品——維生素D開始說起。

影片中,江醫師秀出了一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論文的數據,言之鑿鑿地告訴大家,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不僅可以讓住院率降低一半,也可以讓插管率降低大約26%,「它是有效的,可以幫忙避免轉成中症、轉成重症!」。

江醫師引用的數據。

資料來源/ClinicalNutritionESPEN 然而,面對一樣的圖表數據,原始論文的作者,卻遠遠沒有江醫師所演繹的這般篤定,文章[10]是這麼寫的:「維生素D『可能』和較低的插管率、較短的住院天數『有關』」,而且在最後指出:「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認這些數據之間真正的關係。

」因此,不能說江醫師所引述的資料毫無根據,但是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研究結果的篤定程度。

當然,謹慎的醫學研究者會十分小心地推論及下結論,但是媒體訪談往往更在乎戲劇效果。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解剖員索性在許多醫學研究人員常檢索的PubMed期刊搜尋網站[11]中,搜尋維生素D、鋅、茶葉、漱口水、蜂蜜/蜂膠、藻膠等經常被熱議的偏方關鍵詞。

針對2022的期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不同研究主題的研究關注度有落差(篇數如下圖所示):維生素D及鋅的研究比較多,其他主題的研究則比較少。

再分析裡面的內容,例如可以發現學者們用過各式各樣的統計和研究法,探討維生素D在感染率、住院天數、重症率和死亡率上的關係。

不過,這些論文的意見並不一致,多數可以區分為三種狀況:「正面,但有條件」、「有些狀況有效果,有些沒有」、「有點效果,但沒有顯著差異」,其中有不少論文認為維生素D跟某些數據有關,但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無關。

更重要的是,維生素D對COVID-19在人體內的影響機制一點都不明朗。

對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在COVID-19的治療指引(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12],很明確地寫道:目前學界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推薦或反對使用維生素D來預防或治療COVID-19。

此外,江醫師在節目中大力推廣的魚油、鋅、蜂蜜和蜂膠,也多存在類似的狀況。

其中,江醫師在「蜂蜜」的說明中指出蜂蜜裡面有雙氧水(過氧化氫的水溶液),吃了就可以幫你的鼻子和喉嚨消毒,而且蜂蜜含有的高良薑素、白楊素等成分,可以成功打斷病毒的複製。

最棒的是,吃了「真正的」蜂蜜後,不會增加你的血糖!隨後,他也引用了一份巴基斯坦的論文,告訴閱聽眾,吃蜂蜜可以降低四分之一的死亡率。

依據解剖員的理解,雖然蜂蜜進入我們的體內後,的確會產生過氧化氫,但過氧化氫非常微量,跟可以拿來消毒用的雙氧水濃度相差甚遠,恐怕難以藉此殺死我們喉嚨中的病毒!而高良薑素、白楊素是否真的可以阻斷病毒複製?如同前述一樣,目前學界也同樣地無法有如此高度共識的認證。

再來,就是蜂蜜不會增加血糖的這個說法。

蜂蜜與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一樣,不僅會提高血糖,而且對疾病管理和血糖控制並無好處,這是國健署都曾經公開澄清過的錯誤傳言[13]。

此外,若真的按照江醫師所言,60公斤的人每天要攝取60公克的蜂蜜,再加上平時所攝取的糖分,長期吃下來,可能要小心在成功抵擋病毒之前,就先變成一個大胖子囉! 蜂蜜不僅會提高血糖,對抵擋病毒、控制血糖也都沒有幫助。

圖/Pixabay 從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直到這部受訪影片上線,隨著病毒不斷產生變異病毒株,各國的疫情瞬息萬變,對於步步謹慎的科學研究來說,兩年半的時間,真的太短了! 雖然疫情期間,COVID-19的研究百花齊放,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科學家能做到的,也只能慢慢累積數據,還沒有辦法在各種細節上這麼快地得到共識。

因此,科學家們發表論文時,用詞與結論通常也都不會非常斬釘截鐵。

他們知道自己單一的研究論文面臨許多限制,沒有辦法直接成為科學界的代言人,更不可能藉此強烈主張某個行動或是食品有直接的療效。

若我們細細解剖江醫師所引用的文獻,會發現他是在尚且渾沌、並未凝聚共識的科學界中,挑出部分支持他論點的文獻,並宣稱這是有「科學研究支持」的補品。

或許,江醫師是急著想要守護民眾的健康,也或許是媒體需要有一些節目效果,所以無法像專業醫學研究人員那般謹慎溫吞,但事實是,這些內容及態度確實不是目前醫學界的共識。

由於這「5招自救法」並沒有什麼立即的危險性,所以一般民眾如果抱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態度姑且參考之,或許也無大礙。

但如果可以審慎地瞭解這些自救法並沒有影片中這麼「絕對」與「篤定」的效果,對於我們判斷其他更為相關及迫切議題,都將會是有幫助的! 三、順便賣點東西又何妨? 其實解剖員很願意相信,在這一次疫情中,許多醫生積極地發言討論疫情,多是基於對社會的責任感。

當然,如果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帶來一些實質的好處,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此乃人之常情。

在這則影片中,江醫師搭配國外知名期刊的研究,逐一分享該研究大致上如何進行、該營養補充品在什麼時間點能發揮效果,善心地為大家整理出四項增強免疫力的保健補充品,外加一項非常容易執行的食鹽漱口方法。

江醫師運用自己的專業,搜尋並整理出有效的保健產品,無非也是希望大家都不要染疫,能夠健健康康地挺過這場戰役。

只是,當解剖員循著江醫師的建議搜尋相關保健品時,一不小心地就滑進了主講醫生自營商店[14]的頁面,也意外地發現影片中提到的幾項保健抗病毒產品,例如魚油、蜂膠、維生素D等,都是商店裡面的熱銷產品,甚至有幾項產品在解剖員查閱時已售罄。

在蜂膠產品頁面中,還貼心地提醒使用者在疫苗施打前後該如何補充,算是非常佛心。

只是,這些看似不經意卻又密切的連結,不免讓解剖員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置入性行銷味道。

江醫師販售多樣健康食品,無非也是希望大家都健康,卻不免有股置入性行銷的味道。

圖/Pixabay 台灣人一直對於各種健康食品情有獨鍾,根據經濟部統計[15]資料:「隨人口結構高齡化,預防保健意識提升,機能性保健及營養補充食品需求漸增,帶動保健營養食品109年產值達195億元續創新高,年增9.78%,連續6年正成長」。

平時就穩定成長的狀況下,再碰上大疫情時代就更不得了,有「名醫」加持的保健方法當然無庸置疑地成為大家追逐的焦點,而這也成為疫情期間另類的一門好生意。

基於民眾面對病毒時的焦慮而進行恐懼行銷,向來就是生意人屢試不爽的商業模式。

雖然保健商品不是一種會立即造成危險的消費,但是當媒體訪談的專家夾帶專業權威形象和過度篤定的口吻,引起行銷效果時,則不免造成某些衝動性消費,甚至不當地把保健跟防疫進行過度連結。

雖然暫時不傷身,但如果經常這樣傷荷包,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喔! 總結 兩年多來的防疫期間,我們走過、路過在各種場合、各種媒體中最常聽到的防疫提醒,就是做好個人防疫。

像是口號,也像是標語,雖然心累,但也的確是生活中無法切割的一部分。

為了提高免疫力,買點保障、吃點保養品補足營養當然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因為媒體透過名人的推波助瀾而導致心慌,使得從早到晚狂吞各種營養品,或搶購名人掛保證販售的商品,這就真的大可不必。

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新聞以下評價: 註解與參考資料 我國藉由登機檢疫即時發現首例中國大陸武漢移入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指揮中心提升中國大陸武漢之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三級警告因應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指揮中心自110年5月19日至5月28日止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各地同步加嚴、加大防疫限制,嚴守社區防線【健康】不想染疫?名醫教你5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ft.江守山醫師|下班經濟學254COVID感染完會有無敵星星?「無敵星星」真的威!何美鄉再提綜合免疫力神威:不要恐懼被OMICRON感染!疫情謠言鋪天蓋地,專家如何突破同溫層傳遞正確醫學知識?上億點閱醫師部落客經營新媒體平台心法大公開。

專訪林氏璧(感染科醫師)江守山醫師江醫師健康鋪子/魚鋪子名醫江守山詐健保費被解雇他不滿告新光醫院確定輸了BeranA,MhannaM,SrourO,AyeshH,StewartJM,HjoujM,KhokherW,MhannaAS,GhazalehD,KhaderY,SayehW,AssalyR.(2022).Clinicalsignificanceofmicronutrientsupplementsinpatientswithcoronavirusdisease2019:Acomprehensive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ClinicalNutritionESPEN,48,167-177.doi:10.1016/j.clnesp.2021.12.033.PubMedVitaminD|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健康網》糖友吃蜂蜜不會影響血糖值?國健署:錯江醫師健康鋪子/魚鋪子無畏疫情來襲,食品製造業109年第1季產值逆勢成長2.41%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內射學生賴c8672 2022/08/31 回覆 台中外送茶+瀨c8672+瀨wsww23【Telegram加wsww23】台中外送茶叫小姐#誠信交友#約炮#找小姐#無套肛交#奶水媽媽#爆乳學生內射NS射##豐原外送茶#豐原茶莊#豐原春水樣叫小姐服務#豐原溫莎堡叫小姐外送大奶處女學生妹外約約旅館一夜情敢玩+籟wmw588或vs賴c8672口爆內射無套肛交小姐點擊網站https://t.me/wmw588 《Telegram每日更新《北中南》小姐名單:https://t.me/wmw588》 高雄外送茶+籟wsww23或vs賴c8672【Telegram加wsww23】高雄外送茶叫小姐#誠信交友#約炮#找小姐#無套肛交#奶水媽媽#爆乳學生內射NS射##外送大奶處女學生妹外約約旅館一夜情敢玩口爆內射無套肛交小姐點擊網站https://t.me/wmw588 《Telegram每日更新《北中南》小姐名單:https://t.me/wmw588》 彰化外送茶+瀨c8672+瀨wsww23 科學新聞解剖室 37篇文章 ・ 9位粉絲 +追蹤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

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9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1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陳建仁出新書,用「因果螺旋」試想COVID-19的防疫之道──《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1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2 0 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我常常看PanSci喔!」 PanSci ・2022/08/25 ・662字 ・閱讀時間約1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71) SARS(27) 疫苗(146) 陳建仁(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今日(2022/8/25)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接受PanSci泛科學採訪,分享2002年SARS後台灣防疫上的改革,對於這次COVID-19防疫準備與策略的影響,以及面對與病毒共存的現在,未來台灣防疫是否還能做得更好。

他也溫暖地表示自己早已是PanSci的讀者,大大激勵了到訪的我們。

陳建仁表示:「我常常說,台灣防疫能成功,有2300萬無名英雄(unsunghero)。

」他認為各種非醫療介入手段(NPI,NonpharmaceuticalInterventions)如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是靠所有人配合才能達成。

而台灣能在相對短時間內快速提升疫苗覆蓋率,甚至在18-65歲年齡段達到近100%,也是眾志成城,守護彼此的彰顯。

然而由於關於疫苗的錯假資訊流傳,部分媒體報導沒能正確傳達風險,造成75歲以上族群疫苗覆蓋率偏低,未達到70%,也讓他不禁嘆息。

不過他觀察數據,認為配合快篩跟抗病毒藥物即時投遞,亦已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

世界各國漸漸從第一階段的「溯源、阻絕」,第二階段的「疫苗覆蓋」,進入第三階段「與病毒共存」,陳建仁認為最重要的是應對環境與病毒變異,隨時調整策略,信賴專業領導,避免過多政治干擾。

他觀察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近期的表現,認為已較疫情初期改善許多,而有了這次經驗,面對未來難以預知的各種公衛挑戰,全世界都將準備得更好。

泛科學獲得文化部補助,正在製作《TaiwanKeywords》系列影片。

以12個關鍵字為主題,呈現臺灣地區12項前沿科技與科學發展。

本次採訪內容之精華將在影片製作完成後,於TaiwanPlus與PanSci的YouTube頻道播出,不想錯過的話,就先訂閱起來,開啟小鈴鐺吧!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2/08/26 回覆 各種成效,應該是要用比如說每萬人均醫師數之類的基本人力物力,進行校正吧!不要用甚或低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力物力,甚或高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密度,來比較成效! https://apps.who.int/gho/data/node.main.HWFGRP_0020?lang=en PanSci 998篇文章 ・ 909位粉絲 +追蹤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雨後天空總是特別清澈,是什麼汙染了我們的天空?科學家化身「空污偵探」,把它們通通寫上名單! 1 9小時前 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無合成分裂」背後的發現之旅——《科學月刊》 1 11小時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3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陳建仁出新書,用「因果螺旋」試想COVID-19的防疫之道──《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